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茶文化受到了外国友人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文化和语言的不同,外国人在了解中国茶文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难题。此时,茶事活动的英译质量,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外国人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并间接影响到中国茶文化对外的传播效果。因此,如何通过良好的英译策略对茶事活动进行翻译,将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有效、简明、准确地传达给外国人,就成为了茶事活动英译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当前茶事活动英译现状,对茶事活动的英译问题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分析,希望对相关的茶事活动翻译工作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在我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多样化的茶事词汇,而随着这些茶事词汇的发展,其含义逐渐突破了茶事领域的限制,并逐渐向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进行延伸与渗透。本文在对茶事词汇的表现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茶事词汇在汉语言中的渗透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茶叶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对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分析了当前茶名英译中存在的几点问题,指出翻译规范、专业素养与翻译方法是影响英译结果的三大要素,而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推动我国茶名英译的规范进程,实现我国茶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4.
李晓琴 《福建茶叶》2016,(11):38-39
英语作为当前国际贸易过程中通用的一种语言,将产品说明书进行英译成为了当前扩大我国国际贸易市场的重要手段。因此,茶产品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之一,对其说明书进行英译,便成为促进茶产品销售的有效方法。但由于当前市面上已经存在的茶产品说明书英文翻译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使得外国人很难通过了解和接受茶文化来接受茶产品。对此,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立足点,通过对该理论概念和原则的分析,从而找出对我国茶产品的说明书进行有效英译的措施,以便能够推动我国茶产品国际贸易市场的扩大。  相似文献   

5.
茶名英译是我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茶叶的命名方法,全面阐述了当前翻译领域存在的问题,而后从翻译领域宏观视角以及译者素养微观视角探讨了茶名英译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为后续茶名英译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语言的信息传递重要性日益凸显。茶在中外建交、国际贸易以及茶文化交流传播中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其在英译过程中受到语境、翻译策略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茶产品英译存在很多问题,这不仅导致外国人很难深刻理解我国茶产品的文化内涵,我国茶产业更是面临着"有名茶而无名牌"的尴尬局面。因此,本文基于我国茶产品英译现状,从语法隐喻视角对茶产品英译方法和策略进行了一定研究,旨在促进我国茶产品贸易输出以及茶文化的良好传播,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何帆 《福建茶叶》2017,(11):267-268
陆羽所撰《茶经》的英译是我国茶文化的经典著作,对我国茶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为了促进我国茶文化的有效译介和传播,为茶典籍翻译实践提供借鉴,本文对两个译本的翻译效果进行评价,对语篇意义、人际意义以及概念意义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苏宝英 《福建茶叶》2016,(10):241-242
茶名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能够反映出茶叶本身的形状等,还浓缩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观念。在中国茶文化领域中,茶名是一个独特的艺术窗口。茶名英译对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交流意义重大。本文在介绍中国茶叶的命名方法分类的基础上,探讨了茶名英译的影响因素。同时,总结出茶名英译的几点策略,以促进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交流。  相似文献   

9.
基于跨文化的理念,译者在翻译茶诗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英语诗歌的表述形式,按照英语读者可以接受的形式将我国茶诗翻译出来,这样才能够使译诗在最大程度上被读者所接受。本文首先就跨文化概念以及跨文化与茶诗英译的关系进行简单阐述,并就我国古代茶诗的特点表现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基于跨文化视角对茶诗的英译策略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有助于我国茶文化的传播和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高颖 《福建茶叶》2016,(6):362-363
文学典籍的英译作为一项相对系统化的活动,同时也是我国进行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虽然国内外的翻译人员在有关我国茶学典籍方面的作品已经进行过长期的翻译工作,但关于茶文化的作品翻译仍然颇受关注。在这其中以《茶谱》的翻译现象最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受文化观念以及地位的影响,使其对于茶典籍其他作品的翻译能够提供较为有效的借鉴与参考作用。然而在英译工作中,其最大的障碍往往是由互文关联带来,因此在进行翻译时必须要将互文的理论作为翻译的切入点,依照典籍所出现的上下文位置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茶谱》当中关于互文的关系进行具体的翻译。  相似文献   

11.
英译典籍是较为系统的翻译活动,是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尽管中外译者对我国茶典籍作品的零星翻译工作已经持续较长时间,但英译茶文化典籍依旧方兴未艾。特别是对《茶谱》的翻译工作,会因为其文化理念和文化地位为茶典籍未来翻译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英译中互文关联是较大障碍,必须以互文理论为切入点,根据典籍多次出现继承与总结文本的互文性特点,分析《茶谱》中互文关系,并按照《茶经》翻译成果来翻译《茶谱》。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十分有名的茶乡,茶史悠久,茶种众多,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因此我国每年的茶叶出口量十分大,由于茶叶是我国文化宣传的途径之一,因此在对外宣传时,对相关宣传资料的英译十分重视。其中涉及到一个茶名英译的问题,至今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结合"翻译目的论",对茶叶名称英译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3.
李燚 《福建茶叶》2017,(11):268-269
在我国的对外交流中,茶文化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近年来,各个领域对于茶文化的传播都逐步重视了起来,特别是对外翻译的宣传领域尤其重视,我国茶文化传播视角下的茶名英译更应得到重视。本文首先分析了茶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翻译历史、现状与战略地位;随后又阐述了我国茶文化传播视角下的英译茶名所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最后又着重分析了如何改善中国茶文化传播视角下的茶名英译,从准确传达茶名内涵,使用灵活的翻译方法;译者需要准确把握东西方文化差异,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促进文化外宣,规范翻译术语,创建专业团队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在相关领域做出自身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季彦君 《福建茶叶》2016,(8):263-264
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不同历史时期有着独特丰富的茶事活动。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茶事活动也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在茶事活动中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英语,对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大观茶论》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其中所具有的内涵需要借助语言元素和文化内涵的具体差异来进行阐述和表达,从而实现对我国传统茶文化的有效传递。本文拟从《大观茶论》的创作背景和具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大观茶论》的英译与文化传播活动的特殊性理解,从而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大观茶论》的英译方法和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语言学为视角,对我国茶企品牌名的英译策略进行了探究。在论述了语言与语言学这两个概念后,又对我国当前的茶企品牌名的英译现状进行了解析,并最后以语言学为突破点提出了茶企品牌名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就功能翻译理论的概念和相关内容进行了简要阐述,接着从当前茶企外宣资料的英译现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最后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对茶企外宣资料的英译策略提出几点建议,希望以此推动茶企外宣资料英译文本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易雪梅 《福建茶叶》2016,(3):387-388
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传统文化构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变化,流传下来了许多茶文化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不仅在我国的茶文化研究领域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乃至在整个世界的茶文化研究传播中都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陆羽所著的《茶经》就是一部应用价值极高的茶文化著作。随着世界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日益密切和频繁,我国的茶文化也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普及,那么西方国家在对《茶经》进行英译的过程中,由于中英词组含义的差异,势必会对英译的茶文化造成一定的偏颇或者是遗漏,那么本文从接受理论的角度出发,对中英两个译本的翻译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为正确的传播茶文化内涵起到辅助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任迎春 《福建茶叶》2016,(10):353-354
目前,我国对于《茶经》英译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为姜欣等教授的译文,文章针对《茶经》中茶文化英译的文化差异进行了分析,并以姜欣等英译文为例,探析了《茶经》中茶文化的英译策略,具体包括茶文化中的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以及儒家文化的英译策略,旨在为《茶经》英译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为我国茶文化与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播贡献应有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不仅仅表现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上,更重要的一方面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上,因此,要扩大在国际范围上的民族文化影响力,对我国的古典文学著作的翻译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茶经》作为我国茶文化的集大成者其翻译策略影响到我国茶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本文从茶经的起源,《茶经》中茶文化及其传播与影响以及《茶经》英译策略与美学再现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