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橡胶树人工多倍体的形态性状与产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经秋水仙素诱导成功的海垦2、PR107和RRIM6003个品系多倍体(处理)为材料,以它们的亲本二倍体为对照,研究16a树龄橡胶树人工多倍体无性系的形态特征和干胶含量。结果表明:3个橡胶品系具有多倍体的形态特征,又表现出嵌合性。它们的树围、生势不及相应的二倍体,干胶含量也不优于二倍体。大多数多倍体植株的树干表面呈现不同程度的隆凸或凹陷。叶片的叶形指数、一级侧脉数、主脉导管列数、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叶片厚度6个主要性状在多倍体与二倍体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体现了多倍体与二倍体之间的差异性;但在多倍体的植株间或部位间以及二倍体的植株间或部位间,表现出来的差异性错综复杂,无一定的规律性。多倍体树皮结构与二倍体的差异也很明显,如多倍体射线较二倍体的少,射线细胞较宽,树皮弦切面上的“网眼”(多列射线排列成的梭状结构)较宽、形状不规则、排列较混乱等。   相似文献   

2.
由于异源多倍体物种的进化时间久远,难以知晓确切的二倍体亲本,现在推测的自然界现存二倍体种又经历过独立的演化,因此,通过特定的实验方法从天然的异源多倍体物种中剥离出特定染色体组并重建异源多倍体的基本种,将为研究异源多倍化过程中祖先基因组的遗传与互作提供独特的材料。现已通过不同的杂交策略,从异源六倍体普通小麦和异源四倍体种甘蓝型油菜中成功重建它们的一个基本种。例如以人工合成的芸薹属异源六倍体(如埃塞俄比亚芥与白菜杂交的AA.BBCC)为桥梁,其中的C染色体组被选择性的丢失后产生的芥菜型油菜(AA.BB)与埃塞俄比亚芥杂交形成的杂种(BBAC)自交后便可重建黑芥(BB)祖先种;将四倍体与二倍体种之一杂交后形成的同源异源六倍体(如AAAACC)连续自交,使处于同源四倍体状态的染色体组(A)快速丢失而重建另一个二倍体基本种(CC)。  相似文献   

3.
甜菜四倍体的选育是多倍体甜菜育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所采用的选育方法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材料的选育进度与质量。一般来讲,获得甜菜四倍体的方法主要是利用秋水仙碱溶液处理二倍体材料。大量研究表明,被处理的二倍体亲本的特性如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支配着四倍体品系的产质量性状。因此,选择特性优良的二倍体材料作为处理亲本是极为重要的。一般最普遍而又简便易行的方法是使用秋水仙碱溶液浸泡甜菜种子。而选育四倍体最关键的技术则为处理种子在播种出苗后的叶绿体检定与染色体检定等一系列措施。只有这些技术措施妥当合理,才能够顺利地获得稳定的四倍体材料。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研究了具不同血缘和基因频率的马铃薯杂种群体的主要经济性状表现和一致性的差异,结果表明: 1.马铃薯杂种优势的表现是以亲本自身生产力高低为前题的,由自身生产力较低的亲本产生的杂种群体,即使具有较高的杂合性,与也很难表现较高的产量,只有对亲本加以选择和在改造的基础上利用,才能充分表现其杂种优势。 2.Neo-tuberosum参与杂交的组合,优于其它类型的杂种群体,是目前马铃薯新品种和实生种子选育的最优组合方式。 3.杂种群体薯形,皮色和芽眼深浅等经济性状的一致性表现于群体的杂合性程度相关不同,而与两亲本在这些性状上的差异有关。因此选择在性状上差异较小的亲本杂交,是获得整齐一致实生种子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远缘杂交及异源多倍化导致许多重要作物的起源与进化,而芸薹属栽培异源四倍种是研究作物异源多倍化的模式系统之一。异源多倍体是如何调控及协调来自不同二倍体祖先的不同基因组的遗传行为及基因表达,是过去二十年间的研究热点和重要的生物学问题。利用不断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一方面揭示出芸薹属及其他多倍体物种基因组表现出动态性质,即在形成初期及长期进化过程中持续发生遗传及表观遗传的变化;另一方面发现异源多倍化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基因表达模式改变,包括非加性表达、超亲表达、表达水平显性、部分同源偏向表达、基因剂量平衡效应等现象。上述基因组结构、表观遗传改变以及基因表达模式的调控,使新产生的多倍体得以成功进化为新物种。  相似文献   

6.
外源钙对盐胁迫下芸薹属植物幼苗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研究了外源钙对盐胁迫下“禹氏三角关系” 中3个芸薹属多倍体物种(Brassica. carinata、B.juncea 和B. napus)和3个祖先二倍体物种(B. nigra、B. oleracea 和B. rapa)幼苗中叶绿素含量、MDA、SOD、 POD 和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7 d后,加入外源钙,与对照相比,可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降低MDA含量,提高SOD、POD及CAT的活性,表明外源钙可明显降低芸薹属植物的盐胁迫效应。此外,在盐胁迫下,使用外源钙后产生的各生理效应差异主要受物种本身的影响,然后是钙处理,而物种-钙处理间的交互作用则很小。通过各物种间生理指标的比较分析后发现,多倍体复合种的耐盐性比其祖先二倍体亲本强,但在对钙的敏感程度及作用效果上,则是后者强于前者。  相似文献   

7.
自从Blakeselee和Avery1937年报道用秋水仙素处理曼陀罗植株可以使染色体加倍后,Beasley1940年成功地应用这一技术克服了棉花远缘杂种不育。knight1955年报道,将二倍体亲本加倍后再与四倍体亲本杂交,可以克服杂交不孕。我国到70年代才见应用这一技术克服棉花远缘杂交不孕和杂种不育的报道。自1973年以来,我们结合棉花远缘杂交育种,对棉花多倍体的诱导、多倍体的形态特点、细胞学特征、育性变化以及在远  相似文献   

8.
棉属的两个二倍体栽培种——草棉和亚洲棉,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史。它们具有陆地棉所缺乏的优良性状,为了把其优良性状转育给陆地棉,需进行不同染色体倍性间的种间杂交。由于二倍体棉种与四倍体棉种间染色体数目不平衡,必须首先对二倍体棉种  相似文献   

9.
形态标记不仅在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和纯度鉴定时作为指示性状,而且与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性相关。综述了近年在油菜叶色、叶面蜡粉、叶型、矮秆、花色、种子颜色和多室等7个标记性状上的基因定位和克隆研究进展,发现往往有多个基因通过同一代谢途径或不同代谢途径控制同一性状,异源四倍体的油菜、芥菜控制性状的基因数目一般是其祖先亲本种白菜、甘蓝的2倍,在相同的染色体或同源区段能找到同源基因。这些研究成果既为更多性状的基因定位克隆提供了借鉴,也为通过基因编辑等手段创制具有特殊标记性状的新种质提供了可选择的靶标位点。  相似文献   

10.
橡胶树人工多倍体染色倍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经秋水仙素诱导成功的少垦2和PR107品系16a树龄的橡胶树人工多倍体无性系(处理)和其亲本二倍体(对照)植株为材料,分析多倍体橡胶树细胞染色体倍性的组成情况和纯合程度,并分析比较多倍体与二倍体之间及其树间和部位间细胞染色体倍性组成的差异情况。结果表明:(1)这2个品系的多倍体植株系由多种染色体倍性的细胞嵌合在一起构成,且以多倍细胞为主;在植株之间或部位间,这些不同倍性细胞的比例结构或嵌合程度差异很大;经过16a的生长,这些橡胶树多倍体的三倍细胞比例明显增加,而相应的四倍细胞比例大幅度下降,四倍细胞有逐渐向三倍细胞转化的趋势。(2)对照的2个品系的亲本二倍体各植株以及植株内的各部位的细胞,基本上是二倍体,细胞染色体倍性较纯合,植株间和部位间各种染色体倍性细胞比例差异均不显著。本上是二倍体,细胞染色体倍性倍性较纯合,植株间和部位间各种染色体倍性细胞比例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给人工合成双二倍体小麦育种中亲本的选配提供基因表达水平的依据,通过AFLP方法对人工合成双二倍体小麦Am1、Am5、Am6及其亲本基因组DNA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亲本间遗传差异越小,亲本与子代间DNA片段的遗传比率越高。母本Ps5与父本Y95之间四、二倍体差异带率最小,为35.2%,它们与后代Am5三者之间公共带率最大,为47.9%;后代双二倍体倾向于缺失二倍体亲本的遗传信息。Am1、Am5和Am6缺失二倍体亲本中DNA扩增片段的比率高,分别为71.0%、82.8%和90.0%,分别是缺失四倍体亲本的2.4、4.8和9.0倍;亲本间的遗传差异与后代中出现特异DNA片段的概率没有直接相关性。Am1中出现特异DNA片段的比率最高(6.2%),但是其亲本间遗传差异介于其他两组试验材料之间。  相似文献   

12.
Phytic acid, saponin and polyphenol contents in grains of various varieties of black gram (Vigna mungo) Mung bean (Vigna radiata L.) amphidiploids ranged from 697 to 750, 2746 to 2972 and 702 to 783 mg/100 g, respectively. Domestic processing and cooking methods including soaking, ordinary and pressure cooking of soaked and unsoaked seeds, and sprouting significantly lowered phytic acid, saponin and polyphenol contents of the amphidiploid seeds. Soaking for 18 h removed 31 to 37% of the phytic acid; the extent of removal was higher with long periods of soaking. Saponins and polyphenols were relatively less affected. Loss of the antinutrients was greater when soaked instead of unsoaked seeds were cooked. Pressure cooking had a greater effect than ordinary cooking. Antinutrient concentrations declined following sprouting; the longer the period of germination the greater was the reduction.  相似文献   

13.
在不同花生品种之间,烂果率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差异。试验表明烂果率的高低与杂种的亲本密切相关。如果双亲均为易烂果品种,则杂种F_1也易烂果。如果双亲之中有一个亲本为易烂果品种,另一方为抗烂果品种,则杂种的烂果率一般介于双亲之间。烂果率的遗传力不高(变动于0.1531到0.4177之间),这表明烂果率是一种数量性状,可能受控于微效基因。  相似文献   

14.
大豆荚皮中具有至少9条SOD同工酶带:Mn—SODa_1、a_2;Cu—Zn—SODb_1、b_2、b_3;Cu—Zn—SODc_1、c_2、c_3及与澳酚兰前沿混在一起的一条酶带。在果实发育过程中荚皮各酶带没有发育先后顺序的差异,只是酶带强弱的程度稍有变化。种子也至少有9条酶带,但c_3与溴酚兰前沿混在一起。发育过程申各同工酶出现的顺序有差异,最先出现的是a_1带,最后出现的是c_3带。果实发育各期荚皮SOD的各条同工酶带均比种子中相应的酶带活性强。实验表明:电泳方法的改进将会分离出更多的SOD同工酶带。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及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的遗传改进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黑龙江省和黄淮海地区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大豆品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单株粒重、荚比、三四粒荚数、每节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脂肪含量等性状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倒伏性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各地大豆品种遗传改进的明显趋势在于抗倒伏性显著增强,单株粒重提高,每节荚数、每荚粒数增多,粒重增大,茎杆增粗,株高降低。  相似文献   

16.
白菜型油菜角果多室性状的遗传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白菜型多室油菜为材料,与3个不同来源的两室品种杂交,研究角果多室性状的遗传,并对多室油菜的子房发育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白菜型汪菜角果多室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mcmc)控制,不同发育时期的雌蕊子房横切切片观察发现,大部分多室油菜的子房在发育过程中形成三室,四室,部分子房发育为两室,表现嵌合现象,可能多室油菜在子房发育和角果形成过程中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致使假隔膜未能完全形成或中途退化  相似文献   

17.
大豆荚数类型和空间分布决定产量的形成。以有一个共同亲本的两个重组自交系群体为遗传材料,按照植株的上、中、下3个部位调查一粒荚、二粒荚、三粒荚和四粒荚的数量,采用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在两个群体中一粒荚、二粒荚、三粒荚、四粒荚在空间分布存在极显著的变异,部位间不同豆荚类型组成有显著差异,并且两个群体不同类型豆荚在不同部位分布的遗传基础不同,共检测到59个控制荚数性状的QTL,解释了0~11.45%的表型变异;两个群体检测到的荚数QTL中有30个QTL是本研究首次发现的。  相似文献   

18.
荚果相关性状是花生产量构成的重要成分。为解析花生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挖掘稳定存在的QTL,以荚果大小和重量存在显著差异的中花5号和ICGV 86699为亲本衍生的包含166个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对3个荚果相关性状中荚果长、荚果宽在5个环境,百果重在6个环境下进行性状考察,并结合群体的基因分型数据进行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9个荚果长QTL、10个荚果宽QTL和12个百果重QTL。有10个QTL在多个环境被重复检测到,其中6个QTL在不同地点重复检测到,为稳定表达QTL,且稳定表达的QTL中5个(qPLB06.2、 qPLB06.3、qPWB06.2、qHPWB04.3、qHPWB06.3)在至少1个环境中贡献率超过10%。共发现5个QTL簇,其中位于 B06上的QTL簇Ⅳ和Ⅴ,均在多个环境下检测到稳定调控荚果长、荚果宽和百果重的QTL共定位,表明这些荚果相关性状具有明显的遗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提高抗裂角性是培育适合机械化收获油菜品种的基本要求。为了明确油菜抗裂角性的遗传规律,本研究利用抗裂角性差异显著的两个甘蓝型油菜品系配制杂交组合,通过小孢子培养构建了一个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群体。采用随机碰撞法对该群体进行连续两年的抗裂角性鉴定,并利用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及偏度和峰度分析对抗裂角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的抗裂角性受3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涉及的基因数目为8~10对,存在基因的加性效应及基因间的互补作用;两年试验中抗裂角性的主基因遗传率均大于85.00%,主基因遗传率较高,表明该性状主要受主基因控制,受其它微效多基因及环境的影响有限。因此,在油菜抗裂角性遗传改良中,应通过杂交聚合不同抗性等级材料中的主效抗裂角基因,在早期世代加强对抗性的选择,并可以忽略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domestic processing and cooking methods on starch digestibility (in vitro) and protein digestibility (in vitro) of four strains of amphidiploids (black gram×mung bean) were investigated. An increase of 35 to 48% and 22 to 25% was observed in starch digestibility and protein digestibility, respectively, when the seed of amphidiploids were soaked for 18 h. Cooking (both of unsoaked and soaked seeds) and germination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e starch digestibility and protein digestibility of all the varie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