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向友英  郑泽华 《食用菌》2006,28(2):55-55
松滋卸甲坪乡引进随州、浙江9位投资者投资150万元.在该乡5个村建黑木耳生产基地5个,基地面织6.6hm^2.由于乡内资源丰富取村方便,黑木耳基地建设非常顺利,再加上气候适宜,术耳长势远远超过预期效果。近日.在湖北省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5个黑木耳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不同来源黑木耳功能成分含量,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等,测定了7种不同来源黑木耳的蛋白质、氨基酸、铁和锌元素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来源黑木耳蛋白质、氨基酸、铁和锌的含量有较大的差异,甘肃陇南康县黑木耳蛋白质含量最高,为114.00mg/g,云南迪庆香格里拉黑木耳含量最低,为95.50mg/g;不同产地黑木耳氨基酸总量介于7.35~10.07g/100g之间,其中甘肃陇南康县黑木耳的总氨基酸最高,为10.07g/100g,其次为西藏亚东黑木耳,氨基酸含量为9.73g/100g,云南迪庆黑木耳氨基酸含量最低,为7.35g/100g;不同产地的黑木耳均含有丰富的铁、锌元素,含量分别在0.126±0.003~0.730±0.095mg/g、0.014±0.0005~0.040±0.001mg/g之间,其中浙江省龙泉市云和黑木耳铁含量最高,西藏亚东黑木耳锌含量最高。研究结果为黑木耳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康县供销社在县科协、林业委员会的配合下,注意推广已经鉴定的黑木耳科研成果,并从中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地条件的综合栽培管理技术措施,促进了全县黑木耳生产大发展。具体作法是: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是世界枸杞的发源地和正宗原产地,也是我国枸杞主产区和新品种选育、新科技研究推广开发区,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枸杞之乡"。2009年"中宁枸杞"荣膺中国驰名商标,并被评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地理标志,品牌价值近30亿元人民币,列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第19位。2018年中宁县枸杞种植面积发展到1.33万hm~2(20万亩),占全国枸杞种植总面积的23%;枸杞干果产量达到4万t,产值达到16.5亿元,综合产值超过40亿元。  相似文献   

5.
<正>浙江省黑木耳栽培量仅次于香菇,是第二大类食用菌,主要生产区是丽水市。"十二五"以来,庆元县黑木耳产业取得长足发展,2013年、2014年代料黑木耳栽培量分别为4 500万袋和3 500万袋,成为继香菇之后的第二大主栽食用菌。由于黑木耳菌丝抗性较弱,接种成活率和菌棒成品率低下是黑木耳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通过研发黑木耳胶囊菌种,改变传统黑木耳制种和接种技术,促进菌种生产向  相似文献   

6.
<正>第四届中国果业品牌大会日前在长沙召开,大会发布了"2018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和"2018中国果品商业品牌"价值评估结果。其中,烟台苹果、栖霞苹果、烟台大樱桃品牌价值分别达到了137.39亿元、53.43亿元、47.58亿元。烟台苹果品牌价值再创新高,是全国唯一一个品牌价值过百亿的  相似文献   

7.
《蔬菜》2014,(9)
<正>在"中国黑木耳之乡"——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和紧邻的白石山镇的黑木耳栽培地里,采用吊袋技术栽培的10万袋黑木耳正待采收。在高大的铁架大棚内,7袋或8袋黑木耳用绳子竖立串在一起,成排吊挂在铁架子上,袋上长满了黑木耳。这种新式吊袋技术在降低成本上有3个优点:一是节省土地,二是节水节电,三是节省  相似文献   

8.
张洪建 《蔬菜》2006,(7):38-38
近日,采完第二茬黑木耳的山东省平邑县魏庄乡农民张庆明掐指一算,自己在板栗园内种植的988-7黑木耳,每667m2产干品500多kg,一下子板栗园又多收入2万余元。今年42岁的张庆明早在1988年就开始种植食用菌。他投资1万余元,购买了接种箱、装袋机、灭菌箱等设备,还从书店购买了《食用菌栽培技术》等专业书籍,每年还订阅多种专业报刊。在生产过程中,他善于记“种植日记”,把自己积累的成功经验随时记录下来。由于他勤学习、善钻研,很快掌握了一整套成熟技术。一次,他从报纸上看到林间种植黑木耳成功的信息,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从黑龙江引进988-7黑…  相似文献   

9.
《食用菌》2003,25(1)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在东宁口岩绥阳镇建成的我国目前最大的黑木耳和山野菜市场开业 ,占地 5万平方米 ,年交易黑木耳、山野菜等农副产品 80多种 10 0 0万公斤 ,交易额达 2亿元。黑木耳市场开业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黑木耳生产近年来发展较快,全省有七十八个生产菌种的厂家,可生产六百万瓶菌种,栽培木耳七十万架,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可产木耳二百九十万斤,八六年仅供销社系统就收购一百八十万斤。地处秦巴山区的商洛、汉中、安康是陕西省的黑木耳的生产基地,仅宁强县就栽培黑木耳三十多万架,兰田县的戈排乡只六个自然村就发展了三千五百多架。这个乡的粉坊沟三队三十八  相似文献   

11.
吴兴彪  刘瑞梅 《蔬菜》2021,(8):52-56
为对北方黑木耳种植提供技术支持,解决林下栽培黑木耳的技术瓶颈,密云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对密云区黑木耳关键生产技术进行集成,从传统栽培技术改良,自动化、机械化栽培,林下出耳探索、绿色防控技术、市场营销和分别进行阐述。5年来,密云区15个镇25个村累计种植黑木耳172.9 hm~2,累计产值6 105.6万元,每667 m~2增收2万元以上,达到了农民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杨斌 《中国果树》2003,(5):19-20,T002
<正> 甘肃省陇南山区的徽县、两当县和康县地处秦岭西延部分是我国板栗自然分布的最西端,有板栗树260多万株,其中徽县有80多万株、两当县有100多万株、康县有80多万株,在当地板栗多为野生状态,果个小,品质差,产量低且不稳。1998年开始,我们引进8个板栗品种,从中筛选适于甘肃省发展的板栗品种。  相似文献   

13.
利用桑枝屑袋料栽培黑木耳已成为淳安县食用菌的新兴栽培模式,生产规模由2006年的20.5万袋、产值71.75万元,迅速上升到2011年的898.679万袋、产值4 313.66万元。黑木耳采收后的菌渣数量大,若直接丢弃,既污染环境,又造成  相似文献   

14.
正黑龙江省宝清县鑫淼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拥有1500m~2发菌室,年销售额达1200万元。合作社社员已经达到了118户,遍布于宝清县、集贤县、七台河市、八五二农场、五九七农场等30多个村屯,产品远销到台湾、深圳、湖北、湖南、浙江、山东、大连等地。每年还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150余人。理事长鞠秀芹说:"2017年加工菌包到400万包,年收效益达1500万元,纯收入达到438万元。"2017年,宝清县龙头镇兰花村木子高黑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投  相似文献   

15.
根据我们对野外袋栽黑木耳的长期观察,它具有如下特性: 一、温度:黑木耳因品种不同,其适温范围各有差异,一般的生长时的温度范围是5—36℃之间。我们用甘肃省康县的五号菌种在木屑中袋栽的黑木耳放在寒冷的秦岭山坡间零下二十度的地方,袋栽中的菌丝也没有冻死,待来年春季气温回升时,还能照常  相似文献   

16.
云和县利用冬闲田(稻田)露地袋栽黑木耳,经济及生态效益显著。2012年全县生产代料黑木耳2 500万袋,产干耳1 625吨,产值达1.3亿元。其中,三望栏示范基地100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栽培80万袋,每亩排放菌袋8 000袋,平均每袋产干耳0.075千克,以每千克80元计算,亩产值4.8万元,除去每袋成本1.8元,亩净利润达3.36万元;水稻每亩产干稻谷500千克,产值1 600元,除去成本900元,  相似文献   

17.
周新伟  赵丽萍 《食用菌》2006,28(3):56-56
螨虫俗称“菌虱”,是黑木耳生产的头号虫害。防治不当,会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2004年我市黄源乡由于全面实施了代料黑木耳防螨技术,全乡255万袋黑木耳除一户有607袋损失外。其余都完好无损,确保了黑木耳的安全生产,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从黑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官网获悉,2016年上半年,东宁市辖区共出口黑木耳61批次,重量113.06吨,货值151.74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78%、1141%和817%,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势头。据介绍,东宁检验检疫局通过五项措施助力辖区黑木耳产业开拓国际市场。一是强化对黑木耳加工企业的日常监管。二是发挥技术优势。建立黑木耳检测项目分析体系,确保东宁黑木耳产品质量安  相似文献   

19.
李鑫  邓春海 《食用菌》2021,(1):56-58
黑木耳是我国栽培的第二大食用菌,其栽培地已经遍布我国20多个省市,2017年全国黑木耳产量达758.15万t[1]。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人工栽培黑木耳的国家,已有上百年的栽培历史。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袋栽黑木耳的产量和品质,降低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黑木耳生长的影响,东北黑木耳产区采取蔬菜冷棚挂袋栽培黑木耳,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冷棚挂袋栽培黑木耳菌袋集中,便于管理,节约用工、用水成本;比地栽出耳提前20 d以上,出耳均匀,品质好,无杂质无污染物,价格比地栽耳高出20元/kg[2]。冷棚挂袋栽培黑木耳已成为黑木耳栽培的主要方式,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是人工栽培黑木耳技术的第三次革命。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康县黑木耳资源丰富,生产历史悠久。过去产量低而不稳,单产只有几两到一斤左右。全县总产量徘徊在三、四万斤上下,最低年产量曾降到二万多斤。一九八○年甘肃省供销社和康县供销社组织科技力量协作攻关,选育出适宜当地自然特点的菌种,进行大面积人工点种栽培试验,取得了显著效果。该县白杨公社七九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