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齐白石一生极其喜欢喝茶,同时其也在喝茶过程中,也有关于整个茶文化理念的有效认知。当然在多元文化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传统茶文化正面临着相应传承危机和压力,而传统茶画艺术作为整个传统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其形成全面认知,能够帮助我们有效传承这一艺术。本文拟从茶画艺术的内涵分析入手,结合齐白石经典茶画作品的具体理念认知,从而探究齐白石茶画对当前茶文化传承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宋代茶画艺术的客观存在,不仅是对宋代茶文化机制发展状况的具体阐述,同时也是我们了解我国茶文化体系发展状况的必然所在。当然,从宋代茶画艺术的创作手法和具体的价值内涵分析出发,其能够为我们认知宋代茶画艺术提供成熟了解。本文拟从我国茶文化机制的发展状况认知入手,结合宋代茶画艺术的发展状况阐述,从而探究宋代茶画中的茶香墨韵的具体内涵分析。  相似文献   

3.
茶画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极具艺术性的元素内容,通过对茶画创作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整个茶画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实际上是整个茶文化体系成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产物。尤其是茶画中凝聚了绘画人对茶文化生活的理解和认知,同时也是对相关茶生活的艺术化再现。本文拟从茶画艺术的发展状况分析入手,结合茶画的艺术内涵认知,通过融入当前整个茶画艺术传承发展过程中的压力分析,从而探究茶画的传承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4.
茶文化在明代属于独特的时代。文徵明作为茶画艺术的代表人物开拓了明代的茶文化和茶文明。文徵明的茶画淡雅自然、超凡脱俗、平和冲淡,代表着整个明代茶画的艺术审美和情趣风貌。本文通过分析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品茶图》和《茶具十咏图》,重点分析文徵明茶画的艺术风格,并分析产生文徵明如此画作的原因。这样的梳理有利于我们了解吴中文人茶画的整体创作风格,有助于从一个侧面了解明朝的茶画,甚至明朝的茶文化。  相似文献   

5.
明代时期,文人画家的创作思想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将自身融于自然之中,感受"茶"的精髓,并使其与创作作品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茶画情趣。本文以时间为轴,概述了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结合明代文人雅士与茶画渊源,综述了明代文人的茶画特色及艺术审美。  相似文献   

6.
我国宋代的绘画艺术已经十分成熟,绘画与茶文化相互映衬、互为补益,使得茶画这一种特殊形式的绘画艺术广泛的发展起来,展示了我国独具魅力的茶文化特色。在这里,本文从茶画发展历史入手,结合宋代著名茶画名作分析了绘画中的茶饮图像和文化特色,以期探讨绘画与茶文化之间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7.
熊英  张明利 《福建茶叶》2016,(1):226-227
明代茶画发展经历了一个繁荣的历史时期,尤其是明代画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影响着茶画的艺术内涵,因此明代茶画中展现出了和谐淡泊的意境之美。从茶画作品中可以体现出画家的思想心境,而从画家创作的茶画中,又呈现出一种淡雅风韵。从明代茶画中不仅可以看出画家的创作方向和无限情怀,更表现了他们对于人生态度和审美价值的认知与表达。  相似文献   

8.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经济、文化、艺术高度发达的时期,尤其是在这一时期,发达的经济环境为其社会发展和艺术创造提供了重要的环境,从社会大众到皇帝贵族,都对文化艺术有极高推崇。通过对宋代茶画的艺术内涵和价值特征进行全面剖析,能够帮助我们对宋朝文化思想体系形成全面了解。本文拟从我国茶文化体系发展状况分析入手,结合宋朝茶画艺术发展状况阐述,从而深层次剖析宋代茶画艺术中的茶香墨韵。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文化机制发展进程中,茶文化是其本质核心,当然茶文化整体也有着多样性特点,无论是茶文化内所包含的文化属性,或者其中所诠释的艺术内涵,都需要借助相应载体来具体感知,茶画艺术,无疑就是整个茶文化体系成熟发展的核心诠释与表达。本文拟从茶画艺术的价值内涵认知入手,结合陈洪绶本人的绘画风格理解,通过探究陈洪绶所创作的《品茶图》中所具体包含的艺术理念,从而为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茶画艺术传承探究合适途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传统茶画艺术的文化色彩进行优化分析,不难看出传统茶画艺术中所表达的不仅是茶文化内涵的表达,更是因为在传统茶画艺术中我们所感知的元素内容是多样性的,因此,其中除了丰富的艺术理念外,还是文化思维的精准理解,这都是我们理解传统茶画艺术的关键。本文拟从传统茶画艺术的特点及内涵分析入手,结合传统茶画风格艺术的诠释与表达认知,通过分析当前中国画艺术的表现状况及应用诉求,从而认知传统茶画艺术对整个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大国,在茶叶的饮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体系化的茶文化内涵,这其中也包含一系列丰富的茶文化元素,比如以茶和饮茶生活为主要题材所创作的茶画艺术等等,这些都是我国茶文化体系中极为重要的艺术元素。本文拟从茶文化与国画元素的内涵特征分析入手,结合油画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具体要求认知,从而探究茶文化与国画元素在油画中的具体体现状况,并对其创作价值和意义进行全面有效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古蜀文化的发展状况及表现内涵进行深层次了解,可以看到茶画艺术作为绘画艺术与茶文化理念之间的成熟结合,其中所集中表现的不仅仅是客观而具体的文化思维,同时也是社会大众的情感思维。本文拟从茶画艺术的价值内涵和发展状况认知入手,结合古蜀文化的特点及发展分析,通过融入装置艺术与古蜀文化之间的有效关联,从而探究应用茶画艺术实施装置艺术设计活动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13.
茶画艺术是我国整个茶文化体系的重要内涵,当前我们在理解和认知茶文化时,茶画艺术以其巧妙的设计布局和情感理念,向我们展示了生动、直观的茶文化机制。结合茶画艺术的艺术分类看,其作为一种水墨画艺术,诠释了深厚、优异的美学意境。在近代茶画艺术中,其实现了绘画艺术与近代文化机制之间的有效融入。本文拟从近代茶画艺术的文化诠释与内涵表述分析入手,着重研究近代茶画艺术中所具体呈现的水墨意境和人文气息。  相似文献   

14.
茶画发展到明代已经十分成熟,并且独具这个时代特色。明代茶画追求契合自然、天人合一,淡泊悠然之气更胜,独具魅力。而这其中的代表人物非唐伯虎莫属。本文通过对明代茶文化和唐伯虎的简要概述,以及对唐伯虎茶画代表作品的赏析,来认识明代茶画,乃至管窥明代文化。  相似文献   

15.
当代以茶为创作的工笔画有很多,这以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有关,同时受到中国传统工笔茶画的影响,通过分析中国画与茶文化的联系,有利于了解茶画创作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茶文化的思想理念与中国画创作相互融合和发展,提升了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发扬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最后分析当代茶题材为主题的中国工笔画,形式更加丰富,是对中国传统茶画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雁卓 《福建茶叶》2016,(10):391-392
我国古代艺术中包含了一系列精品,无论是音乐作品,还是绘画作品都凝结了我们丰富的传统文化艺术。随着先秦茶叶在我国逐渐兴起,直到唐朝开始,茶及饮茶等广泛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发展成为我们的日常习惯。而在宋朝时,茶则深化发展,逐渐走向精细,走向平民。茶文化也在融入各种文化艺术之后,形成了一系列相关艺术形式。宋代作为我国经济最繁荣,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因此茶画艺术在这一时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本文拟从中国茶画的发展变化历程入手,结合茶画集大成的宋朝茶画,进行重点分析,从而全面准确的分析中国茶画的艺术形态。  相似文献   

17.
茶画自古有之,它结合了茶文化与绘画这两种艺术,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艺术的角度,研究茶画对于当代国画的影响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茶画的基本发展历程,并进一步分析了茶文化与绘画的联系,在文章的最后,笔者着重结合茶画当中的茶文化内涵,分析了其对当代国画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茶画艺术,就是以茶为背景的茶事绘画艺术,它是通过古代绘画体系来传递茶文化的一门艺术,具有非常奇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非常多的文人墨客的研究与喜爱。宋代的发展在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当代的文化发展十分繁荣,在这一时期的茶文化艺术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昌盛的阶段。本文为大家简要地介绍了宋代茶画艺术的特点、发展及成因,不仅让我们对宋代茶画文化有了基本的认知,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许江 《福建茶叶》2016,(11):305-306
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一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明代茶文化的发展对我国千年茶文化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较之前多了一份雅致,少了一份世俗。尤其是茶文化对于明代文人画家的影响十分深刻,茶文化与他们的生活追求、审美活动、精神向往等内容相联系,促进他们的心灵与天地进行交流,本文就茶文化在明代的思想发展为基础,重点论述了明代文人雅士与茶文化的思想渊源和创作关联,以著名茶诗茗画作品为代表,阐述了茶文化的人文特性。  相似文献   

20.
诗歌艺术与茶文化一样,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而在茶文化体系日益成熟的时代背景下,与茶相关的诗歌艺术——茶诗也应运而生。而对于我国整个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来说,文人群体有着重要影响,无论是茶文化的创造,还是茶文化的推广,其实际上都是当前值得我们传承的重要因素。本文拟从苏轼咏茶诗的文化背景认知入手,结合苏轼咏茶诗的具体表现理解,通过结合相应诗歌著作,从而全面而具体的分析苏轼咏茶诗中的深厚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