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武立功  王丽 《福建茶叶》2016,(4):355-356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很多以茶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即茶画。茶画多以茶事活动为场景进行描绘,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繁荣的茶文化。明代的茶画作品也较丰富,其中吴门茶画极具代表性,吴门地区以茶事活动为题材的绘画作品较多,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2.
明代统治者对程朱理学非常推崇,但是在思想方面却采取高压态势对待当时的画家文人,这也导致后者虽然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却惮于抒发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不可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以琴棋书画表达自己的志向,寄情于山水之间。它在很大程度上吻合了茶事与茶文化的独特思想。笔者首先论述了明代画家所面临的时代背景,然后列举了若干以茶入画的代表作品,分析它们营造出来的艺术境界。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的茶业牵涉到诸多内容,如:茶业政策、茶业法规、茶税征收、茶叶贸易等。在明代年间,茶法在沿袭唐宋旧制之下,还进行了更为严格而规范的管理,并拟定了相关的茶法制度,如:榷茶制度、茶马贸易制度、贡茶制度等。这些茶法政策也在较大程度上推进了茶业经济的发展,在明代制茶技术的划时代变革之下,明代的茶法制度也在变革中不断完善,形成了一整套完整而有效的明代茶法体系。本文重点对明代茶法的建立、变革和监察系统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蔡襄作为北宋时代的诗人、书法家和茶人,他对茶的贡献极大,撰述了点茶著作《茶录》,为点茶法奠定了基础。此外,蔡襄的茶道和精神美学特征从涉茶诗歌和涉茶书法中也有所体现。本文解释了"茶事美学"的概念;论述了蔡襄《茶录》中呈现的茶事美学特色;浅论了蔡襄茶诗词的制茶之事和思人情怀,以及其书帖中严谨、磅礴和灵动等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宋晓川 《福建茶叶》2016,(4):193-194
言语障碍限制了茶事活动的对外推广。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语言,利用英语在进行茶事活动的应用和推广,可以提高茶事活动的国际普及率,同时也有利于吸引更多国内外的游客。本文首先就茶事活动的定义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对茶事活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说明,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三个方面分别分析了英语在对外茶事活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有力推动下,各领域都呈现出源语和目的语有机融合的明显趋势,在茶事活动领域中,这一趋势表现得尤为明显。我国茶事活动中汉语和英语的融合,推动了我国茶文化的向外传播,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种推动作用表现得并不够明显,究其原因,在于我国茶事活动的英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英译水平有限,并且在英译的标准化、规范化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基于此,本文在科学分析当前茶事活动英译的多方面积极效果的基础上,对茶事活动的英译策略进行了简单分析,希望对相关的茶文化学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唐人陆羽所著的《茶经》,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茶学巨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而系统阐述茶的种植、生产以及茶事活动的百科全书。《茶经》不仅从茶叶分类、采制评鉴、煎茶方法、品茶方式等专业性角度对茶叶进行了阐述,同时也从茶的使用价值层面上升到艺术和美学范畴,从美学角度论述了茶事活动中的各种审美情趣,揭示了茶与美之间的诸多关系,对后人饮茶具有很强的示范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茶文化受到了外国友人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文化和语言的不同,外国人在了解中国茶文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难题。此时,茶事活动的英译质量,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外国人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并间接影响到中国茶文化对外的传播效果。因此,如何通过良好的英译策略对茶事活动进行翻译,将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有效、简明、准确地传达给外国人,就成为了茶事活动英译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当前茶事活动英译现状,对茶事活动的英译问题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分析,希望对相关的茶事活动翻译工作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马安平 《福建茶叶》2016,(4):394-395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茶事活动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泡茶饮茶、茶艺表演、背景音乐等都属于茶事活动范畴。茶事活动中的茶艺背景音乐旋律优美,既展现了传统茶文化的艺术特色,同时也提升了茶事活动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茶史 茶诗     
广东增城人好饮茶,早有文字记载:明代陈经翰写《游燕游岳稿》及《山中志怀》二书,就隐居城东七里的凤凰洞中,洞里多岩石、石岩产岩茶,茶味胜西坑(增城西坑茶,是茶质味优的一种).县境内还有“银泉茶”、“狮岭茶”、“东坑茶”、“十八滩茶”、“仙人洞茶”等.“增城商业话升平”一文道:增城人在唐代讲“滩茶”;元代讲“泡茶”;明代讲“焗茶”;清代讲“冲茶”;今天讲“饮茶”.滩、泡、焗冲、饮,反映了增城人五个朝代饮茶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中国茶文化发于神农,兴于唐,盛于宋,而到了元代,茶早已普及到了千家万户。在华夏土地上发展、传承了4700多年,其思想内涵与文化精髓,早已深深植入了炎华子孙的血液、思维中。而在唐宋两代,茶文化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经过这个时期,元代的茶文化已经相当成熟,在大量的元曲中,都能够窥探到中国茶文化与当时人民的茶事生活。元代茶曲是中国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其创作与当时人们的茶事生活,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发展,必然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明代茶画以反映文人审美情趣的博古、烹茶、品茗、客话、雅集等内容为主,其艺术风格的主要代表派别是浙派和吴派。明代社会形态、审美意识、文人画的兴盛、茶文化的发展等都是促成明代茶画艺术特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钱时霖 《茶叶》2005,31(2):115-115
2005年4月12日至15日。浙江省茶叶学会代表团赴上海参加了一系列茶事活动,我有幸随行,作《诗记上海茶事》七首。  相似文献   

14.
季彦君 《福建茶叶》2016,(8):263-264
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不同历史时期有着独特丰富的茶事活动。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茶事活动也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在茶事活动中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英语,对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
茶画发展到明代已经十分成熟,并且独具这个时代特色。明代茶画追求契合自然、天人合一,淡泊悠然之气更胜,独具魅力。而这其中的代表人物非唐伯虎莫属。本文通过对明代茶文化和唐伯虎的简要概述,以及对唐伯虎茶画代表作品的赏析,来认识明代茶画,乃至管窥明代文化。  相似文献   

16.
明代时期,文人画家的创作思想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将自身融于自然之中,感受"茶"的精髓,并使其与创作作品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茶画情趣。本文以时间为轴,概述了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结合明代文人雅士与茶画渊源,综述了明代文人的茶画特色及艺术审美。  相似文献   

17.
黄志根 《茶叶》2003,29(1):51-53
该从茶道的由来,即茶的意境角度,论述茶事追求的本质内涵,并提出茶的意境是茶化的由来与发展所不可忽缺。  相似文献   

18.
茶文化在明代属于独特的时代。文徵明作为茶画艺术的代表人物开拓了明代的茶文化和茶文明。文徵明的茶画淡雅自然、超凡脱俗、平和冲淡,代表着整个明代茶画的艺术审美和情趣风貌。本文通过分析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品茶图》和《茶具十咏图》,重点分析文徵明茶画的艺术风格,并分析产生文徵明如此画作的原因。这样的梳理有利于我们了解吴中文人茶画的整体创作风格,有助于从一个侧面了解明朝的茶画,甚至明朝的茶文化。  相似文献   

19.
王志强 《福建茶叶》2016,(3):333-334
在中国命运多舛的20世纪30年代,经历过五四时期的文人思想和文风出现了差异。鲁迅的《喝茶》发轫于生活与时事,但论述时则突见机锋,对不合时宜的"清福"和"寄沉痛于幽闲"等进行了针砭时弊的评说。本文就对茶进行概述,并对鲁迅生平之茶事茶文进行探究,从鲁迅小说《喝茶》入手,深度探索鲁迅小说中的茶的意蕴。  相似文献   

20.
王玉京 《福建茶叶》2023,(2):190-192
宋代形成体系的文人情趣生活,被总结成越来越完善的体例,晚明时期,品茗乃文人雅士重要的娱性活动,每每雅集或是文士相聚,除却品茶抚琴以外,总有庭园中栽植花木或插花作品相伴,茶之味与花之香,共同在味觉与嗅觉上丰富了文士的品茗活动。陈洪绶画有多幅与茶事生活相关的作品,如《玉川子图》、《高隐图》、《高贤读书图》以及《品茶图轴》等,其茶画中多伴有瓶花形象出现,在丰富画面的表现形式之余,也为研究晚明时期茶事生活以及茶事生活中的瓶花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本文分别从瓶花与茶在画中的隐喻和瓶花与品茗的关系两个角度考察陈洪绶茶画中的瓶花,从而了解晚明文士品茗插花生活的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