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硅胶柱层析分离达玛树脂石油醚-丙酮提取物,选分离得到的2种提取物组分分别饲喂悬浮培养的人参细胞,考察细胞生长、人参皂苷积累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提取物II可以最大提高人参细胞人参皂苷Rb1含量42.3 %±2.6 %,Rg1含量33.2 %±1.4 %,Re含量35.6 %±1.6 %;而提取物I对人参细胞的生长和皂苷的合成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茶多酚对小鼠肝DNA甲基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茶多酚 (TP)处理老年小鼠 ,并用3 H-甲基掺入法测定了成年和老年小鼠肝DNA甲基化酶的活性。以传统抗衰老中药人参作阳性对照 ,结果证明TP和 0 2 %的人参汤剂能明显提高老年小鼠肝细胞DNA甲基化酶的活性 ,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为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TP延缓衰老的机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人参皂苷代谢产物20—O—β—D—吡喃葡萄糖—20(S)—原人参二醇皂苷(M1)及其脂肪酸酯(EM1)抗肿瘤活性和EMl合成的研究进展,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对近年来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结果:人参皂苷代谢产物及其脂肪酸酯有抗肿瘤活性。结论:EM1抑制肿瘤作用比M1强,EM1可能是人参皂苷在体内的真正的活性形式。EM1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理学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试验设置4种玉米/黄顶菊混植比例,玉米单种(A1)、玉米/黄顶菊2∶1混种(A2)、玉米/黄顶菊4∶3混种(A3)、玉米/黄顶菊1∶1混种(A4),4种施氮梯度0(CK)、175(T1)、275(T2)、375 kg/hm^2(T3),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技术,研究不同处理下玉米叶片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筛选18对引物组合对各处理玉米叶片进行扩增,不同混植比例下各获得754条MSAP条带,在A1、A2、A3和A4混植比例下,对玉米表观遗传多样性贡献率最大的引物组合分别为EmHM21、EkHM17、EdHM21和EhHM17。A1混植比例下的未甲基化条带数、超甲基化条带数和总甲基化带数与其他3种混植比例条带数相比差异显著,4种混植比例下玉米叶片基因组DNA半甲基化和全甲基化条带数差异不显著,总甲基化条带数为79~93条,占比为10.84%~12.33%。与A1混植比例下相应施氮梯度相比,混植比例达到2∶1(A2)且施氮梯度达到175 kg/hm^2时,玉米叶片的半甲基化水平、全甲基化水平和总甲基化水平产生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人参皂苷Rg1对人黑素细胞株MV3黑素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对体外培养的人黑素细胞MV3增殖、黑素合成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黑素细胞,给予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g1(80、40、20、10、5、2.5μg/mL)处理48h后,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观察人参皂苷Rg1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比色法测定黑素含量变化情况。结果:人参皂苷Rg1 80~10μg/mL剂量能抑制黑素细胞增殖(P<0.01),减少黑素合成(P<0.01或P<0.05),2.5μg/mL剂量则促进黑素细胞增殖,但对黑素合成作用不明显。结论:人参皂苷Rg1可抑制黑素细胞增殖,减少黑素合成,这可能是其具有美白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别对人参不同部位提取物和西洋参不同部位提取物中14种单体皂苷含量进行比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色谱柱:BDS柱(HYPERSIL C18250mm*4.6mm,5μm),紫外检测器;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1m L/min,柱温:40℃,检测波长:203m。结果通过比较人参和西洋参不同部位提取物中14种单体皂苷含量可知,Rb1、Rc、Rb2在人参根提取物中含量最高,Rf为人参根提取物中特有单体皂苷;Rg1、F1、Rb3在人参茎叶提取物中含量最高;Re、Rh1(S)、Rg2(S)、Rd、F2、Rg3(S)在人参果提取物中含量最高。Rb1、Rc在西洋参根提取物中含量最高;Rg1、Re、Rh1(S)、Rg2(S)、F1、Rd、F2在西洋参茎叶提取物中含量最高;Rb2、Rb3、Rg3(S)在西洋参果提取物中含量最高。结论通过对人参和西洋参不同部位提取物中14种单体皂苷含量比较可知,Rf为人参特有单体皂苷,在人参根中含有,西洋参中没有。Rb1、Rc均是在根中含量高,Rg1、F1均是在茎叶中含量高。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分析人参皂苷效果好、准确、迅速、简便,也可作为评价人参属植物质量的有效分析方法。建议对人参、西洋参中含量较高的人参皂苷进行提取分离,直接用于创新药物的开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3对胃癌(SNU-216)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胃癌(SNU-216)细胞,以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g3 (0.020、0.040、0.080μml/L)作用于体外培养的胃癌(SNU-216)细胞,分别在24、48、72h用MTT比色法检测胃癌(SNU-216)细胞生长抑制率。结果人参皂苷Rg3具有抑制胃癌(SNU-216)细胞生长作用,并随剂量增长抑制胃癌(SNU-216)细胞作用增强。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在药物的作用时间上, 48h以内是随着作用时间增加,抑制效率增强, 72h以内观察抑制效率虽然有所增强,但两组比较抑制效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g3对胃癌(SNU-216)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20(R)—人参皂甙RhZ(Ginsenoside—Rh_2)纯品对小鼠黑色素瘤高转移株细胞B16~BL6进行抗侵袭试验,发现每毫升细胞悬液50μg、100μg的剂量下,能明显抑制B16—BL6细胞的侵袭,抑制率分别为74%,83%.提示 20(R)—人参皂甙Rh_2有对抗癌细胞转移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我国科学工作者首次从细胞和分子药理学角度揭示,人参确有抑制癌细胞的功效。这一成果在1992年国际人参学术研讨会上宣布之后,立即引起中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和重视。我国著名人参专家、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向高、长期以来专心于人参皂甙的研究,不仅证明了我国人参总皂甙和单体皂甙含量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同或略高些,而且发现红参中含有抗衰老成分麦芽酚。同时首次确定了人参中的抗癌成分人参环氧炔醇的化学结构。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我国科学工作者又从细胞和分子药理学角度,揭示出人参皂甙 Rh_2对某些移植癌细胞确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它不仅直接破坏、抑制癌细胞 DNA 的合成,而且可以明显提高癌症患者的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10.
外源DNA导入技术在花生育种中的应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氯仿—异戊醇—核糖核酸酶法,提取花生根茎区组野生A.glabrta的DNA,于上午7—9时,即花粉管到达子房之前注射到栽培花生的花萼管基部。已获得了具有变异性状的D_1与D_2代种子,而且这种变异能稳定地遗传下去。  相似文献   

11.
DNA甲基化(m^5 C)在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甲基结合域蛋白(MBD)是能特异识别甲基化位点的反式作用因子。为了探讨小麦中MBD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以拟南芥MBD基因的EST为基础,通过电子克隆结合RT—PCR方法分离克隆了包含ORF的小麦甲基结合域蛋白基因TαMBD3。序列分析显示,TαMBD3具有典型的甲基结合域,其中包含了能与甲基化DNA相结合的保守氨基酸残基。组织表达特性分析表明,nMBD3在幼穗和茎中的表达量高于其它组织器官。采用电子定位的方法,将nMBD3基因初步定位在6AS1—0.35—0.65和C-6BL3-0.36两个区域。  相似文献   

12.
外源DNA导入大豆变异后代的SOD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德璞  袁鹰 《大豆科学》1991,10(3):194-199
以花粉管通道途径向大豆导入外源DNA,变异后代已达D_4代。 受体为栽培品种吉林20号、吉林16号;供体足野生豆、半野生豆和栽培豆。从439个D_1植株中得12株变异株,变异率为3%。变异性状明显表现供体特征,并且是可遗传的。超氧物歧化酶(SOD)同工酶电泳鉴定,在有的变异株中检测到供体具有的亚基谱带b_1、b_2。结果表明,外源DNA导入技术在大豆育种上是可以利用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次报道γ—射线辐照长白山鲜人参遗传毒性系列研究的结果。用中国仓鼠肺细胞(CHL)染色体畸变法,在存在和缺乏体外活化条件下,未显示明显的染色体损伤;NIH小鼠骨髓微核诱发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mes法四株菌株所诱发的回复突变菌落数均在正常范围。体内外遗传毒性研究显示,在实验条件下,γ—射线辐照长白山鲜人参既不诱发染色体畸变,也不诱发基因突变,未发现其遗传毒性作用。γ—射线辐照长白山鲜人参是吉林农科院和抚松县科委,于1987年研制成功。鲜参软装罐头经γ—射线等综合技术加工处理制成,保持了鲜人参的形态、色泽、风味、营养和药效成份。本文报告对γ—射线辐照长白山鲜人参遗传毒性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茶叶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并对其机理进行初步探讨。分别用茶黄素单体(TF1)、EGCG、纯度为40%的茶黄素(TF40)处理细胞,然后观察细胞形态,并以溴化二苯四偶氮法(MTT法)测定受试物对黑色素细胞活力的影响,以左旋多巴为底物测定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采用比色法测定细胞中的黑色素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各化合物对B16黑色素瘤细胞形态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细胞活性、酪氨酸酶浓度和黑色素合成量有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这3种茶提取物能通过多种途径抑制黑色素合成,从而达到美白的效果,且茶叶提取物的效果优于Vc。  相似文献   

15.
一定浓度的绿茶提取物,对人胃腺癌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细胞抑制程度与提取物的剂量和接触时间成正相关;能够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阻止癌细胞由G_1期向S期移行,其阻断效应是发生在细胞分化的早期阶段;对致癌物质亚硝基吗啉的合成具有显著的阻断作用,阻断率为92.4%;对辐射损伤所产生的有害自由基具有明显的清除能力,因而具有防癌和抗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菌剂对作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在农业生产上施用微生物菌剂可以有效改良土壤和抑制病害的发生。为了探究微生物菌剂对人参黑斑病发病率及防治效果的影响,采用田间施肥实验,测定菌剂对人参黑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菌剂能有效降低人参黑斑病发病率,对人参黑斑病的防治具有良好效果。具体表现为不同施用方案显著影响人参黑斑病发病率,且以T6(基施地养力微生物菌剂3.6kg/10m2,5、7、8月各喷施一次高保康3号微生物菌剂2.3L/10m~2)的发病率最低,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果依次为T6(83.03±0.70)T4(77.61±1.12)T1(77.28±0.25)T2(74.24±0.69)T5(73.79±0.20)T3(71.01±1.04),T6与其他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外源基因导入小麦引起的生化特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外源豌豆 DNA直接导入普通小麦中 ,结果发现变异小麦的籽粒蛋白质构成及过氧化物酶 (POD)、酯酶 (EST)、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同工酶谱带发生了不同类型的广泛变异 :超大穗变异株系 M1 新增加了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86 ku和 80 ku组分 ,相反 ,中国春变异株系 C消失了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92 ku和 82 ku组分 ,它们的中分子量蛋白区亚基带染色程度也分别产生了明显的加深和减弱变化 ;同工酶不同程度出现差异谱带、酶带缺失、酶活性增强或减弱的显著变化。表明受体发生广泛变异可能是外源基因导入、基因杂合、基因互作与外源 DNA片段“重组插入”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远缘物种DNA导入水稻保持系的种质创新及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小粒野生稻(Oryza minuta)、高粱的DNA分别导入水稻保持系V20B和IR58025B,在第1代(D1)获得变异,从前者变异株的后代中选育出了新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株系野威A和野威B,而高粱DNA导入IR58025B获得的变异系从D2开始在形态上已不出现分离.SSR分析表明,变异系野威B、香粱5均与受体存在遗传多态性,并含有供体特异的分子标记带型.首次从分子水平上证明,通过导入外源DNA获得的变异株确实存在无分离的现象.说明导入远缘物种DNA是创造水稻新种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三种方法(超临界CO_2萃取,6~#溶剂油索氏提取,水蒸气蒸馏)提取冷冻人参脂溶性成分并测定其含量。方法分别用超临界CO_2萃取、6~#溶剂油索氏提取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人参脂溶性成分。提取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进行鉴定分析。用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成分相对含量。结果超临界CO_2萃取法获得44个化合物,6~#溶剂油提取法获得75个化合物,水蒸气蒸馏法获得42个化合物。经知网、万方数据库查询,未见报道的化合物共有79种。结论三种方法均能获得部分人参脂溶性成分,但化合物种类不尽相同,提取物的深入研究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20.
水稻T DNA插入雄配子不育突变体的创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000多个转基因T DNA插入水稻株系进行异常遗传分离分析(选择标记基因为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hpt),发现216个转基因株系的T DNA呈现1∶1分离。接着利用测交方法检测T DNA的遗传规律,初步确定其中57 个候选株系为雄配子不育候选突变体。随后对候选突变株进行多代遗传分析及花粉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其中的38个突变体花粉黑染率约为50%,自交后代T DNA的异常分离是由于转基因植株的花粉半不育所致,T DNA的传递只能通过雌配子体。另外,利用ELISA定量测定突变体中cry1Ac(Bt)基因编码蛋白的表达量,发现花粉的这种不育性与外源基因的表达量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推测这38个雄配子突变体败育的原因主要是T DNA插入引起内源基因变异。TAIL PCR 获得了22个水稻雄配子不育T DNA 插入突变体的侧翼序列,通过BLAST检索,定位了15个不同的插入位点,其中12个插入位点位于基因区或基因调控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