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树木抗旱生理及造林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抗旱性结构、抗旱生理及抗旱造林措施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抗旱性结构方面,树木靠减少叶量和叶面积、增加根系,及叶、茎、根的旱生化结构来提高抗旱能力。在抗旱性生理方面,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酶活性、根系活力及水分参数均随着树木抗旱能力的强弱而发生变化。通过树种选择、提前整地、覆盖造林和使用保水剂等造林措施的实施,均可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2.
抗旱造林技术需要因地制宜,其整地方式、造林方法、护林方法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选择合适的造林方法与造林技术进行科学造林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分析我国的抗旱造林技术及其相关技术要点,旨在为我国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提供一些参考思路。第一部分论述了抗旱造林技术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二部分分析了抗旱性树木的选择,第三部分论述了抗旱造林技术,第四部分探讨了抗旱造林技术要点,第五部分以辽西北地区为例,论述了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国外苗圃栽培措施对树种抗旱性影响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干旱是阻碍全球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故各国对树木抗旱性的研究非常重视。在育苗阶段, 通过不同栽培处理, 如水分胁迫、施肥、生长抑制剂、菌根菌、光周期等, 研究苗木对干旱的形态适应性和生理适应性, 为培育抗旱树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增强苗木抗旱性, 提高造林成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抗旱造林是荒山造林快速发展的技术难题。从选择抗旱性较强的树种、整地汇集、储存有效地表水满足林木生长需要、增加造林技术含量等方面介绍了黑茶山林区抗旱造林的技术。  相似文献   

5.
抗旱造林是荒山造林快速发展的技术难题。从选择抗旱性较强的树种、整地汇集、储存有效地表水满足林木生长需要、增加造林技术含量等方面介绍了黑茶山林区抗旱造林的技术。  相似文献   

6.
高温干旱对油茶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干旱、高温等自然因素对不同林分、不同栽培模式油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油茶物种抗旱性差异显著,在调查的3个物种中,小果油茶的抗旱性最强,普通油茶次之,腾冲油茶的抗旱性最差;不同林龄林分的抗旱性不同,1~2年生新造林分的抗旱能力明显低于3年生或以上林龄的林分,且3~4年生林分抵御夏季高温干旱的能力要强于5~7年生林分;山坡中下部造林、大苗造林、减少新造林套作经营(花生)、科学覆膜管理措施能显著提高新造林的抗旱能力,加强修剪和抚育管理是改善油茶成林和老林抗旱性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今后的油茶生产过程中,应从油茶育种、育苗、造林和栽培管理一系列环节出发,研究形成一整套油茶抗旱栽培的技术体系,才能够真正地提高油茶抗旱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别从树木的水分生理、渗透调节、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效率、酶活性、膜脂过氧化、干旱诱导蛋白以及抗旱性分析方法等几个方面,综合评述了树木抗旱生理学与生化学较为普遍采用的抗旱性指标。  相似文献   

8.
林木抗旱性研究及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旱是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大环境压力之一, 也是影响干旱区林木分布和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林木抗旱性的强弱, 直接关系到造林的成败, 因此研究林木的抗旱性是树种选择的基础.文中主要从林木抗旱机理的研究、林木抗旱评价指标的研究、林木抗旱性评价的主要方法3个方面对近年来林木抗旱性评价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茎干缠膜抗旱造林方法 ,不仅可以减少树木的水分蒸发 ,增加苗木抗旱 ,还提高了造林的成活率 ,此外 ,亦不会产生日灼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太行山区抗旱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行山抗旱造林技术包括重截干造林技术、小鱼鳞坑整地造林技术、苗木浸泡造林技术、GGR和抗旱保水剂处理技术、树盘覆盖造林技术、树干封闭技术、点播造林等。2009年,鹤壁市共推广太行山抗旱造林技术2 000hm2,在廊道绿化中推广该技术120 km,栽植树木400万株。  相似文献   

11.
干旱是树木生长过程中一种常见的逆境。树木为了适应干旱,在叶形态及解剖结构、叶片内含物质、渗透调节及酶调节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以保持渗透势的平衡和清除自由基,避免或者减轻细胞受到伤害。文中综述了干旱对树木叶片形态及解剖特性、比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叶片气孔调节及光合生理、叶片内含物质、抗旱生理和叶片脱落及衰老等方面的影响。未来的研究热点是在大尺度上长期研究叶性状和抗旱生理的关系,对叶片性状及其环境进行协同研究,强化常见树木的主要栽培品种和珍稀树种的叶片抗旱研究,通过基因工程和分子育种技术筛选抗旱品种。  相似文献   

12.
干旱胁迫对华南地区三种苗木蒸腾耗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灰岩裸露地区土壤普遍具有土层浅薄、保水性差的特征,因此石灰岩地区植物会经常面临干旱胁迫逆境。该研究选择华南石灰岩地区常见的任豆,以及两种石灰岩地区造林供选树种楝叶吴茱萸、车轮梅,通过比较分析这三种植物的盆栽苗木在不同的干旱胁迫程度下的叶片水势、耗水量以及耗水速率,揭示蒸腾耗水规律,为评价植物抗旱性能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在水分亏缺条件下进行造林或者植被恢复提供理论指导。实验结果表明,三种苗木以白天的耗水为主;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日总耗水量的大小顺序均为:任豆〉车轮梅〉楝叶吴莱萸正常水分条件下三种苗木的耗水速率日变化趋势呈“单峰”曲线,轻度干旱胁迫时,楝叶吴菜萸和车轮梅的耗水速率日变化趋势则呈“双峰”曲线,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干旱胁迫较为严重时,三种苗木的耗水速率受环境温、湿度的影响比较小,在7.9~114.3μmol.m^-1·s^-1之间。综合实际耗水速率的降幅以及重度干旱胁迫下的耗水速率来看,抗旱节水性能大小为:任豆〉车轮梅〉楝叶吴茱萸。  相似文献   

13.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复杂的人类活动和特殊的地上与地下二元结构水文系统以及碳酸岩丰富的节理裂隙导致了土壤水分渗漏强烈,地表干旱缺水,临时性干旱严重,使该区植物普遍遭受干旱胁迫,影响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文中通过综述干旱胁迫对喀斯特地区植物的影响,从植物形态特征、光合作用、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系统等方面分析植物应对干旱胁迫的机理机制,得出喀斯特地区植物一般具有发达的叶片表皮毛、较厚的角质层、强壮发达的根系特征并通过叶片的气孔调节应对干旱。此外,植物体通过积累脯氨酸、可溶性糖等渗透调节物质,增强抗氧化酶系统的活性来抗旱。提出通过抗旱锻炼、矿质肥料、化学和微生物调控以及抗旱品种的选育等途径来提高植物的抗旱性。建议今后的研究应加强模拟实验与野外验证实验相结合、分析植物对多种逆境的交叉响应,综合分析生长生理生态基因等特征,建立符合当地植物的抗旱评价体系,以及研究喀斯特和非喀斯特环境中植物对干旱胁迫适应的差异性来分析植物对干旱胁迫适应的机理机制,以期为深入研究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物的抗旱性能提供参考,并为植被恢复及物种选择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以2007—2009年在云南省持续发生的旱灾为例,通过方差分析,检验不同地域、地类、树种和起源的森林是否存在抗旱能力的差异,通过对受灾数据的比较分析,总结出云南省森林资源的抗旱能力和受灾原因。结果表明:不同地类、树种和起源的森林,抗旱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地域的森林,抗旱能力理论上不存在差异,但实际上从调查数据来看还是存在差异的。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中的抗旱造林技术与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对黄土高原的地貌、植被情况以及退耕还林现状和退耕还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综合评述了退耕还林过程中所采取的抗旱造林技术措施,主要围绕抗旱造林树种的选择、蓄水保墒技术以及林分合理配置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并指出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应用及水源工程建设是今后退耕还林中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红柳、侧柏和合头草等3个树种的抗旱性与9项抗旱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叶水势、叶片相对含水量以及电导率与3个树种的关联度分别为0.767 4、0.700 5、0.679 3和0.628 7,它们可作为3个树种重要的抗旱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7.
沙棘抗旱性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如果只利用单因素/单项指标评价其抗逆性,则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本研究对干旱胁迫下4个沙棘品种的多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发现:乡土中国沙棘(河北丰宁种源)品种的抗旱性最强,引进大果沙棘―乌兰格木品种的抗旱性最差,引进的4个沙棘品种抗旱能力强弱的排序为:丰宁(0.619)> 楚伊(0.445)> 向阳(0.390)> 乌兰格木(0.274)。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水势、谷胱甘肽还原酶和脱落酸的含量可作为沙棘抗旱性的判定指标。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与对照相比,4个引沙棘品种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叶水势均下降,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细胞膜透性、谷胱甘肽还原酶和四大激素均上升,这说明干旱逆境胁迫影响了沙棘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同时通过内在的生理生化指标的改变来增加其自身对逆境胁迫的抵抗能力。这些将为沙棘抗旱树种的筛选和进一步的杂交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未成林地自然灾害受损核查办法,对贵州省2013年人工造林未成林地干旱灾害受损情况进行省级核查。分别针对不同受灾地域、工程项目、造林年度、混交方式、树种组5个承灾体,分析受损程度等级、株数保留率情况。为积极有效应对干旱灾害,在科学造林、加大抗旱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完善灾后恢复重建相关政策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中提出抗冻耐旱型植被退化特征为次生林比例大、林分结构缺失及缺陷、种间竞争激烈且优势树种功能未充分发挥、树种选育缺乏适应性评价,恢复策略包括恢复生态经济型植被、调整林分树种组成与密度、修复水平与垂直层次的结构缺陷、合理划分功能区以实行分区保护和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喀斯特高原山地区抗冻耐旱型植被恢复的基础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为提高抗冻耐旱型植被的适应与恢复能力,未来需要加强植被适应性修复、树种选择与配置以及水肥管理与土壤培肥改良3个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