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以海南省儋州市作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技术,对其耕地土壤的有机质空间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儋州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0.64 g/kg,总体水平为中等偏上;变异系数为48.05%,属于中等变异;其空间变异变程约为16.50 km,C0/(C0+C1)值为37.34%,土壤有机质含量属于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Kriging插值分析结果可反映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呈大块状分布,有较强的连续性,其分布变异不显著,以3级含量水平分布范围最广;北部最高,其余区域(南部、东部、中部、西部)逐渐降低。这种空间分布可能与当地的地表形态、地质状况及土地经营利用方式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间试验,在氮磷钾等养分量条件下,研究牛粪、鸡粪、猪粪替代25%化肥氮和秸秆全量还田配施化肥对0~100 cm土层硝态氮淋溶和积累及玉米产量构成的影响。秸秆全量还田配施化肥、牛粪替代25%化肥氮处理土壤硝态氮淋溶作用较小,完熟期0~4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86.2 kg/hm~2和73.1 kg/hm~2,均显著高于其他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习惯施肥、鸡粪替代25%化肥氮、猪粪替代25%化肥氮处理土壤硝态氮淋溶较强,完熟期0~4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54.2、65.4、68.5 kg/hm~2。鸡粪替代25%化肥氮处理玉米产量最高,为13 616.9kg/hm~2,比习惯施肥增产13.6%,与其他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在等养分量条件下,有机肥替代25%化肥氮及秸秆全量还田配施化肥均可增加0~4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减少淋溶损失。  相似文献   

3.
亚热带低山区是我国茶园的主要分布区域,微量元素对茶叶的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其空间变异特性是实现低山茶园精确管理的基础。利用地统计学、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四川蒙顶山茶园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变异性、影响因素及多元素综合制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蒙顶山茶园土壤四种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具有相似性。四种元素均为指数模型,步长间距为120 m时变程为206~1860m,铁、锰和锌均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C0/(C0+C)值在25.1%~49.6%之间],锰和铜在NE111o方向上具有相似的各向异性特征,铁和锌则具有各向同性的趋势。(2)主成分综合制图较好地反映了微量元素分布的总体规律。两种主成分均具有较明确的物理意义,其插值图体现了微量元素特性沿坡面方向的带状变化特点,与半方差函数分析的结果完全吻合。(3)土壤条件对蒙顶山茶园土壤微量元素影响较大,而坡度是影响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布形态的主要地形因素。  相似文献   

4.
天然矿物对茶园土壤中铅的固定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浩  章明奎 《茶叶科学》2008,28(2):129-134
茶园土壤中铅的生物有效性直接影响茶叶中铅的积累。为了解外加天然矿物对土壤中铅的固定作用,本文比较研究了4种矿物(高岭石、膨润土、沸石和磷灰石)在不同加入量和不同磨细程度条件下对土壤交换态铅和水溶性铅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矿物改良剂对土壤有效态铅(交换态铅和水溶性铅)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其效果与矿物类型、矿物加入量及加入矿物的磨细程度等有关。矿物对土壤有效铅的降低作用是:磷灰石>沸石>膨润土>高岭石。过100目处理矿物对土壤中铅的固定效果高于过18目处理的矿物。加入矿物对土壤水溶性铅的降低作用明显高于对交换态Pb的作用。结果认为,用天然矿物来改良铅污染茶园土壤、降低土壤有效铅是可行的。当土壤铅污染水平较低时,加入矿物量为20g/kg已能达到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5.
蔬菜产地酸性土壤中Pb、Cd、Cr形态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聪  赵敏 《热带作物学报》2011,32(7):1272-1277
在海南岛中部市县采集了8种蔬菜及其产地酸性土壤样品,采用连续浸提法分析土壤样品中Pb、Cd、Cr元素的水溶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渣态以及全量态等的含量,同时测定了对应蔬菜样本中Pb、Cd、Cr的含量,探讨酸性土壤Pb、Cd、Cr元素的形态分析方法、分布规律及对蔬菜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b、Cd、Cr元素形态分析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107%、94%和81%。3元素各形态含量占全量的百分比大小顺序分别为:Pb元素的残渣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离子交换态>水溶态;Cd元素的碳酸盐结合态>残渣态>离子交换态>水溶态>有机物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r元素的残渣态>有机物结合态>水溶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土壤中有70%以上的Pb、Cr离子处于被固定的状态(即残渣态),不容易被植物吸收,而有70%以上的Cd离子处于活化状态,容易被植物吸收,说明Cd元素是蔬菜无公害安全质量生产中重要的风险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6.
借助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对研究区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3种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符合指数模型;有效磷、速效钾的块金效应25%相似文献   

7.
选取9个春油菜绿肥品种进行田间试验,连续翻压两年后,测定土壤和玉米子粒中的微量元素含量,研究比较不同春油菜绿肥品种翻压对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及玉米吸收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油肥1804翻压后土壤全量铁、锰和锌含量较春闲田CK处理分别提高了9.31%、5.71%、9.97%,土壤有效态铁、锰、锌含量较春闲田CK处理分别提高37.31%、62.35%、73.99%;中油肥1907翻压后土壤全铜含量较春闲田CK处理显著提高了84.29%;中油肥1901翻压后较春闲田CK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子粒铁、锰、锌的吸收量及玉米产量和品质。不同春油菜绿肥品种翻压后土壤有效态铜含量、玉米子粒铜及锰含量与春闲田CK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与春油菜中微量元素和土壤全量微量元素含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且微量元素与玉米叶片叶绿素、含氮量、产量、可溶性糖、蛋白质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华北地区种植并翻压中油肥1804、中油肥1901、中油肥1907能较好地提高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生物有效性及玉米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8.
以春优84和中浙优8号为试验材料,在浙江衢州典型镉污染农田开展大田小区试验,研究有机肥与土壤调理剂施用对土壤酸碱度(pH)、土壤重金属元素(Cd、Fe、Mn、Zn等)有效态、水稻植株(稻草、籽粒)重金属元素积累量的影响,并探究了施用有机肥与土壤调理剂降低籽粒Cd积累的机理。结果表明,单施有机肥(1.5 t/hm2)对土壤金属元素有效态、稻草和籽粒重金属元素含量无显著影响;在有机肥(1.5 t/hm2)+土壤调理剂(2.7 t/hm2)联合施用处理后,土壤pH增加9.48%,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和植株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土壤有效态Cd含量降低16.41%(DTPA提取)和48.96%(CaCl2提取),稻草和籽粒Cd含量分别降低40.04%和48.22%。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表明,稻草Cd含量、土壤Cd有效态与籽粒Cd含量显著相关。由此可见,施用土壤调理剂通过提升土壤pH,从而降低土壤重金属元素有效态含量,其中有效态Cd含量下降尤为显著,以此调控水稻稻草和籽粒中的Cd积累。说明供试土壤调...  相似文献   

9.
应用地统计学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尤溪金柑主产区土壤有效硼的空间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硼含量范围在0.06-1.40 mg.kg-1之间,平均值为0.43 mg.kg-1;半方差函数拟合最佳模型为高斯模型,块基比值(CO/CO+C)为0.20,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变程为710 m;利用普通克里格法生成的空间分布图显示,研究区域有效硼含量偏低,硼含量缺乏区域和低量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5.34%和53.44%。据此,提出果园硼肥施用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土壤硝态氮的淋失不但造成肥料的损失,而且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对海南胶园土壤硝态氯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南植胶土壤硝态氮淋失量高.土壤硝态氮的分布与气候类型有很大相关.随着干燥程度的增加,0~100 cm土层中硝态氮累积层从无到少,累积深度由深及浅.母质影响硝态氮的淋失,玄武岩母质发育的土壤硝态氮淋失风险小于其他母质,而其他母质之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1.
公路附近茶园土壤中铅和镉的化学形态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章明奎  黄昌勇 《茶叶科学》2004,24(2):109-114
研究了浙江省各地采集的公路附近茶园土壤中铅和镉的化学形态。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铅和镉总量和各形态组分的含量因采样地和土壤性质的差异可有很大的差别。土壤剖面中铅和镉从下至上有规律地显著增加,表明表土中积累的铅和镉的主要为外源铅镉。土壤中残余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铅和镉的含量主要与土壤中铅、镉积累有关;而生物有效性较高的交换态和水可溶态铅、镉受土壤pH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长期植茶导致的土壤酸化可能是土壤中铅和镉活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并可增加茶树对铅和镉的吸收。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耕作措施对旱作燕麦田土壤水分、温度及出苗率的影响,以燕麦品种坝莜1号为材料,于2011-2013年在内蒙古清水河县进行耕作措施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措施(免耕、春松和秋松)能明显减少农田冬闲期土壤水分散失,提高0~100cm土壤贮水量。在燕麦苗期,免耕、秋松、春松和秋翻处理的0~100cm各土层2年平均土壤含水量较春翻分别高出11.55%、9.66%、7.04%和1.22%。深松与免耕较翻耕在土壤温度较高时有一定的降温作用,在土壤温度较低时又具有一定的升温效应。燕麦出苗率表现为免耕春翻春松秋翻秋松。燕麦出苗率与苗期0~1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土层土壤含水量和耕层土壤温度无明显相关性。综合考虑土壤水分、温度和出苗率,以免耕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李爽  孙占祥  张莹  杨宁  冯良山  刘洋  白伟 《玉米科学》2009,17(5):121-123
在辽西风沙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采用垄膜沟种技术,可有效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达到保水增墒、减少无效蒸发,提高玉米产量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垄膜沟种技术种植的春玉米全生育期内在同等降雨条件下土壤含水量比常规地膜覆盖增加0.75个百分点,比裸地增加3.32个百分点。春玉米单株总叶面积比常规地膜覆盖和裸地种植分别增加了881.70 cm2和714.39 cm2,为春玉米增产提供了物质保障。垄膜沟种技术可提高玉米经济性状指标,增加产量,试验单产达11 847.39 kg/hm2,较裸地种植增加了2 681.62 kg/hm2,增产29.14%;比常规地膜覆盖种植增加了484.37 kg/hm2,增产4.25%。  相似文献   

14.
以成都平原区水旱轮作稻田土壤及稻米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及稻米中的重金属含量,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水稻田土壤污染程度进行分析评价,并采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研究区成人和儿童的致癌和非致癌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镉(Cd)、铅(Pb)、铬(Cr)、汞(Hg)的平均含量均大于该区域土壤背景值。Cd的单因子污染指数有85%的采样点达到警戒限值,最大值达1.57。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PN)为0.60,无污染,5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指数大小表现为Cd>Pb>Hg>Cr>As(砷)。土壤中Cd含量与全氮、有机质、速效钾含量显著正相关;土壤中Pb含量与碱解氮含量显著正相关,但与有效磷含量、pH值显著负相关;土壤中Hg含量与Pb、As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具有同源关系,呈复合污染。稻米中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限量标准,无样品超标;稻米中Cd、Cr含量与土壤中Cr含量显著负相关,但稻米中Cd含量与土壤中Hg、As含量显著正相关。在经农作物摄入、手口摄入和皮肤接触三种暴露途径下6种重金属对成人和儿童的非致癌总风险指数分别为8.36和19.63。3种致癌重金属对成人和儿童的致癌风险指数均表现为Cd>As>Cr,对成人和儿童造成的致癌健康总风险分别为0.007和0.0178。研究结果显示,试验区域稻田土壤及稻米重金属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重金属复合污染已给当地居民造成一定程度的健康风险,尤其对儿童的影响较大,以农作物摄入途径最为显著。As、Cr、Hg是构成该区域非致癌健康风险的主要元素,而As、Cr、Cd是构成该区域致癌健康风险的主要元素。  相似文献   

15.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技术,对海南定安县145个土壤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得知样点土壤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存在空间自相关,然后采用Kring球体模型插值法,输出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图,据此分析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定安县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较丰富,有效磷含量缺乏,速效钾含量严重缺乏。有机质与全氮的分布格局基本相似,南部含量较高,北部含量较低,四、五等级耕地的有机质、全氮含量高,二、三等级耕地的有机质、全氮含量较低。定安县西北部有效磷含量较高,东南部有效磷含量较低,四、五等级耕地有效磷含量较低,二、三等级耕地有效磷含量较高。整个定安县速效钾缺乏,尤其是北部,二、三、四等级耕地的速效钾含量均很低。  相似文献   

16.
海南省乐东县橡胶园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乐  韦家少  吴炳孙  何鹏  吴敏 《热带作物学报》2014,35(11):2115-2120
通过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海南省乐东县橡胶园土壤速效氮、磷和钾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速效氮、磷、钾具有强烈或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相关距离变化范围为1 623~61 100 m,块金值/基台值变化范围为4.7%~49.97%;(2)0~20 cm和20~40 cm土层,速效氮、钾养分第四、第五等级分布面积较广,0~2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第四等级、20~4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第五等级分布较广;(3)不同土壤类型上,速效氮、磷和钾含量差异不显著,地形地貌和成土母质主要影响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而速效磷含量主要受人为管理措施的影响;(4)乐东县胶园土壤速效氮、磷、钾养分含量缺乏,空间结构特征明显,在县级尺度进行养分的宏观分区管理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7.
湖北地方茶树种质资源中酯型儿茶素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6份湖北地方茶树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检测其春、夏、秋茶中CG、ECG、GCG、EGCG等4种主要酯型儿茶素组分含量。结果表明,CG、ECG、EGCG和酯型儿茶素总量在不同季节中的平均含量顺序为夏茶春茶秋茶,GCG的顺序为春茶夏茶秋茶;在春、夏、秋茶中,绝大部分茶树种质资源酯型儿茶素组分含量间表现出的变化趋势为EGCGGCGECGCG。各茶树种质资源春、夏、秋茶中酯型儿茶素的变异系数在13.21%~36.99%之间,季节间的变辐较小,个体间的变幅较大。基于酯型儿茶素的年均含量聚类分析显示,第2类群中CG和ECG含量高,第4类群中GCG和酯型儿茶素总量含量高。鄂茶7号、五峰310、五峰602、宣恩65等4个资源的夏茶和五峰108的夏茶、秋茶、年平均EGCG含量均在9.0%以上,可视为高EGCG茶树种质资源,可在今后育种和生产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8.
耕作方式对玉米秸秆腐解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对翻耕、旋耕、免耕3种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秸秆腐解特征进行研究,综合评价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秸秆腐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华北地区至小麦收获为止,玉米秸秆在翻耕、旋耕、免耕方式下的腐解率分别为42.28%、43.56%、33.78%。3种耕作方式下玉米秸秆腐解与相应层次的土壤水分含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温度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玉米秸秆腐解率与腐解天数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回归分析表明二者之间符合三次模型。由于耕作方式改变了农田土壤的水分状况,进而对麦田秸秆腐解具有显著影响,冬小麦生育期间玉米秸秆腐解率依次为翻耕处理>旋耕处理>免耕处理。  相似文献   

19.
耕作方式对连作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秋旋耕起垄、秋深松旋耕起垄、春旋耕起垄和春顶浆打垄4种土壤耕作方式,进行田间大区试验,以探讨土壤耕作方式对连作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秋旋耕起垄和秋深松旋耕起垄出苗率高于春旋耕起垄和春顶浆打垄,出苗率均达85%以上,秋整地大豆生育期间干重、根瘤重和叶面积指数均高于春整地,秋旋耕起垄大豆根际微生物总数最多,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明显高于春顶浆打垄。秋季整地地下害虫——蛴螬(Holotrichia diomphalia Bates)危害率比春季整地低10%左右,春顶浆打垄危害率高达34.3%。秋整地大豆的灰斑病发生程度、籽粒紫斑粒率和虫食率均低于春整地,秋整地产量较春整地增产16%以上,从本试验可以看出黑龙江省黑土平原区秋整地对连作大豆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