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9~1991年采用地膜、秸秆两种材料综合覆盖棉田,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调查表明:旱地棉田综合覆盖增强了降雨渗水性,减少了地面径流,降雨后因土体本身温度低,降低了液态水向汽态水转化率,同时秸秆阻隔了  相似文献   

2.
地膜覆盖棉田,能增温保墒,促进棉花增产,已为科研和生产所证明。但对高温季节覆盖棉花根区的温度过高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研究甚少。为此1989年采用地膜秸秆两种,材料覆盖棉田,探讨其对棉花生育的影响。试验设露地、地膜覆盖、麦秸覆盖、地  相似文献   

3.
棉花黄萎病农业防治措施王家玉刘玉涛张锐华李海①河南省鹿邑县王皮溜镇棉办4772001覆盖麦秸麦糠等有机物质,培殖拮抗菌种群在夏初黄萎病菌没有活动之前,在棉田内覆盖麦秸麦糠等植物秸秆或牲口粪,增加土壤表面新鲜有机质的含量,促进好气性拮抗菌有益微生物的生...  相似文献   

4.
烟草“前膜后草”双覆盖是在地膜覆盖与秸秆覆盖的基础上改进的覆盖栽培模式。综述了双覆盖模式的形成原因及其保温保湿效果,对烟株根系活力和病虫害防御、烟叶品质以及经济性状等方面的影响,并展望了“前膜后草”双覆盖模式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棉秸秆全量还田3年旋耕整地地膜覆盖直播棉田和秸秆拔除免耕直播地膜覆盖棉田苗期病虫害发生和生长情况的研究,结果显示,前者较后者苗期地老虎、蜗牛危害发生轻,棉蚜发生重,枯萎病和黄萎病有加重趋势,与生长势相关的第一果枝节位和株高显著增高。并探讨对秸秆还田棉田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有效避免因棉花秸秆还田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安徽省沿江植棉区棉花生产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棉秸秆全量还田3年旋耕整地地膜覆盖直播棉田和秸秆拔除免耕直播地膜覆盖棉田苗期病虫害发生和生长情况的研究,结果显示,前者较后者苗期地老虎、蜗牛危害发生轻,棉蚜发生重,枯萎病和黄萎病有加重趋势,与生长势相关的第一果枝节位和株高显著增高。并探讨对秸秆还田棉田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有效避免因棉花秸秆还田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安徽省沿江植棉区棉花生产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秸秆覆盖对黑土区土壤水热及大豆生长状况的影响,以垦丰16为试验材料,基于大田试验,分别设置秸秆表面覆盖(T1),0~10 cm土层秸秆还田覆盖(T2),10~20 cm土层秸秆还田覆盖(T3)和无秸秆覆盖(CK)4种处理。通过测定大豆生育期内的耕作层土壤温度及含水率,以及大豆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等生长指标,对比分析不同秸秆覆盖处理对土壤水热、大豆生长及产量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生育期初T1处理0~10 cm土层含水率明显高于T2及T3处理;在10~20 cm差异逐渐缩小,20~30 cm土层差异变大;秸秆覆盖会影响播种初期的出苗率,而在播种10 d后T1处理的出苗情况最好;T2处理的大豆株高、茎粗、LAI及产量表现最佳。通过统计学分析不同秸秆覆盖之间的差异,秸秆覆盖具有一定的阻碍热量传递的作用,有利于土壤含水率的提高,对大豆生长状况、光合特性及产量产生影响,0~10 cm土层秸秆还田覆盖为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8.
东北黑土区玉米秸秆资源丰富,实施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是保护黑土地、实现秸秆资源经济高效利用的首选。由于东北地区区域生态、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等差异,影响了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的应用效果。本文基于多年田间试验和生产实证,系统解析目前黑土区深翻、覆盖、粉耙(碎混)三种主要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技术特点及区域适应性,提出“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的技术原则。在中西部粮食主产区,采用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与玉米秸秆全量覆盖相结合的方式;在西部半干旱风沙区,以玉米秸秆全量覆盖还田为主体;在东部冷凉湿润区、平川地采用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与秸秆粉耙(碎混)还田相结合,山坡地采用玉米秸秆全量粉耙(碎混)还田方式。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秸秆全量直接还田生态效应监测,以科学指导秸秆还田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冀南植棉区棉田综合效益、创新棉田种植模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出了适合棉花-西蓝花一年两熟的高效栽培技术。从茬口、品种、整地、播种、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秸秆还田等方面介绍了该技术,以期为冀南植棉区棉花-西蓝花一年两熟种植模式的应用提供参考,从而促进当地棉田生产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山区旱地间套种春玉米的覆盖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3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栏肥、秸秆、地膜和杂草覆盖对山区旱地间套种春玉米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效作用,增产幅度18.1%~36.4%,其中以秸秆覆盖最为明显,且以前作秸秆全部覆盖最好.栏肥、秸秆和杂草覆盖保水效果好,具增降温的双重功效,并能明显提高土壤肥力,而地膜覆盖保水抗旱效果差,又耗地力,不利于山区旱地的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11.
高产棉田全程精细整枝六要陈德令,袁洪法,周玲娣(江苏省邳州市岱山农技推广站江苏省邳州市农业局)高产棉田是“爬坡攻尖”棉田,其整枝技术要力求精细,力争一株一枝争“贡献”、一节一铃创高产。根据多年栽培经验,高产棉田的全程整枝技术,要做到如下六要。1.要保...  相似文献   

12.
运用倒置“W”9点取样法对赣北棉区棉田杂革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棉田杂革有14科35种,马唐、香附子和牛筋草为棉田杂革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3.
研究比较5种不同覆盖物(薄膜覆盖,秸秆覆盖,1 cm、2 cm、3 cm生物材料覆盖)与裸地(CK)在每个季节3个不同土层深度(5、20、40 cm)的土壤温度。结果表明:5 cm土层(四个季节)以及20 cm土层(春季和夏季)的土壤温度,薄膜覆盖与裸地无明显差异,均明显高于秸秆覆盖,1 cm、2 cm和3 cm生物材料覆盖;40 cm(春季)、20 cm(秋季、冬季)和40 cm(秋季、冬季),5个处理的土壤温度与裸地无明显差异;40 cm(夏季),薄膜覆盖,1 cm、2 cm和3 cm生物材料覆盖,土壤温度与裸地无明显差异,均显著高于秸秆覆盖。  相似文献   

14.
棉田“三角三定密植法”简介胡剑汉(湖北监利县农业局433300)笔者经过多年实践探讨,总结出棉田“三角三定密植法”,现简介如下:1基本原理:根据理想棉花株型、株高与果枝横径比符合黄金分割定理1:0.618,棉田宽行窄株,有利于棉株平衡生长、群体增产。...  相似文献   

15.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温度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小麦秸秆带状覆盖栽培的效果,以冬小麦兰天26号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秸秆带状覆盖3行(SC1)、秸秆带状覆盖4行(SC2)、全膜覆土穴播(PC)和无覆盖露地(CK)下旱地冬小麦土壤温度及产量。结果表明,秸秆带状覆盖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穗数、穗粒数和产量较CK分别增加13.4%~20.2%、26.7%~33.3%和41.3%~69.1%,但秸秆带状覆盖与PC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秸秆带状覆盖显著降低了全生育期0~25cm土壤平均温度,土温较CK低1.4~2.0℃;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和土层的加深,秸秆带状覆盖表现出增温和降温的"双重效应",SC1在返青期5cm土层和拔节期5和10cm土层增温,SC2在越冬期5和10cm土层及拔节期5cm土层增温,其余各时期各土层秸秆带状覆盖均表现出降温效应,且总体上降温效应大于增温效应;秸秆带状覆盖较PC和CK减小全生育期土壤日变化幅度;SC1、SC2的全生育期有效积温较CK分别减少86.6和69.8℃,使得秸秆带状覆盖下冬小麦较CK晚熟15d。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秸秆带状覆盖较全膜覆土穴播在西北旱作区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郝展宏  沙野  米国华 《玉米科学》2021,29(3):100-110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作为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措施,对东北黑土地保护、抵御干旱、提高黑土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分析秸秆覆盖技术的利弊,介绍美国基于秸秆覆盖程度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分级体系,分析我国东北秸秆覆盖技术的应用现状及限制因素。我国的秸秆覆盖免耕技术及条耕技术已经成熟,亟需大面积应用。东北地区推广应用秸秆覆盖还田技术的限制因素包括生态条件、农机农艺结合及农户认知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黄土丘陵棉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陈柏清,何伯伟,陆中华浙江省农业厅农作物管理局杭州310004针对黄土丘陵土壤酸、瘦、粘、旱特点,提出以“促早”为中心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如下:1集中连片,搞好棉田基础建设新开发的棉田,适当集中连片种植,以便于管理...  相似文献   

18.
棉花灌水技术是制约世界主产棉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生产的关键技术。新疆地处中亚大陆腹地,干旱少雨,属灌溉农业,多年来灌水方式以畦灌为主。自宽膜植棉技术、高密度植棉技术在新疆棉花生产上推广以来,尽管部分棉田实现了滴灌,但多数棉田仍以常规灌溉方式为主。这种方式多年来坚持“见花浇水”为主的“头水晚、二水赶、三水适时灌”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宽膜覆盖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宽膜植棉已达6.7万hm2以上,但有关其研究报道极少。本文在丰产棉田通过宽、窄膜棉田不同时期生育指标、产量和品质的比较,揭示了宽膜保墒增温作用更好,更有利于促进棉花生长发育,最终宽膜棉田皮棉单产提高12.6%,纤维品质有明显改善,净增纯收入2667.2元·hm-2。分析还表明,在宽膜覆盖的丰产棉田应提前和加强花铃期追肥。  相似文献   

20.
1、棉田培肥地力及经济合理施肥棉田土壤肥力低或地力下降是当前影响棉花增产的严重障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据典型调查。北方棉区棉田土壤有机质多在1%以下,南方棉区棉田也已下降到1—1.5%。造成棉田地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重用轻养或只种不养,致使用养失调。如秸秆还田率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