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二岔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和稠李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在美国西南部小麦上常普遍发生。得克萨斯州多数小麦产区,常用杀虫剂防治麦二岔蚜(Bottrell等 1973;Hodges 1969)。 Murdie(1972)观察了几种作物蚜虫的分布型后判断:同种个体间的寻求,导致家系种群的形成;营养来源限制了种群聚集的范  相似文献   

2.
麦二岔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引起小麦、燕麦、大麦和高梁的严重经济损失。近年来,曾研究过种质品系‘Amigo’(Triticumaestivum L.)和‘Largo’(Triticum turgidum XTtauschii)六倍体小麦对麦二岔蚜的遗传抗性。Amigo含有从黑麦(Secale cerealeL.)转移来的单显性基因。Largo是‘Langdon’硬质小麦(T.turgidum L.)和T.tauschii(Coss)Schmal的双倍体。 Largo和Amigo之间的杂交表明,每个亲本都有一种抗麦二岔蚜生物型C的独立基因。用一组“中国春”单体小麦品种测定Amigo和Largo抗性基因的染色体位置。把来自单体Fl的F2植株种植在直径为12厘米的盆钵中或平地上,生长到2至3叶时,接种生物型C的麦二岔蚜。我们发现Amigo的抗性基因位于染色体1A上,Largo的抗性基因位于染色体7D上。中国春单体小麦和Amigo之间杂交的染色体对的资料表明,Amigo不同于包括染色体6A、6B、7A和7B的两个相互易位的中国春单体小麦。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中国西北地区蚜虫对小麦黄矮病的传毒能力,为西北地区防治小麦黄矮病提供参考依据,常温条件下在温室大棚用盆栽小麦做传毒试验,以接种不同数量有毒蚜的小麦苗作为处理,接无毒蚜的小麦苗作为对照.传毒3 d后,在接种麦苗上喷洒药剂彻底杀死蚜虫,充分发病后观察记录小麦黄矮病的发病情况.结果表明,中国西北地区小麦黄矮病的优势介体是麦二叉蚜,但禾谷缢管蚜的传毒能力比以前有所提高.关中地区禾谷缢管蚜的传毒力高于河西地区禾谷缢管蚜的传毒力;三个地区(关中地区、渭北地区、河西地区)麦二叉蚜的传毒力都较高,差别不明显.三个地区两种麦蚜的成蚜传毒力普遍高于其若蚜的传毒力.  相似文献   

4.
小麦上的大麦黄矮病是由大麦黄矮病毒(BYDV)引起的。大麦黄矮病不仅侵染小麦和大麦,还能侵染燕麦、玉米等谷类作物,是世界上谷类作物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大麦黄矮病对小麦的危害面积逐渐扩大,危害程度日趋严重。这种现象引起了小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大麦黄矮病毒是由蚜虫传播的。根据蚜虫的种类,大麦黄矮病毒至少有5种类型。由麦长管蚜(Macrosikphum avenae)传播的黄矮病  相似文献   

5.
福繁16是我所小麦研究室用晋麦2148×B-5(白)杂交育成的小麦新品种。经参加本省及华南三省(区)品种区域试验各二年和多年多点试种示范,在正常年景、水肥相宜条件下,亩产400-500斤,高的达600斤以上。比晋麦2148早熟3-8天,秆矮3-5厘米,中产水平下省肥1-2成;比龙溪35不易在穗上发芽。叶锈病也比这两个品种稍轻。1982年冬在闽东南地区示范推广5.6万亩。本文以1980-1981及1981-1982  相似文献   

6.
Smith(t989)曾对麦二岔蚜的不同生物型的生活史和生长发育作过评论。1979年11月从得克萨斯采集的标样中首次鉴定出这种蚜虫的生物型E(GBE)(Porter等,1982)。到1981年在内布拉斯加、堪萨斯和俄克拉何马的大多数地区和得克萨斯部分地区它已替代了生物型C(Kindler等,1984),在1986年它  相似文献   

7.
小麦黄矮病是由大麦黄矮病毒(BYDV)引起的一种小麦病害,主要由蚜虫带毒传播,自1960年以来曾多次在甘肃省河西地区大发生,在甘肃省的河东地区、陕西省以及我国北方的大部分麦区都时有发生,给小麦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及广大科研工作者对小麦抗黄矮病育种十分重视,并培育出了一系列抗黄矮病春小麦新品种,张春19号即为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丰德存麦1号是利用周9811作母本、矮抗58作父本进行杂交,用系谱法经过多年定向选育,结合抗性鉴定和品质筛选,选育出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2011年通过国家黄淮南片麦区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04),同年通过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1022)。2015年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证书(品种权号:  相似文献   

9.
(一)选育经过 宁镇2号原代号为83—SP_6。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与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协作,于1980年用中熟春大豆新品系77—520—1(穗稻黄×SFF400)作母本,早熟春大豆新品系77-391—1(泰兴黑豆×哈罗索93)作父本进行杂交。同年在温室内种植F_1。1981—1983年,分别在选种圃内种植F_2、F_3、F_4,选择优良单株和决选优良株系。1983年南繁F_6,1984  相似文献   

10.
西北地区小麦黄矮病流行趋势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小麦黄矮病防治适期的确定提供有效手段,利用2001-2010年西北地区小麦黄矮病资料,分析了小麦黄矮病不同年份病害流行动态、品种抗性差异、主麦区流行状况以及病害流行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份或同一年份不同月份小麦黄矮病发病情况不同,不同品种抗病性存在差异,西北地区主要麦区间该病害流行具有相关性。利用筛选出的8个主要影响因子构建了多因子线性回归预测模型,模型历史拟合率达96.5%,预测效果较好,可用于西北地区小麦黄矮病流行的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1.
小麦黄矮病抗性基因及其鉴定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麦黄矮病是由大麦黄矮病毒(BYDV)引起的小麦主要病害之一。本文综述了小麦BYDV的主要抗性基因及其鉴定方法、微克隆和微分离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形态学标记、生化标记、细胞学分析和分子标记鉴定方法的原理及应用作了比较分析。本文最后还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蚜虫及植物病毒胁迫下小麦体内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以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为试虫,以大麦黄矮病毒(BYDV)的GAV株系为测试病毒,研究蚜虫、植物病毒及两者共同胁迫下小麦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等保护酶及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等解毒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与健康小麦相比,麦二叉蚜胁迫下小麦体内的ACP活性提高100.46%,禾谷缢管蚜胁迫下小麦体内的POD活性降低34.59%,麦长管蚜胁迫下小麦体内的POD、CAT、SOD、ACP和AKP活性分别提高83.88%、126.45%、91.21%、197.26%和468.82%,差异均显著(P0.05);BYDV-GAV胁迫下小麦体内的SOD活性提高37.41%;与感染植物病毒但未受蚜虫胁迫的小麦相比,麦二叉蚜胁迫下小麦体内的POD、CAT和ACP活性分别提高73.66%、110.72%和50.49%,禾谷缢管蚜胁迫下小麦体内的CAT和ACP活性分别上升115.13%和37.00%,麦长管蚜胁迫下小麦体内的POD、CAT和AKP活性分别提高97.58%、70.19%和3 665.03%,差异均显著(P0.05)。这些结果说明,麦蚜和植物病毒均能改变小麦体内的生理生化进程,但效应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油菜蚜虫主要有三种,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L)、桃蚜Myzns Persicae(Sulzer.)和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 (kaltenbach),尤以甘蓝蚜危害最为严重。作者于1980—1982年在我省中部的贵阳地区和兴仁等地调查了油菜蚜虫的田间发生情况,现整理于后:  相似文献   

14.
-Winridge(美国全国统一编号CI17902,蒙大拿州编号为MT77077)是硬质红皮冬小麦,其登记号为677,由美国蒙大拿农试站和美国农部农研处合作育成。Winridge曾于1976—1980年在蒙大拿州的和全国区域性的试验中测定过矮腥黑穗病(由Tilletia Controversa引起的),1978—1981年间又在上述试验中测定过产量,  相似文献   

15.
几种药剂对小麦黄矮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明确病毒抑制剂对小麦黄矮病的预防和防治效果,在小麦起身期将大麦黄矮病毒GAV株系接种于小麦陕恳9740上,喷施杀虫剂(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与病毒抑制剂(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9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和2%菌克毒克水剂300倍液)的不同组合,于小麦开花期统计发病率、病情指数和小麦叶片黄化率,结果表明,各组合均能早期预防和防治小麦黄矮病发生和发展,且预防效果优于防治效果,其中病毒必克与吡虫啉组合的平均预防和防治效果最显著,分别为58.08%和53.03%.进一步利用病毒必克在室内进行防治性试验,发现病毒必克能够抑制GAV对叶绿素的破坏,可减轻大麦黄矮病毒对小麦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芜菁花叶病毒是引起我国油莱病毒病的主要毒原。在我国南方冬油菜产区采集了数百个芜菁花叶病毒(TuMV)病株样品,经寄主鉴定和毒原纯化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分离物30个,通过Provvidenti的一套鉴定品种进行株系鉴定,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以及寄主范围试验,鉴定出三个不同株系即TuMV—CRL、TuMV—CR2和TuMV—CR3。除TuMV—CR3与Provvyidenti,R.在纽约和Green,S.K.在台湾对十字花科蔬菜上TuMV鉴定的五个株系中的TuMV—C1株系相同外,余均不同;与我国以往各地对十宇花科作物上TuMV株系鉴定的结果比较,由于国内鉴定工作未用此同样的鉴定方法进行鉴定,因此尚不能肯定油菜上的三个株系与国内已经鉴定的十字花科蔬菜上的株系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小麦黄矮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麦黄矮病是中国小麦上的重要病害之一,由麦蚜持久性传播大麦黄矮病毒引起,具有间歇式流行的特点.为了综合运用小麦黄矮病各种防控措施.本文综述了小麦黄矮病在中国的发生及流行因素、蚜虫及小麦黄矮病的预测预报、抗病品种培育、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和防治策略,即寻找和利用多种抗黄矮病(BYDV)基因,培育具有优良农艺性状的多聚品种;综合运用各种防控措施进行蚜虫防治,切断BYDV的传播;筛选和研发病毒抑制剂,特别是对环境无污染的植物源和微生物源病毒抑制荆,减轻BYDV对小麦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1980年5月,在日本长冈地区田间,发现大麦植株上表现典型的大麦黄矮病毒病(BYDV)症状.虽然大麦黄矮病毒已在世界上广泛分布,但迄今日本仅有少数报道该病的致病原因.本文报道了BYDV的蚜虫传毒试验和电镜检查的结果,以便确定引起大麦黄矮症状的病原物是否是大麦黄矮病毒(BYDV).  相似文献   

19.
大麦黄矮病(BYD)是小粒谷物一种重要的蚜传病毒病害,普遍发生在禾本科植物上。美国的小粒谷物曾于1907,1949,1959年发生过严重的BYD病流行。大多数年份该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1972,1973和1976年美国的冬小麦曾因此病受到严重损失。根据Gill报导,美国春小麦1978年因自然发病减产60—86%。冬小麦的BYD感病症状不如燕麦(Avenasatival)和大麦(Hordeum vulgare L.)明显。所以冬小麦的受病损失曾被认为不大严重。至今,还未能鉴定出抗BYD的小麦品种间存在的差异性。1972年以来,伊利诺斯州等地  相似文献   

20.
“Caldwell”(CI 19897)是一个软质红皮冬小麦品种,由美国农业研究处和农业部合作育成,1981年开始推广。该品种来自Purelue5724B3—5—P—8—2~*2/Siete Cerros,经多年多点鉴定,属早熟品种;株高91厘米,籽粒容重为160公斤/百升,磨粉及烘烤品质良好;中等抗寒;它对秆锈菌的许多生理小种(15TMN、15TLM、151QFB、151QCB和17HDL)具有抗性;对叶锈菌的5、15、35、76、UN9以及在印第安纳新的生理小种具有成株抗性;对禾白粉病的若干生理小种,由Septoria tritici所引起的叶斑病均具有抗性;对大麦黄矮病毒、土传花叶病毒、细条花叶病毒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