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用超临界CO_2脱除绿茶中咖啡碱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岳鹏翔  吴守一 《茶叶科学》2002,22(2):131-134
进行了超临界CO2萃取绿茶中咖啡碱的试验研究,探讨了茶叶的含水率、操作压力、操作温度、萃取时间对绿茶中咖啡碱脱除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可以有效地脱除绿茶中大部分的咖啡碱;较佳的茶叶含水量为40%左右;在此条件下,随操作压力的增大、操作温度的升高、萃取时间的延长,咖啡碱的脱除率增大。  相似文献   

2.
茶叶脱咖啡因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茶叶具有许多医疗保健作用,然而咖啡因的负作用使消费者对低咖啡因茶及茶制品特别青睐。目前脱咖啡因技术主要有水脱除、溶剂萃取、吸附分离和超临界CO2萃取等传统方法,以及后来发展的微生物和酶法降解咖啡因和培育低咖啡因茶树等。本文对茶叶脱咖啡因的研究进行综述,并讨论其可行性;水脱除法与吸附分离法相结合、微生物和酶法降解及培育低咖啡因茶树将是今后茶叶脱咖啡因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超临界CO2脱除茶叶咖啡碱的工艺改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研究了超临界CO2脱除茶叶中咖啡碱的工艺改革,着重讨论了影响咖啡碱脱除率的因素及茶叶风味的保存因素,结合产品质量分析,得到了预脱茶香和脱咖啡碱的两级萃取、茶香吸附和咖啡碱解析的两路分离、加稀乙醇作夹带剂的最佳工艺路线及参数,达到既保持了茶叶特别香味,又能有效脱除茶叶中咖啡碱目的.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临界萃取技术优化亚麻籽油的提取工艺.探索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萃取亚麻籽油的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对亚麻籽油得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设计得到超临界CO2萃取亚麻籽油的最佳萃取条件.  相似文献   

5.
葵花子油不同提取工艺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比较超临界CO3提取葵花子油的均匀设计实验和微波、超声波诱导提取葵花子油的正交实验结果,考察影响提取的主要因素,寻求最佳萃取工艺.超临界CO2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32MPa,温度32℃,CO2流量25kg/h,萃取时间80min,得率36.45%;微波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溶剂为正己烷,物料质量与溶剂质量比例1:3,辐射时间7min,辐射功率720w,得率27.12%.超声波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物料质量与溶剂质量比例1:7,溶剂为正己烷,浸泡时间18h,得率17.37%.结果表明超临界CO3萃取葵花子油品质最好,而且萃取也最高,质量最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人参挥发油超临界CO2萃取的最佳条件。方法通过超临界CO2萃取人参挥发油的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其萃取工艺条件,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CO2流量对挥发油得率的影响。结果确定了超临界萃取人参挥发油的最佳条件: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100min,流量25~30L/h。结论该条件下人参挥发油(粗油)的得率为0.880%,远远高于传统索氏法提取的人参挥发油得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研究了赵临界CO2脱除茶叶中如啡碱的工艺改革,着重讨论了影响如啡碱脱除率的因素及茶叶风味的保存因素,结合产品质量分析,得到了预脱茶香和脱如啡碱的两级萃取、茶香吸附和如啡碱解析的两路分离、加稀乙醇作夹带剂的最佳工艺路线及参数,达到既保持了茶叶特别香味,又能有效脱除茶叶中如啡碱目的.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斜叶黄檀中的精油,并分析精油的挥发性成分,主要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对精油得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超临界CO2萃取精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斜叶黄檀精油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精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75℃,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时间4 h,在此条件下精油的得率为4.7573%;从斜叶黄檀精油中共鉴定出13种挥发性组分,主要成分是榄香素和甲基丁香酚,分别占92.33%和3.18%。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茶叶样品中微量儿茶素进行快速准确分析,利用分子印迹固相萃取(MIPs-SPE)与电喷雾质谱(EIMS)联用技术进行了茶叶中四种儿茶素—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分离测定。首先以表儿茶素(EC)为模板分子,采用紫外聚合方法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EC-MIPs),功能单体为甲基丙烯酸(MAA),交联剂为乙烯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AIBN)。利用EC-MIPs作为固定相制备EC-MIPs-SPE柱,对茶叶样品进行分离萃取后采用EIMS对洗脱液中儿茶素单体进行检测,分别与常规C18和非分子印迹聚合物(NIP)固相萃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EC-MIPs-SPE法对儿茶素类单体有特异性识别能力,对茶中主要干扰物质咖啡因、茶碱的结合能力远小于儿茶素分子。最佳萃取条件为:水相上样,用50%(v/v)甲醇/水溶液淋洗除去非特异性结合干扰物,1%(v/v)醋酸的甲醇洗脱特异性结合的四种儿茶素单体。对真实茶叶样品测试发现:经过EC-MIPs-SPE法预富集,可以去除94.2%的咖啡因和全部茶碱干扰,同时可得四个主要儿茶素信号,相对强度分别为:EC(12.1%),EGC(8.2%),ECG(35.4%),EGCG(45.7%)。本法可特异性地识别和分离儿茶素单体,有效消除咖啡因和茶碱干扰,可用于茶叶中微量儿茶素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10.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Juss)种子中含有大量杀虫活性较高的柠檬素类物质,印楝油可促进柠檬素类物质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本实验通过超临界CO2萃取得到含柠檬素类物质和印楝油混合的粗提物,以印楝素A为检测指标,使用均匀设计优化萃取工艺的压力、温度、时间和夹带剂的体积4个因子,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压力37MPa,温度43℃,时间165min,夹带剂的体积13mL,此时印楝种仁中印楝素A萃取率为0.37%。初步测定超临界CO2萃取产物对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成虫的驱避活性,并对该技术应用于印楝产业化的前景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利用固定化纤维素酶酶解夏季绿茶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壳聚糖作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固定化纤维素酶,对夏季绿茶进行酶解。通过正交实验得到优化工艺:在1.0g茶叶中,以茶水比1︰20,加入1.0g固定化纤维素酶,55℃下恒温浸提50min。与传统高温水提法所得茶汤相比,以此工艺条件浸提所得茶汤中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有所提高,酚氨比有所下降,连续提取7批次茶叶,固定化纤维素酶的相对酶活力仍保持80%以上。  相似文献   

12.
超临界CO_2提取茶叶中咖啡碱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分离提取茶叶中的咖啡碱,再用CH2Cl2萃取分离,得到纯度为95.16%的咖啡碱,萃取率和得率分别为16.85%、0.55%。试验结果还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利用超临界萃取技术能够有效地分离茶多酚和咖啡碱。  相似文献   

13.
绿茶茶汤冷后浑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比较不同原料绿茶茶汤沉淀量、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其参与冷后浑形成比率,研究绿茶冷后浑形成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绿茶茶汤之间沉淀量差异极大,茶汤中蛋白质、咖啡碱、茶多酚、黄酮化合物、酯型儿茶素(包括EGCG、GCG、ECG、CG)、Ca2+、Na+、Ni2+相比其他化学成分更容易参与绿茶冷后浑的形成。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咖啡碱与酯型儿茶素是绿茶冷后浑形成的关键化学成分,通过初始茶汤中这两种化学成分含量可以预算茶汤可能形成的沉淀量,Cream(g/L)=-172.071+0.129×C咖啡碱+0.024×C酯型儿茶素(R2=0.936)。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揭示绿茶冷后浑形成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超声波法提取茶叶中总黄酮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并与传统醇提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超声波提取法可以明显提高茶叶总黄酮得率,乙醇浓度和提取次数对超声波提取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液固比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0.01相似文献   

15.
儿茶素富集和EGCG单体纯化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星海  郭碧花  沈生荣 《茶叶》2002,28(3):136-137,144
EGCG是绿茶中提取分离出的生物活性物质,是一类具有开发前景的天然产物,将绿茶提取物或茶多酚先经乙酸乙酯,氯仿两种试剂多次富集和脱除咖啡因和色素,得儿茶素总含量不低于95%的茶多酚,再经Sephadex LH-20柱层析纯化,得EGCG单体,用ESI-MS和HPLC等方法鉴定和验证了其化学结构,其纯度均大于96.7%,得率为23.86%,回收率为71.25%。  相似文献   

16.
曹琼  苏欢  宛晓春  宁井铭 《茶叶科学》2018,38(3):237-243
提出一种量化判定乌龙茶产地的方法。共收集主要乌龙茶产区闽南、闽北、广东和台湾等地的代表性乌龙茶样品130个,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其没食子酸、儿茶素、咖啡碱和茶氨酸等理化成分的含量。用遗传算法和连续投影算法筛选出重要的化合物,基于这些化合物指标分别用支持向量机、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及随机森林模型对闽南、闽北、广东和台湾4个产区的乌龙茶进行分类和预测。结果表明,用遗传算法筛选的3个化合物(咖啡碱、EGCG和ECG)结合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BPNN能够实现对4个产区乌龙茶的高效判别,且训练集和预测集的判别率分别为97.13%和98.34%。该研究结果能为乌龙茶产地的鉴别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武夷山地区36份茶树种质资源样品为试验样本,通过测定样品中L-茶氨酸(L-The)、儿茶素(C)、表儿茶素(EC)、没食子酸(GA)、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咖啡碱(CAF)、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8种组分的含量,分析武夷岩茶初制加工中不同茶树种质资源之间、鲜叶和毛茶之间生化成分含量的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将36份茶树种质资源分为3类,发现各类群间GA、EGC、EGCG和儿茶素总量均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比毛茶与鲜叶各内含成分的转化保有率发现,经过武夷岩茶初制加工工艺后,L-茶氨酸和儿茶素总量的损耗率不超过20%,咖啡碱含量变化不大,没食子酸含量平均提高了40%以上。研究为了解武夷岩茶初制加工工艺,稳定茶叶产品质量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茶树品种碧香早夏秋季一芽二叶茶鲜叶为原料,在红茶加工过程中,用微波初干工艺替代传统热风初干工艺,按不同微波强度、微波时间、摊叶厚度设置17组微波初干工艺处理,从感官品质、滋味品质成分和香气品质成分3个方面,探究了微波初干工艺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热风初干工艺相比,采用微波强度600 W、微波时间3 min、摊叶厚度2 cm的微波初干工艺技术,所制红茶感官品质较好,红茶中的茶黄素、茶红素、总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茶多酚、茶褐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香气品质成分由43种增加到50种,其中芳樟醇、苯乙醇等花果香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显著提高(P<0.05),并产生了(Z)-3,7-二甲基-2,6-辛二烯-1-醇、2,6,6-三甲基-1,3-环己二烯-1-甲醛、2,6,6-三甲基-1-环己烯-1-甲醛、丁香酚等甜香、花香成分。微波初干工艺有利于提高红茶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