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松嫩平原土壤自然水分条件分析及对玉米产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松嫩平原为研究区域,自然条件下固定13个农业气象站,以16年平均土壤水分及对应年平均玉米产量为研究对象,分析玉米生长季内0~50 cm土层土壤平均重量含水率及各层平均重量含水率在其主要生育期的分布状况,采用积分回归法分析土壤水分与玉米单产之间的效应。结果表明,在玉米主要生育期间,0~50 cm土层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在抽雄期为最小,播种期及出苗期较大;各层土壤在玉米各生育期重量含水率大小分布基本与0~50 cm土层平均值一致,31~50 cm各层土壤重量含水率明显高于0~10、11~20 cm土层值。松嫩平原玉米在整个生长季土壤重量含水率与其产量在出苗期、乳熟期及成熟期为负效应,而在播种期、三叶期、七叶期、拔节期及抽雄期为正效应。  相似文献   

2.
对南疆特定干旱气候条件下滴灌和漫灌的复播玉米冠层内温、湿度变化及光分布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扬花期冠层内温度、光截获率在下午14:00时达最高,且相对湿度达最低,其日平均温度为30.0℃~31.9℃,日平均相对湿度为40.9%左右,群体平均光截获率为43.3%~46.1%。与漫灌相比,滴灌能提高复播玉米群体的相对湿度和光截获率,降低冠层温度和表层土壤温度,“平抑”地温,这种效应在生育后期更加明显。在灌浆期,滴灌处理群体平均温度较漫灌处理低1.05℃,相对湿度高4.63个百分点,光截获率高11.1个百分点。滴灌改善了复播玉米群体内温、湿度和光分布条件,增强长势,产量较漫灌提高14.95%,生育期推迟5 d左右,在生产中应注意早播或选用早熟品种,以免影响成熟。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不同覆膜方式对西北黄土高原旱作春小麦的调温和增产效果,以露地穴播为对照,研究了全膜平作覆土穴播、全膜垄沟覆土穴播和全膜平作无土穴播对春小麦生育期土壤温度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春小麦不同生育时期,覆膜处理存在增温和降温的双重效果。地膜覆盖在春小麦生长初期有明显的增温效果,0~25 cm土层的平均温度比对照提高0.31~0.93 ℃,其中春小麦苗期全膜垄沟覆土穴播处理在5 cm土层的温度最高,比露地穴播处理提高了0.80 ℃。在春小麦扬花期和灌浆期,覆膜处理下0~25 cm土层的温度分别比对照降低了0.25和0.43 ℃,全膜平作无土穴播处理的降幅最大,分别达到0.63和0.89 ℃。3种覆膜栽培处理0~25 cm土壤温度的变异系数(18.24%~20.33%)均低于露地穴播处理(20.50%),以全膜垄沟覆土穴播处理的土壤温度波动最小。不同覆膜穴播处理间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有显著差异,分别比露地穴播处理增加了4.07%~6.60%和3.00%~15.53%,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全膜平作覆土穴播、全膜垄沟覆土穴播和全膜平作无土穴播处理均可使春小麦显著增产,增产率分别为21.08%、21.92%和9.64%,前两个覆膜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二者产量均显著高于全膜平作无土穴播处理。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全膜垄沟覆土穴播和全膜平作覆土穴播是旱作春小麦实现高产的最佳覆膜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4.
地膜覆盖对小麦土壤水热状况及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适合旱地小麦新品种普冰151的高产栽培模式,在关中平原西部杨凌地区550mm降水条件下,对覆膜穴播、起垄覆膜沟播和露地条播小麦的土壤水热状况、灌浆特性及产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地膜小麦的土壤含水量在越冬至拔节期高于露地条播,有利于冬前形成壮苗和早春返青,拔节期之后覆膜穴播小麦田土壤含水量最低(除0~20cm);覆膜于小麦拔节期前增温、保温效果显著,拔节期后地温较对照有所降低;覆膜穴播和起垄覆膜沟播平均灌浆速率比露地条播分别提高11.9%和5.5%,且能延长灌浆持续期;与露地条播相比,覆膜穴播和起垄覆膜沟播分别增产10.8%和4.9%,差异显著。综上所述,覆膜穴播小麦在保墒、保温及增产方面表现最好,起垄覆膜沟播次之;地膜小麦是适宜半湿润易旱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5.
降解地膜在玉米膜下滴灌栽培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田间滴灌条件下降解地膜的降解性能和水、热效应以及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降解地膜在玉米生育前期降解速度明显快于中、后期, 覆盖150 d降解至5级, 质量损失率51.37%;降解地膜具有普通地膜相当的保墒增温作用, 且克服了普通地膜在玉米生育中、后期对雨水的阻碍作用, 能促进雨水入渗吸收, 0~20 cm土壤含水量比普通地膜高1.08%~3.90%, 21~40 cm土壤含水量比普通地膜高0.91%~2.13%;6月末地膜裂解后, 土壤温度低于普通地膜, 避免高温对根系的伤害, 有利于玉米根系的生长;降解地膜处理产量比普通地膜低0.34%, 差异不显著;比不覆膜(CK)增产17.37%, 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采用田间试验,设全膜双垄沟播、全膜平作和裸地平作3种种植方式,测定玉米各生育时期的土壤含水量、干物质量、光和速率、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分析不同处理的土壤耗水量、贮水量、含水量垂直变化以及水分利用效率,探讨全膜双垄沟播下玉米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和利用效率。结果表明,覆膜可使玉米出苗提前2 d,促进玉米前期营养生长并提前灌浆5 d,覆膜处理的整个生育期缩短8 d。全膜双垄沟播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27 309 kg/hm~2、69.2 kg/(hm~2·mm),同时生育期耗水量最小(394.5 mm),能够提前灌浆,减少灌浆时期耗水量。收获后,全膜平作和裸地平作处理的土壤水分出现亏缺,各土层贮水量均减少,全膜双垄沟播处理的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均高于播前。全膜双垄沟播处理的玉米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收获时各处理的子粒和秸秆干物质累积量均表现为全膜双垄沟播全膜平作裸地平作。  相似文献   

7.
在大田滴灌条件下研究普通地膜、降解地膜覆盖对土壤水分、温度及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生育期内普通地膜和降解地膜处理的保墒效果显著高于不覆膜(对照),但无明显差异,两种地膜覆盖处理的保墒效应主要表现在明显提高玉米营养生长阶段0~60 cm土壤含水量;地膜覆盖明显提高苗期至拔节期5~25 cm土壤平均温度,降解地膜与普通地膜分别比对照提高1.81℃和2.80℃.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处理营养生长阶段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处于较高水平,其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比例分别占总干重的54%和55%,显著高于对照.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处理的子粒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0.9%和21.6%,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20.6%和20.9%,均显著高于对照.因此,在滴灌条件下降解地膜与普通地膜具有较好的提温保墒效果,显著提高玉米营养生长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和子粒产量.  相似文献   

8.
旱作区生物降解膜对土壤温度、水分及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旱作区生物降解膜对春小麦的影响,在甘肃兰州对春小麦进行了生物降解膜、普通地膜和露地栽培条件下,土壤温度、水分和小麦产量的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生物降解膜和普通地膜处理下,春小麦全生育期0~25 cm土层土壤温度比露地高0.78 ℃和1.84 ℃;在小麦苗期-抽穗期,两种覆膜处理对地温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小麦抽穗之后,生物降解膜对土壤的增温效果显著低于普通地膜;小麦抽穗之前,两种覆膜处理下土壤日温度变化趋势差异不明显,抽穗期及后期生物降解膜处理日温度变化趋势与露地无差异。0~200 cm土壤含水量在小麦苗期-抽穗期,两个覆膜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均显著高于露地处理;在开花期-灌浆期,生物降解膜处理显著高于露地、低于普通膜处理;在成熟期,生物降解膜处理较普通地膜处理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露地。两种覆膜处理小麦的产量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露地处理,分别较露地增加 24.03%和32.72%。综上所述,在旱区春小麦栽培中,以生物降解膜代替普通地膜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西北旱作大豆田不同地膜覆盖模式保墒增温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覆盖栽培是缓解干旱和春季低温等西北地区大豆生产制约因素的有效措施。为比较不同地膜覆盖模式在旱作大豆生产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以中黄41为材料,选用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土平作、全膜平铺、半膜覆盖平作4种覆盖播种模式,以露地平作为对照,研究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膜模式对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和温度影响明显。大豆苗期,全膜双垄沟播土壤含水量略高于全膜覆土平作和全膜平铺,显著高于半膜覆盖平作和露地平作;分枝期至结荚期,处理间土壤含水量差异更加明显,全膜覆土平作、全膜双垄沟播和全膜平铺处理的含水量分别为15.6%~16.8%、15.1%~17.1%和14.4%~16.3%,比露地平作高2.5~5.1个百分点,较半膜覆盖平作高2.0~4.2个百分点。苗期,全膜双垄沟播土壤温度较半膜覆盖平作高2.0~4.6℃,较露地平作高2.9~5.1℃;分枝期,全膜双垄沟播土壤温度较半膜覆盖平作高1.6~2.9℃,较露地平作高2.6~4.5℃;开花期,全膜双垄沟播土壤温度较半膜覆盖平作高0.9~2.3℃,较露地平作高3.5~5.2℃。地膜覆盖处理的产量均高于露地平作,其中以全膜双垄沟播最高,较露地平作增产45.78%。可见,不同覆盖模式均可起到保墒增温增产效果,其中全膜双垄沟播实现了雨水的富集叠加利用,保墒、增温效果好,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覆膜方式下对春玉米田间土壤水分时空运移规律、耗水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行间覆膜全生育期0~1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明显高于行上覆膜和不覆膜。不同覆膜方式下,春玉米全生育期土壤水分状况可分为土壤水分大量损耗期和土壤水分收支平衡期,且0~100cm土层可分为急变层、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不同覆膜方式下膜内外土壤水分差异主要体现在0~60cm土层,行间覆膜使玉米根系长期生长在土壤含水量较高的区域,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发育和土壤水分的直接有效利用;不同覆膜方式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和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皆表现为行间覆膜>行上覆膜>不覆膜。行间覆膜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主要是充分有效地运用了降水和灌溉水。  相似文献   

11.
不同耕层构造对土壤硬度和含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吉林省中部黑土区通过构造不同类型耕层,探讨不同耕层构造对土壤硬度和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硬度0~20 cm波动较大,21~45 cm趋于平缓。各处理平均值比较,垄作苗紧行紧土壤最紧实,其次是平作苗紧行紧和传统耕作方式(P<0.05)。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0~30 cm呈增加趋势变化,31~60 cm呈降低趋势。苗紧行松处理含水量在土壤各深度均高于传统耕法,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苗紧行松耕作有效降低土壤硬度,提高土壤含水量,土壤结构改善,耕层土壤水气协调。  相似文献   

12.
刘淑梅  孙武  张瑜  刘树堂  姜雯 《玉米科学》2018,26(1):103-107
在山东省砂姜黑土田小麦、玉米轮作双季秸秆还田下,以传统小麦季旋耕为对照(CK),开展定位耕作试验探讨小麦季不同耕作措施对夏玉米灌浆期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免耕模式下能显著增加0~20 cm土层真菌数量(+48.4%)、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84.3%)和SMBC/SMBN比值(+100%;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降低(-43.1%)。深耕和深松模式下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与CK差异均不显著,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显著降低,分别比对照下降33.0%和37.9%。深松模式下SMBC/SMBN比对照增加138%,深耕和深松下土壤脲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它模式。本区域砂姜黑土农田在小麦季传统旋耕基础上,可适当结合免耕和深松进行轮耕以促进玉米季土壤碳氮转化,提升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两种土壤质地麦田贮水量与表层土壤水分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不同土壤质地麦田一定深度土层土壤贮水量与表层土壤含水量的数量关系,2013-2016年度分别于粉壤土和砂壤土地块,在冬小麦生育期间通过设置不同的补灌时期和拟湿润层深度实施补充灌溉,创造不同生育时期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及其纵向分布的差异,分析一定深度土层土壤贮水量与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建立相关方程,并对关系方程的预测精确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冬前期、拔节期和开花期补灌前或补灌后,粉壤土地块0~20和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0~100和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砂壤土地块0~20和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无显著线性相关关系。在粉壤土地块利用0~20和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预测0~100和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模拟效果均较好。在砂壤土地块,利用0~20和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预测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模拟效果一般或差,较难以准确预测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冬小麦生长季内灌水对0~20和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0~100和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的相关性没有显著影响,但改变了数量关系方程和决定系数的大小。土壤质地对表层土壤含水量与一定深度土层土壤贮水量的相关关系影响较大,在土壤墒情预测中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室内模拟土壤盆栽试验,研究铝、镉对砖红壤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铝和镉对土壤生化过程有不同的效应。铝浓度≤100 mg/kg和≤50 mg/kg分别对细菌和放线菌有一定促进作用,高浓度则产生抑制作用,土壤真菌数量随土壤铝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而镉对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比铝小。镉对细菌生长影响波动幅度大,镉浓度在5~100 mg/kg时,对真菌生长有促进作用,而抑制放线菌的生长。铝对土壤呼吸作用抑制效果随铝处理浓度增加而增加,而不同镉处理浓度对土壤呼吸作用影响较铝的作用小。铝镉复合污染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影响表现出协同效应,对土壤放线菌的影响表现出拮抗效应。  相似文献   

15.
以云南省文山烟区7个县的167个植烟土壤样本的养分含量为分析数据,采用 Fuzzy 综合评判法对烟区土壤综合肥力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文山烟区主要以红壤和黄壤两种类型为主,植烟土壤中二级肥力占总样本数比例为50.30%,土壤肥力较好。描述性统计分析和Fuzzy综合评判法均表明,棕壤土和水稻土的肥力最高,其IFI值分别为0.797和0.774,红壤和黄壤的土壤肥力中等,其IFI值分别为0.637和0.638,石质土的IFI值为0.584,属于三级肥力土壤,肥力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6.
采用无肥、常规肥、控释尿素和控释复合肥4种肥料处理,于大豆播种前和成熟期对大豆根际土壤的细菌、真菌、放线菌采用平板计数法进行测定;并对大豆成熟期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及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无肥和常规肥比较,控释尿素和控释复合肥可明显增加土壤中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目,并且控释...  相似文献   

17.
保护性耕作对黑土农田土壤水热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爽  张兴义 《大豆科学》2011,30(1):56-61
保护性耕作措施是干旱区农田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耕作技术,为研究其在冷凉区域的适用性,于2004~2009年,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黑土农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免耕秸秆覆盖、少耕和传统旋耕3种耕作措施长期定位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大豆玉米轮作制度下,实施免耕秸秆覆盖和少耕的保护性耕作方式,连续3 a免耕大豆产量均表现...  相似文献   

18.
土壤压实胁迫对烟草前期生长的影响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研究土壤压实胁迫对烟草前期生长的影响,以红花大金元烟草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土壤压实度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烟草品种红花大金元适宜生长的土壤压实范围介于1.1~1.3 g/cm3;对于地下根系,压实主要影响根系的纵向生长;对茎围影响只表现在移栽后15~25 d时段内,其它时段无明显影响;对株高影响发生在移栽15d后,容重为1.33、1.27、1.12 g/cm3(D4、D5、D6)处理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它组;对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叶面积上,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对叶片数、根鲜重、茎鲜重、叶鲜重、叶干重、总干物质、根冠比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对根干重的影响各处理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9.
海南胶园土壤酸碱缓冲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海南省橡胶园土壤酸缓冲性能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酸碱滴定法对海南省植胶区代表性的5种类型土壤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供试土壤pH处于4.58~6.69,平均为5.53。当pH3.5~6.0时,土壤缓冲体系为初级缓冲体系,不同类型土壤酸缓冲能力相差较大,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粘粒含量等因素起主要的缓冲作用,各胶园土壤酸缓冲容量均较小(pHBC=7.50~20.62 mmol/kg)。当pH3.5时,土壤缓冲体系为次级缓冲体系,各土壤缓冲能力急剧增强,且在同一pH阶段,各土壤酸缓冲能力相差较小。可见,海南省土壤大多属于酸性,土壤酸缓冲能力差,不同土壤之间土壤酸缓冲性能相差很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粘粒含量等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土壤酸缓冲作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微生物肥料对玉米根区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玉米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微生物肥增加了整个生育期内农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且抽雄期玉米窄行、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和不施肥处理(p0.05)。增施微生物肥后,抽雄期窄行、根际、宽行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脲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分别较常规施肥处理增加24.05%、21.14%、18.61%和14.56%、9.49%、17.29%,较不施肥处理显著增加34.98%、22.03%、19.96%和17.48%、13.22%、15.08%。增施微生物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较常规施肥和不施肥处理分别增加13.45%和34.97%(p0.05)。增施微生物肥可改善膜下滴灌玉米根区土壤微生物区系结构,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强玉米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进而提高玉米干物质积累,最终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