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危害人参的昆虫主要是地下害虫,而且多是幼虫,有蝼蛄、金针虫、蛴螬和地老虎。也有少部分地上害虫,如草地螟、八字地老虎。地下害虫分布广,食性杂,危害重。参根受害后呈孔洞或缺刻状,并且易引起病害、降低人参产量和质量。1 人参的虫害种类1.1 金针虫 金针虫是叩头虫类幼虫的总称,又名针丝虫、钢丝虫、姜虫子、金耙齿、黄蚰蜒等,属鞘翅目叩头虫科。其种类很多,在北方地区危害人参的主要为沟金针虫和细胸金针虫以细胸金针虫危害甚重。啮食人参种子、主根、芦头和茎基部。 土壤解冻后,金针虫开始活动,危害人参。在低洼和沾土地危害严重。越冬幼虫在4-5月上旬移动到表土层,此时人参的芦头组织柔嫩,容易咬食,因此也是金针虫最甚的时期。随着植株生长,危害逐渐减轻。金针虫将茎或根部咬成缺口,或钻孔进入内部。受害参株由于水分、养分输送受影响,呈现出黄萎状态。有的参株因茎部被咬断而死亡,参根也易因伤口感染或其他病害而腐烂。  相似文献   

2.
周密  卢威  肖铁光 《作物研究》2010,24(2):125-125,129
苎麻黄蛱蝶是湖南苎麻的主要害虫。研究表明:苎麻黄蛱蝶在湖南1年发生2代,第一代幼虫6月上旬至7月下旬出现,第二代出现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可在低龄幼虫群聚危害高峰前,喷撒2.5%敌百虫粉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3.
地老虎又叫切根虫、夜盗虫 ,属鳞翅目夜蛾科。危害棉花的地老虎有小地老虎、黄地老虎、警纹地老虎、大地老虎、八字地老虎等五种 ,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小地老虎。1危害特点。小地老虎分布于全国各产棉区 ,均以第一代幼虫危害春播棉田幼苗 ,在可灌溉的高产棉田危害更重 ,常造成缺苗断垄 ,甚至造成毁苗重播。小地老虎的幼虫 ,在杂草少的棉田集中危害棉苗 ,当棉子发芽尚未出土时 ,1、2龄幼虫食害幼芽、吃空棉子仅留空壳造成缺苗 ;棉苗出土后 ,2、3龄幼虫把子叶咬食成无数小孔或缺刻 ,也有危害生长点的 ,造成叉头的“公棉花”;3龄以后 ,白天潜入…  相似文献   

4.
丽绿刺蛾在海南胡椒种植区每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主蔓上结茧越冬。该虫1年有2次发生高峰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至9月中旬。第1代幼虫发生量大,危害严重,是防治的关键时期。根据其发生规律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5.
苎麻夜蛾是我区苎麻生产的主要害虫。以幼虫为害麻叶,严重时麻叶蚕食一空。造成麻株生长停滞,植株矮小,影响产量和品质。其幼虫发生时期是:第一代于4月下旬初发,5月上中旬盛发,5月下旬为末期(为害头麻);第二代6月下旬至7月上旬初发,7月上中旬盛发,7月下旬为末期(为害二麻)。主要是防治幼虫,把幼虫杀死在初发阶段。其防治措施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杀虫剂对防治蔬菜害虫小菜蛾的效果研究。[方法]通过利用4种杀虫剂对小菜蛾的田间防治试验,找出对小菜蛾幼虫防治的有效方法。[结果]4种药剂对甘蓝小菜蛾幼虫均有防效,5%康宽的防治效果最好。[结论]建议推广使用5%康宽,可对小菜蛾进行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7.
花生叶部菌核病流行规律及生物防治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叶部菌核病[Rhizoctonia solanikühn]是近几年在我国发生的一种新病害,始发期为7月上旬,盛发期为7月下旬到8月上旬。以危害叶片为主,特别是新生嫩叶受害最重,发病后期造成花生大量落叶,一般年份减产10%~20%,严重时达30%以上。田间试验和室内抑菌测定结果表明:一种绿色木霉[Trichoderma.spp]生防菌LN-02对叶部菌核病具有防治作用,生防机制研究表明:生防菌LN-02主要通过重寄生作用抑制病原菌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豆黄褐鳃角金龟除危害林木外,1974年首次在静岗县中川根镇发现也危害茶树。今年为害茶树面积剧增。是茶树的一种新害虫。发生规律被害状:春季幼虫大量取食茶树须根,切断中根取食皮层,危害严重时,造成一轮茶生长全部停止。4月下旬至5月幼虫已化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不完全统计 ,全世界农作物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约占其总产量的 37% ,其中 13%是由虫害引起的[1] 。而马铃薯是虫害危害较严重的作物之一 ,马铃薯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中 ,有许多害虫对它进行危害 ,不仅影响了生长 ,甚至会造成死亡。而且害虫在咬伤组织的同时 ,还带来了病害 ,或为病害的侵染带来方便 ,因此虫害的防治在马铃薯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铃薯的主要虫害包括 :蚜虫、马铃薯瓢虫、马铃薯块茎蛾、地老虎、蛴螬、蝼蛄和金针虫等。1 马铃薯虫害的传统防治措施马铃薯虫害的传统防治措施一般采用综合防治(包括培育抗虫品种、选…  相似文献   

10.
油菜茎象甲田间防治试验表明:50%氧化乐果乳剂1000倍液和2.5%溴氢菊酯乳剂4000倍液喷雾对成虫的防治效果较好。春季始盛期喷药优于秋季。氧化乐果羊毛脂、久效磷羊毛脂和氧化乐果聚乙烯醇涂茎剂防治幼虫的效果较好。化学防治应以春季成虫出土始盛期药剂喷雾为主,辅以幼虫初期涂茎剂防治。  相似文献   

11.
倒春寒发生时期和次数对冬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倒春寒发生时期和次数对冬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以45个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室内模拟倒春寒的发生,调查和分析不同倒春寒处理后冬小麦株高、有效穗数、生物产量、籽粒产量等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推迟和次数的增加,抽穗期均值相应递延1d.早期(3月初即拔节期)和晚期(4月初即孕穗期)发生的倒春寒都会造成产量不同程度下降,以早期倒春寒影响更为严重,产量降幅达19.9%,而晚期倒春寒使产量降低8.9%.发生两次倒春寒时减产效应累加,产量分别较对照、早期倒春寒和晚期倒春寒降低28.3%、10.6%和21.4%.早期倒春寒的减产作用主要是因为穗数降低,而晚期倒春寒主要是因为穗粒数降低.周麦23号由于其春季晚发快长特性,受倒春寒的影响较小.因此,在新品种选育时,应注意减少选择冬季表现为半冬性、而春季表现为早发快长的弱冬性品系,以减轻倒春寒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腰果蛀果斑螟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海南岛南部,腰果蛀果斑螟(Nephoptefyx sp.)一年发生9代。田间始见期为10—11月,末见期为7月中下旬。4—6月是该虫大发生为害期,田间虫果率为20~60%。 4—7月间完成一代所需时间雄虫为26~31天,雌虫28~36天;10—3月份完成一代雄虫需28~34天,雌虫30~36天。成虫产卵对果实的部位以及果实的发育阶段有明显的选择性。幼虫具转果为害的习性。蛹在树冠下土壤中呈不均匀水平分布。种群虫口的建立与田间结果量的增长同步,产量损失因果实发育阶段而异。田间中果态果实坚果受害最重,是重点保护目标。防治措施,目前以化学防治为主,有效药剂有敌杀死、速灭杀丁、杀虫双和乐果等,第一次喷药防治适期应在田间大量果实即将进入中果态之时,在乐东腰果植区通常为8月中下旬。第一次喷药后,连续用药2~3次,即可保护95%以上的果实免遭虫害。此外,结果早期摘除树上虫蛀果,收集地上落果及利用害虫潜伏场所进行毒杀,对降低害虫种群虫口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庞子千 《中国稻米》2021,27(6):133-134
近年,晚稻生产中后期常出现大面积叶片枯死现象,给晚稻生产带来严重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由白叶枯病或药害所造成。在防治对策上首先要选用优质抗病品种如泰两优1332,科学用药,做到以防为主,早防早治,重防重治,防止药害发生。  相似文献   

14.
对河西走廊制种玉米生育中后期叶部真菌病害进行田间调查,并将采集到的标本进行组织分离、病原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制种玉米生育中后期叶部真菌病害的植物病原有13种,其中由Curvulairia lunata(Wakke)Boed病原引起的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玉米叶部的一种新病害,在田间发病率较高,病情指数较大,危害十分严重;由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et Suggs和Bipolaris maydis(Nishik.et Miyabe)Shoemaker病原引起的大斑病和小斑病是玉米生育中后期叶部发生的主要真菌病害;Physoderma maydis Miyabe和Fusarium subglutinans(Wollenwe.et Reinking)P.E.Nelson et al病原引起的褐斑病和顶腐病有加重发生的趋势;Puccinia sorghi Schw引起的普通锈病在局部区域的一些品种和组合上发病较为严重;其他叶部病害零星发生,对制种玉米正常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小,一般不会造成流行为害。  相似文献   

15.
黄淮麦区小麦倒春寒危害机理及防控措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倒春寒是限制黄淮麦区冬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基于当前研究现状,从细胞膜系统、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活性氧代谢、渗透调节物质以及内源激素代谢等方面阐述了倒春寒对小麦的危害机理,提出可以采取选育耐寒品种、水肥管理和应用外源化学调控物质等农艺措施防控倒春寒。建议在今后的小麦倒春寒研究中,应充分运用分子生物学等相关技术辅助传统育种,加快耐倒春寒小麦品种的选育;通过植物建模技术、高通量表型平台等作物表型组学相关技术深入研究倒春寒的致灾机理和响应机制,探讨小麦对倒春寒响应的敏感时段、耐性范围以及灾害的防控指标,研发减灾保产的关键栽培技术体系;最后,应综合考虑多重逆境叠加的影响。本文为找到更有效的倒春寒综合防控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首次对福州市外来入侵植物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的病虫害种类进行了较为系统调查,结果发现昆虫有甘薯褐龟甲(Leccoptera quadrimaculata)、甘薯小绿龟甲(Cassida circumdata)2种;病害为炭疽病,鉴定为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室内接种表明其致病力较弱。从根部土壤分离到双宫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dihystera)、燕麦滑刃线虫(Aphelenchus avenae)、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sp.)、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sp.)、丝尾垫刃线虫(Filenchussp.)等5种病原线虫。冻害在福州地区可发生,但不会造成植株死亡。以上表明五爪金龙的自然天敌种类很少,是造成福州地区五爪金龙为害严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北地区大豆主要食叶害虫空间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豆蚜等7种食叶性害虫的田间分布型及其在豆株上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生前期,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sumura主要集中于植株上部叶片;发生中期,有向植株中、下部转移的趋势;后期,又迁至植株上部叶片危害。大豆蚜田间呈聚集分布型。茄无网长管蚜Acythosiphon solani (Kaltenbach)、二条叶甲Monolepta nigrobilineata (Motsch.)成虫及豆卜馍夜蛾Bomolocha tristalis Lederer幼虫为全株发生。其中,二条叶甲成虫田间呈随机分布型。茄无网长管蚜发生前期至中后期,田间多呈聚集分布;发生后期,呈Poisson分布型。豆卜馍夜蛾幼虫发生前期,田间呈聚集分布;发生中后期,多呈均匀分布。豆黄蓟马Thrips nigropilosus Uzel若虫主要集中于植株上部发生,成虫全株发生。发生前期,豆黄蓟马为聚集分布;发生中期,成虫为均匀分布、若虫为聚集分布;发生后期,成虫为聚集分布、若虫为Poisson分布。双斑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 (Motsch.)成虫主要集中于植株上部发生。发生前期、后期,田间呈均匀分布型;发生中期,呈聚集分布型。发生前期及中期,大造桥虫Ascotis selenaria Schiffermüller et Denis幼虫主要于植株上部叶片发生,田间呈均匀分布型;发生后期,则转移至全株危害,呈Poisson分布型。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玉米苗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玉明  陈丽 《玉米科学》2006,14(4):151-154
经对河西走廊玉米制种产区苗枯病进行田间调查和病原菌形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玉米苗枯病是由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玉米丝核菌(Rhizoctonia)等多种真菌复合侵染引起,其中河西地区主要以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为主。带菌的种子和土壤是该病的初侵染来源,品种抗性差,苗期低温高湿及土壤肥力是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选择抗病品种、种子药剂处理、加强肥水管理是防治玉米苗枯病的有效措施。其中以种子量0.15%的多菌灵、福美双等拌种,防治效果分别为94.13%、91.32%。  相似文献   

19.
粤北稻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及虫源性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系统赶蛾、雌蛾卵巢解剖的方法研究了2010-2011年韶关地区稻纵卷叶螟的种群动态及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并结合1961-1976年、2000-2011年曲江地区稻纵卷叶螟高峰日和高峰日蛾量,分析了不同年份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消长的差异性。1)韶关地区稻纵卷叶螟一年可发生6个世代,早稻发蛾高峰期集中在6月上中旬,晚稻发蛾高峰期集中在8月底至9月上旬;2)明确了韶关地区稻纵卷叶螟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3)在1961-1976年和2000-2011年两个时间段之间,曲江地区稻纵卷叶螟早稻和晚稻田间蛾量高峰日差异不显著,但2000年以来早稻田间高峰日平均蛾量却显著高于20世纪60-70年代;4)2000-2011年,曲江地区稻纵卷叶螟田间蛾量的最高峰在早稻期间的出现频率高于晚稻,早稻和晚稻的主害代分别为第3代和第6代,但个别年份第2代、第7代稻纵卷叶螟也会暴发成灾。可见,2003年全国稻纵卷叶螟大暴发以来,前期迁入蛾量的成倍增加直接导致了粤北地区早稻稻纵卷叶螟连年大发生,而秋季回迁虫源则受北方稻区的自然环境和人为防治因素的干扰,与前期迁入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提高春玉米主产区玉米单产的技术途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制约春玉米单产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研究了发展耐密型玉米单交种,推行"夏季深松、春季不翻动土壤直接播种"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坚持基肥、种肥与追肥相结合施肥原则,增加钾肥用量,将追肥期后移,增加追肥深度,改善与提高耕地质量等提高春玉米主产区玉米单产的主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