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铃薯地下害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田间调查表明,河西灌区马铃薯地下害虫主要以黄老虎[Agrotis segetum]、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为主,其中,黄老虎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河西一年发生2代,6月中旬以幼虫取食严重,危害期为春季和秋季,以春季危害较重。金针虫以幼虫危害,危害盛期5月下旬和7月下旬,土壤温度是影响金针虫在土层中的垂直移动和危害的关键因素,土壤湿度是影响其分布和发生量的因素,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虫口密度大,危害严重。确定了黄老虎、金针虫防治指标分别为每平方米5头和3头。药剂防治表明,以70%吡虫啉、70%噻虫嗪、3%克百威土壤处理、种薯处理效果明显,增产效果27%以上。。  相似文献   

2.
随着黑龙江省马铃薯地上垄体栽培模式推广面积的逐年增加,其害虫的防控技术已经成为制约该模式下马铃薯生产的重要环节,为解决这一问题,特设立6种化学及生物杀虫剂(5%吡虫啉乳油2 000倍液、3%啶虫脒乳油3 0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2 000倍液、30%速克毙乳油2 0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2 000倍液、2%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进行马铃薯瓢虫及蚜虫的田间药效比较试验及3%啶虫脒乳油对马铃薯瓢虫幼虫的室内杀虫活性的测定。经过对校正防效和虫口减退率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啶虫脒乳油对马铃薯瓢虫与蚜虫施药7 d后的防效最高,分别达到84.94%和94.99%;其虫口减退率也最高,分别达到77.12%和92.04%。通过对LD50值比较6种药剂对马铃薯瓢虫的毒力,其中毒力最大的为3%啶虫脒乳油,LD50值为0.05。3%啶虫脒乳油对马铃薯瓢虫幼虫的72 h LD50为21.22 mg/L。由此可见,3%啶虫脒乳油是防治马铃薯瓢虫及蚜虫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3.
《中国马铃薯》2015,(5):283-289
为防治马铃薯地下害虫,选取有代表性的马铃薯田块,分别在春季播种前和秋季成熟期调查地下害虫种类及发生危害情况,并研究4种药剂不同剂量对马铃薯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马铃薯地下害虫春季平均虫口密度3.3头/m2,最高6.9头/m2;秋季平均虫口密度2.9头/m2,最高7.5头/m2,发生程度为中度。用虫情指数和被害块茎率评价防治效果,用增产率衡量保产效果,15%毒死蜱·辛硫磷GR 45 000 g/hm2、15%阿维毒死蜱GR 37 500 g/hm2和3%克百·敌百虫GR 30 000 g/hm2,对马铃薯田地下害虫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在50%以上,增产范围9.1%~10.1%。  相似文献   

4.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 E. Smith)]在海南省可周年繁殖,世代重叠严重,常年危害海南鲜食玉米,防治困难。为了解海南省不同虫口密度草地贪夜蛾幼虫在鲜食玉米各个阶段对其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接种不同密度3龄幼虫的方法来模拟自然危害,研究其经济阈值。结果表明,苗期(4~6叶)、喇叭口期(8~10叶)和抽穗期(12~14叶)各阶段,虫口密度与危害程度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06ln(x)+0.1258、y=0.0546ln(x)+0.1863、y=0.0589ln(x)+0.0275,计算出不影响玉米产量的危害程度分别为:21.57%、28.34%、14.50%。虫口密度与总产量在苗期(4~6叶)、喇叭口期(8~10叶)和抽穗期(12~14叶)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2508x+13.113、y=-0.1093x+12.721、y=-0.0616x+12.447,得出不影响产量的虫口密度分别为:5头/20株、7头/20株、9头/20株;各时期的经济阈值分别为:6~8头/20株、12~20头/20株、19~24头/20株。该研究结果为海南省鲜食玉米田草地贪夜蛾的精准防治及合理的农药减量提供科学依据,对提高防治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减少烤烟生产中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烟叶安全性,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烟蚜茧蜂、赤眼蜂、生物农药及性诱剂等防治技术对烟草蚜虫、烟青虫和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烟蚜茧蜂对烟蚜的防治效果较好;与化学防治相比,赤眼蜂防治烟青虫处理与赤眼蜂防治斜纹夜蛾处理的田间被害株率分别降低了28.5%~84.2%、33.4%~100%,虫口减退率最高达25.6%;生物农药对烟蚜和烟青虫的防治效果与当地常规化学农药的防治效果相当,田间烟蚜与烟青虫的虫口减退率分别比化学农药防治低89.31%~91.45%、43.75%~54.55%;性诱剂对斜纹夜蛾的诱蛾效果良好,单个诱芯每5 d的平均诱捕量为28头,最高可达52头,但对烟青虫的诱蛾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6.
采用田间调查和研究的方法,研究了豫西山区马铃薯瓢虫发生的规律和防治措施。马铃薯瓢虫在豫西山区1年发生1~2代,主要以成虫越冬,根据确定的经济允许损失水平L=2.67%,求得防治指标为越冬代成虫3.6头/丛,1代的虫2.5头/丛.防治方法为:①消灭越冬虫源;②及时处理马铃薯残株,清除附近茄科杂草;③采用化学药剂5%来福灵乳油或2.5%敌杀死乳油防治。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和国家“双减”方针指导下的东北春大豆田蛴螬防治指标,在沈阳春大豆田 播种后采用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虫口密度下的东北大黑鳃金龟3龄幼虫对大豆死亡株率和大豆产量的影 响。结果表明,大豆产量(y)与虫口密度(x)呈负相关关系(y =﹣0.0135x﹢0.4232,32>x≥1,r =﹣0.990),产量损失率 (y)与蛴螬虫口密度(x)与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y=3.0051x﹢2.6781,x≥1,r=0.991);x≥4,即虫口密度≥4,产量与产量 损失率均达到显著差异;基于防治收益应大于防治成本的原则,确定了东北春大豆田东北大黑鳃金龟3龄蛴螬幼虫 的防治指标应为2.33头/m2。不同时期、不同虫口密度下蛴螬危害造成的大豆死亡株率间存在较大差异。每平方米 有1~5头蛴螬为害时,大豆苗期(V1)死亡株率达到48.18%~57.87%,至大豆初花期(R1)大豆死亡株率达到65.67%~ 75.05%,V1期死亡株率远大于V1至RI阶段的死亡株率,因此要加强苗期蛴螬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不完全统计 ,全世界农作物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约占其总产量的 37% ,其中 13%是由虫害引起的[1] 。而马铃薯是虫害危害较严重的作物之一 ,马铃薯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中 ,有许多害虫对它进行危害 ,不仅影响了生长 ,甚至会造成死亡。而且害虫在咬伤组织的同时 ,还带来了病害 ,或为病害的侵染带来方便 ,因此虫害的防治在马铃薯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铃薯的主要虫害包括 :蚜虫、马铃薯瓢虫、马铃薯块茎蛾、地老虎、蛴螬、蝼蛄和金针虫等。1 马铃薯虫害的传统防治措施马铃薯虫害的传统防治措施一般采用综合防治(包括培育抗虫品种、选…  相似文献   

9.
棉蚜种群增长随时间而变化 ,符合 Logistic增长模型 ,得回归方程 N=2 1 91 .46/(1 e8.3 76-0 .42 68t) ,当 t≈ 2 0时 ,棉蚜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 ,可作为防治棉蚜的关键时期 ,采用药物涂茎或进行隐蔽性施药可予以控制。棉花受棉蚜危害以后的反应类型属于超补偿型。在棉蚜危害水平范围内 ,棉花产量随虫口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超过经济危害水平时 ,棉花产量随虫口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根据单株倒 3叶蚜量、危害卷叶株率以及棉铃损失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棉蚜的防治指标可确定为卷叶率 1 0 %或单株倒 3叶蚜量为 2 84头  相似文献   

10.
瓢虫防治蚜虫效果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 ,由于农户只重视使用药物防治棉蚜 ,忽视了生物治虫的作用。虽获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 ,但因破坏了生态平衡 ,防治效果逐年降低 ,更重要的是化防污染环境 ,影响人畜安全。笔者认为 ,应提倡以瓢治蚜。利用以下几个方法 ,用瓢虫控制棉田前中期蚜害。(1 )在棉苗现真叶后分类调查棉田百株瓢虫、棉蚜数量 ,以便确定利用方式和放瓢数量 ,同时选择好瓢虫数量大的麦田 ,为重点移瓢田块。(2 )棉田放瓢虫以放幼虫为主 ,并兼顾成虫、幼虫混合群体为好。放虫数量一般每公顷 1 .5万~3.0万头 ,每头瓢虫控制 2 0 0~ 30 0头棉蚜 ,如棉田自然迁入瓢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