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施氮量对玉米根区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林雁冰  薛泉宏 《玉米科学》2009,17(4):107-111
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研究3个施氮量水平对不同栽培模式玉米根区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施氮能大大促进覆膜玉米根区土壤细菌、放线菌及覆草模式真菌数量的增加。玉米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主要受玉米根系的影响,根外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主要受施氮量的影响。施氮能缩小常规模式玉米根区与根外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差异,增大常规模式玉米根区与根外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差异,还能缩小覆盖模式玉米根区与根外土壤中3大类微生物数量的差异。玉米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高于根外,但施氮量较高(240 kg/hm2)时,在覆膜和常规对照条件下土壤真菌数量及覆草模式下土壤细菌数量表现为根外高于根区。  相似文献   

2.
2010年4~7月,在竹荪不同生育期测定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3种微生物的数量,研究竹荪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竹荪生育初期,新地块土壤细菌总量小于连作地,真菌、放线菌总量大于连作地,但数量差异不大;之后,细菌、真菌数量有小幅变化,放线菌数量变化较大,连作地块放线菌总量和变化幅度皆大于新地块;竹荪生长逐渐进入出菇高峰期,新地块土壤真菌总量出现与竹荪菌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连作地块土壤真菌总量未出现大幅增长现象.土壤细菌、放线菌在竹荪菌生长达到出菇高峰期时,出现总量降低并达到低点的现象.竹荪出菇高峰期回落、生长减缓后,土壤细菌总量逐渐增大、达到峰值并随之出现延后降低的现象.连作地竹荪及土壤微生物代谢物累积量增加引起的土壤物质组成变化,是造成竹荪连作障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乙草胺对苎麻农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喷施3种浓度的乙草胺试验,观察其对苎麻农田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乙草胺在施入土壤之后对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呈现抑制-逐渐恢复的趋势;施药7 d后,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大幅下降,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大下降越明显,之后这3类微生物数量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生产中轮作、休耕和深耕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提高马铃薯产量。为明确马铃薯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采用平板分离法对马铃薯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进行测定。休耕模式下土层0~15,15~30和30~45 cm真菌数量分别为11.00×102,5.40×102和3.73×102CFU/g,高于相应土层中其他耕作模式。连作中0~15,15~30和30~45 cm土层的放线菌数分别为3.87×104,2.42×104和2.21×104CFU/g,细菌数量分别为77.68×104,33.13×104和18.92×104CFU/g,均高于轮作和休耕的相应土层。马铃薯-玉米-马铃薯、马铃薯-藜麦-马铃薯和马铃薯-马铃薯-马铃薯耕作方式下随着土层加深,真菌、放线菌及细菌的数量均逐渐减少。休耕中真菌和细菌数量随着土层加深而减少,但放线菌在15~30 cm中数量最多,达2.39×104CFU/g。该结果为制定合理的马铃薯耕作模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不同施氮水平对甜菜地和休闲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比较了不同施氮水平对甜菜种植地和休闲地土壤中好气性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的影响,并对土壤中的硝化细菌进行了测定。试验表明,氮肥能增加土壤中好气性细菌和硝化细菌的数量,并显著增加30~60cm土层中亚硝酸细菌数量,对5~10cm、10~30cm和30~60cm土层中的硝酸细菌表现出促进作用。各施氮水平的土壤微生物总数达1×10 ̄8个/g干土以上。其中细菌为主要类群,约占90%以上,其次为放线菌和真菌。在甜菜定苗前和收获期,5~30cm土层中微生物总数顺序为施用N_(120)>N_(180)>N_0,与甜菜的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28).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海南文昌滨海台地椰子林、次生林及人促更新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的特征和旱湿季变化,以海南文昌3种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微生物数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种森林类型间,细菌数量以椰子林土壤最高(3 144.67×104 cfu/g),分别为次生林、人促更新次生林的1.32倍和2.85倍;真菌数量以次生林最高(43.72×104 cfu/g),分别为人促更新次生林、椰子林的2.47和1.33倍;放线菌数量以椰子林最高(413.84×104cfu/g),分别为次生林次之、人促更新次生林的1.54和1.62倍。森林土壤中3种类型微生物数量差异显著,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关系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不同季节各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差异显著,其数量变化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细菌、真菌表现出雨季旱季的规律,而放线菌则表现为旱季雨季的规律。在土壤剖面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细菌、放线菌数量表现为减小的趋势,表层(0~10 cm)土壤细菌、放线菌含量最高,而真菌数量无明显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通过施用不同数量玉米蛋白粉对大豆根际环境影响变化的初步研究表明,玉米蛋白粉有增加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及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作用,施入80 kg/667m2玉米蛋白粉后,土壤容重降低了0.3 g/cm3,总空隙度提高了2.1个百分点,毛管空隙度提高了2.8个百分点,非毛管空隙度提高了1.9个百分点,田间持水量提高了3.1个百分点。玉米蛋白粉对大豆增产效果明显,蛋白粉60 kg/667m2处理产量最高为177.4kg/667m2,增产25.6%,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通过玉米连作对中部农区主要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影响的分析,明确了作物生长期间在高肥力条件下,非连作与连作相比,土壤中细菌数量增加了24.6%~32.8%,放线菌的数量增加不明显,真菌数量在成熟期有明显的提高,低肥土壤和高肥土壤分别增加29.6%和38.4%.说明非连作土壤中的微生物类群以细菌占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较少.氮素生理群中氨化细菌数量最多,反硝化细菌次之,固氮菌和硝化细菌最少.玉米生长期间非连作和连作相比较,高肥土壤中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都有明显增加,固氮菌数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酸度酸雨处理对花生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H 3.5及以下酸雨处理对花生土壤真菌数量具有较大的抑制作用;在绝大多数生长时期,pH4.0及以下酸雨处理对花生土壤放线菌数量具有较大的抑制作用;pH4.5及以下酸雨处理在花生生长前期对土壤细菌数量具有促进作用,在花生生长中后期却具有较大的抑制作用.酸雨对土壤三大微生物类群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规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红树林土壤因子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海南清澜港红树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8个土壤因子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树林5~20cm 土层细菌数量达1.0×10°~12.9×10cfu/g(cfu∶colonyforming units),放线菌数量达0.7×10'~19.0x 103cfu/g,真菌数量达0.5× 102~5.2×102cfu/g。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土壤pH、含水量、全磷量、全钾量明显影响土壤细菌的数量;土壤pH、有机质含量、有效钾含量明显影响放线菌的数量;土壤pH、全钾量明显影响真菌的数量。通过标准化回归系数分析(通径分析),仅有土壤pH是影响细菌、放线菌数量的主要因子,其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88和1.15,并且两者都达显著水平∶全氮、速效钾通过土壤pH对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的间接作用也比较大,两者对细菌数量的作用系数都为0.4,对放线菌数量的作用系数都为0.58.土壤pH对细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作用可能与红树林土壤普遍偏酸的现象有关,而多数细菌、放线菌类群生长的最适pH为6~8.真菌的线性回归模型未达显著水平,未能运用通径分析法来估计土壤因子的影响作用。这可能因为多数真菌类群嗜酸(pH5~6),而被调查的16个土样,有9个样品pH<5,有2个样品pH>6,土样pH的这种分布使其对真菌 数量的影响作用不能用线性模型来拟合。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农田黑土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0~20 cm土壤纤维素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机肥与化肥配施(NPK+M)休闲地(FW)单施化肥(NPK)不施肥(CK),21~40 cm土壤NPK+MNPKFWCK处理;多酚氧化酶的活性0~20 cm为FWNPKNPK+MCK处理,21~40 cm为CKFWNPKNPK+M处理。在玉米的生育期内,土壤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在出苗后50 d(拔节期)达最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在出苗后15 d(苗期)最大。施肥有利于提高土壤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辽河平原中西部设两年定点试验,研究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条带旋耕后10~2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显著下降,0~40 cm(2016)土壤容重减小、总孔隙度增加;条带旋耕明显增加了丰水年(2016)玉米产量。秸秆还田显著增加10~20 cm土层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0~30 cm土层土壤容重、增加其总孔隙度。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干旱年(2015)条带旋耕增产效果最突出。秸秆条带旋耕还田提高土壤通透性、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抗旱能力、提高作物产量,是适宜推广的秸秆还田和耕作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13.
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土肥力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通过4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均匀垄与宽窄行种植模式下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土肥力特征与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均匀垄与宽窄行种植模式下,玉米秸秆深翻还田能明显降低耕层(0~20 cm)的土壤容重,增加相应的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有机质与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对亚耕层(21~40 cm)土壤的培育作用更为突出,与无秸秆还田处理相比,秸秆深翻还田使亚耕层土壤容重分别下降6.8%和10.2%,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20.1%和14.2%,速效氮含量分别增加12.2%和12.3%,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20.0%和22.0%。秸秆覆盖还田显著增加耕层的土壤有机质与速效氮含量,对亚耕层土壤肥力特征的影响不明显。在两种植模式下,秸秆不同还田方式玉米产量均表现为秸秆深翻无秸秆还田秸秆覆盖。在东北黑土区,玉米秸秆深翻还田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土壤肥力,实现玉米的稳产与增产。  相似文献   

14.
在重建不同厚度黑土层的定位模拟试验区开展免耕玉米大豆轮作试验,设置3个黑土耕层厚度,分别为10、20和30 cm,重点研究耕层厚度对玉米生育期内关键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分析乳熟期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酶活性及其速效养分的差异。研究表明,不同生育期不同耕层厚度的玉米农田土壤脲酶活性变化差异不明显;土壤蔗糖酶活性变化差异显著;土壤磷酸酶活性在同一生长期不同耕层厚度差异明显,磷酸酶对耕层厚度的反应更为敏感。相同耕层厚度中不同土层深度间酶活性也有明显差异,0~10 cm土层的酶活性高于21~30 cm土层酶活性。乳熟期玉米根际土壤的脲酶、蔗糖酶、磷酸酶均在10 cm耕层厚度中活性最强。不同耕层厚度处理时,玉米农田土壤的根际土壤酶活性高于非根际土壤。30 cm耕层厚度速效氮含量根际土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无显著差异,根际土的速效钾含量均低于非根际土。  相似文献   

15.
研究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组成、有机碳分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为秸秆合理利用与土壤培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的方法,研究秸秆还田(SNPK)和生物炭还田(BNPK)处理对玉米产量,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SNPK和BNPK处理4年后玉米产量分别提高6.95%和4.83%;SNPK和BNPK处理均提高了0~20 cm土层2 mm团聚体含量,降低0.25 mm团聚体含量,均降低21~40 cm土层中2 mm团聚体含量;SNPK处理提高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14.11%,BNPK处理对土壤有机碳提高不明显,二者均提高0~20 cm土层中0.25~1 mm和0.25 mm粒级中的有机碳含量;SNPK处理明显提高0~20 cm土层2 mm粒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BNPK处理对各粒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影响不明显。长期秸秆还田和生物炭还田能够改变土壤团聚体的分布,有利于土壤结构的形成,提高土壤固碳能力,增加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6.
播种期补灌对土壤含水量和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祥  王东  谷淑波 《麦类作物学报》2015,35(12):1700-1711
为明确播种期0~200 cm土体贮水量及其纵向分布对小麦出苗、群体发育和籽粒产量的调节作用,于2013-2014年度小麦生长季,在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和肥力条件一致,而小麦播前土壤贮水量不同的A、B两个地块,在播种期设置不同的计划湿润层深度和目标土壤含水量进行补灌。结果表明,在地块A和地块B 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分别为201.5和266.3 mm、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分别为554.2和586.4 mm的条件下,播种期补灌,土壤水分平衡后,灌溉水在地块B下渗的深度较大,但主要集中在60 cm以上土层,其中0~10和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提高的幅度最大;小麦出苗率主要受播种期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而群体发育、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则受播前土壤贮水量和播种期补灌水平的共同影响。播种期上部土层土壤含水量过低不利于幼苗发育,显著减少越冬至拔节期间的单位面积茎数。播种前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过低,即使播种期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补灌水量,并于拔节期和开花期再补灌,仍会制约小麦生育中后期的生长,导致成穗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减少,产量降低。在同一底墒条件下,小麦总耗水量和籽粒产量均随播种期补灌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的提高呈增加趋势,但补灌水量过多,籽粒产量不再增加,水分利用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17.
纪德智  王端  赵京考  龚振平  李莎 《玉米科学》2015,23(2):111-116,12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对玉米产量、玉米不同生育期0~9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0~90 cm土层,施用氮肥使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升高了约30%,且随玉米生育期逐渐下降,成熟期普通尿素处理比缓控释氮肥处理高20%左右。与普通尿素处理相比,缓控释氮肥处理土层硝态氮含量前期缓慢降低,后期下降速度快且硝态氮残留量较低。半控比掺混肥能满足玉米生育前期与后期对土壤硝态氮的需求,提高产量且最大限度提高氮肥利用率,满足一次性施肥的要求;硫包膜尿素基施的产量及氮素利用率最低且与其他氮肥处理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两种土壤质地麦田贮水量与表层土壤水分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不同土壤质地麦田一定深度土层土壤贮水量与表层土壤含水量的数量关系,2013-2016年度分别于粉壤土和砂壤土地块,在冬小麦生育期间通过设置不同的补灌时期和拟湿润层深度实施补充灌溉,创造不同生育时期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及其纵向分布的差异,分析一定深度土层土壤贮水量与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建立相关方程,并对关系方程的预测精确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冬前期、拔节期和开花期补灌前或补灌后,粉壤土地块0~20和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0~100和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砂壤土地块0~20和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无显著线性相关关系。在粉壤土地块利用0~20和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预测0~100和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模拟效果均较好。在砂壤土地块,利用0~20和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预测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模拟效果一般或差,较难以准确预测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冬小麦生长季内灌水对0~20和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0~100和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的相关性没有显著影响,但改变了数量关系方程和决定系数的大小。土壤质地对表层土壤含水量与一定深度土层土壤贮水量的相关关系影响较大,在土壤墒情预测中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9.
在0~3次中耕条件下研究了中耕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和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次中耕降低了0~20cm耕层土壤水分含量,玉米生育后期0~10cm土层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免中耕处理平均值高于其它处理;收获期10~20cm土壤容重处理间差异显著,在子粒形成期、乳熟期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其中各时期免中耕土壤容重最大。中耕对土壤孔隙度数量、比例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中耕降低了脲酶、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及转化酶的活性。少中耕有增产的趋势,并且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玉米大豆长期轮作对土壤物理特性与水热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耕层能够提高土壤应对气候变化的缓冲能力,有利于协调土壤中水、肥、气、热的关系,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的水热环境。借助长期定位试验,开展了玉米连作、玉米-大豆轮作以及大豆连作等不同处理下的土壤物理性状与土壤水热特征评价。土壤采样分析与田间水热定位观测发现,玉米连作处理与玉米-大豆轮作和大豆连作处理相比,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P0.05),其中0~10 cm土壤层次下土壤容重分别降低12.9%和19.8%,10~20 cm层次分别低21.4%和23.2%,20~40 cm层次分别降低23.9%和29.2%,40~60 cm层次则分别降低20.3%和25.2%;玉米连作处理可显著提高5~6月份土壤水分储量,特别是0~40 cm土层下,玉米连作处理分别比玉米-大豆轮作和大豆连作处理高6.5%和6.3%、3.6%和3.4%,且差异显著,而玉米连作处理下较高的土壤水分含量有利于促进作物前期生长和后期群体质量改善;从0~30 cm土壤温度来看,不同处理间全生育期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长期玉米连作配合合理施肥可显著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水分储量,促进作物前期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