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茶文化在明代属于独特的时代。文徵明作为茶画艺术的代表人物开拓了明代的茶文化和茶文明。文徵明的茶画淡雅自然、超凡脱俗、平和冲淡,代表着整个明代茶画的艺术审美和情趣风貌。本文通过分析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品茶图》和《茶具十咏图》,重点分析文徵明茶画的艺术风格,并分析产生文徵明如此画作的原因。这样的梳理有利于我们了解吴中文人茶画的整体创作风格,有助于从一个侧面了解明朝的茶画,甚至明朝的茶文化。  相似文献   

2.
王玉京 《福建茶叶》2023,(2):190-192
宋代形成体系的文人情趣生活,被总结成越来越完善的体例,晚明时期,品茗乃文人雅士重要的娱性活动,每每雅集或是文士相聚,除却品茶抚琴以外,总有庭园中栽植花木或插花作品相伴,茶之味与花之香,共同在味觉与嗅觉上丰富了文士的品茗活动。陈洪绶画有多幅与茶事生活相关的作品,如《玉川子图》、《高隐图》、《高贤读书图》以及《品茶图轴》等,其茶画中多伴有瓶花形象出现,在丰富画面的表现形式之余,也为研究晚明时期茶事生活以及茶事生活中的瓶花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本文分别从瓶花与茶在画中的隐喻和瓶花与品茗的关系两个角度考察陈洪绶茶画中的瓶花,从而了解晚明文士品茗插花生活的情境。  相似文献   

3.
唐人陆羽所著的《茶经》,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茶学巨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而系统阐述茶的种植、生产以及茶事活动的百科全书。《茶经》不仅从茶叶分类、采制评鉴、煎茶方法、品茶方式等专业性角度对茶叶进行了阐述,同时也从茶的使用价值层面上升到艺术和美学范畴,从美学角度论述了茶事活动中的各种审美情趣,揭示了茶与美之间的诸多关系,对后人饮茶具有很强的示范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夏敏 《福建茶叶》2016,(6):380-381
明代茶画受传统茶美学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比较深,呈现出独特的虚静清雅的审美情趣。本文分析了茶文化对明代画家文人创作思路的影响,解读了明代茶画所表现的虚静清雅之美的内涵,并对明代茶画虚静清雅审美情趣隐含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探究,认为明代茶画虚静清雅的审美情趣是明代画家文人对高尚境界不懈追求和对自身修养孜孜以求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正>宋代市井斗茶见于南宋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图中的茶贩有注水点茶的,有提壶的,有举杯品茶的,这是宋代街头茶市的真实写照。宋辽点茶宋代市井斗茶见于南宋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图中的茶贩有注水点茶的,有提壶的,有举杯品茶的,这是宋代街头茶市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6.
明代茶画以反映文人审美情趣的博古、烹茶、品茗、客话、雅集等内容为主,其艺术风格的主要代表派别是浙派和吴派。明代社会形态、审美意识、文人画的兴盛、茶文化的发展等都是促成明代茶画艺术特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明代时期,文人画家的创作思想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将自身融于自然之中,感受"茶"的精髓,并使其与创作作品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茶画情趣。本文以时间为轴,概述了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结合明代文人雅士与茶画渊源,综述了明代文人的茶画特色及艺术审美。  相似文献   

8.
任丽娟 《福建茶叶》2016,(3):351-352
自古以来,品茶都受到中国文人的喜爱和推崇。他们喜欢喝茶,更崇尚风雅。茶文化既是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也透视着中国文人的情感内涵和审美意趣。周作人是著名的"苦茶派"文人,他擅长在文学作品中描写茶,其散文随笔中关于茶的篇目更不在少数。他用平实雅致的语言,将自己对茶的喜爱诉诸笔端,并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苦茶庵",可见其与茶之间的渊源。笔者通过对周作人的作品《喝茶》进行品析,来探讨其文章中所传达的茶意趣和茶韵味。  相似文献   

9.
唐宋的文人多是通过寄情于茶中,从而体现自己对山水间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茶诗通常又都含有很深刻的哲理,这些哲理在历史时光的洗涤下,展现的是更加深厚的文学色彩。因此,本文将会从唐宋茶诗形成的过程,发展的概况以及品茶中蕴含的哲理等几个方面来研究茶诗词中"茶意象"之审美。  相似文献   

10.
茶艺表演环境,是表演成功的关键.因为协调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环境不仅能突出茶艺主题,还能激发欣赏者的审美情趣,从中获得美的感受,也有利于品茶怡情,品茶修身.本文通过对茶艺环境构成的主要要素:茶具、插花、挂画、服饰、音乐、解说等因素进行解析,探讨"千两茶"茶艺的表演环境设计,抛砖引玉,以期共鸣.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人在散茶冲泡之前,一般都是煮茶吃。现今所谓泡茶,唐代就是煮茶。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晚唐的杨华在《膳夫经手录》写道:"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唐代以后,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团茶、片茶)、散茶品种日渐增多。但仍以陆羽所说的煮茶为主。唐·陆羽《茶经·五之煮》中所说的煮茶,实际上包括"烧水"和"煮茶"两道工序。先说烧水。《茶经·五之煮》载:"其沸,如鱼目,  相似文献   

12.
熊英  张明利 《福建茶叶》2016,(1):226-227
明代茶画发展经历了一个繁荣的历史时期,尤其是明代画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影响着茶画的艺术内涵,因此明代茶画中展现出了和谐淡泊的意境之美。从茶画作品中可以体现出画家的思想心境,而从画家创作的茶画中,又呈现出一种淡雅风韵。从明代茶画中不仅可以看出画家的创作方向和无限情怀,更表现了他们对于人生态度和审美价值的认知与表达。  相似文献   

13.
茶文化发展到繁盛时期,已经不单单只是街头巷尾的心爱之物,更受到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热爱和赞美。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和登峰造极的画家的唐寅自然也不例外。他爱品茶,更借对茶的描写表达了内心深藏的情感。本文首先对茶意象的发展和寄托的情感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并对唐寅诗歌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行了具体的讲解,在此基础上,对唐寅茶诗中的茶意象研究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让大家对茶意象有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闲情偶寄》中辨"茗客"与"酒客"之趣、"论具"与"贮藏"之趣及"饮茶"与"造境"之趣三个方面剖析了李渔茶道的美学意味,认为李渔将饮茶视为生活闲趣,并用生活的审美实践真正地展示了茶的雅俗共性,对今天的我们提高生活品位、营造艺术的人生氛围及发展休闲养生之道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史云燕 《福建茶叶》2016,(7):364-365
茶诗是我国茶文化中最为璀璨的篇章,它以茶事活动为吟诵的题材,对中国茶文化精神进行歌咏、赞颂,饮茶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习惯,是中国人生活情趣以及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中国是茶以及茶文化的发源地,同时也是诗的国度,受到中国文人的推崇和喜爱,茶文化逐渐渗透到中国诗词创作中,历代文人墨客都热衷于茶事创作,茶文化对于诗词领域的影响极为渊源,随着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茶诗也逐渐成为世界文坛所研究的特点,茶诗翻译也逐渐受到关注,本文以茶诗的英文翻译策略为研究的内容,进行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16.
润茶,其内容及技艺看起来较简单,但事实上既有历史渊源,又有现实意义,是茶艺表演或演示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之一。如何在理论上丰富其内容,在实践上充实其艺术表现形式,让顾客从中感受艺术,增添品茶情趣,尤其是加深对茶性茶理的认知,提升品茶意境,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充实提高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品茶、饮茶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国的茶文化有别于西方的茶文化,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一种精神文明的积淀。而以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为基础,形成了茶马古道,进行民间贸易。古代有许多的关于茶的书籍,如宋代赵佶的《大观茶论》,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明代张源的《茶录》;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唐代陆羽所作的《茶经》。  相似文献   

18.
日常茶事,于外表现了茶事丰富的视觉体验,于内提升了茶人、茶事的艺术修养。其不仅展示了茶事独有的仪态与风度,也让人们在这样的游心玩味之中营造出了“雅俗相乐”的生活形式美感,从而整个饮茶过程的意境得以升华,同时也展现出茶事的秩序与韵律。本文从日常生活中喝茶的审美与意趣,延伸至品茶、享茶的韵味与文意,探析日常“茶颜器式”中的味象与律则隐现文化信仰对人之审美体验与生活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闫慧 《福建茶叶》2016,(7):375-376
茶与艺术的关系一直是密不可分的,自古以来的很多文人墨客,风流学者都对茶有着不同程度的爱好,他们也是推动茶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在我国宋代,文人的地位被推到了极致,品茶也开始成为一种陶冶情操方式,而茶也逐渐开始被引入到很多的艺术作品中,例如诗、书、画等。其中宋代的茶画艺术以栩栩如生、神韵悠长、反映生活状态以及饮茶情趣而获得了极大的成就。下面本文从中国宋代茶画的形成和发展进程对其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20.
连醒 《福建茶叶》2016,(3):371-372
在中国茶历史文化中,以茶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不胜枚举,比如南宋时期的刘松年的《斗茶图》、宋元之交钱选的《品茗图》、元代吴兴与赵孟磊的《斗茶图》等等。这些以茶为题材的中国画作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制作。这些画家大都是爱茶、懂茶、品茶之人。而将茶历史文化融入进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已经成为中国标志性文化之一。茶历史文化与中国画相互融合,二者之间存在不可忽视的契合性和难以分割的关联性。本文将从这两者关系出发,阐述中国画与茶历史文化的融合实践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