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2 毫秒
1.
山桃茎尖培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原产我国的优良桃砧木—山桃[Prunus davidiana(Carr.)Franch]进行了茎尖培养的研究。山桃茎尖在G培养基上增殖与生长最好。适宜的激素浓度为(毫克/升)BA1.0、IBA0.5,若再加入GA0.1,可明显促进新梢的生长。附加BA、IBA各0.1的G和1/2G大量元素培养基适于继代培养。培养出的新梢在1/2MS培养基中附加0.1毫克/升NAA生根率高,在新梢基部削伤和暗培养可提高生根率。小植株已成功移栽入土。  相似文献   

2.
豫西地区位于伏牛山北段,北纬33°33′~35°06′,东径110°21′~112°55′,在非山林地带的农区,干旱问题严重,如新安、偃师、三门峡三县(市),近三十年内最小年降水量仅309.5~388.6mm.我们于1989~1992年对该区进行了调查,现对一些较佳菌种简述如下: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 (L.) Pers.,4~6月见于阔叶树林地及菜园地.无人采食.尖顶羊肚菌M.conica Pers.,发生及利用情况同羊肚菌.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 (L.: Hook.) Underwood.,夏秋季见于腐木及榆、杨、洋槐等树干上.群众普遍采食.毛木耳A.polytricha (Mont.)Sacc.,发生及利用情况同木耳.  相似文献   

3.
草原樱桃茎尖培养技术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4年 ,我们从东北农业大学引入来自于前苏联新西伯利亚哈巴洛夫斯克里沙文科园艺研究所的草原樱桃〔Cerasus fruticosa ( Pall.)G.Woron〕品种希望 (Желанная)、阿尔泰斯卡娅 ( Алтайская)。经过 3年的试验和观察 ,这 2个品种在沈阳栽培具有结果早、抗寒、抗旱等优点 ,但繁殖困难 ,扦插、嫁接成活率均很低 ,采用根蘖法繁殖也很慢。为提高其繁殖系数 ,我们进行了茎尖培养技术试验 ,解决了其繁殖困难的难题。并建立了草原樱桃茎尖培养繁苗体系 ,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向生产大量提供 2个品种的自根苗 ,满足生产需求。1 材料…  相似文献   

4.
对苹果砧木M9T337、八棱海棠和烟富8苹果3种材料,通过茎尖培养建立无菌体系,采用剥取茎尖初脱毒、高温钝化脱毒二次茎尖剥离脱毒技术,通过病毒检测后,利用无毒茎尖进行分化增殖培养快速繁殖、生根培养,然后进行温室驯化成穴盘苗。利用温室驯化培养的原始一代脱毒M9T337砧木、烟富8穴盘苗,建立采穗圃,原始一代脱毒八棱海棠和M9T337砧木穴盘苗直接移栽到苗圃,利用脱毒砧木和品种材料,在苗圃嫁接繁育苗木,建立烟富8苹果脱毒苗木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同时介绍了脱毒苗苗圃管理和脱毒苗木果园管理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甜樱桃茎尖培养及PNRSV的RT-PCR检测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研究了茎尖大小、接种方式、培养基成分、试材基因型对甜樱桃品种茎尖培养的影响。1 年生成熟枝条上茎尖成苗率为8. 3 %~23. 7 % , 嫩梢上的茎尖成苗率为27. 3 %~37. 5 %。利用RT-PCR 技术对部分甜樱桃试管苗进行了早期病毒鉴定, 筛选出一些不带李坏死环斑病毒(PNRSV) 的甜樱桃试管苗,并证明甜樱桃试管苗微茎尖培养不能有效脱除PNRSV。  相似文献   

6.
草莓茎尖培养脱毒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草莓"丰香"品种为材料,利用匍匐茎剥取茎尖,以茎尖培养结合改良热处理、冷处理、二次脱毒等方法来进行草莓脱毒研究,用电镜及野生草莓小叶嫁接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草莓脱毒效果与剥取的茎尖大小有关,茎尖越小,脱毒效果越好.以0.5mm(毫米)大小剥取茎尖,直接剥取茎尖法不能够彻底清除病毒,而二次脱毒法、改良热处理 茎尖培养法、冷处理 茎尖培养法等获得的植株都没有检测到病毒,脱毒效果良好.其中改良热处理 茎尖培养法的茎尖成活率最高,达47.37%.因此最适宜的脱毒法为改良热处理 茎尖培养法,即先将草莓匍匐茎放在40℃热水中处理4h(小时),再剥取≤0.5mm(毫米)大小的茎尖进行培养,脱毒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以克新8号为试验材料,通过优化超低温保存马铃薯茎尖中影响成活及再生的几个关键因素,成功建立了基于玻璃化法的马铃薯茎尖超低温保存体系。茎尖在MS+0.3M蔗糖的培养基上预培养1天后,经2M甘油+0.4M蔗糖的加载液室温加载30 min,浸入到PVS2溶液中(00C)处理60 min,将处理后的茎尖转至含有0.05 mg/L GA3的MS后培养基上培养,成活率和再生率达到94.8%和78.1%。并将建立的玻璃化法应用到其它4个品种,平均再生率为65.5%,研究结果可为中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超低温保存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正> 实验证明,茎尖切块培养可获得脱掉卷叶(GLR)、黄斑(GYS)、斑点(GF)和夏季斑驳(G SM)等嫁接传染性病毒的葡萄再生株。该技术结合热处理,还能脱除扇叶病毒(GFLV)。茎尖培养在27/20℃变温条件下进行处理,总能获得脱掉GYS的再生株,但35℃处理却不能。文中对已获成功的体外脱毒的可能途径也做了讨论。引言检测结果表明:几种病毒类病害在澳大利亚当地葡萄(Woodham,Taylor&Krake,1973;Krake&Woodham1978)、及从其他国家引入的葡萄上都有发生。在澳大利亚,GLR与GYS是分布最广的两种,其他病害如GFLD,则在欧洲与美国比较严重。多数植株感染一种以上的病毒病,GLR与GYS的复合发生最为常见(Woodham et al.1973)。  相似文献   

9.
苹果离体繁殖过程中玻璃化苗的发生及其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苗木工厂化生产在很多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苹果属植物茎尖培养的研究已有许多报道。为了加速苹果优良品种“长富-2”和楸子砧木的离体繁殖,我们于1985~1987年利用茎尖培养进行了离体繁殖的研究。但在增殖阶段常出现一种异常现象——玻璃化现象(Vitrification),在有  相似文献   

10.
杧果果实潜伏侵染真菌种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杧果果实真菌的潜伏侵染状况,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自华南6省区的杧果果实真菌潜伏侵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杧果果实普遍存在真菌的潜伏侵染现象,但不同省区的带菌率存在显著差异,果柄和果实蒂部的带菌率极显著高于果实中部和端部的带菌率。共鉴定11种潜伏侵染真菌,分别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 Penz.)、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 Sim-monds.)、杧果拟茎点霉(Phomopsis mangiferae Ahmad.)、杧果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angiferae(P.Henn.)Sutton.)、多米尼加小穴壳(Dothiorella dominicana Pet.et Cif.)、杧果大茎点霉(Macrophoma mangiferae Hing.&O.P.Sharma)、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曲霉(Aspergillus sp.)、弯孢霉(Curvularia sp.)、镰刀菌(Fusarrium spp.)。其中,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可可球二孢菌(B.theobromae)为主要潜伏侵染真菌,杧果大茎点霉(M.mangiferae)为首次报道的杧果潜伏侵染真菌。  相似文献   

11.
樱桃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樱桃组织培养技术始于 2 0世纪 70年代末 ,经过 2 0多年的发展 ,利用樱桃的茎尖、茎段、子叶、根尖、种子和花器官等外植体都可以诱导出植株 ;同时 ,对胚培养、细胞悬浮培养和胚状体的诱导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近些年 ,在组织细胞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以及基因工程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1 樱桃的器官培养樱桃的器官培养包括离体的茎尖、茎段、叶片、根、种子和花器官的无菌培养。以器官作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 ,是樱桃组织培养中一个主要的方面。1 .1 茎尖的组织培养樱桃茎尖组织培养是建立组织培养程序中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有关研究者先…  相似文献   

12.
草莓病毒脱除方法的比较与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感染病毒的草莓品种宝交早生为试材,利用多重RT-PCR同时检测SMoV和SMYEV技术,对茎尖培养、热处理、抗病毒药剂处理3种脱毒方法进行了比较和评价,以期为草莓脱毒苗培育提供重要参考.结果表明,0.2mn茎尖和0.5 mm茎尖都能够有效地脱除SMoV和SMYEV;热处理能够脱除草莓试管苗中的SMoV,但不能脱除SMYEv,39℃恒温处理30 d,SMoV脱除率达到63.0%;利巴韦林不能清除草莓植株体内的SMov和SMYEV.综合脱毒率和茎尖分化成苗率2个指标,认为0.5 mm茎尖培养是适宜的草莓病毒脱除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甘薯脱毒苗的快速繁殖与生产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培育脱毒甘薯苗是防治甘薯病毒病,提高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方法.详细介绍了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培育脱毒甘薯苗以及甘薯脱毒苗的快速繁殖技术和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4.
运用茎尖培养、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病毒唑结合茎尖培养、热处理加病毒唑结合茎尖培养4种方法,脱除西伯利亚百合品种CMV、LSV和LMoV病毒,分析了4种处理后的成苗率和脱毒率.结果表明:以热处理加病毒唑结合茎尖培养法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以黄瓜为试材,采用盆栽方法,设置了播种30d后接种根结线虫(M.)、接种G.i 30d后接种根结线虫(G.i+M.)和接种G.v30d后接种根结线虫(G.v+M.)3个处理,研究了2种AM真菌Glomus inartradiees(G.i)和Glomus versiforme(G.v)与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M.)互作对黄瓜幼苗生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瓜幼苗受到根结线虫侵染后,叶片的PAL、PPO活性及总酚含量分别在144、72、288h达到最高;接种AM真菌提高了黄瓜幼苗PAL、PPO活性及多酚含量,表明接种AM真菌可提高黄瓜幼苗对根结线虫侵染的抗性。接种G.v和G.i真菌均使黄瓜幼苗MDA含量低于对照,降低了后期根结线虫侵染造成的膜脂过氧化伤害。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接种AM真菌G.v和G.i不仅激发了黄瓜幼苗较高的保护性酶活性,且激发了黄瓜幼苗的次生代谢物质总酚的积累,增加了植株对根结线虫的抗性,同时维护了细胞膜的完整性。G.v对黄瓜植株的保护作用要优于G.i。  相似文献   

16.
红实美草莓脱毒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感染病毒的红实美草莓为材料.时试管苗热处理脱毒和试管苗热处理后茎尖培养脱毒的成活率和脱毒率效果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试管苗热处理后茎尖培养脱毒能显著提高脱毒效果,比试管苗热处理脱毒效果好;其中剥离0.5~0.6 mm的茎尖培养成苗,试管苗0.5~1.0 cm高时40℃(4 h)~250C(20 h)变温处理4周,再次剥离0.5~0.6 mm茎尖培养的脱毒效果最好,成活率85.6%,脱毒率98.8%.  相似文献   

17.
龙眼茎尖培养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龙眼茎尖离体培养技术进行脱毒和快繁无病(鬼帚病)苗木,是目前发展龙眼生产行之有效的方法。周丽侬等以无菌实生苗和自然环境生长的刚抽出3—5厘米长的嫩枝为外植体,通过诱导愈伤组织或诱芽来繁殖试管苗,并进行了生根试验。但外植体过大,不利于外植体消毒,不能达到脱毒的目的。我们从1988年下半年开始,探索龙眼茎尖培养和脱除龙眼鬼帚病毒的可能性。经过2年多的试验,茎尖培养直接成苗获得成功,为今后进一步利用茎尖培养进行脱毒和培育无病苗提供了可能。现将研究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利用分生组织培养,快速繁殖草莓无病毒苗的技术,已普遍受到国内外人们的重视,无病毒苗的利用也越来越广泛。我国利用草莓茎尖培养无毒苗也获成功,并开始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 草莓无毒苗培养有三个阶段,即草莓茎尖培养成脱毒苗;利用指示植物叶片嫁接方法检测和鉴定病毒;得到无毒苗,在无毒条件下快速繁殖。  相似文献   

19.
生姜茎尖的消毒灭菌和芽诱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比较了70%乙醇、0.1%HgC l2两个因子处理柳姜1号和鲁大姜茎尖消毒灭菌的情况,筛选出两个品种茎尖最佳消毒灭菌方式分别为:柳姜1号先将茎尖用70%乙醇浸泡1 m in,再用0.1%HgC l2浸泡12~13 m in;鲁大姜则先用70%乙醇浸泡1 m in,再用0.1%HgC l2浸泡11~12 m in,经过以上处理的生姜茎尖接种于含20~40m g/L抗生素的培养基中消毒灭菌效果则更佳。在芽诱导培养比较试验中,在不同激素6-BA和NAA配比组合试验中,采用Ducan多重比较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两个品种初代接种培养出芽率达到100%的M S培养基合理配方分别为:柳姜1号M S+6-BA 2.0 m g/L+NAA 0.1 m g/L;鲁大姜M S+6-BA 1.0 m g/L+NAA 0.3 m g/L。  相似文献   

20.
以银柳胡颓子(Elaeagnus angusti folia L.)茎尖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比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了离体培养.结果表明,茎尖初代培养基最佳组合为:1/2 MS BA 3.0 mg/L IAA 0.01 mg/L 蔗糖20 g/L 琼脂10 g/L;芽继代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MS KT 1.0 mg/L 蔗糖20 g/L 琼脂7.5 g/L;无根苗转移到1/2 MS NAA 0.1 mg/L 蔗糖20 g/L 琼脂7.5 g/L的培养基上,生根率达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