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明确引起福建省霞浦县马铃薯黑胫病的病原菌,从霞浦县马铃薯种植区采集马铃薯黑胫病病样分离病原菌,通过菌落形态、致病性、16SrDNA序列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进行田间药剂防治试验。序列分析和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引起福建省霞浦县马铃薯黑胫病的病原菌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采集的5个菌株均有致病力,马铃薯植株被侵染后茎部出现黑腐症状,块茎组织发生浸渍。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6%氢氧化铜可湿粉剂1?000倍液和2%春雷霉素水分散粒剂300倍液防效显著高于其他药剂处理,与清水对照相比,产量和商品薯率显著提高,综合防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福建马铃薯黑胫病的病原菌的种类和生物学特性,采集福建3个马铃薯种植区的病样,并通过平板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测定、生理生化测定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从病样中分离获得9个菌株,其中2个菌株鉴定为黑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3个菌株鉴定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4个菌株鉴定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巴西亚种(P. carotovorum subsp. brasiliensis)。不同地区菌株差异较大,其中福州青口的病原是P. atrosepticum,霞浦的病原是P.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而周宁的是P.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和P. carotovorum subsp. brasiliense混合侵染。  相似文献   

3.
唐伟 《落叶果树》2001,33(4):58-58
用10%世高水分散性颗粒剂等药剂防治苹果黑星病,试验结果表明,世高5000倍液的相对防效为99.1%,扑海因1000倍液为81.1%,而其他药剂防效较低,生产上可用世高与扑海因交替使用防治苹果黑星病。  相似文献   

4.
为了筛选防治樱桃茎腐病的高效、低毒药剂,采用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的方法,测定了9种药剂对樱桃茎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化学药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防效最好,一年两地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90.79%、86.83%;化学药剂50%肟菌酯悬浮剂7 000倍液、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4 000倍液、722 g/L霜霉威盐酸盐水剂800倍液和30%王铜悬浮剂800倍液也都有较好的防效,防治效果为78.50%~85.76%;生物药剂80%乙蒜素乳油800倍液防效能达到73.35%,6%春雷霉素水剂1 000倍液和0.5%香芹酚水剂1 000倍液防效较低,为12.01%~32.48%。因此,化学药剂吡唑醚菌酯、肟菌酯、烯酰吗啉、霜霉威盐酸盐和王铜等可以作为防治樱桃茎腐病的优选药剂,生物药剂乙蒜素也可以作为有效药剂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40%代·腈可湿性粉剂防治梨黑星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40%代·腈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00倍液和1500倍液进行防治梨黑星病(VenturiapirinaAderh)田间药效试验,其1000倍液、500倍液对叶片黑星病的防效分别达到99.3%和99.8%,对果实黑星病防效分别达到98.3%和98.6%,与40%福星乳油8000倍液的防效相近,极显著优于其1500倍液和对照药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及12.5%腈菌唑乳油3000倍液。  相似文献   

6.
2010—2011年进行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防治梨黑星病和苹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3 000~5 000倍液对梨黑星病叶片的防效为81.44%~95.61%,对果实的防效为83.32%~96.11%;对苹果白粉病的防效为71.24%~85.13%。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对梨黑星病的防效分别与生产上常用有效药剂400 g/L氟硅唑乳油8 000倍液、430g/L戊唑醇悬浮剂3 000倍液相当,无显著差异;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对苹果白粉病的防效与生产上常用有效药剂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相当,无显著差异。因此,在梨黑星病和苹果白粉病发病初期推荐使用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喷雾,可控制病害流行。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高效安全药剂防治梨斑点病,以5年生‘翠冠’梨为试材,选择8种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和5种不同组合混配药剂,进行单一药剂防效筛选和混配药剂防效试验。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4 000倍液、百泰(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科博(78%波尔·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个处理防效较高,分别达80.90%、74.62%、79.33%、77.65%、82.20%,可作为防治梨斑点病的主要杀菌剂或保护剂交替使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33%氨基酸寡糖素水剂3 000倍液、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4 0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百泰1 5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3 0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25%溴菌腈乳油1 500倍液4个混配药剂处理防效分别达87.13%、89.26%、89.98%、81.84%,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应的单一药剂处理,说明在选用防效较高的药剂作为主要防治药剂的同时,混配1种或1种以上其他药剂,有助于提高梨斑点病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不同类型药剂对胡萝卜黑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及增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胡萝卜生长期的黑腐病发生特点和症状特征设立了胡萝卜黑腐病的病情分级标准,并就7种不同类型药剂对胡萝卜黑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及增产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种不同类型药剂对胡萝卜黑腐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并且随着防治效果的提高,增产效果明显增加|其中效果最好的为40%百菌清悬浮剂(SC),防效为76.38%,产量增加84.21%。  相似文献   

9.
在贵州铜仁思南县邵家桥镇进行4种药剂防治辣椒白绢病的田间防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对辣椒白绢病防效最好,为69.6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效为62.62%;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效为59.43%;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效为46.56%。  相似文献   

10.
进行了5种药剂防治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第二次施药后7 d,5种药剂处理中以20%二氯异氰尿酸钠可湿性粉剂750倍液的防效最好,为65.47%,其次为53.8%可杀得(氢氧化铜)2000干悬浮剂800倍液,防效为56.45%;25%叶枯唑可湿性粉剂75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倍液和12%松脂酸铜乳油800倍液3个处理的防效分别为51.60%,50.86%和50.20%。上述药剂在生产上可轮换使用,5 d 1次,连续2~3次。  相似文献   

11.
我国马铃薯干腐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干腐病是马铃薯生长期和贮藏期的真菌性病害,极易侵染马铃薯块茎,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是限制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对马铃薯干腐病症状、传播、致病机制、鉴定方法,以及我国马铃薯干腐病发生情况、种类分布进行总结,并对马铃薯干腐病防治措施进行归纳,以期为马铃薯干腐病的研究和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对山西省马铃薯主要种植区的23 个县(村)进行化肥、农药抽样调查分析,以明确马铃薯种植基地化肥、农药 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山西省马铃薯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农药以化学农药为主,使用的农药产品有28 种(杀虫剂10 种、 杀菌剂14 种、除草剂4 种),其中化学农药占97.26%;主要用于防治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二十八星瓢虫和地下害虫; 商品薯和种薯种植基地的平均用药次数分别为2.28、4.67 次,平均农药使用量分别为1.61、1.55 kg·hm-2;禁用农药还在使 用,中高毒农药占比为17.9%。马铃薯种植过程中施用的肥料以复合肥为主,占比为54.55%;商品薯和种薯种植基地的平 均氮肥施用量分别为235.17、308.82 kg·hm-2,磷肥施用量分别为129.28、105.81 kg·hm-2,钾肥施用量分别为144.83、214.31 kg·hm-2。各种植基地间农药和肥料的使用差异较大,种薯种植基地的农药使用次数多于商品薯种植基地;肥料的施用多依 赖氮肥,忽略了氮磷钾肥的合理配施。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干腐病拮抗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铃薯干腐病发生严重地区,从健康植株根际土壤中筛选获得1株拮抗菌BAM-2,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 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BAM-2对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接骨木镰孢菌(Fusarium sambucin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及梨黑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菌率均达80% 以上,其胞外抗菌物质经60~100 ℃处理30 min、胰蛋白酶及胃蛋白酶处理、紫外线照射及反复冻融处理,抑菌率均维持在95%以上;pH值在2~11之间抑菌率保持在83%以上。说明BAM-2的胞外抗菌物质对植物真菌病害抑菌谱广,在热、酸碱、蛋白酶、紫外线照射及反复冻融方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研发为抗植物真菌病害的生物农药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利用国外种质资源创造的20 份高世代马铃薯无性系为试材,以尤金为感病对照,克新18 号为抗病对照,采用自然 病圃和人工接种的鉴定方式进行疮痂病抗性评价,利用SSR 分子标记分析试材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对比SSR 遗传相似性系 数聚类结果和试材抗病性分类结果,探究利用SSR 分子标记辅助筛选疮痂病抗病资源的可行性。从试验地土壤和感病块茎 共分离纯化具有链霉菌特征的菌株278 份,其中240 份来自于块茎,38 份来自于土壤。具有致病力的菌株127 株,经鉴定 全部属于Streptomyces scabies 菌种。试材间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可分为高抗、中抗、中感和高感4 个类型。人工接种与 自然病圃抗性鉴定结果存在极显著相关(R2=0.946 7)。抗病类型与感病类型通过SSR 遗传相似性系数聚类大致可以区分。  相似文献   

15.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囊萌发抑制法测定β- 氨基丁酸(BABA)、苯并噻二唑(BTH)、水杨酸(SA)和茉莉酸甲酯(MJ)4 种抗病诱导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囊萌发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筛选出最佳药剂和适宜浓度,将抗病诱导剂与杀菌剂混合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离体条件下,4 种抗病诱导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囊萌发无抑制作用;盆栽试验中,4 种抗病诱导剂处理能够导致马铃薯植株晚疫病病情指数下降和产量增加,且随浓度增加,晚疫病抗性增强,其中BABA 诱导抗病效果最好,适宜浓度为50 μg · mL-1,防效为64.83%。田间试验结果显示,与单独使用化学杀菌剂相比,BABA与杀菌剂混合处理效果更好,晚疫病最终防效高达81.28%,产量为2 911.08 kg ·( 667 m2-1。以上结果说明:BABA 能够较好地诱发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病性,田间防治推荐将化学杀菌剂与抗病诱导剂BABA 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16.
低温胁迫是影响我国南方冬闲田马铃薯种植的一大阻碍因素,发生在马铃薯植株生长发育前期。以马铃薯品种金 湘为试材,研究不同硒浓度(1、3、5 mg·L-1)和适宜浓度的喷硒次数(1、2、3 次)对马铃薯幼苗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 明:外源喷施1、3、5 mg·L-1 亚硒酸钠处理均可以提高低温胁迫下马铃薯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相对电导率以及丙 二醛(MDA)、H2O2 含量,且3 mg·L-1 的喷施效果最佳。低温胁迫下喷施3 mg·L-1 亚硒酸钠溶液1~3 次的幼苗叶绿素含 量高于未喷硒对照,MDA 和H2O2 含量均降低,且喷施2 次时效果最好。综上,适宜的喷硒浓度(3 mg·L-1)和次数(2 次) 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低温胁迫所带来的伤害,从而提高马铃薯幼苗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马铃薯真菌病害发生严重、多种病害混合发生、缺乏安全有效防治方法的问题,对前期筛选出的高效拮抗 菌株BA-26 进行分类鉴定,研究其胞外代谢产物的稳定性,明确防病促生作用。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以及 16S rDNA 序列分析,BA-26 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该菌株对8 种马铃薯病原真菌均表现出 较强的拮抗作用,对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 的抑菌率大于80%;胞外代谢产物经100 ℃处理30 min、紫外照射8 h、pH 2~10 酸碱处理、蛋白酶处理1 h 后,相对抑菌 率均维持在80% 以上;室内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BA-26 滤液对茄病镰刀菌的抑制率为91.3%;盆栽试验中,每盆施用 20 mL 浓度为4.0×109 cfu · mL-1 的BA-26 发酵液使马铃薯根长、须根数、株高、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分别显著增加32.07%、 111.94%、48.0%、19.6%。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BA-26 对马铃薯真菌病害抑菌谱宽,胞外代谢产物稳定性强,有较强的防病 促生作用,具有开发为马铃薯专用生防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田间试验表明,室外存放3 a的马铃薯黑胫病组织播种时撒入土壤,具有较强的侵染性。马铃薯病根组织处理的发病率最高,达到9.03%,病茎叶和无症状植株两处理的发病率均为5.16%,显然病组织对土壤传播马玲薯黑胫病有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薯形是马铃薯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马铃薯块茎形状在块茎发育的早期就已确定。选取长、圆薯形的马铃薯,在匍匐茎弯钩期、次顶端膨大期、块茎形成初期、块茎形成期4个块茎发生时期,制备石蜡切片并进行组织细胞学观察,研究长、圆薯形块茎发生时内部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匍匐茎弯钩期髓部组织的细胞层数差异可能是造成长、圆薯形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匍匐茎弯钩期可能是造成薯形差异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