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比较分析了2种类型的6个瓠瓜品种在杭州高山露地栽培条件下的生育期、商品性和产量等性状指标。试验结果表明,长棒形品种以浙蒲6号和越蒲2号综合性状优良,在杭州高山地区具有极大推广前景。中棒形品种以浙蒲8号商品性较好,但产量相对偏低,可通过进一步研究其配套栽培技术来提高产量促进推广应用;越蒲1号目前不适合杭州市场消费习惯,但产量高,可作为外销储备品种。  相似文献   

2.
以引进的7个散叶莴苣品种为试材,种植在根域体积为445 cm3的栽培容器内,比较了7个莴苣品种的形态指标、叶色和维生素C含量,以期筛选出适合盆栽的莴苣品种.结果表明:绿色叶片莴苣品种‘Tarifa’和紫色叶片莴苣品种‘Mohican’的生长势强,株幅和叶长较大;‘Tarifa’叶片的维生素C含量为185.3 mg/100g,比含量最低的莴苣品种‘Cervantus'高15.5%,‘Mohican'的花青素含量最高,因此绿色叶片散叶莴苣品种‘Tarifa’和紫色叶片散叶莴苣品种‘Mohican’最适宜盆栽.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湖北高山蔬菜主要产区进行的9个大白菜品种比较试验,筛选出了3个综合性状优于时照的大白菜品种A32,A37,A21,表现为高产、商品性好、较抗病,667m2产量分别为5 800 kg,5 667 kg,5 333 kg,分别比对照高冷地增产27.95%.25.02%,17.65%,这3个品种适合在高山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适合济源高山露地越夏栽培的番茄优良新品种,引进4个品种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性状,推荐粉之夏作为济源高山露地越夏番茄新品种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叶用莴苣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2个叶用莴苣品种为试材,综合比较了不同品种植物学特性、采收期生长状况、田间生长状况和商品特性品种特性,以期筛选出适宜在北京地区推广的适应性强、产量高、商品性好的优良叶用莴苣品种,旨在为叶用莴苣的塑料大棚栽培品种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结球莴苣品种的GJ-2("荷兰结球生菜")和GJ-5("撒哈拉"),散叶莴苣品种的GS-1("方妮")和GS-6("北散生2号")等4个品种的植物学性状优良,田间生长整齐,栽培适应性强,净菜率高,小区丰产,适宜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适宜桂林高山地区栽培的番茄品种,收集番茄品种45份,并以当地表现较好的红8号为对照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圣达利、倍盈、瑞非、T147、超盈1号、瑞利、爱迪518、1431这8个品种果实性状好、产量高且抗番茄灰叶斑病,综合表现好于对照红8号,较适合桂林高山地区夏茬种植。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适宜在陕西太白高山冷凉地区种植的结球甘蓝品种,为该地区结球甘蓝品种的种植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考察了15个结球甘蓝品种的植物学性状和产量水平,用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DTOPSIS法)对株幅、叶球纵径、叶球横径、中心柱高、单球质量等主要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运用DTOPSIS法得出各理想解相对近似度(Ci)的最高值为0.7072、0.6739、0.6220,对应的品种分别为威风01、CR-绿崎、中甘596,其球形圆正、品质较好、结球紧实、产量高、商品性好、抗抽薹,适合在太白高山冷凉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8.
叶用莴苣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鉴定与耐热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露地和大棚两种环境、春季和初夏两种栽培季节下,对110份叶用莴苣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同时以中心柱长、抽薹天数和热害指数3个指标综合评价叶用莴苣种质资源的田间耐热性。结果表明:散叶莴苣叶尖形状、叶形、叶色、株高、叶柄长、叶柄厚、单株质量、净菜质量(球质量)和莲座叶等叶片性状变异较大,显示了散叶莴苣在种质变异和创新方面蕴藏着很大的潜力。结球莴苣品种间相似程度较高,仅在叶柄厚、莲座叶、净菜质量上存在变异。在初夏散叶莴苣比春季分别提前12~36 d抽薹,结球莴苣提前18~38 d抽薹。在大棚高温胁迫更强时,散叶莴苣抽薹期进一步提前,而且82%的品种在10 d内抽薹,表现出对高温的敏感性,结球莴苣部分品种因热害而死亡,热害指数能更准确地反映结球莴苣品种间的耐热性。抽薹天数、中心柱长与单株质量、净菜质量、叶形比等呈显著的相关性,也是评价叶用莴苣耐热性的重要指标。春季大棚种植采用热害指数、抽薹天数能够较好地评价叶用莴苣种质资源的耐热性。  相似文献   

9.
秋季栽培应市的莴苣,称之为秋莴苣。通过多年来的种植实践,逐步摸索和掌握了秋莴苣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和关键措施。一、选择好品种作为秋季栽培的莴苣,应选用对光照长度反应迟钝,且耐高温的中晚熟品种。适合我地栽培的有四川柳叶莴苣,无锡本地中熟种南站莴苣。柳叶莴苣上市略晚,但单株重,不易抽苔,产量高,品质好;南站莴苣对肥料要求较高,上市早、品质好、产量高。  相似文献   

10.
初选适合于我国冷冻地区种植的11个叶用莴苣在植物学特性、生育期、干物质含量和生长率几方面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筛选出适合西宁地区种植的莴苣品种。散叶品种有翠叶,结球品种有515和黑核。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羊肚菌高效栽培技术,并筛选出适宜黔西北冷凉山区栽培的羊肚菌品种,对引进的2种羊肚菌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和七妹羊肚菌(M.eximia),采用2种设施模式(简易平棚和简易平棚套小拱棚)开展栽培比较试验,对比分析2个种在不同设施模式下的出菇情况、产量及农艺性状差异。结果显示,六妹羊肚菌表现突出,可作为优良首选品种在黔西北冷凉山区推广栽培;简易平棚套小拱棚栽培的羊肚菌生长周期短、产量高、出菇整齐,是可推广应用的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适宜贵州山区省力化采收种植的簇生型辣椒新品种,对9个簇生型辣椒品种的农艺性状、果实成熟期集中性、抗病性和产量进行田间比较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组合CZ-3农艺性状、果实成熟期、产量和抗病性方面都优于其他组合,且比对照三樱椒增产82.03%,增产效果明显,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在贵州山区轻简化栽培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3.
鲜树枝人工速栽木耳,为目前段木栽培木耳的最新方法。特点是改段木为鲜树枝栽培;改砍穴接种为树皮割线道撒种;改露堆发菌为袋装发菌;改喷水调湿为开启袋口控湿。发菌快,出耳芽多,种后60~70天可出耳,产量比段木人工栽培最高产(11kg/棚)高7~252%,最佳棚产(38.75kg)可获纯利1037.5元。山区、丘陵、平原和城市都可采用。  相似文献   

14.
高山反季节栽培珍稀菇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杏鲍菇、真姬菇、鸡腿菇3个珍稀菇均属中低温型菌类,市场前景看好。通过高山反季节栽培珍稀菇试验得出,利用高海拔地区的自然条件,可选择3种菇的最佳栽培时间及烂菇、病虫害发生等的气象调控管理办法,为山区建立珍稀菇无公害生产基地,提供了科学的气象依据和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枣树主栽品种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研究西北地区枣树主栽品种抗寒性,对枣树适地适栽提供依据,以该地区9个枣树主栽品种的1 a生休眠枝条为试材,测定了不同低温处理相对电导率(REC),配合logistic方程计算各品种的半致死温度(LT50),确定品种的抗寒性。结果表明:9个主栽品种抗寒性差异较大,LT50在-20.16~-32℃,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  相似文献   

16.
甘肃葡萄气候区划与栽培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无霜期和活动积温作为甘肃葡萄气候区划的热量指标,生长季干燥度为水分指标,埋土防寒线为辅助指标,以甘肃省80个气象站点1981—2010年30年气象数据和全省3"(90 m)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基础数据,建立了全省无霜期、活动积温的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并将全省分为3个区域分别建立了干燥度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对各指标空间回归模型进行残差插值校正,在此基础上绘制了甘肃省葡萄气候区划图,将甘肃省欧亚种葡萄适宜栽培区划分为4区、11亚区,将山葡萄种植区划分为可种植区和适宜种植区,并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对各区葡萄栽培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莲雾不同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及抗冷适应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叶片和成熟枝条为试材,应用电导法测定莲雾在不同低温下细胞膜透性的变化,配合Logistic方程求出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评价6个莲雾种在不同降温时期的抗冷性,及同一时期不同部位的抗冷性,并结合露地栽培越冬表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自然降温过程中,6个莲雾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均随气温的下降而不断降低,但下降幅度因种而异,1.69~2.97℃不等。6个种抗冷性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水蒲桃>本地种>粉红种>紫红种>青色种>印度红。2 a生枝条的抗冷力最强,明显比叶片耐冷。冬季越冬表现与1月半致死温度测定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半致死温度可作为莲雾抗冷性评价的一个可靠指标。长时间低温加上霜冻,使露地栽培本地种、粉红种、紫红种的叶片和部分嫩梢受冷害,而印度红、青色种不能越冬成活。  相似文献   

18.
采用代料栽培对秦巴山区野生桑黄进行人工驯化研究,比较了不同温度、湿度、光照、通气等条件对桑黄子实体生长的影响,确定了出菇期的管理关键技术。结果表明,桑黄人工栽培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湿度90%一95%,光照300lx,早中晚各通风10min,平均每袋产桑黄干品36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