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咏茶诗艺术是我国茶文化集中诠释的本质性载体。尤其是咏茶诗中所向我们具体诠释的理念中,其实际上是一种成熟而系统化的文化体系,结合咏茶诗的本质内涵和人文理念看,其已经不再是普通的诗歌艺术,尤其是其中诠释和表达了系统化的人文内涵。本文拟从咏茶诗题材的文化内涵理解入手,结合苏轼本人的基本状况分析,通过探究苏轼咏茶诗的具体表现,从而层次化分析苏轼咏茶诗中所诠释和表达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苏轼作为我国文化历史的杰出典范,其本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为政生涯,结合其本人对茶和茶文化的深刻理解,从而创作了多达60余篇与茶相关的诗歌作品。通过对苏轼咏茶诗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理念进行独特性理解,其将为我们真正品读该作品的艺术内涵提供真正理解。本文拟从咏茶诗歌艺术的创作内涵认知入手,结合苏轼咏茶诗的创作背景理解,通过分析苏轼咏茶诗的艺术价值理解,进而探究苏轼咏茶诗中所诠释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3.
茶对我国影响深远,至今能对我国的社会、文化、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茶的发展产生了茶文化,茶文化又涵盖了无数的人文哲理,无论是对当时还是现在其传递的人文精神都给予人们一定的启迪。基于此,本文从苏轼咏茶诗为重点来探讨其咏茶诗中带给人们的人文价值向度的思考与启发。  相似文献   

4.
完善的文化体系中,就融入了相应的文化元素,诗歌就是在这一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元素之一。探究我国古代茶诗艺术体系中所具备的价值内涵和创作理念,不仅是对茶诗创作理念和具体风格进行有效了解,同时也是对我国古代茶文化和诗歌文化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和关键。本文拟从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古代茶诗艺术的发展状况,通过结合具体的茶诗内容,从而分析我国古代茶诗艺术中的茶韵之美。  相似文献   

5.
次仁吉 《福建茶叶》2023,(4):193-195
宋朝时期,茶诗已成为了诗歌创作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体现出了茶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也体现出了文学创作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联。苏轼作为宋朝诗歌领域中的大家,他的诗在茶诗创作中呈现出了许多鲜明特点,对此进行了解,对于更好地传承茶文化以及茶文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苏轼茶诗创作的社会背景作出论述的基础上,对苏轼茶诗的艺术特色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苏轼及其茶诗具有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6.
文化与诗歌艺术之间始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文化体系的传承发展都需要结合具体的文学形式来诠释和表达。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古典诗歌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朗朗上口的诗歌艺术中,向我们系统化、细致化的阐述了浓厚的传统文化。古典诗歌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范。本文拟从我国茶文化机制的发展状况认知入手,结合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发展传承状况认知,从而探究我国古典诗歌艺术中的茶文化诠释。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因独特的功效,已深深地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代文献中皆有茶的记载,而到了唐宋时期,茶文化的发展已臻高峰,以黄庭坚为代表的咏茶诗更是大量出现,体现出卓越的艺术特色。唐宋咏茶诗繁盛的背后有着复杂的文化背景与原因,包括有唐宋诗歌题材的不同选择有禅宗“以俗为雅”的深远影响与“茶禅一味”哲学命题的时代滋养等。  相似文献   

8.
在对传统茶文化进行认知与理解时,需要我们站在经典认知的角度来形成层次化研究。当然,目前整个茶文化发展与传播时,不仅是对具体文化元素的语言传递,更重要的是建立在文化沟通前提下进行的本质交流与表达。本文拟从《茶经》的创作背景及茶诗的艺术文化特征认识入手,结合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整体特征理解,通过具体融合诗歌翻译活动开展的整体特征,从而分析基于诗歌翻译角度的《茶经》中茶诗的翻译机制。  相似文献   

9.
咏茶诗词是传统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广咏茶诗词文化有助于中华茶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海外传播。但当前咏茶诗词中没有大众熟知的代表作,对咏茶诗词的挖掘整理也只限于理论层面和小众范围,茶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效果也有待提高。为此,咏茶诗词文化需要大力传承推广。主要策略有:正确认识咏茶诗词的文化价值,打造咏茶诗词的核心代表作,拓宽咏茶诗词的推广渠道。  相似文献   

10.
陈楠 《福建茶叶》2016,(5):303-304
宋代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众多文人墨客竞相挥洒创作,呈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咏茶诗词作品,其中又以苏轼的咏茶诗词为典型代表。苏轼的咏茶诗词准确再现了当时的茶礼、茶俗、茶艺等,承载着丰富的茶文化信息。本文从茶叶、茶艺、人生与心境四个方面对苏轼咏茶诗词中的意境美作出详尽分析,展示出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和淡雅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1.
茶文化与诗歌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而文人群体也会选择使用咏茶文章反映所处社会的茶文化,并抒发自身的心怀。明朝时期的茶文化"开千古茗饮之宗",明朝文人群体对茶文化的发展与变化高度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与茶相关的文学如同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这也让当时的咏茶诗歌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本文以明朝时期的饮茶文化为研究内容,选取了明朝咏茶诗歌作为切入点,从文人群体对茶叶品质的执着追求、对饮茶审美环境的拓展以及茶人的精神诉求三个方面,对明朝咏茶诗歌所反映出的茶文化做出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诸多文化和艺术资源内涵,如果我们对我国整个文化机制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我们看到赣南茶乐文化与灯彩艺术,实际上,都是艺术机制的重要展现。本文拟从茶文化体系的内涵价值认知入手,结合赣南茶乐文化的内涵及发展历程分析,通过探究灯彩艺术发展及特点内涵认知,从而探究灯彩艺术传承发展过程中赣南茶乐文化的具体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茶文化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中国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也呈现出了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本文对我国古代茶专著。、茶诗、小说、戏剧以及茶谣、茶联等文学艺术中所蕴含的茶文化做出了挖掘与探讨,以期能够更为深入的了解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所承载的茶文化思想,并对其文学价值以及文化传承价值做出认知。  相似文献   

14.
唐朝处于封建社会的盛世,诗歌的发展反映了大唐文化的繁荣。唐诗的发展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承扩散,茶文化又为唐诗提供了广泛的写作素材。可以看出在许多唐诗中都包含了茶意象。每首诗都包含了众多意象,没有意象很难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采茶、品茶等是茶诗写作过程中要细细描述的,用来寄托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茶道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我们不能把茶仅仅看作成饮品,它也是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所以,我们研究茶诗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分析了唐代茶道的形成、唐代诗歌作品中的茶文化以及唐诗中的茶意象与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5.
茶是我国的国饮,它在我国不仅是日常人们主要的物质消费内容,而且还渗透到文化领域,形成了人们喜爱的咏茶诗词作品。咏茶诗词在我国的发展当属唐宋年间最为迅速,且唐宋咏茶诗词具有极其丰富的茶文化意象和审美意境,在诗人构造的茶诗意境之中,还传递出我国茶文化的悠久文化历史,对于我国的诗词创作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推动意义和价值。本文即对唐宋咏茶诗词的缘起和发展进行探索,进而更深入的了解唐宋咏茶诗词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16.
茶文化元素作为我国文化体系中,极具竞争力的文化理念,通过对该文化体系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茶经诗歌典籍作为整个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载体,其中所具有的文化元素,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传统茶文化元素,同时更重要的是其也能让我们感知该文化体系的具体因素和影响力。本文拟从茶经诗歌典籍的表现状况分析入手,结合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具体内涵,通过融入茶经诗歌典籍的英语翻译需求,进而全面探析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茶经诗歌典籍的英语翻译思路。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茶文化大国,有着悠久的饮茶历史和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而在,长期成熟的茶文化发展、运营过程中,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文化艺术元素,比如以茶为主要题材的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文学艺术等等,我们都能从中看到有关茶元素和茶文化元素的具体描述。本文拟从我国茶文化理念的内涵和发展状况分析入手,结合茶文化体系中传统绘画艺术的具体展现。  相似文献   

18.
对于现代诗歌艺术创作来说,其中所诠释的内容极为多样,除了文化体系外,表达手法,乃至情感思维等等,都是当前值得我们具体分析和研究的重要内容。茶禅诗与现代诗歌艺术都是我国诗歌艺术的重要内容,其中所诠释的文化理念与创作情感,都充分展示情感理念的独特影响力。本文分别描述禅茶诗与现代诗歌的内涵特征,结合相关诗歌内容,分析禅茶诗对现代诗歌的具体影响,并为现代诗歌艺术创作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茶文化与诗文化的融合衍生出独特的咏茶诗词,中国传统茶文化在唐宋年间十分兴盛,而其咏茶诗词也趋于鼎盛,唐宋咏茶诗词有其产生的背景,拥有极为丰厚的茶文化意象和艺术风格,呈现出极为唯美的审美意境,并有其独特的哲理追求,它不仅传递出我国传统茶文化的悠久历史文化内涵,还充分流露出了唐宋年间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20.
日本文化与我国文化都是东亚文化体系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也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我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同根同源。结合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容理念,分析日本文化的具体内容,对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拟从我国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日本茶文化的客观表现,从而分析茶文化理念对日本文化体系中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