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和合理的解决措施,同时也指出了目前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中的各别弊端.通过对利弊两方面的阐述分析了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针对吉林省旱作农业耕作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适应和符合吉林省旱作农业特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并分析了目前吉林省旱作农业耕作发展的合理方向,以确保和促进吉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福建稻麦科技》2019,37(2):9-9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黑龙江省将保护性耕作重点放在解决机械化秸秆还田耕种上,在全省快速形成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势头。目前,全省保护性耕作累计推广面积达5 504万亩,建立了55个省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明确了适合黑龙江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筛选出适应黑龙江省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配套装备。早在2004年,黑龙江省就开始在兰西县榆林镇、大庆市让胡路区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4.
保护性耕作对黑土农田土壤水热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爽  张兴义 《大豆科学》2011,30(1):56-61
保护性耕作措施是干旱区农田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耕作技术,为研究其在冷凉区域的适用性,于2004~2009年,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黑土农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免耕秸秆覆盖、少耕和传统旋耕3种耕作措施长期定位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大豆玉米轮作制度下,实施免耕秸秆覆盖和少耕的保护性耕作方式,连续3 a免耕大豆产量均表现...  相似文献   

5.
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胶东地区旱地保护性耕作提供技术依据,设置传统耕作(CT)、还田免耕(NT1)、整秆还田免耕(NT2)和还田深松免耕(NTS)4个耕作方式,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小麦花后叶面积指数及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明显高于CT处理,且高值持续时间长,有利于光合功能期的延长,增强了籽粒灌浆速率,最终提高了穗粒数和千粒重,其中NTS处理表现最好,但保护性耕作降低了公顷穗数,比传统耕作减少240万/ha ,产量表现:NTS>CT>NT2>NT1,说明土壤深松与秸秆还田相结合是该地区旱地冬小麦最适宜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6.
国外作物免耕栽培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邹应斌 《作物研究》2004,18(3):127-132
介绍了国外作物免耕栽培的形成发展过程、近期研究结果、生产应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指出采用绿肥作物或作物残茬覆盖的免耕栽培是保护性耕作的最有效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就保护性耕作的由来和内涵、国内外发展现状作一综述,在指出我国寒地稻田传统耕作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后,介绍了寒地稻田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模式:即以免(少)耕、秸秆还田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8.
新闻集锦     
《中国稻米》2009,(5):76-76
●农业部和发改委规划:推进保护性耕作规模化发展农业部和发展改革委日前联合发布了《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这份规划提出,将建设600个保护性耕作工程区,面积总计133.4万hm^2。预计到规划末期,全国可新增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1133.4万hm^2。截至2008年底,  相似文献   

9.
农田根际土壤微生物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经营(管理)措施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影响差异较大,长期非保护性耕作、化肥大量使用使农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降低;而施用有机肥、采用保护性耕作可以使农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增加,有利于实现农田养分高效利用和可持续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0.
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美国保护性耕作的起源、基本情况,对美国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总结,对我国黑土地的演变、保护情况及保护性耕作技术问题做详细探讨,阐述中国黑土地的保护现状。针对我国黑土地未来耕作技术的发展,提出应采用和推广轮作、秸秆还田、免耕及垂直耕整等4类技术对我国黑土地实施保护性耕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