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SRI技术本土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简称SRI)被认为是一种能够帮助水稻品种真正发挥其生物学潜力、遗传学潜力进而增产并节约生产成本,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栽培丁之术体系。但在我国不同生态地区应用有一个技术本土化的过程,以筛选适宜超级杂交稻组合为突破口,研究适宜栽插密度与方式、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人工除草与化除相结合、覆盖“旱润”高效节水灌溉、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的关键技术,并与不同季节茬口的适宜耕作技术有机结合,形成我国特色的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ystem of RiceIntensification,简称SRI)是一种新的高产栽培方法。关键技术有:采用小苗、本田单本稀植,施有机肥,中耕除草,节水灌溉,间歇性地晒田、露田。寒地水稻单本植栽培法是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农科所主持的适合当地生产的研究课题,关键技术有:选用适宜品种,使用“最少基本苗”形成的水稻多蘖苗,本田单本稀植,肥水管理以促为主。通过对SRI及寒地水稻单本植栽培法的比较分析,探讨了水稻高产栽培的新途径,为进一步提高寒地水稻单位产量提供科学的栽培方法。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强化栽培增产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探讨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应用于杂交水稻的可行性,进行了杂交水稻SRI与一般栽培方法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杂交水稻强化栽培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和经济效益。同时认为杂交水稻强化栽培的栽插密度不宜小于7.5万穴/hm^2;以选择分蘖力中等偏上、株型稍松散的组合为宜。  相似文献   

4.
水稻强化栽培对植株生理与群体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2,自引:3,他引:49  
以粳稻品种武香粳9号为材料,研究了SRI(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下植株生理特性、群体发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在SRI方式下,水稻根系活力增强,叶片可溶性糖、非蛋白氮、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增加,营养器官的物质转运率提高,群体质量明显改善;但群体茎蘖数和穗数不足,限制了SRI的产量。在SRI条件下,双本栽插能显著提高水稻群体茎蘖数,改善营养器官物质的运转和群体质量,有助于提高SRI的产量;增施氮肥在提高水稻群体茎蘖数的同时降低了营养器官物质的转运,因此不宜过分依赖增加氮肥来提高SRI的产量。  相似文献   

5.
水稻强化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48,自引:5,他引:48  
2000年选用12个不同类型的杂交稻组合在四川绵阳、温江进行了SRI试验,设4.5万穴/hm^2和7.5万穴/hm^2两个密度处理。结果表明,两个试点各组合产量以7.5们/hm^2密度处理较高,增产原因主要是有效穗的大幅度增加;SRI条件下,水稻的分蘖潜力能得到充分发挥,单株分蘖数可达70-80个(4.5万穴/hm^2密度下);SRI以选择穗型中等偏大、分蘖力中等偏上的组合为宜。对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应用和改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SRI在单季晚稻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SRI)是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马达加斯加的一种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法。该栽培法的核心是:采取幼苗早栽、单本稀植、无水层湿润灌溉、增施有机肥等关键技术措施,强化稻株个体生长环境,强壮根系促进分蘖,充分挖掘个体生产潜力,从而达到大幅度提高产量的目的。2002年组织嘉兴、开化、淳安等地进行大区对比和大田观  相似文献   

7.
水稻强化栽培不同插种密度对E52产量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完善水稻强化栽培配套技术 ,我们开展了强化栽培不同移栽密度试验 ,以探索SRI不同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一、试验材料和方法试验设五个处理 :40cm×33cm(处理1)、33cm×27cm(处理2)、33cm×20cm(处理3)、27cm×20cm(处理4)、22cm×20cm(处理5) ,试验小区面积67.2m2,秧龄15天  相似文献   

8.
仙居县水稻强化栽培技术(SRI)试验示范结果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一种高产高效栽培方法。为探索SRI在仙居县的适用性和增产潜力,2003年我们在横溪镇下陈村建立了一个面积为6.67hm^2的杂交籼稻粤优938 SRI示范方,并在该示范方内和白塔镇高迁村设置了水稻强化栽培秧龄、移栽密度、氮化肥用量及品种对比等4项试验。示范方前作以绿肥为主。  相似文献   

9.
吴全伟 《北方水稻》2015,45(2):49-50
水稻"四位一体"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可以一次完成四项田间作业,与常规水稻栽培相比轻简了生产环节,不仅节约生产成本,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从精细整地、优选品种、种子处理、规格选膜、覆膜播种、配方施肥、水分管理、除草防病及收获等方面总结了水稻"四位一体"节本增效高产栽培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适用于铁岭地区的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包括优良水稻品种的选择、秧田准备、科学安排播期、秧田管理、合理移栽、本田施肥管水及除草、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以便为辽北地区的水稻栽培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水稻强化栽培(SRI)技术可改善稻株个体生长环境,充分挖掘个体生产潜力,植株发根力强,分蘖优势明显,且穗形大,能获得较大幅度增产。SRI还能降低育秧成本,节省灌溉用水(一般节水30%~40%)。介绍了SRI在台州单季水稻上的应用效果及其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2.
通过应用试验及生产示范,探讨优质水稻温水强化栽培技术体系的效果。结果表明,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杜达乡示范点,采用松粳6号等大穗型品种、超早播种培育高素质带孽壮秧、栽插36cm×17cm,每穴1~2株苗,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干湿交替灌溉(水量为450m3/667m2)的温水强化栽培技术体系,可使水稻增产5.5%~9.1%。  相似文献   

13.
刘海霞 《北方水稻》2012,42(5):53-54
优质稻米具有好看、好吃、营养好、卫生好等特性,影响其品质的因素包含于整个水稻生产加工过程之中。从品种选择、培育壮秧、移栽前准备、科学移栽、本田水肥管理、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适时收割等方面具体介绍了优质米水稻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优质稻米具有好看、好吃、营养好、卫生好等特性,影响其品质的因素包含于整个水稻生产加工过程之中。从品种选择、培育壮秧、移栽前准备、科学移栽、本田水肥管理、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适时收割等方面具体介绍了优质米水稻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增香"栽培技术和"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在中山市水稻栽培中的应用效果,对香稻品种象牙香占和美香占实施"增香"栽培技术、对非香稻品种金农丝苗和华航31实施"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研究新型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品质、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和香稻香气含量等指标的影响,以确保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增香"栽培和"强源活库优米"栽培处理的水稻品种光合生产能力在生育后期优势明显,促进了水稻生育后期的物质生产和积累;同时,"增香"栽培技术显著提高了香稻籽粒2-AP的含量,达到了浓香栽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改进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基础上改进提出了一套适合江西萍乡的新栽培管理技术,即"健壮乳苗-带泥浅栽-合理稀植-调水健根-配肥深施".介绍了该技术的要点、基本要求、应用效果和优点.  相似文献   

17.
按照有机认证标准,结合三亚地区水稻栽培具体情况,从基地建设、品种选择、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采收与贮藏等多个关键技术点,提出了三亚地区有机水稻生产的关键技术措施,旨在为热带地区有机水稻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 (SystemofRiceIntensification,SRI)系20世纪80年代由HenrideLaulanie神父在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提出的一种新的栽培方法 ,其主要技术要点为少株稀植短秧龄。根据袁隆平先生介绍的资料 ,我们于2002年开展相关试验 ,以探索SRI对提高水稻产量的可能性及在本地区的应用前景。一、材料与方法水稻强化栽培体系试验的种植密度设50cm×50cm(处理① )、37.5cm×37.5cm(处理② )、25cm×25cm(处理③ )三种处理 ,均为10天秧龄 ,以25cm×25cm、30天秧龄的常规栽培法为对照 ,随机排列 ,四次重复 ,试验小区面积为1.5m×7.5m=11.…  相似文献   

19.
通过应用试验及生产示范,探讨优质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效果,结果表明:在黑龙江省绥化永安农场示范点,采用分蘖强、早熟、大穗品种、单本、有机肥、化肥与生物肥配合施用,干湿灌溉的强化栽培技术体系,可使水稻增产9.6%~11.2%。  相似文献   

20.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适宜移栽密度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不同移栽密度试验结果显示,以每公顷栽9万穴的处理产量最高,增产效应明显.增产原因是该处理具有穗数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