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引言茶叶品质是多种品质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各品质因子之间的协调对品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茶叶品质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作为感官审评的补充--理化审评已逐步成为现实。通过对茶样进行化学测定,把所得的数据作广泛的统计分析,用统计结果分析说明茶品质与其主要成份的关系,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揭示各品质因子与品质之间的关系,以所得的多元回归方程预测茶样的品质,则越来越显示出优越性与实用性。然而,多元回归分析的计算量过去使人望而却步,从而阻碍了其应用。随着微机的普及应用,使繁多的计算变得迅速准确,使得它在回…  相似文献   

2.
龙翔 《茶叶》1989,(1):34-36
一、前言茶叶品质是色、香、昧、形等要素相互作用而联结着的一个系统,是各种物理、化学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构成茶叶品质系统的不单是组成系统的要素,而且还有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茶叶品质系统的特点,我们在分析和研究茶叶品质时,要着眼  相似文献   

3.
二、茶叶品质化学的研究我国茶叶工作者很早就注意到茶叶品质与茶叶生化成分的关系,并开展了茶叶品质化学的研究,除了进行各茶类品质影响成分的大量常规分析和品质因子探讨外,研究重点放在以下方面。 1.茶叶品质理化审评的研究用理化审评替代感官审评是国内外茶叶工作者多年的宿愿,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安  相似文献   

4.
红茶品质的生化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决定茶叶品质的因子,首先是鲜叶原料,尤其是鲜叶的嫩度与生化品质成分。这与茶树栽培地区、栽培管理技术措施以及茶树品种,均有密切关系。 从鲜叶制成成品茶之后,决定茶叶外形的主要是物理作用,尤其是与机械的工艺性能与制茶的工艺技巧密切相依。但茶叶品质的决定因子,最主要的是内质。决定茶叶内质的因子比较复杂,是茶叶生化作用过程的综合反映,决定茶叶内质因子的生化品质成分,基本上都集中在茶汤中。就红茶而言,应该包括茶黄素类物质、茶红素类物质、茶儿茶素、水溶性单  相似文献   

5.
我们知道,在一个多变量系统中,只有各自变量皆独立时,简单相关系数riy的绝对值大小才能真实反映xi对y的重要(密切)程度。然而茶叶品质是诸种化学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各品质因子间具有相互作用。因  相似文献   

6.
制茶工程的四个物理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茶工程属于食品加工工程范畴,它研究工程的环境因子和技术手段与茶叶品质形成之间相互促进和制约的规律,并以充分发挥茶叶原料的经济价值为目的而促进现代工程技术的应用。茶叶的物理特性在制茶工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制茶过程中,一切物理的和机械的作用无一不是通过茶叶的物理特性才产生促进茶叶生物化学变化的效  相似文献   

7.
前言水分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早已被制茶师所认识和应用,如水分常作为加工工艺掌握的工艺指标和茶叶收购,贮藏,产品出口时一项重要的品质检验指标,在生产实践中常常发现,降低含水率,不仅保持茶叶品质稳定,而且使茶叶审评品质提高。同样的原料,含水率低的茶叶香高,味浓。茶叶贮藏保鲜试验结果表明,水分是影响茶叶品质变化最主要的因子,但对其作用机理尚未深入研究,尤其是对品质化学  相似文献   

8.
潘军  裘凌沧 《中国茶叶》1990,12(4):30-31
无机元素与茶树的生长发育、物质代谢乃至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关系密切,近年来,对茶叶中无机元素含量的研究报道日益增多。竹尾忠一(1980)测定了日本和国外一些茶叶中无机元素的含量,指出各元素之间及其与茶叶滋味、品质评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戴寰  相似文献   

9.
前言水分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早已被制茶师所认识和应用,如水分常作为加工工艺掌握的工艺指标和茶叶收购,贮藏,产品出口时一项重要的品质检验指标,在生产实践中常常发现,降低含水率,不仅保持茶叶品质稳定,而且使茶叶审评品质提高。同样的原料,含水率低的茶叶香高,味浓。茶叶贮藏保鲜试验结果表明,水分是影响茶叶品质变化最主要的因子,但对其作用机理尚未深入研究,尤其是对品质化学的影响机理至今尚无报道。水分活度表示茶叶水分存在的真实状态,它表达了水分能为化学  相似文献   

10.
我国乌龙茶品质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采用科技手段定量研究茶叶品质的色、香、味、形等理化性状,检验茶叶中各种成份的含量,从而鉴别茶叶品质的优次,成为可能。本文主要从乌龙茶的色、香、味,来阐述其内在品质化学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施肥对茶园土壤肥力及茶叶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何通过对茶园土壤进行有效施肥,使茶园土壤保持较高肥力,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同时有效控制污染,维护茶园生态环境,一直是茶园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科研工作者有关施肥与茶园土壤及茶叶品质化学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施肥措施与土壤肥力因子、微生物指标、茶叶品质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了今后茶园施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光是茶叶生产加工过程中"温、湿、风、光"等重要环境影响因子之一,对茶树生长发育及茶叶品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光调控对茶树代谢、茶叶加工品质影响的研究现状,LED光在茶树栽培育种及茶叶加工等领域中的应用,展望了LED光调控技术在未来茶叶生产加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茶叶造型与品质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茶叶品质是外形与内质的综合表现。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茶叶外形特征,如形态、色泽、嫩度等的形成除与鲜叶原料的品种特性、采摘标准、采摘季节等有关外,与茶叶制作过程不同温度、水分蒸发及力的作用都有关系,目前国内学者已在做形工艺对名优绿茶品质的影响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其它茶类造型与品质关系的系统研究尚未见报。为探明造型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以及各茶类茶树品种的造型适制性,本文在对各茶类主要外形特征的初步分类基础上,分析了影响茶叶外形品质形成的主要因素。并就绿茶不同做形工艺与茶叶品质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初步…  相似文献   

14.
拼配是茶叶精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调节品质、稳定级型、降低成本起着重要的作用。茶叶精制的原料是毛茶,毛茶由于受品种、土壤、地势、气候等自然因子的影响,形成了自然品质的特殊性,加之茶园管理不同,采制技术各异,毛茶品质比较混杂。毛茶通过  相似文献   

15.
起泡力系液体在外界条件作用下,产生泡沫的能力。冲泡茶叶也能产生泡沫,日本町田佐一在1938年测定过从绿茶中分离出来的茶皂素的起泡力后认为,茶皂素的水溶液能产生强烈的泡沫,起泡力与浓度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当然,在茶叶的成分中,具有起泡性质的,绝不是只有茶皂素一种,还有蛋白质类、固体粉末、炭末等微细的憎水固体等,这些成分也可以形成稳定的泡沫。茶汤起泡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是构成茶叶品质的一项重要的物理因素。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茶汤的起泡力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茶叶力、热特性研究及其在制茶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加工中除制茶的生化变化,还涉及能量传递(如机械及气力输送),质量传递(如除湿)和热量传递(如热风炉换热,茶叶干燥)。以上三大传递过程可谓之制茶工程。制茶工程学便是研究以上工程的环境因子和技术手段与茶叶品质形成之间相互促进和制约的规律,并以充分发挥茶叶原料的经济价值为目的而促进现代制茶工程技术的应用。在制茶过程中,一切物理和机械的作用无一不是通过茶叶的物理特性才产生促进生化变化的效果。所以研究茶叶的物理特性,在技术上可提高工艺效果,改善成茶品质;有助于机器设备的研究和设计,改善制茶性能,提高机…  相似文献   

17.
茶叶色泽研究概况及其前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茶叶色泽是指茶叶在自然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颜色状况。对茶叶色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茶叶色泽与品质的关系、茶叶色泽的形成与改善、茶叶色泽的鉴别与利用等方面。1茶叶色泽与品质的关系茶叶色泽与茶叶品质关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茶叶的品质状况。1.1茶叶色泽是茶叶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色泽是茶叶“色、香、味、形”诸要素的综合反映⑴。这里的“色”就是指茶叶色泽,既反映茶叶的颜色又反映其光泽性。在茶叶感官品质评定中,干茶色泽、汤色、叶底在茶叶感官品质八项因子中占了三项,并依据成品茶色泽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青茶(乌龙…  相似文献   

18.
笔者近几年会同质量监督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协调、仲裁了一些关于茶叶质价不符问题的投诉纠纷。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同一生产企业品牌、同一质量品级、同一个价位的茶叶商品,品质前后差别较大,这样的投诉率每年都在递增。笔者借此抛砖引玉,将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心得整理出来奉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构成茶叶品质的色泽、香气和滋味三个因子出发,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运用现代仪器及模式识别技术对茶叶品质进行评价的研究进展,并对茶叶品质更为客观准确的智能化评价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茶叶物流追溯系统是涵盖整个产业供应链各环节的管理系统,RFID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整个系统的自动化和可视化水平,本文在对茶叶物流追溯系统和RFID技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RFID在茶叶物流追溯系统各环节中的应用。借助该系统,茶叶消费者可以查询关于茶叶品质的相关信息,整个茶叶供应链各环节各主体也就很容易对出现问题的茶叶进行问题查找和源头追溯,从而改进整个茶叶供应链的服务质量和服务品质,提高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