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丽江县地处长江上游与“三江并流”景区中心地带,生态地位极端重要。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中,该县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真抓实干,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本文就工程试点情况、试点经验与显著变化、制约因素进行调研,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天然林择伐经营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永川 《森林工程》2006,22(5):7-9,18
按照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原则,从天然林生态保护角度出发,以福建省永安市为例。利用森林分类经营方法对天然林经营进行科学分类,提出天然林因林因地实行合理的择伐方式是实现天然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天然林择伐经营的具体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黄河流域兰考县的生态安全变化,对其生态安全进行定量评价,明确限制区域生态安全的因素,以DPSIR模型为框架,建立5个准则层,选取29个指标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得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与生态安全等级。结果表明,兰考县生态安全指数呈现由低到高、逐渐上升的趋势,生态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向“较安全”转变,警情由“重警”转变为“中警”;从子系统上来看,对区域生态安全贡献最大的是状态、影响和驱动力,响应和压力贡献偏低。研究表明,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处于稳定状态,区域内生态安全受经济发展水平、人类活动干扰和工业污染物的排放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四川西部是长江上游天然林主要分布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绿色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区,气候及地质地貌的复杂变化又使本区域成为我国特有动植物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的实施应在现有森林分类经营区划的基础上,以保护现有植被,重点实施封山育林为主。造林和封育坚持乔、灌、草结合,多树种一起上的原则,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与森林生态旅游景观建设相结合,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相结合,在短期内恢复植被覆盖,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生态防护体系,为本州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半山区天然林资源不断减少的状况,本文从维护森林自然生境的生态功能、保存基因资源、控制林木生态病害;传统林业向现代化林业转化等方面,阐述了四平市东部天然林应划定“自然封护区”的必要性及其保护办法。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漠化地区生态安全评价和防治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以甘肃省石羊河流域为例,构建了生态安全指标体系,进行了生态安全评价,提出了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和建议。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居中,北部地区较差,绿洲面积、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利用是影响流域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流域生态安全和荒漠化现状的主要驱动力。为甘肃省其他地区的生态安全和荒漠化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天然林禁伐以来,我国由以发展经济为主的传统林业向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为重点、全面发挥森林效益的现代化林业转变,工作重点转向生态工程建设,转向恢复和发展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上来,效益有了明显改观。但由于各林区地处老少边穷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生活贫困,随着“天保”工程逐步推进和林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矛盾逐渐暴露,“天保”工程难度逐渐增加,不稳定因素随之增多,必须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针对半山区天然林资源不断减少的状况,本文从维护森林自然生境的生态功能、保存基因资源、控制林木生态病害;传统林业向现代代林业转化等方面,阐述了四平市东部天然林应划定“自然封护区”的必要性及其保护办法。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实施天然林保护不容忽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天然林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生物资源,延续物种,提高生态建设水平,服务当今人,满足后代,更好地发挥“三大”效益。目前,天然林资源丰富的“大”省作为天然林保护的重点,全面实施保护已引起各方关注,而天然林资源较少的“小”省,保护也不容忽视。1 从天然林在辽宁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看保护的重要性辽宁省是个天然林较少的省份,天然林仅有199万hm2(其中近90%集中在东部地区),这很少的天然林,在辽宁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①使辽东山区成为辽宁中部城市和辽河平…  相似文献   

10.
海南省从1994年起停止了热带天然林的采伐;“ITTO”海南项目正在开展“热带天然林永续经营”的研究。这两种做法似乎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既做到有效的保护,又能永续地经营,必须从长远出发,以国家为主,全岛统筹,分步进行。  相似文献   

11.
以栾川县为例,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7年来。该县的森林资源增长情况及林区经济发展进行了调研,分析评价了天保工程实施以来的森林生态效益以及经济、社会效益;对天保区后续开展的生态补偿技术进行探讨,分析了当前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指出天保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与社会效益,生态补偿制度需不断完善,才能巩固天保工程的成果,为生态建设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在全省森林分类区划的基础上,2004年以县为单位开展了国家重点公益林和两类林的区划界定及调整工作,并经国家林业局、财政部核查认定,确认云南省国家重点公益林面积为791.8万hm2.文章介绍了中央森林生态补偿基金的补偿范围、项目实施2年来取得的成绩、工作经验,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是林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国家储备林建设所需资金量大,传统的以财政为主的投入方式远不能满足需求,政府鼓励市场主体运用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资本建设国家储备林。通过分析近年来央地合作共建国家储备林的探索与实践,结合对重庆市国家储备林项目创新机制的研究,提出把握“公益性”、“民生性”、“创新性”,做大做强国家储备林的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建设项目对森林资源的破坏问题已日益突出,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实行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补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的政策背景和现实意义,指出了玉溪林业在"生态立市"战略中处于基础地位,分析了玉溪市分类经营区划以及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情况,提出了进一步搞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森林生态资产资本化运营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森林生态资产资本化运营是利用市场手段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直接或间接创造收益的经济运作过程,对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在界定森林生态资产资本化运营概念的基础上,从运营要素、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工具3个视角梳理了森林生态资产资本化运营的相关文献,并对现存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最后提出相关建议:重视森林生态资本由谁来运营以及运营环境和目标等方面的要素作用,调动社会资本并实施与全民参与激励相容的市场化补偿机制,实行分类补偿并探索小尺度的森林生态补偿标准与评估方法,提高政府监督管理力度并合理利用金融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世纪之交的重大生态工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我国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它涉及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程区林业用地总面积12372万hm2,天然林面积5643万hm2。工程分试点和正式实施2个阶段。通过工程的实施,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的3038万hm2天然林全面停伐,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逐步调减到位。到2010年,工程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将得到切实保护,森林植被得以恢复,74万企业富余人员将得到妥善安置和分流。同时,国家为保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丽江市天保工程实施成效及天保工程二期的实施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丽江市天保工程的实施,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加快了森林植被恢复步伐,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丽江市在天保工程实施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仍存在天然林生态系统仍然十分脆弱,森工企业改革相对滞后,林区产业支撑能力不强等问题.藉此提出了落实工程目标责任制;加快森林植被恢复进程,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妥善安置职工就业,切实保障林农利益;落实属地责任,逐步推进林区改革;依托资源优势,加快产业发展等天保工程二期的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9.
运用价值循环理论分析河南省不同类别森林生产的价值循环特点,探求当前情况下不同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得出了对生态类森林必须实施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才能保障其不断扩大再生产,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制度和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才能使不同类型的森林生产实现价值的完全循环.测算出河南省当前生态类森林的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为360元/a.hm2.  相似文献   

20.
以三明市为例,分析三明市生态公益林现状,现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及存在问题,着重探讨了森林生态效益的内涵定义、评估办法,并提出构建森林生态补偿体系设想,旨在为决策层制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