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茶树菇菌盖肥厚,菌柄脆嫩可口,营养丰富,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福建省建阳自1996年开始栽培茶树菇,2017年栽培茶树菇规模已达6000万袋,年产值约2.5亿元。茶树菇栽培中水分管理是影响其产量、质量关键因素。笔者就栽培茶树菇的水分管理方法总结如下,以供参考。1培养料含水量控制1.1培养料含水量要求建阳栽培茶树菇一般在10-12月制袋,此时正  相似文献   

2.
陈安 《中国果菜》2007,(1):11-11
茶树菇5号是由福建省三 明市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茶树菇优良菌株选育并进行推广。永安市食用菌站于2002年开始引进试种,经过4年的点、面试验示范推广栽培,该菌种的生物特性、产量及品质均优于其它茶树菇菌种,在生产上非常受菇农的欢迎。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栽培达3万袋,以后逐年增加,2006年栽培6.8万袋,并取得了相当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浙江食用菌》2010,(6):26-26
福建省古田县菇农老郑栽培茶树菇1万多袋,10月22日,老郑收割完一批茶树菇后,为预防下一批菇虫害,像以往一样,他将2瓶约1.5千克的磷化铝拿进了菇房,并进行熏蒸。当晚,老郑的儿子回家过周末,全家住在菇房边,没想到,溢出的磷化铝把一家人熏倒了。  相似文献   

4.
茶树菇周年生长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茶树菇栽培的"古田模式"进行了总结,从田间泡沫荫棚的建造、栽培季节、菌袋制作、接种培养、出菇管理、采收加工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茶树菇周年生长出菇的主要技术措施,分析了古田县茶树菇栽培模式和生产技术的独到之处,为茶树菇的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曾爱民  危贵茂 《食用菌》2006,28(4):46-46
目前,茶树菇菌袋栽培常用15cm×30cm或17cm×33cm两种规格的塑料袋作为容器,称菌包栽培法。虽然该法生产周期短,但费时费工,劳动效率低,出菇期短。近几年来,笔者采用大袋两头出菇并结合覆土方式栽培茶树菇,省工省料,产量高,出菇期长,大大提高了茶树菇栽培的经济效益。现将栽培技术总结如下。1栽培季节茶树菇通常在春、秋季栽培出菇,但当季出不完菇,需经越夏、越冬处置,到气温适宜时,菌袋才能出完菇。这样,不仅菌袋营养损耗大,而且又降低了栽培设施、资源的利用率。因此,茶树菇大袋栽培法,宜选择在冬季或秋末冬初进行,在此期间创造茶树菇菌丝…  相似文献   

6.
时风元 《食用菌》2006,28(6):49-50
近几年,西宁地区在日光节能温室栽培金针菇,采用袋式堆积两头出菇的栽培法,比单袋排放一头出菇装袋多,空间利用率高,管理方便,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一般净面积340m^2的温室装培养袋1.2万袋,产量达4000kg,产值达3.6万元,成本2.16万元。现将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茶薪菇(Agrocybe cylingracea)又名茶树菇,其口感独特,香浓味美,营养价值高,是近年来发展较快、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的一种珍稀菌菇,市场前景广阔。福建省古田县菇农踊跃种植,规模迅速扩大,成为我国茶薪菇主产区。据统计,2009年古田县茶薪菇种植量达5.5亿袋,年产鲜菇19.3万吨,产值5.8亿元,产品行销全国各地。  相似文献   

8.
茶树菇属广温型食用菌品种,通过茶树菇在北京地区日光温室中的种植及产量调查,确定其适宜出菇时期为6~9月份;对栽培袋菌丝生长速度调查,掌握菌袋培养过程中松开扎口绳时期;对茶树菇产量动态调查,加强其第一、二潮出菇关键时期生产管理,确保茶树菇产量。  相似文献   

9.
茶薪菇又名茶树菇、杨树菇、柱状田头菇、柱状环绣伞。该菇盖嫩柄脆,味纯清香,口感优于平菇、草菇,是一种稀有珍贵美味食用菌,有食品中“稀世山珍”之美称。其传统的栽培方法是在春秋季进行,市场鲜菇售价每千克4~5元,经济效益不高。为了提高茶薪菇栽培的经济效益。2001年以来,我们周口职业技术学院食用菌课题小组与周口市川汇区农业高效园区的有关科研人员,在4个同样规格的日光温室内搭竹(木)架,制菌袋4万余袋,每袋装干料450克,进行反季节高效栽培,获得了成功。市场鲜菇售价每千克6~8元,干菇达12~14元,春节期间鲜干菇竟达到了每千克10元,…  相似文献   

10.
茶树菇栽培覆土方式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华 《食用菌》2001,23(3):30-31
目前,袋栽茶树菇主要采用直立式或墙垛式出菇管理,生物学效率在 50 %左右。其产量不高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是菌袋出菇期袋口长时间开放,培养基严重失水,菌丝体分解基质能力减弱所致。茶树菇子实体在 1 0~ 3 0℃内都可以发生和生长,这一特性为我们探讨如何提高其生物学转化率提供了先决条件。因此,在生产栽培中采用覆土方法来保持茶树菇菌袋后期的含水量,延长菌筒的产菇期,达到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具有其现实意义。现将我市袋栽茶树菇后期的覆土方式和效果介绍如下:1 培养基及前期室内出菇管理 培养基为:杂木屑3 4 %…  相似文献   

11.
笔者从事食用菌二十余载,几经市场风雨变幻,于大起大落中成功拓出一条菌业长盛不衰、发展食用菌可持续栽培的必由之路—适度规模栽培。我们在推广中叫得最响的工程当属“1568工程”,即1个栽培户5t料、6t菇,8千元效益(平菇类);1万袋的白灵菇(每袋0.6kg-0.75kg料),2500kg产量、6千元的成本、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食用菌产业在浙江衢州市衢江区发展迅速,栽培规模从2014年的700万袋扩大到2016年的1 100多万袋,2017年上半年种植600万袋,下半年将突破600万袋。食用菌产业作为衢江区的重点农业项目,实行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发展经营模式,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转型增收。衢江区已成为浙江省最大的茶树菇生产基地,然而如何引导菇农合理种植,出台相关政策一直成为困扰我们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云和县利用冬闲田(稻田)露地袋栽黑木耳,经济及生态效益显著。2012年全县生产代料黑木耳2 500万袋,产干耳1 625吨,产值达1.3亿元。其中,三望栏示范基地100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栽培80万袋,每亩排放菌袋8 000袋,平均每袋产干耳0.075千克,以每千克80元计算,亩产值4.8万元,除去每袋成本1.8元,亩净利润达3.36万元;水稻每亩产干稻谷500千克,产值1 600元,除去成本900元,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成功的棉籽皮袋栽黑木耳于1983年通过省级鉴定后,两年多来在本省示范推广,栽培350余万袋,成功率为90.2%,平均百千克料产干耳8.5千克,至1985年经济效益已达200余万元。如万全县1985年有1100户栽培黑木耳235万袋,产千耳5.88万千克,产值132.7万元,每个种植户平均收入达1206元。1986年已有一千多农户签订合同1300万袋,预计产值500万元;阳原县1985年有52户种木耳28万袋,产干耳5600千克,收入8万4千元,  相似文献   

15.
杨树菇(茶薪菇)安全生产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湖广 《中国蔬菜》2007,1(10):61-61
杨树菇又称茶薪菇、茶树菇,学名Agrocybe cylingracea(DC.exFr.)R.Maire,是近年来发展较快、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的一种珍稀菇品,仅福建省古田县年栽培量已达1亿袋。由于茶薪菇的栽培历史不长,生产上缺乏规范化管理,加上该菇菌丝体和子实体含有一种松茸香味,所以病虫害比较多,致使产品不达标,品质下降。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相似文献   

16.
张子荣 《食用菌》2014,(4):48-49
<正>近年来,福建省埔城县的毛洋村、高溪村等大规模栽培黑木耳新科5号,该菌株具有耳片大、单生、抗逆性强等特点,且可露天栽培,减少了建棚等繁琐工序,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了大量成本。以袋栽新科5号黑木耳为例,55 cm×15 cm的栽培袋成本大约2.0元,平均每袋可产干木耳100 g左右,以60元/kg计算,每袋可获纯利4元左右。667 m2可栽培7 500~8 500袋,可获利3万元左右。但是,黑木耳新科5  相似文献   

17.
沈茂里  杨永兴 《食用菌》2006,28(4):47-47
茶树菇形态悦目、香味浓郁、肉质脆嫩、味道鲜美,是深受广大市民欢迎的一个名特优珍稀品种。2004年1月。我站从江西省赣州引进茶树菇原种,经分离培育后,在白搭荫棚内种植茶绀菇2226袋,25d内(从5月28日开袋至6月21日结束)共采收鲜菇694.6kg,平均单产0.312kg/袋,取得了较好的收成,现将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2008年,春季地栽黑木耳销售价为7元/kg,秋木耳因生长时气温低、质量好,反季节栽培的秋耳销售价为15元/kg。制备春季地栽黑木耳培养基时柞木屑为17-18元/袋,而制备秋耳培养基时柞木屑为7—8元/袋。反季节栽培的秋耳,没有烂耳现象,万袋产量可达350kg,产值17500元。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栽培茶树菇的适宜塑料瓶,选用5种常见规格的塑料瓶栽培茶树菇,考察茶树菇菌丝生长速度、产量、生物学效率、相对成本比等。结果表明,5种规格塑料瓶中最适合栽培茶树菇的是1号塑料瓶(容积630 mL、口径8.0 cm,装湿料400 g),采用此规格瓶栽培茶树菇的生物学效率为106.1%。  相似文献   

20.
利用桑枝屑袋料栽培黑木耳已成为淳安县食用菌的新兴栽培模式,生产规模由2006年的20.5万袋、产值71.75万元,迅速上升到2011年的898.679万袋、产值4 313.66万元。黑木耳采收后的菌渣数量大,若直接丢弃,既污染环境,又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