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探讨灌溉与供磷在不同种植方式下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单作和间作群体间品质的差异,并揭示造成差异的机理,在土壤速效磷含量8.74 mg/kg的大田条件下,设计三个灌水水平和三个供磷水平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灌水与供磷对小麦//玉米//马铃薯间作系统小麦籽粒品质及其产量都有明显的调控效应.供磷和灌水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小麦籽粒产量,经济产量以中灌[1 050 m3/(ha·次)]和高磷(150kg纯P2O5/ha)处理最高.灌水降低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沉淀值,供磷却对灌水的负效应有明显的缓冲作用.供磷处理(P1、P2)与不供磷处理(P0)相比,单作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平均提高0.35个百分点,间作提高0.48个百分点.籽粒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以及千粒重有显著的群体效应,间作均高于单作;相反,沉淀值在单作和间作之间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灌水及施氮对高产区小麦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给高产小麦的优质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中筋小麦品种平安8号为材料,研究了大田条件下灌水和施氮对小麦籽粒产量、籽粒品质及面粉品质性状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水氮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表现为施氮灌水施氮×灌水。施氮对大多数品质性状(醇溶蛋白含量除外)的影响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蛋白质组分含量及多数面团流变学特性指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而籽粒硬度和容重则呈下降趋势,其中不施氮处理与施氮处理间差异显著,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施氮处理中以施氮180kg·hm-2时氮肥偏生产力最高。灌水对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清蛋白含量、球蛋白含量、籽粒硬度和容重的影响亦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和吸水率随灌水次数(每次灌水750m3·hm-2)的增加而增加,而籽粒蛋白质含量、硬度、容重及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拉伸阻力和比例均随之降低。施氮与灌水互作显著影响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籽粒硬度、容重,对其他性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不同茬口下施氮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最佳效应,以强筋小麦品种烟农19号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和追氮时期对不同茬口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追氮时期对不同茬口下强筋小麦的籽粒产量和品质均有显著的影响。在0~240kg/ha施氮量范围内烟农19号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且旱茬麦产量极显著高于稻茬麦,主要是提高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小麦籽粒蛋白质和面筋含量、沉淀值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旱茬麦的品质显著优于稻茬麦。在两种茬口下,烟农19号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与施氮量均成二次曲线关系,稻茬麦在施氮量为251.26~280.24kg/ha、旱茬麦在施氮量为281.03~303.02kg/ha范围内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可达到同步提高。拔节期和孕穗期追施氮肥可有效提高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且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显著提高。本试验条件下,旱茬麦在拔节期至孕穗期、稻茬麦在孕穗期追施氮肥可同步提高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4.
氮肥运筹对不同茬口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探讨不同茬口下施氮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最佳效应,以强筋小麦品种烟农19号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和追氮时期对不同茬口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追氮时期对不同茬口下强筋小麦的籽粒产量和品质均有显著的影响.在0~240 kg/ha施氮量范围内烟农19号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且旱茬麦产量极显著高于稻茬麦,主要是提高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小麦籽粒蛋白质和面筋含量、沉淀值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旱茬麦的品质显著优于稻茬麦.在两种茬口下,烟农19号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与施氮量均成二次曲线关系,稻茬麦在施氮量为251.26~280.24 kg/ha、旱茬麦在施氮量为281.03~303.02 kg/ha范围内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可达到同步提高.拔节期和孕穗期追施氮肥可有效提高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且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显著提高.本试验条件下,旱茬麦在拔节期至孕穗期、稻茬麦在孕穗期追施氮肥可同步提高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5.
:施氮水平对不同类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为了确定安徽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的适宜施氮量,以强筋小麦济麦20、中强筋小麦烟农19和中筋小麦皖麦50为材料,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施有机氮42~56 kg/ha基础上,每公顷施氮量0~360 kg范围内,籽粒产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二次曲线相关.济麦20和皖麦50在施氮量300 kg/ha时籽粒产量最高,但与施氮量为240 kg/ha的处理差异不显著;烟农19则以施240 kg/ha氮素时籽粒产量最高.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加大均呈增加趋势,千粒重随施氮量增大呈下降趋势.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等品质指标均与施氮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在本试验条件下,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的适宜施氮量为240 ~300 kg/ha.  相似文献   

6.
弱筋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当前长江下游农业结构调整中弱筋小麦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了播期、密度、氮肥、磷肥、钾肥、追肥时期等栽培试验因子对弱筋小麦扬麦9号产量和蛋白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与追肥时期对弱筋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品质影响最为明显。播期对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品质起负向作用。返青期以后施用氮肥能显著提高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以获得产量5250kg/ha和籽粒蛋白质含量不大于11.5%、湿面筋含量不大于22.0%为目标,弱筋小麦高产优质栽培理想模式为播期11月1日~11月3日,群体密度225万~232万/ha,N、P、K肥施用量分别为138~244、112~121和112~120kg/ha,三者比例控制为1:0.5:0.5,后期追肥时期控制在7.6~8.3叶龄期。  相似文献   

7.
不同灌水处理对彩色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给彩色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以紫色小麦KZ6061(紫麦)和绿色小麦绿麦1号(绿麦)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灌水对彩色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处理对彩色小麦(紫麦和绿麦)的籽粒产量、千粒重、容重和籽粒蛋白质产量有显著影响,以B3灌水处理(春5叶、开花期和灌浆期灌水)最高,但与B2灌水处理(春5叶和开花期灌水)差异不显著.灌水处理对彩色小麦籽粒清蛋白、球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影响不显著,对总蛋白和谷蛋白影响较大.其中,以B1灌水处理[春2叶露尖(二棱初期)、春5叶露尖(雌雄蕊分化期)和开花期灌水]的总蛋白和谷蛋白含量最高.紫麦的干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在各处理间差异显著,绿麦的沉淀值和面筋指数在各处理间差异显著.从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以及水分有效利用考虑,以B2处理最佳.  相似文献   

8.
不同时期干旱对强筋小麦产量与品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给强筋小麦高产、优质栽培的灌溉管理提供参考,2006年10月~2007年5月在作物需水量试验场防雨棚下测坑中进行了不同时期干旱对强筋小麦郑麦98产量和品质特性影响的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适宜水分、播种~拔节期干旱、拔节~抽穗期干旱、拔节~灌浆期干旱和抽穗~成熟期干旱5个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强筋小麦产量性状和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适宜水分处理相比,随着干旱时期的后移,小麦产量呈降低的趋势,其中,播种~拔节期干旱减产最少,仅为5.97%,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2.12 kg/m3;抽穗~成熟期干旱千粒重最低,为32.28 g,减产最多,达17.86%;与后期(抽穗~成熟期)干旱处理相比,拔节~抽穗期干旱处理使籽粒粗蛋白质、氨基酸和湿面筋含量分别降低1.34、1.30和3.17个百分点,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分别减少30.68%和33.93%,弱化度增加18.99%,其籽粒品质最差;适宜水分处理的蛋白质产量最高,为1 114.3 kg/ha,其他品质性状居中;后期(抽穗~成熟期)干旱处理的品质最好,但其蛋白质产量最低,为965.3 kg/ha,比适宜水分处理减少13.37%.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与蛋白质、氨基酸、湿面筋含量、降落数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呈微弱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高有机质土壤条件下施氮对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研究高有机质含量土壤条件下施用氮肥对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选择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09%的地块,通过播前底施和拔节期追施等量氮肥(225kg/ha),对两个强筋小麦品种(8901-11和济麦20)的产量和部分生理及品质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氮素含量以及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沉淀值、谷蛋白大聚合体及谷蛋白含量,且追施效果优于底施;追施氮肥可以更好地调节籽粒蛋白的组成及含量,从而改善籽粒营养及加工品质。对于清蛋白、球蛋白和醇溶蛋白等三种蛋白质组分的含量,不同小麦品种的施氮反应不尽相同。本试验中,施氮处理对8901-11的影响大于对济麦20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稻田套播和施氮对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稻田套播及不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效应,采用稻田套播与传统条播两种栽培方式比较的方法,研究稻田套播和氮肥对优质弱筋小麦宁麦9号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与传统条播方式相比,在相同的氮肥运筹下稻田套播弱筋小麦除籽粒总淀粉及其组分含量高于条播处理外,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磨粉品质、面粉品质以及淀粉糊化特性的主要指标均低于传统条播,且差异显著.在江淮地区采用稻田套播方式较利于弱筋小麦优质的形成.增加施氮量则宁麦9号的产量、蛋白质含量、面粉品质和磨粉品质的主要指标提高,但不利于弱筋专用品质的优化.稻田套播弱筋小麦宁麦9号在总施氮(纯氮)量为225 kg/ha、基蘖肥与拔节追肥比例为5:5:0的条件下可实现高产与优质相协调.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田间试验,设置4∶2(四垄玉米两垄小麦)、3∶2(三垄玉米两垄小麦)、2∶2(两垄玉米两垄小麦)3种不同的玉米//小麦间作模式及玉米、小麦单作共5个处理,探讨不同玉米//小麦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率及种间竞争等方面的影响。两年试验表明,玉米//小麦间作模式与单作模式相比具有显著优势,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玉米//小麦间作系统中,小麦相对玉米的竞争力(Awm)均大于0。在小麦收获后,3种不同间作处理的玉米相对生长率(RGR)相比单作玉米提高显著。在作物耗水等方面,玉米//小麦的全生育期耗水量及水分利用率均高于单作。间作模式能显著增加玉米//小麦间作的子粒产量,其中2∶2处理组在产量表现等方面为最优。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适宜黄淮麦区的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材料,研究了国内外32个小麦材料在黄淮麦区的抗赤霉扩展特性及农艺性状。结果表明,32个材料人工接种均发病,但材料间发:病程度差异很大:其中高抗类型6个,中抗类型12个,中感类型9个,感病类型5个。通过对供试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与抗赤霉扩展特性进行了相关分析,株高、穗长、穗密度等农艺性状与小麦抗赤霉扩展特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抗梭条花叶病的小麦品种(系)供育种和生产应用,自1997年起对425份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本所")育成的高代品系和384份来自不同省份的推广品种(系)进行了连续多年的梭条花叶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425份本所育成的高代品系中有54份表现高抗,占12.7%,116份为中抗,占27.3%.来自不同省份的推广品种(系)表现高抗的有102个,占26.6%,中抗的有71份,占18.5%.不同省份之间出现高抗品种的比例差异很大,来自陕西和山西省的绝大部分小麦品种均表现高抗,而来自四川、江苏、湖北的小麦品种中出现高抗的品种较少.通过系统选育和采用抗感品种间杂交,后代进行严格选择,均可以育成抗病高产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4.
小麦-小麦锈菌互作中相互识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寄主-病原物互作是当今植物病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而两者互作中的识别则是研究的重点。小麦锈病作为植物病理学研究中的经典病害,小麦-锈菌相互识别的研究已达到很深的程度。本文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及识别物质方面论述了小麦-小麦锈菌互作中相互识别的研究进展,并对两者识别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生态不育型(EMS)小麦的恢复性,以27个EMS小麦及60个来自中国南方与北方的普通小麦为材料,研究了EMS小麦的可恢复性及若干小麦品种对其育性的恢复力,并对可恢复性和小麦品种对其育性的恢复力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EMS小麦按其可恢复性可分为“难恢型”(恢复源主要在南方冬麦区)和“易恢型”(南、北方冬麦区都有较多恢复源)两类。“难恢型”恢复源较窄,如农大95-1s、农大3338-13s;“易恢型”恢复源较宽,如943ls。按对EMS小麦的恢复力,参试小麦品种可分为“广恢型”、“亚广恢型”、“窄恢型”三类。“广恢型”品种对多数EMS小麦具有恢复力,是EMS小麦的共同恢复源(如21688);“亚广恢型”品种对部分EMS小麦具有恢复力,其可恢复的EMS范围较“广恢型”品种窄,而较“窄恢型”品种广(如天引4号);“窄恢型”品种仅对少数EMS小麦具有恢复能力,其可恢复的EMS小麦的范围最小(如运83-2、19643)。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光周期基因在我国小麦品种中的组成分布特点,利用已有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对我国977份小麦品种的光周期基因Ppd-A1、Ppd-B1和Ppd-D1进行检测,分析比较不同麦区中光周期基因的组成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在Ppd-A1位点有5份材料无PCR扩增条带(0.5%),其余972份材料都为光周期敏感型Ppd-A1b(99.5%);在Ppd-B1位点仅青春37为光周期不敏感型Ppd-B1a(0.1%),有3份材料无PCR扩增条带(0.3%),其余973份材料为光周期敏感型Ppd-B1b(99.6%);在Ppd-D1位点有789份材料为光周期不敏感型Ppd-D1a(80.8%),其余188份材料为光周期敏感型Ppd-D1b(19.2%)。在东北春麦区、新疆冬春兼播麦区、青藏春冬兼播麦区等高纬度麦区,小麦品种多携带光周期敏感型基因Ppd D1b;在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不敏感型Ppd-D1a基因分布频率较高;Ppd-D1a基因分布频率总体呈现以黄淮冬麦区为最高,向其他方向麦区呈现下降的趋势。在Ppd-A1位点和Ppd-B1位点发现的无PCR扩增条带的新等位变异,丰富了小麦育种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为选育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品种奠定了材料基础,是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7.
复方适乐时拌种防治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1999~ 2 0 0 0年分别在自然病地和土壤混合接菌条件下 ,应用 10 %复方适乐时悬浮种衣剂拌种进行防治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试验。结果表明 ,复方适乐时以 10 0kg麦种拌 16 7、2 0 0、2 5 0ml和对照药剂 10 %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 0 .4 %拌种 4个处理防效显著 ;以复方适乐时悬浮种衣剂 2 5 0ml/ 10 0kg种子拌种防效最高 ,对纹枯病平均防效 5 4 .36 %~ 6 4 .0 3% ,对全蚀病平均防效 6 4 .33% ,增产幅度为 16 .99%~ 2 2 .32 %。复方适乐时拌种比三唑醇拌种安全性高 ,对小麦生长和发育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小麦品种抗麦红吸浆虫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小麦品种进行麦红吸浆虫抗性鉴定及抗性机制研究是培育抗虫品种、对麦红吸浆虫实行综合治理的基础工作。本文综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小麦品种进行麦红吸浆虫抗性鉴定的大田自然感虫鉴定法、虫圃人工接虫鉴定法、室内鉴定法、数学模型鉴定法,以及目前抗性鉴定所应用的等级评价标准和已取得的抗性鉴定结果;详细介绍了小麦品种抗麦红吸浆虫的形态抗虫机制、避虫机制以及生化抗虫机制中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物质与品种抗虫性的关系。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品种对麦红吸浆虫的抗性主要表现在抗性品种以其独特的穗形特征及避害性来阻止其产卵或取食,或通过产生有毒的次生物质或营养上的欠缺使其取食后不能正常发育而死亡。本文还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长期定位施肥对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为了探讨长期施肥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12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变化及加工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缺氮或缺磷处理(CK、N、NK、PK)小麦产量低而不稳,年均产量1059~1291kg/hm^2,变异系数40.46%~62.11%;氮磷、氮磷钾配施或氮磷钾与有机物配施(NP、NPK、SNPK、M(N)NPK、M(H)NPK)能持续高产,年均产量5237~5646kg/hm^2,变异系数为23.11%~34.23%。(2)CK、N、NK处理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沉淀值均高于NP、NPK、SNPK、M(N)NPK、M(H)NPK处理,说明小麦优质和高产所要求的养分平衡点不同。(3)要兼顾冬小麦产量和品质,须平衡施肥,重视氮、磷肥的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