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椰心叶甲发育的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测定了不同温度下椰心叶甲不同虫态发育的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及存活率。结果表明,椰心叶甲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11.08℃,有效积温为966.22℃,在海南省儋州市1a发生的理论代数为4~5代。持续过高温度,如32℃不适宜椰心叶甲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椰心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 Ferrière)是一种重要的椰心叶甲蛹寄生蜂。为了探讨繁育椰心叶甲啮小蜂的最佳寄主密度,研究1对椰心叶甲啮小蜂与椰心叶甲1日蛹的不同配比对椰心叶甲啮小蜂寄生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雌蜂与椰心叶甲1日龄蛹的不同配比对椰心叶甲啮小蜂寄生率、每寄主出蜂量和后代性比有显著影响,当雌蜂与椰心叶甲1日龄蛹配比为1∶1时,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寄生率和出蜂量最高,其寄生率为100%,每蛹平均出蜂量为27.67头,显著高于其它配比,但雌蜂与椰心叶甲1日龄蛹配比为1∶6时,椰心叶甲啮小蜂后代性比(雌蜂的百分比)最高为88.04%,显著高于其它配比。平均每雌怀卵量、出蜂率、羽化率在椰心叶甲啮小蜂与椰心叶甲蛹的不同配比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高温对椰心叶甲啮小蜂保护酶系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椰心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幼虫、 蛹和成蜂经 30、 33、 36、 39、 42 ℃处理后体内 3 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结果表明: (1)经不同高温处理后, 椰心叶甲啮小蜂幼虫、 蛹和成蜂体内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随着温度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 其中幼虫、 蛹体内 CAT 活性高于对照。 39 ℃为CAT 清除 H2O2 的最适温度, 高于 39 ℃则 CAT 活性受抑制。 (2)经不同高温处理后, 椰心叶甲啮小蜂幼虫体内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活性高于对照, 蛹和成蜂体内 POD 活性低于对照。 幼虫在 33 ℃时体内 POD 活性达最大值, 之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下降; 蛹和成蜂体内 POD 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3)经不同高温处理后,椰心叶甲啮小蜂幼虫和蛹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其体内 SOD活性均高于对照。 成蜂体内 SOD 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 在 39 ℃时达到最大值, 但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木薯单爪螨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木薯单爪螨的生态适应性,解析其入侵、扩散机制,研究了温度对木薯单爪螨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木薯单爪螨生长发育及繁殖存在显著影响。在21~42℃温度范围内,木薯单爪螨的发育历期在21℃条件下最长,为(370±12)h,39℃下最短,仅为(224±24)h;42℃高温下,木薯单爪螨卵不能孵化,是木薯单爪螨生长发育的极端高温,在此极端高温下,木薯单爪螨各龄螨最多仅存活66 h,不能进一步发育;在36℃和39℃高温下,木薯单爪螨发育历期较短,发育速率较快,但产卵量低,卵的孵化率显著降低,仅分别为32.1%和13.4%;24~27℃为木薯单爪螨生长发育与繁殖的最适应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5.
对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复眼和触角分别用水溶性黑色素和液体石蜡处理以探讨其视觉、嗅觉在其寄主接受行为过程中的作用;分别用椰子心叶、A4白纸、黑色薄膜3种不同方式包裹椰心叶甲蛹以探讨小蜂视觉在其寄主接受行为过程中的作用;把椰心叶甲蛹在-81℃超低温冰箱下冰冻10min后以探讨寄主蛹动对椰心叶甲啮小蜂寄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椰心叶甲啮小蜂寻找寄主时嗅觉起主要作用,视觉仅起辅助作用,而寄主蛹动对该蜂接受寄主行为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热胁迫对椰甲截脉姬小蜂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30、33、36、39和42℃条件下椰甲截脉姬小蜂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情况,结果表明:(1)椰甲截脉姬小蜂卵、幼虫和蛹在33~42℃范围内处理8h后,发育历期延长,羽化率下降,每寄主出蜂数减少,雌蜂比例增加;(2)椰甲截脉姬小蜂成虫在30~42℃范围内处理2h,随着温度的升高,寄生率逐渐下降,每寄主出蜂数减少,发育历期延长,羽化率下降,且在39~42℃的范围内,与对照相比,雌蜂比例显著下降;(3)不同发育阶段椰甲截脉姬小蜂对高温的耐热性存在显著差异,依次为:蛹幼虫卵。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对槟榔的危害逐渐加剧,而寄主植物对入侵害虫椰心叶甲的物理抗性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对取自椰子、槟榔的5种叶片的叶绿素、蜡质、维管束、茸毛等物理特性进行研究,揭示椰心叶甲的物理抗性机制。结果表明:椰心叶甲对寄主叶片的取食选择性和产卵选择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叶片叶绿素含量、蜡质含量、叶片维管束埋深均与椰心叶甲取食选择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叶绿素含量、蜡质含量则与椰心叶甲产卵选择性存在极显著负相关性。这些揭示了叶片蜡质、维管束埋深及叶绿素含量可能是椰子、槟榔等棕榈科植物防御椰心叶甲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8.
山蒟对椰心叶甲的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山蒟对椰心叶甲不同虫态的杀虫活性,旨在丰富防治椰心叶甲的植物源农药。采用胃毒法测定山蒟石油醚提取物对椰心叶甲5龄幼虫及成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山蒟对椰心叶甲5龄幼虫LC50为3.871 0 mg/mL;对成虫为11.496 5 mg/mL;采用触杀法测定山蒟对椰心叶甲卵的毒杀活性,对卵孵化抑制LC50为4.768 5 mg/mL,山蒟抑制卵发育到1龄末幼虫的LC50为3.766 7 mg/mL。  相似文献   

9.
椰心叶甲啮小蜂对椰叶及寄主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椰心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 Ferriere)主动搜索和识别寄主的机理,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椰心叶甲啮小蜂[Brontispa longissima(Gestro)]对椰子健康心叶、健康老叶、虫害叶和机械损伤心叶、以及椰心叶甲幼虫、蛹、成虫和四龄幼虫虫粪的行为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椰心叶甲啮小蜂对椰子的健康心叶、老叶、机械损伤心叶、椰心叶甲各龄幼虫、蛹和成虫、1龄幼虫和成虫为害心叶的气味没有趋向反应,而对椰心叶甲4龄幼虫虫粪和2~5龄幼虫为害24 h后的心叶具有明显的趋向反应,选择气味源的虫数显著高于对照,而且对幼虫为害心叶的趋向反应随着为害叶的幼虫数的增多和为害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相似文献   

10.
椰心叶甲肠道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是近年来危害棕榈科植物的主要入侵害虫之一,能够对多种棕榈科植物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通过对椰心叶甲肠道共生菌进行分离培养,并鉴定其相关功能,以探究肠道共生菌对椰心叶甲环境适应性的作用。对椰心叶甲幼虫肠道共生菌进行分离培养,提取DNA以通用引物扩增鉴定后,以透明圈染色实验对纤维素、木聚糖和果胶功能进行分析。椰心叶甲幼虫肠道中分离得到22株细菌和2株真菌,其中可培养细菌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芽孢杆菌属细菌具有降解纤维素和木聚糖的能力,而带化红球菌具有降解木聚糖的能力。椰心叶甲肠道中具有能够降解纤维素与木聚糖的微生物,并占据一定优势地位,因此椰心叶甲能够取食危害多种纤维素含量较高的棕榈科植物,而这一类肠道共生菌对于椰心叶甲入侵过程中的适应性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三亚市椰心叶甲寄生蜂的防效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先后2次对海南三亚市椰心叶甲放蜂点进行寄生蜂防治效果调查,从放蜂点分布、椰树危害程度、虫口密度和寄生蜂寄生率等4个方面评价椰心叶甲啮小蜂和椰甲截脉姬小蜂对椰心叶甲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三亚的椰树危害程度在逐渐减轻,轻度危害的椰树已占调查点的60%,虫口密度已明显下降。从两种寄生蜂的分布情况来看,椰心叶甲啮小蜂在三亚的分布范围在扩大,已经分布在每个调查点,椰甲截脉姬小蜂的分布范围则略有缩小。两种寄生蜂的寄生率比较来看,椰心叶甲啮小蜂较2007年高,而椰甲截脉姬小蜂在三亚的寄生率较2007年差。说明了两种寄生蜂均可以在三亚寄生生存,椰心叶甲啮小蜂在三亚的生存能力更强,对椰心叶甲的防控效果比椰甲截脉姬小蜂好。本研究对如何利用寄生蜂来控制椰心叶甲,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寄主叶片营养物质、物理结构与椰心叶甲危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椰心叶甲对5 种主要寄主植物的选择性,分析叶片营养物质、物理结构与选择性、适合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自由选择与强迫选择条件下,椰心叶甲对不同种类寄主存在显著选择性,在2种情况下都最喜好取食海枣和椰子;寄主对椰心叶甲生长发育的适合性与其对寄主的偏好性并不一致,喜好取食的海枣对其生长发育非常不利,反而是不喜取食的金山葵对其生长发育最有利。对不同寄主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粗脂肪和水分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不同寄主间营养物质与水分的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但含量的高低与寄主对椰心叶甲适合性关系不大,只有寄主可溶性糖含量的高低与取食不同寄主后的蛹重呈正相关关系(p=0.021 2<0.05),但未达到极显著。对不同寄主叶片物理结构的研究表明:栅栏组织细胞宽度越大,对幼虫发育越有利,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与寄主选择性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木薯单爪螨的生态适应性机理,揭示其种群扩散蔓延机制,进行了不同光照对木薯单爪螨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木薯单爪螨需要光照时间长于10h才可正常完成发育与繁殖,其中12~14h为木薯单爪螨发育与繁殖的适宜光照时长.光照主要通过影响卵和前若螨的发育历期影响木薯单爪螨总发育历期,对幼螨和后若螨的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木薯单爪螨总发育历期呈逐渐缩短趋势.光照时间为12h和14h时,后代卵孵化率可达100%,光照小于1Oh木薯单爪螨后代卵的孵化率显著降低,成螨寿命显著缩短;随光照时间从6h延长至14h,木薯单爪螨平均每雌产卵量逐渐增加,随后开始缓慢降低.光照对木薯单爪螨后代性比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了解螺旋粉虱在海南几种重要寄主植物上的生物学习性,为其防控提供预警,同时可筛选出适宜的扩繁寄主.以香蕉、印度紫檀、榄仁树、木薯、木瓜、番石榴及辣椒等7种植物为寄主,在温度16~29℃、相对湿度65 %~91%的隔离大棚中观察螺旋粉虱的发育、存活、繁殖和虫体大小等情况.结果表明:螺旋粉虱由卵至成虫的发育时间以在木薯上最短,为41.33 d;其次为番石榴及辣椒,分别为42.28、42.44 d;香蕉上的发育历期最长,为56.31 d.卵至成虫存活率以在辣椒上最高,为20.00%;木薯上最低,为3.64%.平均产卵量以在辣椒上最多,为117.63粒;香蕉上最少,为73.44粒.种群趋势指数在辣椒上最大,为12.323 1;木薯上最小为1.710 3.综合比较可知,辣椒是螺旋粉虱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最适宜的寄主,其次为番石榴.  相似文献   

15.
自1981年海南省屯昌县首次发现槟榔黄化病(yellow leaf disease of areca palm, YLD)以来,槟榔黄化问题日趋严重,现已成为制约中国槟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鉴于生产中除槟榔黄化病外,炭疽病、细菌性叶斑病、椰心叶甲、干旱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引起槟榔黄化,以及“槟榔黄化病”病原或病因认识上存在混淆的问题,学界暂用“槟榔黄化现象”的表述。近年来,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国槟榔黄化病的发生及病原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另一种致黄关键新病害——由槟榔隐症病毒1(Areca palm velarivirus 1, APV1)引起的槟榔黄叶病毒病(areca palm leaf yellowing virus disease, ALYVD),以及其他2种新发现的病毒病害——槟榔坏死环斑病毒病和槟榔坏死环斑病毒病的研究进展。对6个示范基地的病原检测结果表明,部分黄化植株被槟榔黄化植原体(areca palm yellow leaf phytoplasma, AYLP)或APV1单独感染,部分植株被AYLP和APV1复合感染。本文还探讨了槟榔黄化病研究中存在的病原分布不均、含量低引起的检测困难和田间诊断易混淆等问题,并对YLD、ALYVD、叶斑类病害、根腐病害、芽腐病、椰心叶甲、干旱、寒害、除草剂药害等9类因子引起的黄化症状特征进行了总结。进而分析了YLD和ALYVD 防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阶段面临的紧迫形势,从防控策略和具体措施解读了《槟榔“黄化病“防控明白纸》,并指出了其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及防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展望了YLD和ALYVD 2种致黄关键病害综合防控中亟待实施的措施。本文旨在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农技人员更好地了解槟榔“黄化病”方面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6.
花期高温胁迫对水稻颖花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野生型水稻中花11及其耐热型突变体(hst)为材料,于抽穗扬花期高温处理7d(40℃,每天处理6h),探讨开花期水稻颖花生理特性与耐热性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花期高温导致剑叶叶绿素含量、颖花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下降,突变体hst的降幅明显小于野生型中花11;同时,高温下颖花中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_2O_2)及游离脯氨酸含量均显著增加,而突变体hst的增幅明显低于野生型中花11。在抗氧化酶活性方面,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对水稻开花期高温胁迫的响应有所不同,其变化与耐热性之间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验证。高温胁迫下水稻剑叶中保持较稳定的光合作用,颖花中保持较多的渗透调节物质及较低的MDA和H_2O_2含量,是突变体耐高温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Increasing cereal yield is needed to meet the projected increased demand for world food supply of about 70% by 2050. Sirius, a process-based model for wheat, was used to estimate yield potential for wheat ideotypes optimized for future climatic projections for ten wheat growing areas of Europe. It was predicted that the detrimental effect of drought stress on yield would be decreased due to enhanced tailoring of phenology to future weather patterns, and due to genetic improvements in the response of photosynthesis and green leaf duration to water shortage. Yield advances could be made through extending maturation and thereby improve resource capture and partitioning. However the model predicted an increase in frequency of heat stress at meiosis and anthesis. Controlled environment experiments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heat and drought at booting and flowering on grain numbers and potential grain size. A current adaptation of wheat to areas of Europe with hotter and drier summers is a quicker maturation which helps to escape from excessive stress, but results in lower yields. To increase yield potential and to respond to climate change, increased tolerance to heat and drought stress should remain priorities for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of wheat.  相似文献   

18.
3种熏蒸剂对椰心叶甲的熏蒸效果及寄主切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利用磷化钙、3%高效氯氰菊酯烟雾剂(烟魁)和溴甲烷3种熏蒸剂熏蒸处理椰心叶甲[Brontispalongissima(Gestro)]各虫态及散尾葵切叶,观察椰心叶甲各虫态的死亡情况和对散尾葵叶片的影响.结果表明:烟魁使用时灼伤散尾葵切叶,不适合处理散尾葵切叶.其他2种熏蒸剂对切叶没有明显影响,影响熏蒸剂对椰心叶甲各虫态致死的主要因素是熏蒸剂的浓度和熏蒸时间.磷化钙处理而言,其分解为磷化氢气体需要时间,需要熏蒸24 h,使用0.3 mg/m~3即可达到完全杀死椰心叶甲的目的;而对于溴甲烷处理而言,用量相对较大,但熏蒸时间较短,20g/m~3的浓度2 h才可以满足生产上对椰心叶甲除害的需要.研究结果对处理棕榈植物鲜切叶或苗木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