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广西蔗糖》2012,(1):15-15
白糖、红糖、冰糖同是人体热量的重要来源,同是糖类营养物质,但在食疗价值上各有千秋。白糖:中医认为,白糖性寒,能清肺润燥、舒肝和中、补脾生津,可利咽喉、解酒毒。奥地利研究者对出事汽车司机的血液分析发现,人体血糖偏低时  相似文献   

2.
孙胜利 《中国茶叶》2010,32(8):36-36
应茶友之邀到云南看普洱茶样,常在茶农家行走,但见他们煮着一种大叶的老茶喝,我好奇也跟着喝,觉味甘纯生津,有微酸,茶农说是"老帕卡"。我是第一次听说这茶,在所看茶书中也没有这茶印象,当时也没在意。近来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鉴茶、泡茶一本通》中看到些许的有关"老帕卡"的介绍,觉得有必要同茶友聊聊有关"老帕卡"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茶叶》1985,(2)
一种以茶叶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的新型汽酒“健尔茗”,最近在《黄酒之乡》浙江绍兴市通过技术鉴定。“健尔茗”汽酒集中了茶叶的药效成分,保持了茶叶固有的色、香、味,配以维生素、氨基酸和白糖等,味道和润可口,具有生津开胃、消食降脂、醒脑益神等作用。  相似文献   

4.
榨季短讯     
最近 ,中糖协要求各地食糖工商企业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食糖分装企业要经当地卫生监督检查部门审查认可 ;二是禁止用非法手段改变糖的外观、色泽生产假绵白糖、假红糖 ;三是进口原糖必须经过加工 ,生产出符合我国国家标准的白糖后 ,才能进入国内市场销售。严禁在市场销售原糖榨季短讯  相似文献   

5.
黑糖     
<正>黑糖其实就是红糖,由甘蔗提炼而成,如果硬要说出它们的差异,那就是黑糖比红糖熬煮时间更长些,颜色更深些,焦香更浓些。具体做法就是:将收割下来的甘蔗运回糖厂,用高压水柱清洗干净后榨汁,然后将滤干净后的甘蔗汁入锅熬煮4至6个小时,让水分慢慢蒸发,使糖的浓度逐渐增高,其间需要不断搅拌。高浓度的糖浆在冷却后会凝固成块,切割之后,就成了黑糖砖。这种传统的熬煮法,既保有了甘蔗原本的营养,同时也使黑糖带有一股类似  相似文献   

6.
春节前后,广州人常搞些薯、芋等切成薄片炸好,和以咸味,跟炸花生等放在一起,称为茶泡。小孩子在一起玩,吃食物叫煮茶。生日的时候,用花生、芝麻、栗子、粉丝等所煮的糖水,称生日茶。把食物称茶,这原是宋元人语。宋人把食物叫分茶。《梦粱录》卷十六:“若日分茶,则有四软羹、  相似文献   

7.
食糖用处多     
●做鱼加白糖易成形。在炒鱼片或做鱼丸时 ,加些白糖 ,鱼片和鱼丸就不易溶烂。●白糖能当应急药用。倘若不慎磕破 ,出点血 ,可以将白糖敷在伤口上 ,它能抑制细菌的繁殖 ,有助于伤口的愈合。●白糖能解毒。误食毒物者立即服用大量的白糖水 ,有保肝解毒的功效。●白糖能消除菜的酸味。用酱油烧菜时 ,酱油中的糖分有些被分解 ,菜往往带有酸味 ,可在炒菜时加点糖 ,菜就没有酸味了。●白糖能使蘑菇味更美。在1公斤的温水中 ,加糖25克。把洗净的蘑菇切好浸入水中 ,泡12小时。泡蘑菇加糖 ,既能使蘑菇吃水快 ,保持香味 ,又使蘑菇浸入糖液烧好后…  相似文献   

8.
<正>曹聚仁先生喜欢喝茶。他时常因茶怀古,因茶交友,因茶思乡。曹著《鲁迅评传》中说:"鲁迅爱喝清茶,他所爱的不是带花的香片,而是青涩的龙井茶。笔者曾对他说:我和你是茶的知己,而不是西湖的知己。我喜欢喝龙井茶,尤其是喜欢西湖,你呢,对于西湖,并没有多大好感。"松风竹炉,提壶相呼,是旧文人的生活方式。鲁迅喜喝清茶,曾在《三闲集·革命咖啡店》中调侃说:"我是不喝咖啡的,总觉得这是洋大人所喝的东西(但这也许是我的‘时代  相似文献   

9.
白糖不宜久存 ,因为久存的白糖会被一种叫“螨”的小虫子污染。螨嗜好食糖 ,并在绵白糖或砂糖中生长繁殖。人吃了被螨污染的白糖 ,螨就可以进入消化道寄生 ,引起不同程度的腹痛 ,腹泻等症状 ,医学上称之为“肠螨病”。所以 ,家庭购买白糖量不宜过多 ,尤其是在夏天 ,气温高 ,更不可以久存。平时宜贮藏在干燥处 ,并加盖密封。在调制饮料或做凉拌菜时 ,特别是给婴幼儿或老年人食用的白糖 ,应注意将白糖加热处理。螨虫加热到70℃ ,只需3分钟就会死亡。白糖在仓贮、运输和销售过程中 ,如不注意卫生管理 ,也很容易受到螨虫的污染。因此 ,即使是…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多数糖厂和用糖户都很重视白糖中的二氧化硫残留量.检查结果说明,有一些糖厂生产的白糖的残留二氧化硫量经常偏高.有些糖厂的白糖,多数质量指标都达到一级糖的标准,就是由于残留二氧化硫超过40mg/kg而成为二级糖.如果按照将要实行的新质量标准(二氧化硫低于30mg/kg),则这个问题会更为普遍.  相似文献   

11.
在《吃碗茶》一书中,茶不仅是一种文化传递,更是一种社会大众重要的生活习惯,《吃碗茶》作为经典专著,其中茶和吃茶活动被融入了丰富而系统化的文化理念内涵。本文拟从《吃碗茶》的大致内涵介绍入手,结合《吃碗茶》的创作时代背景分析,通过具体融入《吃碗茶》中所具有的词汇特点讲述,结合《吃碗茶》中语用技巧的客观表现与阐述,从而深层次分析《吃碗茶》中所拥有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广西蔗糖》2014,(4):39-39
正最近,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11项涉糖行业标准。包括:《赤砂糖试验方法》(QB/T 2343.2-2013)、《红糖》(QB/T 4561-2013)、《块糖》(QB/T4562-2013)、《金砂糖》(QB/T 4563-2013)、《精幼砂糖》(QB/T 4564-2013)、《全糖粉》(QB/T 4565-2013)、《黄方糖》(QB/T 4566-2013)、《黑糖》(QB/T  相似文献   

13.
成语“茶来伸手,饭来张口”语见张孟良《儿女风尘记》第1部9:“他在儿子家住了几日,茶来伸手,饭来张口,倒也快乐!”也作“饭来张口,茶来伸手”。《活地狱》第34回:“袁绍芬这个孽障,靠着荫下之福,饭来张口,茶来伸手,且不晓得好歹,不识得高低。”成语大意是说,茶来了,伸手接来就喝;饭来了,张口就吃。比喻不劳动,只享受。形容生活舒服,只吃现成饭,只喝现成茶。茶与饭同等重要,都是每天都要吃喝的食物。然而,如果达到“茶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地步,则是很危险的。“不劳动,只享受”,“吃现成饭,喝现成茶”,无疑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过惯“…  相似文献   

14.
成语“残茶剩饭”语见元·马致远《黄粱梦》第4折:“有什么残茶剩饭,与俺两个孩儿吃。”残:残剩。成语大意是说,喝剩下的茶水与吃剩下的饭食。形容饮食节俭,生活清苦。与“残茶剩饭”相类似的成语好多,诸如“残汤剩饭”、“残羹剩饭”、“残羹冷饭”、“残羹冷炙”、“残杯冷炙”、“残羹剩汁”、“残盘冷炙”等均是。都是指吃剩下的茶水、饭食、菜肴。通常,人们为了节俭对上述残茶剩饭或残羹冷炙,均是放在冰箱次日再吃。其实无论是自己吃或给别人吃,都是不好的,特别后者还是不礼貌的。好客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所以每逢喜庆吉…  相似文献   

15.
红参与白参炮制前后的化学变化及药理作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农本草经》将人参列为上品,“扶正固本、补气生津、安神”。红参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导致与白参在某些药理作用上有本质的不同,特别是在对循环系统、抗肿瘤、抗衰老方面明显优于白参,而在降低血压方面,却是白参强于红参。  相似文献   

16.
普洱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1 普洱茶药理作用的历史记载普洱茶能够名扬中外,主要是因为它的神奇功效。古代就有许多著作记述了普洱茶的药理作用。在云南普洱茶区就有孔明用普洱茶给士兵治疗眼睛疾病的传说。清·方以智稿,其子中通、中履等编《物理小识》云:“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能化物。”清·张泓《滇南新语》云:“滇茶,味近苦,性又极寒,可怯热疾。”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云:“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能化物。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苦涩,逐痰下气,利肠通泄。”在其卷六《木部》中又…  相似文献   

17.
西汉·王褒著的《僮约》,是我国最早而具有研究价值的茶叶文献之一。自唐宋刊行以来,久为世人和学者所重视。近二十多年来,有川报发表的《川茶史略》、朱自振的《茶叶史话》、茗叟的《略谈王褒的僮约》、艾彤的《茶趣》、孙占升的《茶和喝  相似文献   

18.
在闽台二地,几百年来都有中秋节吃柚子的习惯,有些乡村,中秋之夜不仅吃“柚子果”、“柚子蜜饯”,还点上“柚子灯”,喝“柚子茶”,寓游子团圆之意。柚子茶:取材于漳州蜜柚。作法简单:将蜜柚切开上部  相似文献   

19.
想要让更多社会大众对《吃碗茶》作品的内涵和创作意境形成独立认知时,必须通过选择合适翻译方法和及技巧,从而更好实现文化元素和价值内涵的合理诠释。本文拟从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化对比认知入手,结合《吃碗茶》的创作背景及内涵认知,从而探究《吃碗茶》中的词汇特点,并且结合相关翻译理论认知探究做好《吃碗茶》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20.
原生态红糖     
传统红糖是一种通过甘蔗提汁、澄清、煮制、冷却和造型等基本步骤,采用物理方法处理,不添加任何助剂,完全手工熬制成型的一种原生态红糖,保留了甘蔗中大部分营养成分,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有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多种功效。介绍了原生态红糖与机制红糖(赤砂糖)在加工工艺及成分上的区别,并对原生态红糖市场现状及其机械化生产的开发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