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伐迹地伐根清理机整体设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采伐剩余物中,伐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伐区的伐根蓄积量很大,用途广(伐根可用于硫酸盐纸浆生产、微生物工业和制造木塑料等),将伐根取出利用经济效益极为可观.伐根清除后的林地易于人工更新造林,可有效利用林地,并可清除繁殖在伐根上损害树木的病虫害和真菌.在我国原始林区和人工林中,伐根清理很少,一般留在采伐迹地任其腐朽.所以,伐根清理是高效利用伐区剩余物和伐区边地更新造林的关键.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清理采伐迹地上的伐根,使采伐剩余物得以充分利用,对森林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工更新造林,减轻工人劳动强度,保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1960年10月在东北林学院凉水实驗林場的紅松林內所进行的不同寬度伐区皆伐作业主伐試点的迹地上所作的天然更新調查材料,闡明了迹地植物条件的变化,詳細分析了迹地天然更新的效程及其成敗原因,并得出下列几点結論:紅松林皆伐迹地的天然更新一般需要經过闊叶树(主要是楊、樺)的更替阶段,即伐后10—15年楊、樺郁閉成林时,才可能有更多的紅松更新。皆伐迹地通常能及时为小粒种子楊、樺所更替,但多分布不均,不少土地变为极密草丛和部分平湿地沼泽化的加强。迹地上的前更幼树能于采伐后迅速提高生长量,因此在森林采伐时应当特別注意保留幼苗幼树。皆伐迹地的人工更新是加快更新速度的积极措施,但更新期不应迟于采伐当年或次年,否則四、五年后的迹地为杂草、灌丛所布滿,将会大大增加整地、撫育所需的劳力和經費。  相似文献   

3.
森林采伐后,在采伐迹地上残留下来的树皮、枝丫、梢头、伐根、造材剩余物以及不适于加工为经济材、薪炭材和小规格材的废材统称伐区剩余  相似文献   

4.
森林采伐对迹地径流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实验方法,对针阔混交林地实施不同方式森林采伐作业后,迹地和径流量发生的变化进行了样地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皆伐对迹地径流量变化影响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5.
位于长江上源的川西亚高山针叶林采伐后,迹地土壤中营养元素如何改变,过去的文献中论述不多,笔者通过参加川西高原森林生态定位研究,将土壤观测分析数据加以分析,并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模拟皆伐迹地上土壤中钙的年变化过程。本文目的是想通过一个小集水区内皆伐迹地土壤中钙动态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在不同年分,当物质流输入值变化时,营养元素在土壤中传输、贮存的功能大小和输出状态强度大小,从定量化角度分析皆伐后土壤肥力变化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土壤营养元素动态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森林普查过程中,发现凡是有水曲柳母树的地方,在母树的周围都有天然更新的幼树和幼苗.为了揭示水曲柳天然更新的规律,我们选择了不同的迹地类型对水曲柳的天然更新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查结果归纳一下,以供参考. 一、皆伐迹地水曲柳天然更新的调查标准地选设在一九六○年大面积皆伐,冰雪滑道集材的采伐迹地上.采伐后进行了清烧林场,一九六二年进行了水曲柳的人工更新.标准地位于山下部西坡.上层有桦、柳和山桃,郁闭度达零点四.中层为暴马  相似文献   

7.
从营林为基础的观点讲,可以把采伐作业看做是营造新林的第一道工序。而采伐迹地的清理。又是伐区作业的最后工序。因此,为了减轻采伐作业对森林环境的破坏和尽快的恢复起一代新林,为伐后保留木的生存和生长以及人工更新创造有利条件。采伐迹地的清理应满足如下要求:  相似文献   

8.
森林采伐对森林生态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森林采伐后,各项生态因子的变化情况,通过皆伐区,择伐区、对照区各项同生态因子的比较,认为森林采伐对森林生态因子有明显的影响,对生态环境具有破坏作用森林皆伐后,林地光照、地表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蒸发量都显著高于对照区,森林采伐后失去了保水、保土的作用,使森地土壤及氮、磷、钾、有机质等养分大量流失;森林采伐后下草、下土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喜光植物代替耐荫植物侵入并成为优势种,给人工更新的和幼林抚育带来困难,择伐方式比皆伐方式破坏环境轻。  相似文献   

9.
目前,一些林业局的主伐伐区和天然次生林抚育伐的部份伐区,集材方式多数采用集材拖拉机伸入采伐腹地进行集材的作业方式。这种集材方式不可避免地使采伐后迹地保留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非皆伐区更明显),个别伐区基本上无保留树,造成后备资源严重短缺。而在我国林业目前处于“两危”的情况下,如何保护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野外观测方法,对森林采伐方式(皆伐、择伐、带状皆伐)对迹地光照条件和作业后天然更新质量进行了局部性研究。结果表明,更新树种不仅与种源有关,而且还与光照条件显著相关,即与森林采伐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1.
南亚热带米老排人工林皆伐迹地天然更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南亚热带米老排人工林落种后皆伐迹地的天然更新调查资料,对其皆伐迹地天然更新幼树的树种、起源、数量、空间格局、分布频度和树高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皆伐迹地上绝大多数的天然更新树种为米老排树种;(2)在0~10 m空间尺度内,米老排种子更新幼树的分布为聚集分布(P0.01);(3)米老排种子更新幼树的数量和频度,可达到森林天然更新的良级标准,亦符合采伐迹地人工更新成林的验收标准;(4)种子天然更新幼树树高的分布近似正偏山状的weibull密度函数;(5)在米老排人工林皆伐作业后1.5年左右,对采伐迹地天然更新幼树进行间苗定株较为适宜;(6)对米老排人工林适时适地的采用小面积皆伐、非炼山方式清理迹地剩余物、保护和利用迹地天然更新幼树的方式,可有效实现采伐迹地的森林更新。  相似文献   

12.
影响伐区作业的生态因子分析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从森林生态和森林采伐的关系入手,分析影响伐区作业的生态因子。这些生态因子包括林地坡度,林分结构、地表植被、采伐方式、采伐强度、集材方式、集材道间距、迹地清理方式,以及更新方式等,而林地坡度、采伐方式、集材方式、迹地清理方式和更新方式等是影响伐区作业的主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3.
森林采伐时保留幼树是迹地及时更新的一种主要方法。苏联国内制订的许多保留幼树的皆伐工艺(如窄带工艺、卡累利亚采伐工艺、沿海森林采伐工艺和柯斯特罗姆斯克采伐工艺等)正广泛地在森林工业和林业上采用。  相似文献   

14.
川西亚高山皆伐迹地土壤营养元素变化及景观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西亚高山冷杉林森林生态定位研究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发表了一些论文,但是对已失去的亚高山冷杉林的皆伐迹地土壤营养元素如何变化缺乏研究.地处长江上源的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的采伐一直为人们关注,这片水源涵养林失去后对环境的影响,如皆伐在小流域内土壤营养元素如何变化;原始针叶林景观改变,迹地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变化.有鉴于此,四川省林业科研所在过去建立的森林定位观测实验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柞桦林与其采伐迹地小区径流对比试验表明:柞桦林采伐后,林冠层截留功能丧失,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截留有所增大,地表径流系数增大73.3%,说明采伐对林地的产流有一定的影响;观测结果表明,柞桦林比采伐迹地产生的地表径流、壤中流少;在降水量少于50mm的情况下,柞桦林地一般不出现壤中流。  相似文献   

16.
采伐方式对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卢伟  高峰  周泽民 《森林工程》2001,17(3):17-18
本对采伐方式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皆伐和择伐对采伐迹地物理性质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显,对采伐迹地化学性质的影响较显。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湾沟林业局转变森林采伐方式,减少皆伐伐区作业量,加大择伐作业量,推算出了皆伐与择伐经营周期,要比全部实行皆伐经营周期提前八年达到周而复始地轮伐生产周期,提供低价林改造对象作法,为森林经营培育,木材生产管理及低价林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四不象”伐区的由来从森林经理学来讲,根本没有“四不象”这个术语。所谓“四不象”实际是有的林区在多年的木材生产过程中不重视科学,不按采伐方式办事,只凭“长官意志”搞“自由伐”或“随便伐”的产物。它既不象择伐,又不象渐伐,更不是采育兼顾伐,似乎是皆伐又不是皆伐的一种残破伐区。群众称之为“四不象”伐区。  相似文献   

19.
在苏联原始林区,现代森林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恢复更新被采伐的针叶林迹地.从1030年起,集约皆伐和集中皆伐(起初,主要对象是该地区的松树林。接着又有云杉林)的规模愈来愈大.现今这两种采伐方式的作业面积每年大约是1000.000公顷。 森林经理调查和俄罗斯联邦林业部的资料表明,在原始林区,列第一个十年计划期未,皆伐之后针叶树种的天然更新比较顺利。因地区和森林类型而异,天然更新面积为总皆伐面积的25—90%。在相当大一部分采伐迹地(平均而育  相似文献   

20.
采伐方式对土壤结构特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木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森林经营中,长期保持土壤肥力已成为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和保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但伐区作业作为森林经营的一项重要措施,在不同程度上破坏土壤的理化性质,皆伐迹地炼山和不同集材方式等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曾有报道。本研究主要探讨不同主伐方式对土壤结构特性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