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试验结果表明,不论硫甙含量高低,白菜型黑籽油菜皮壳率约为19%,黄籽为14%。普通油菜的种胚和种皮的硫甙含量分别占种子硫甙含量的96%和4%,优质油菜的种胚和种皮的硫甙含量分别占种子硫甙含量的89%和11%。种子和种胚中以3—丁烯基硫甙为主,种皮中则以3—了烯基硫甙和2—羟基—3—丁烯基硫甙为主。  相似文献   

2.
黄色种皮这一性状在芸苔属植物中广泛存在,芸苔属的三个基本种和三个复合种当中,都已发现黄籽。黄籽油菜由于其具有的优点,是油菜育种的重要资源。黄籽油菜种皮薄、纤维素含量低,种子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因而相对提高。据Appelqvist,L.—A.等研究,黄籽皮壳率为13%,褐籽皮壳率为18%以上。作者(1981)曾观察到黑籽品种华油3号种皮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常年种植芥菜籽(mustard)10万公顷,以调味品供应世界市场。芥菜籽在加拿大表现出高产、抗旱、抗病等优势,但芥酸和硫甙含量高,未能作为油料栽培,在农作物种植总面积中所占比例不到1%,被归入特种作物一类。目前加拿大正在致力于将芥菜籽发展成为油料作物。萨斯卡通(Saskatoon)研究站Love和Rakow用只含3—丁烯基硫甙  相似文献   

4.
新疆野生油菜、野芥和黑芥的遗传分化及系统演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利用HPLC法对284份种子硫代葡萄糖甙组成分析表明,新疆野生油菜依据中特征硫代葡萄糖甙组成可划分为9类,91.2%的新疆野生油菜种子主要含羟基苄硫甙,8.8%的新疆野生油菜种子主要含丙烯基硫甙,与黑芥和芥菜型油菜特征硫代葡萄糖甙组成一致。RAPD分析将新疆野生油菜、野芥和黑芥划分为3簇,表明新疆野生油菜、野芥和黑芥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距离,相对而言,新疆野生油菜与野芥间的遗传距离较近,与黑芥的遗传距离较远。新疆野生油菜可依据RAPD聚类分析结果划分为4簇,其中第1、2和4簇主要由来源于新疆塔城地区的新疆野生油菜组成,种子主要含丙烯基硫甙,第3簇为新疆巩留及其周边地区的新疆野生油菜,种子主要含羟基苄硫甙。研究为阐明我国芥菜型油菜起源进化途径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甘蓝型黄、黑籽油菜种皮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3对甘蓝型油菜黄、黑籽近等基因系为材料,研究种子形成过程中与种皮色素相关的酶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等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黄籽种皮的纤维素含量与黑籽种皮差异不大,木质素、多酚、花色素、黑色素含量、PPO活性及皮壳率均低于黑籽。黑色素可能是形成种皮色泽的主要物质,多酚在种皮特征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木质素可能对种皮特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油菜黄籽突变体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甘蓝型油菜显性黄籽突变体933044产生于甘蓝型黑籽油菜复合杂交第8代。通过933044与甘蓝型油菜黑籽双低品系93431和721—1杂交,研究种籽粒色性状遗传。在933044×93431杂交组合中,F1表现黄籽,F2黄籽株与黑籽株呈3∶1分离。在933044×721—1杂交组合中,F1表现黑籽,F2黄籽株与黑籽株比例3∶13。以上结果表明突变体的黄籽性状受1对显性黄籽基因和1对上位显性黑籽基因互作控制。用Yc—yc和Bc-bc表示2个基因座的2对等位基因,Yc为显性黄籽基因,Bc为上位显性黑籽基因。黄籽性状的广义遗传力h2B=69.88%~86.18%,表明突变体933044黄色种皮性状有较高的遗传能力。  相似文献   

7.
以甘蓝型黄籽油菜为试验材料,研究芥酸和硫甙含量的变化对于油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籽油菜单株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与黑籽油菜相似,含油量和产量呈正相关,硫甙含量与油份呈负相关,芥酸和硫甙含量与产量的相关一般不显著,但低芥育种可能使油份降低,低硫育种可能导致产量下降,而双低材料表现比低芥、低硫材料均好。多元回归分析证明,三个主要品质性状(含油量、芥酸和硫甙含量)的综合作用,不会限制产量的提高。本文还就甘蓝型黄籽油菜的育种程序和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甘蓝型油菜种皮黑色素、酪氨酸酶和游离酪氨酸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油菜黑籽与黄籽种皮的黑色素、酪氨酸酶及游离酪氨酸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种子发育中期,黑籽种皮的黑色素含量逐渐增加,种子成熟时迅速增加,比黄籽增加6倍以上。种子发育后期黄籽种皮的酪氨酸酶活力下降,而黑籽酶活力呈上升趋势。相关分析表明,种皮酪氨酸酶活力与黑色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游离酪氨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油菜黑籽和黄籽种皮色泽差异与黑色素含量有关,黑色素可能由游离酪氨酸转化而来。  相似文献   

9.
比较甘蓝型油菜同一遗传背景组合分离出的黄黑两个品系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若干特性。结果表明:黄籽比黑籽胚体转绿色快,退化胚珠数少,结籽率高。黄籽油菜种皮转色时期为开花后30天。黄籽种子体积增加比黑籽快5—10天,干物质积累速度在花后35天内显著快于黑籽。黄籽含油率比黑籽高7.97%。  相似文献   

10.
红光和蓝光对甘蓝型油菜黄籽和黑籽粒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甘蓝型黄籽和黑籽油菜种子发育时期用红光和蓝光处理植株,待种子成熟后,分别测定其种皮中的PAL活性及蛋白质,多酚,花色素和黑色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蓝光可降低PAL活性,增加蛋白质含量、减少多酚,花色素和黑色素的合成,PAL活性对甘蓝型油菜种皮色泽有影响,且对黄籽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1.
中国芝麻资源主要性状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芝麻种质资源以分枝、三花、四棱蒴为主,茎秆茸毛量以中等较多,花色以淡紫、种皮色以白色为主。平均生育日数为101.5天,千粒重为2.66g;含油量、蛋白质含量分别为53.59%和22.12%,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含量分别为8.56%、4.92%、42.20%和44.33%。高耐渍、高抗枯萎病和茎点枯病材料分别有198、352和159份,占鉴定总数的4.8%、8.5%和3.8%。筛选出了一批优质、多抗资源。  相似文献   

12.
大豆感染SMV后种粒多酚类物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种粒斑驳品种东农81-43,铁6915和感种粒斑驳品种合丰25,丰收12在人工接种两个SMV株系后,对种粒中总多酚和总黄酮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抗种粒斑驳品种由于抗种粒斑驳基因的表达作用,总多酚和总黄酮在感染初期的增长导致了负反馈抑制作用,使后期呈现负增长。感种粒斑驳品种种皮初期总多酚和总黄酮大幅度增加,这种趋势一直保持到后期。  相似文献   

13.
大豆花叶病(SMV)若干抗性鉴定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40个大豆品种的抗大豆花叶病鉴定,阐述了种传率、褐斑率和成株抗性三个抗性鉴定指标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种传率、褐斑率、成株抗性分别受不同基因控制。植株感染病后,任一指标为抗性,三项指标间不存在相关性。病株种子出苗率(种子活力)下降主要受种传率影响,与褐斑率、病情指数关系不大。在田间自然传毒情况下,褐斑率、种传率均随成熟期的推迟而加重。这是原始病株(带毒种子产生的病苗)、蚜虫消长及在同一时间内,不同熟期品种生长发育期不同所致,不能反映品种本身的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分离世代粒色与种子含油量、胚含油量、皮壳含油量及皮壳率间的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关系。简单相关分析表明,粒色与种子含油量,胚含油量及皮壳含油量间均呈显著负相关,与皮壳率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黄籽群体内,粒色与皮壳率间无相关,与种子含油量及胚含油量的相关趋于不显著,与皮壳含油量可能呈负相关。偏相关分析表明,粒色只与皮壳率和皮壳含油量偏相关显著,与种子含油量及胚含油量间的偏相关不明显。文中讨论了粒色与种子含油量呈显著简单相关的原因和高含油量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4个有差异的抗病毒品种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6个组合,对10个性状的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遺传阵列方差(Vr)和协方差(Wr)的估算表明,D82—198带有较多控制抗病等级、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和完全粒重的显性基因;merit含有控制完全粒率、褐斑粒率和百粒重的显性基因较多。并估算了诸性状的广义遗传力、狭义遗传力和平均显性程度等遗传参数,感病等级和褐斑粒率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97.7%和83.1%。  相似文献   

16.
大豆种子贮存蛋白组成及其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周新安  盖钧镒 《大豆科学》1992,11(3):191-197
1988年选用14个,1989年选用15个蛋白质含量差异较大的主要为江淮地区的大豆品种,进行随机区组试验。大豆种子中球蛋白、清蛋白、醇溶谷蛋白以及谷蛋白的品种间平均分别为28.56%、7.50%、1.81%和5.71%,品种间变幅分别为6.08%、10.25%、1.03%和6.51%。清蛋白含量与全蛋白含量。谷蛋白含量与全蛋白含量之间显著正相关,清蛋白含量对种子全蛋白含量品种间差异的相对贡献最大,而球蛋白含量对品种间全蛋白含量差异的相对贡献最小。球蛋白含量与株高、分枝数和单株粒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株高和清蛋白含量、单株荚数及单株粒数和谷蛋白含量有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种皮叶绿素、叶黄素和花色素含量随着种子的发育逐渐增加。种子发育40天时,叶绿素和叶黄素的含量达到最大值,花色素的含量在种子发育45天时达到高峰.随种应由绿转黄或转紫红最后转黑,叶绿素、叶黄素和花色素含量均降低。黑籽花色素的含量明显高于黄籽。不同品系间及种子发育的不同时期间,叶绿素、叶黄素和花色素的含量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SHK-6对不同群体下大豆花荚脱落及其产量的调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冀豆12"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通过在初花期对不同群体大豆施用SHK-6,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SHK-6对不同群体条件下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SHK-6能够明显的提高各个群体下的大豆产量(8.0%),在密度水平为30株/m2的条件下施用SHK-6产量达到最高.调节剂SHK一6能够提高单株花数(13.0%)、荚数(14.8%)、粒数(10.9%)、荚重(16.4%)、粒重(12.3%),并且能够提高百粒重(2.4%)、粒茎比(15.0%).虽然SHK-6处理也增加不同密度水平下的花荚脱落数,但对脱落率没有影响.SHK-6能够降低叶面积指数(LAI)、提高下层叶片的光截获率(群体透光率)和下层叶片的叶绿素的含量.可见冠层结构的优化是导致产量提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甘蓝型油菜种皮的花色素,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苯丙氨酸的动态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种子发育过程中,黑籽种皮的花色素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高于黄籽,但黄籽种皮的游离苯丙氨酸含量明显高于黑籽,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花色素,苯丙氨酸,苯丙氨酸解氨酶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黑籽的花色素含量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力呈正相关,与游离苯丙氨酸含量呈负相关,说明油菜黑籽与黄籽种皮的颜色差异与花色素含量有关,花色素可能由游离苯丙氨酸转化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