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香蕉(Musa L.)是由2个二倍体野生种Musa acuminata Colla(AA基因型)和Musa balbisiana Colla(BB基因型)种内或种间杂交进化而来,其B基因组中带有重要的优良基因。利用与香蕉B基因组相关的gypsy-IRAP分子标记,成功开发了一对SCAR引物,适用于鉴定尖叶蕉(AAw)、长梗蕉(BB)、香牙蕉(AAA)、贡蕉(AAcv)、大蕉、粉蕉(ABB)、粉大蕉(ABB)、龙牙蕉(AAB)以及四倍体香蕉(AAAB)等是否含有B基因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由于香蕉高度不育和无性繁殖,经过长期的进化,导致许多资源来源不清晰。开发大蕉资源特异性分子靶标,为香蕉资源鉴定和遗传改良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利用香蕉线粒体cox2/2-3基因序列,根据大蕉在该序列的特异性位点进行分子靶标设计,采用37份大蕉,以及香牙蕉、粉蕉、贡蕉、尖苞片蕉(Musa acuminata)、长梗蕉(M. balbisiana)、芭蕉(M. basjoo)以及阿宽蕉(M. itinerans)等共计59份其他类型香蕉资源进行鉴定筛选,获得特异性鉴定大蕉的分子靶标DcR/DcF,并进行评价。【结果】通过对共计96份香蕉资源的检测,发现37份大蕉均出现634 bp特异性条带,香牙蕉、粉蕉、贡蕉未出现该条带。在应用该标记对野生蕉检测中发现仅有阿宽蕉出现该特异性条带,长梗蕉、尖叶蕉、芭蕉均未出现该特异条带,同时大蕉和阿宽蕉的杂交后代出现了该特异条带。【结论】成功开发了一个大蕉特异性分子靶标DcR/DcF,可以在栽培蕉中特异性地鉴定大蕉,并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的特点,该技术对香蕉种质资源鉴定、新品种选育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香蕉(Musa spp)原产亚洲东南部和我国南部,为多年生常绿单子叶大型草本植物,属芭蕉科(Musaceae)芭蕉属(Musa)植物。根据食用方式,广义上将香蕉简单分为鲜(甜)食香蕉(Desert banana)、煮食香蕉(Cooking banana)和菜蕉(plantain)3大类:在栽培品种上,世界上有近300个品种,而目前我国主要食用香蕉根据其植株形态特征和经济性状,可分成香牙蕉(Musa AAA Cavendish)、大蕉(Musa ABB)、粉蕉(Musa ABB Pisang Awak)、龙牙蕉(Musa AAB Sikl)和贡蕉(Musa AA Pisang Mas)5大类。  相似文献   

4.
基于FCM测定的香蕉种质倍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流式细胞术(FCM)分析结果,从细胞学层面上准确揭示不同基因组类型香蕉种质的倍性差异,为香蕉遗传多样性研究及选择育种提供基础支撑。【方法】以二倍体(AA)‘陵水野生蕉’(Musa AA acuminate‘Lingshui Yesheng Jiao’)为内参,利用FCM技术,对11份香蕉种质资源进行了倍性鉴定分析。【结果】依据(FCM)结果分析,参与分析样品的倍性可分为4大类:第I类有‘红河矮’蕉(M.AAA Cavendish‘Honghe Ai’)和‘陵水野生蕉’,属于2 N;第II类有‘始兴BB’(M.balbisiana‘Shixing BB’)、‘东莞中把大蕉’(M.ABB Cavendish‘Dongguan Zhongba Dajiao’)、‘Pisang Ceylan’和‘FHIA-18’4个种质,属于3 N;第III类有‘Cachaco’‘FHIA-17’‘FHIA-03’和‘TMB×5259-1’4个种质,均属于4 N;第IV类‘红香蕉’(‘Red banana’),在FCM分析中,此种质出现了2个峰值,第一个峰值为52.79,第二个峰值为103.24,测定时2个峰同时出现,且重复性好,可能是二倍体与四倍体混倍形成。【结论】较之传统方法,FCM准确揭示了DNA含量与倍性的关系,能更好地反映香蕉种质资源之间的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5.
3个野生香蕉株系的PCR-RFLP分析及其对枯萎病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基于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的PCR-RFLP标记和RAPD技术对采自深圳的3种野生蕉遗传背景进行了分析,并采用与香蕉枯萎病连锁的RAPD标记及苗期接种鉴定对其枯萎病的抗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野生蕉1号和3号为AA类群;野生蕉2号为BB类群.在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32处,可将同属AA的野生蕉1号和3号与贡蕉(AA)和巴西蕉(AAA)聚为一类;野生蕉2号(BB)与粉蕉(ABB)和大蕉(ABB)聚为一类.与香蕉枯萎病连锁的RAPD标记分析以及香蕉枯萎病的早期诊断结果均表明野生蕉2号和3号感香蕉枯萎病,野生蕉1号抗枯萎病.  相似文献   

6.
三个野生香蕉株系的PCR-RFLP分析及其对枯萎病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基于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的PCR-RFLP标记和RAPD技术对采自深圳的3种野生蕉遗传背景进行了分析,并采用与香蕉枯萎病连锁的RAPD标记及苗期接种鉴定对其枯萎病的抗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野生蕉1号和3号为AA类群;野生蕉2号为BB类群。在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32处,可将同属AA的野生蕉1号和3号,与贡蕉(AA)和巴西蕉(AAA)聚为一类;野生蕉2号(BB)与粉蕉(ABB)和大蕉(ABB)聚为一类。与香蕉枯萎病连锁的RAPD标记分析以及香蕉枯萎病的早期诊断结果均表明野生蕉2号和3号感香蕉枯萎病,而野生蕉1号抗枯萎病。  相似文献   

7.
芭蕉属果树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收集国内外芭蕉属Musa果树品种101个,在苗期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获得33种酶谱类型。从芭蕉属品种的起源、演变分析,野生蕉和香蕉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类型最多;大蕉次之;粉蕉、龙牙蕉的酶谱较少。比较野生蕉、大蕉、粉蕉和香蕉种类的酶谱,均具有各自特有的酶带,通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分析可予以区分,这种依据酶谱表现的分类与 Simmonds的15个性状评分的分类基本一致,并且比从外部性状分类法优越。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与蕉类品种的亲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5个香蕉品种假茎对2种香蕉象甲的诱捕效果,为利用香蕉假茎防治香蕉象甲这一农业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香蕉假茎田间诱捕及2种香蕉象甲对香蕉假茎的室内选择反应分析5个香蕉品种假茎的诱捕效果。【结果】田间诱捕试验结果表明,5个香蕉品种假茎对2种香蕉象甲均有有效的诱捕作用,每个诱捕器10 d诱捕量为9.0~18.0,而且‘巴西蕉’和‘宝岛蕉’的诱捕效果显著优于‘海贡蕉’‘广粉1号’粉蕉和‘广东香蕉1号’的诱捕效果;室内选择反应试验结果表明,5个香蕉品种假茎对2种香蕉象甲的诱捕效果高低顺序依次为‘巴西蕉’,‘宝岛蕉’,‘海贡蕉’,‘广粉1号’粉蕉和‘广东香蕉1号’。【结论】5个香蕉品种假茎均可用于防治2种香蕉象甲,但应首选‘巴西蕉’和‘宝岛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三明野生蕉(Musa itinerans)抗寒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机制。【方法】以三明野生蕉为材料,以不耐寒‘天宝蕉’(Musa acuminata‘Tianbaojiao’)为对照,采用石蜡切片法对比二者的叶片组织结构和在4℃低温处理24 h前后的表型变化。同时,比较低温处理前后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SS)含量的变化差异。【结果】三明野生蕉海绵组织较薄,叶片细胞结构紧密度(CTR)更高。低温处理后,三明野生蕉叶片挺立、无损伤,叶绿素荧光参数均处于较高水平,冷害对其光合系统损伤不明显;低温处理前后,三明野生蕉SOD、POD和PPO活性和Pro含量均显著高于‘天宝蕉’。低温会导致三明野生蕉PPO活性和MDA含量显著降低,而‘天宝蕉’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室温条件下,三明野生蕉CAT活性与‘天宝蕉’差异不大,低温处理后却显著高于‘天宝蕉’。【结论】三明野生蕉在低温处理前后的表型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不大,推测三明野生蕉抗寒特性与较高的CTR、抗氧化酶活性和Pro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冯青 《广西园艺》2005,16(1):33-34
粉蕉的植株一般较高瘦 ,抗寒性、抗旱性及抗涝性比香蕉强 ,仅次于大蕉 ,抗风性和对土壤的适应性比大蕉稍弱。粉蕉由于目前在广西呈零星小面积栽培 ,主要为就地销售 ,鲜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价格比香蕉高 ,价格以 3~ 10月较高 ,其中 4~ 6月最高 ,推广大面积种植粉蕉 ,经济效益较好。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1 选用良种我国粉蕉品种不多 ,目前栽培较多的有 :西贡蕉、美蕉 (龙牙蕉 )、鸡蕉、贡粉一号 (广西农科院选育 )。2 选地与选苗粉蕉易感染巴拿马病 ,水位高、土壤酸性 ,排水不良易导致该病的发生及传播。故粉蕉一定要选土壤疏松、排水良…  相似文献   

11.
粉蕉、大蕉和龙牙蕉的AFLP分类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应用AFLP 技术, 对32 个粉蕉、大蕉、龙牙蕉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分类研究。在分子水平上, 可将供试品种聚为6 个独立群体, 其中包括3 个分别由单一品种组成的群体(群体Ⅳ: 酸大蕉;群体Ⅴ: 孟变; 群体Ⅵ: 千旁培) ; 可以将群体Ⅰ (大蕉) 和群体Ⅱ (粉蕉) 分别划分为3 个品种群, 将群体Ⅲ (龙牙蕉) 划分为2个品种群。参照Simmonds 的形态学分类方法, 研究结果显示粉蕉、大蕉以及龙牙蕉各个品种之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将其划分为AAB 或ABB 等类型, 不能反映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粉蕉与大蕉两个类群之间遗传距离差异明显, 将其简单的归为ABB 类型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三倍体植物由于减数分离紊乱,难以形成可育的雌雄配子,属于天然的不育类型,配置以2x×4x多个杂交组合,旨在创制柑橘三倍体种质,丰富柑橘无核材料。【方法】以单胚性二倍体品种东试早柚为母本与四倍体柑橘材料ZP(纸皮,四倍体甜橙)、PT(四倍体葡萄柚)、NH(四倍体,诺瓦橘柚+HB柚体细胞杂种)为父本进行倍性杂交,授粉后85 d和100 d采摘幼果并对未成熟种子实施幼胚离体挽救培养,获得再生植株后用流式细胞仪和InDel标记对其倍性及遗传来源进行鉴定。【结果】从3个倍性杂交组合的168株再生植株中,通过倍性检测获得三倍体幼苗128株且均为双亲杂交后代,其中东试早柚×ZP共计60株、东试早柚×PT共计60株、东试早柚×NH共计8株。【结论】通过倍性杂交高效创制三倍体柑橘新种质,为柑橘早熟无核育种及相关基础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香蕉中miR408b及其靶基因Chemocyanin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和调控机制。【方法】以三明野生蕉和‘天宝蕉’叶片为材料,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三明野生蕉中的MiChemocyanin基因(MiCHY)和‘天宝蕉’中的MaChemocyanin基因(MaCHY),利用在线网站对MiCHY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MiCHY基因的cDNA全长为587 bp,开放阅读框381 bp,编码126个氨基酸蛋白,具有Plantacyanin结构域,属于超铜氧化还原蛋白家族。在ORF区的4~24 bp处有一处高度匹配miR408b的结合区(GCTCAGGGAAGGGGCAGTGCG)。RLM-5’RACE分析表明,miR408b主要在靶序列的第7~8个碱基之间剪切靶基因MiCHY的mRNA。序列比对发现,MaCHY基因比MiCHY基因多了82 bp的序列,符合内含子的GT-AG剪切,推测发生了内含子驻留的可变剪接。保守结构域分析表明MaCHY没有Plantacyanin结构域,但也属于铜氧化还原蛋白家族。qRT-PCR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冷敏感的‘天宝蕉’miR408b的表达量上升,MaCHY的表达量降低;在抗寒的三明野生蕉中,miR408b的表达量下降,MiCHY表达量上升,miR408b与MiCHY表达量呈负相关。【结论】miR408b及其靶基因MiCHY可能在香蕉响应低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香蕉是福建省一大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漳州、厦门两地。2003年,我省种植面积2.97万hm^2,产量达83.79万t。我省大量种植的是Musa AAA cavendish亚组,一般称为中国香牙蕉或华蕉系;还有少量Musa ABB大蕉类。华蕉系(AAA)的染色体为3X,无法通过传统的杂交育种方式获得品质好、抗性强的新品种,因此,从外地引进新品种成为香蕉选育种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淀粉降解和可溶性糖积累的角度解析‘中蕉9号’及‘巴西蕉’果实的口感和风味存在较大差异原因。【方法】比较分析‘中蕉9号’和‘巴西蕉’果实中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和酶活性。【结果】‘中蕉9号’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直链淀粉、果糖和葡萄糖含量较高,而‘巴西蕉’果实硬度和蔗糖含量较高‘。中蕉9号’果实中6个淀粉降解相关基因和5个可溶性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巴西蕉’。此外,α-淀粉酶、酸性转化酶和蔗糖合成酶在‘中蕉9号’果实中的活性更高。【结论】糖代谢相关基因在2个香蕉品种中的差异表达,使得‘中蕉9号’果实中果糖和葡萄糖含量较高,而‘巴西蕉’果实中蔗糖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6.
以3个不同基因组群的香蕉为材料,通过研究土壤干旱胁迫对其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来判断其抗旱性。试验使用Li-6400光合仪,对3组香蕉幼苗进行Sw、Pn、Gs、Tr和WUE值的测定。结果表明,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巴西蕉’苗的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皇帝蕉’苗,‘粉蕉’苗的光合作用最弱。进行水分胁迫后,‘粉蕉’苗的抗旱性以及对干旱的适应性是最强的。  相似文献   

17.
三倍体葡萄柚实生后代多倍体的发掘与SSR遗传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三倍体葡萄柚自然授粉的实生后代中发掘多倍体,希望获得一批多倍体新种质,并为探索三倍体遗传规律奠定基础。【方法】秋季采摘三倍体葡萄柚成熟果实,剥取种子,MT+1 mg·L-1GA3培养基播种,待种子萌发后,用流式细胞仪快速检测其倍性,并采用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鉴定其不同倍性后代植株的来源。【结果】获得了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五倍体、六倍体和疑似非整倍体等不同倍性的再生植株各172、52、7、1、1、18株。用13对多态性SSR引物鉴定其来源,结果表明,由二倍体可能三倍体母本所产生的1X配子与周边其他二倍体品种的花粉授粉而来,也可能由三倍体母本产生的重组型2X配子的无融合生殖而来;三倍体大部分由珠心细胞发育而来;四倍体为杂交起源的四倍体;五倍体和六倍体与母本(三倍体葡萄柚)的带型完全相同。【结论】上述活体材料的发掘为柑橘多倍体育种奠定了种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粉1号”粉蕉在福建漳州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上将香蕉品种分为香牙蕉、大蕉和粉蕉(米蕉)三大类。福建省是我国重要的香蕉产区,年种植面积2.93万hm2左右。漳州市是福建省最主要的香蕉产区,以2009年为例,漳州市香蕉种植面积2.44万hm2,产量84.0万t,分别占全省香蕉种植面积及产量  相似文献   

19.
香蕉枯萎病严重威胁着我国香蕉产业的健康发展,抗性品种的选育和应用推广是病害防控的关键。‘粉杂1号’植株中大,新植蕉生育期13~15个月,宿根蕉11~12个月;新植蕉每667 m2产量1 680 kg,宿根蕉每667 m2产量2 800 kg,丰产性好;在未种植粉蕉的香蕉枯萎病轻至中等蕉园种植时,枯萎病发病率在5%以下,是值得在香蕉枯萎病地区应用推广的香蕉新品种。并根据多年试种经验,从建园、定植、土肥水管理、果穗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粉杂1号’粉蕉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广东野生蕉的初步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曾惜冰  李丰年 《园艺学报》1989,16(2):95-100
经1980-1987年对广东省北纬18°13′-25°30′范围内9个地区,25个县市,近二百个点进行野生蕉调查发现,广东野生蕉广泛分布于所调查的热带、亚热带县市。其中,琼中百花岭有连片约35公顷的野生蕉。广东野生蕉主要生长在向阳、湿度大的生态环境中,植被构成简单。海拔高度从几十米至一千七百米均有分布。 按Simmonds的分类法鉴定,广东野生蕉属Musa acuminate×Musa bal-bisiana,它不同于另一种少量分布的野蕉M.balbisiana以及云南的小果野蕉M.acuminata。广东野生蕉类型繁多,按果实和花蕾颜色,可分为五个基本类型:青果红蕾、青果绿蕾、青果黄蕾、红果红蕾、黄红果红蕾。 广东野生蕉的染色体数2n=22,有两号样本的染色体臂比例略有差异。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7-8条,和其它野生蕉及栽培蕉类不同。本文讨论了广东野生蕉和各种栽培蕉类的亲缘关系。 利用野蕉M.balbisiana作父本与大蕉进行杂交,获得了四倍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