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榆紫叶甲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榆紫叶甲的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进行了榆紫叶甲无公害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成虫羽化始盛期,树干上喷绿色威雷200倍液,杀虫率达97.1%;在越冬成虫上树取食始盛期,用溴氰菊酯制成毒笔,每株树涂2个药环,杀虫率达95.9%;在榆紫叶甲卵孵化盛期,利用3%高渗苯氧威、25%灭幼尿3号悬浮剂、1.8%阿维菌素、20%菊杀乳油1 000~1 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杀虫率均在92.4%以上。  相似文献   

2.
蠋蝽对榆紫叶甲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紫叶甲Ambrostoma quadriimopressum Motschulsky是危害榆树Ulmus spp.的重要食叶害虫,通过室内外试验探讨蠋蝽Arma chinensis Fallou对榆紫叶甲的捕食能力。在室内,选择饥饿24 h的蠋蝽3,5龄若虫、成虫3个虫态,对10,20,30,40头共计4个密度的榆紫叶甲幼虫的捕食量测定,结果在不同的榆紫叶甲密度梯度下,蠋蝽的捕食量差异不显著;蠋蝽3,5龄若虫和成虫(各5头)对榆紫叶甲卵的捕食量分别为(9.54±3.39)粒、(50.69±25.96)粒和(50.98±21.37)粒,其中3龄若虫捕食量小于成虫和5龄若虫,差异显著。野外释放蠋蝽后榆紫叶甲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室内测定六斑异瓢虫Aiolocaria hexaspilota(Hope)幼虫及成虫对榆紫叶甲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 Motschulsky卵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各龄幼虫及成虫的捕食量随榆紫叶甲卵密度增加而增加,当榆紫叶甲卵增加到一定数量时,捕食量趋于稳定,其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六斑异瓢虫1~4龄幼虫及成虫对榆紫叶甲卵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92,16.86,68.26,198.61和292.40粒。经χ2检验,其理论值与观察值差异不显著。在相同猎物密度下,六斑异瓢虫成虫随着密度增大,平均捕食量和捕食作用率下降,而分摊竞争强度增加。捕食作用率E与六斑异瓢虫成虫密度P的关系为E=192.5965P-0.2411。  相似文献   

4.
采取在树干上涂抹药土环加绑塑料环的方法对榆紫叶甲进行控制试验,结果表明:施药第3天,用药环A加绑塑料环对榆紫叶甲成虫的防治效果在98%以上,第30天防治效果在75%以上,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虫害诱导的家榆挥发物对榆紫叶甲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态顶空采样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GC-MS)研究受榆紫叶甲成虫危害的家榆挥发物的变化情况,并利用触角电位和"Y"型嗅觉仪比较分析榆紫叶甲雌雄成虫对主要成分的触角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特点.结果表明:受榆紫叶甲成虫危害的家榆释放19种成分,其中顺-3-己烯醇、α-蒎烯、柠檬烯、顺-3-乙酸叶醇酯、芳樟醇、水杨酸甲酯、石竹烯、α-法尼烯和(E,E)-4,8,12-三甲基-1,3,7,11-十三碳四烯(TMTT)9种化合物与健康家榆相比有显著差异.除了TMTT,对其余8种化学标准品进行生测的结果表明:雌性成虫对顺-3-己烯醇、芳樟醇和α-法尼烯有较强的趋性反应,而雄性成虫对α-法尼烯和石竹烯的趋性反应较强.这可为应用引诱剂进行田间监测和控制榆紫叶甲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摸清金斑蝶成虫的行为特征,[方法]在田间的网室内跟踪观察其飞行、取食、求偶、交配和产卵行为。[结果]表明:金斑蝶成虫羽化主要集中在8:00—10:00,成虫羽化当天基本处于停歇状态;羽化第2天起至交配前,雌雄成虫的日平均飞行次数及日平均飞行时间均逐渐增加,雄成虫的日飞行高峰在13:00—15:00,雌成虫的日飞行高峰期在9:00—11:00和15:00—17:00,雌雄成虫的日平均飞行次数、平均飞行时间和日飞行规律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飞行次数与飞行时间均呈显著正相关(雌蝶:r=0.978,p0.05;雄蝶:r=0.957,p0.05)。金斑蝶雌雄成虫羽化次日开始取食,自羽化第2天起,雌雄成虫的日平均取食次数及日平均取食时间均逐渐增加,雄虫的日取食活动高峰期在9:00—11:00,雌虫日访花高峰期在11:00—13:00和15:00—17:00,雌雄成虫的日平均取食次数、平均取食时间和日取食规律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取食次数与取食时间均呈不显著正相关(雌蝶:r=0.949,p0.05;雄蝶:r=0.853,p0.05)。最早交配时间发生在羽化第4天,雌雄成虫均可多次交配,交配主要发生在14:00—16:00。产卵时间主要在11:00—13:00,雌成虫的产卵方式为散产,主要产卵于寄主植物叶片背面。[结论]金斑蝶成虫期可分为运动器官成熟阶段、补充营养和促进生殖器官发育阶段、求偶和交配阶段、产卵等4个阶段,各阶段内行为有交叉。  相似文献   

7.
采用室内饲养方式,首次对会泽新松叶蜂Neodiprion huizeensis成虫日节律进行全程观察记录。结果发现:会泽新松叶蜂羽化成虫中雌虫数量占优势,羽化率73. 17%,被寄生率12. 17%;成虫羽化随时间变化十分明显,羽化高峰期在11∶00—13∶00,其间羽化数量占羽化总数的71%;交配行为日节律明显,高峰期集中在11∶00—13∶00,12∶00时最高,达到25%;产卵行为从7∶00开始增加,在13∶00—15∶00处于高峰,13∶00时最高,达到32. 5%。成虫行为的日时间分配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为静息行为,其次为移动行为和产卵行为,最小的是交配行为;移动行为主要在白天进行,高峰出现在11∶00—13∶00,夜间成虫基本不进行活动。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扎兰屯地区榆树常见3种叶甲的形态特征,对比了榆绿毛萤叶甲、榆黄毛萤叶甲和榆紫叶甲成虫形态识别特征的异同,总结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并提出防治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角胸叶甲(鞘翅目:叶甲科)是危害油茶叶子的重要害虫。研究角胸叶甲性选择和交配及产卵等行为学特性,为性干扰诱杀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湖南永安镇油茶林土壤中挖出越冬代幼虫在室内连续繁殖,羽化后单头饲养,配对后观察其交配行为(记录交配前、交配和交配后3个阶段的交配行为)、交配产卵日节律(统计白昼和夜晚的交配次数和产卵量)、长期配对下成虫体质量及交配经历对性选择的影响。【结果】成虫羽化5~6天后开始交配,日平均交配(5±4.2)次,交配持续时间最短1 min,最长可达40 min,平均交配持续时间(18.88±9.3)min。交配后6~7天开始产卵,平均每雌产卵量为(275.5±131.4)粒。交配活动在10:00次数最多,其次在16:00、18:00较为密集。在下午有2个明显的产卵高峰期,分别为16:00和18:00,另外,在14:00、22:00及2:00产卵量相对较多,其他时间产卵量极少。雌虫喜欢选择体型小的雄虫进行交配,雄虫喜欢与有交配经历的雌虫进行交配。【结论】角胸叶甲成虫可进行多次交配,成虫体型对性选择有一定影响,成虫的交配经历也是影响性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生物药剂对榆紫叶甲成虫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8%阿维菌素、50 000 IU·mg-1苏云金杆菌、3%高渗苯氧威、1%苦参碱四种生物药剂防治榆紫叶甲成虫,并对防治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施用4种生物药剂7 d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4.22%、80.44%、95.42%和99.30%,3%高渗苯氧威和1%苦参碱对榆紫叶甲成虫有相对突出的防治效果和速效性。  相似文献   

11.
榆紫叶甲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紫叶甲在吉林省西部1年发生1代。在系统调查其主要生活习性的基础上,采用杀虫胶环对其越冬成虫进行了防治,杀虫率可达98.0%以上;应用人工释放蝎蝽防治榆紫叶甲幼虫的防治效果可达60%-80%,并可在示范区形成较稳定的群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生物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化学生态学角度对榆紫叶甲的生态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未来需要在榆紫叶甲的分子、生理生化等领域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以利于更好地在林间监测和防治榆紫叶甲,减少和降低该虫的严重危害带来的经济和生态损失。  相似文献   

13.
榆树绿毛萤叶甲和榆紫叶甲是我国榆树的2种主要食叶害虫,有专食特性,在榆树种植区单一或混合发生为害。幼虫成虫均取食为害,主要以大龄幼虫和成虫取食叶肉,残留表皮,严重为害时整株树无一完整叶。受气候条件所限,榆树在北方地区绿化中占较大的比重,这2种榆树叶甲的为害严重影响榆树的生长和景观效果。文章综述了这2种榆树叶甲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预测预报及生物防治等现状,以期更好地促进其绿色防治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用绿色威雷、绿色威雷Ⅱ代30、60、150倍液和松毛虫长效阻杀剂在榆树胸高处喷或涂30cm的闭合环防治越冬后上树的榆紫叶甲,效果达到84.6%99.8%,且其杀虫持效期可完全覆盖榆紫叶甲越冬成虫盛期,生产中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榆紫叶甲不同发育历期药剂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紫叶甲是近年来城市绿化树种榆树的重要害虫之一,并且发生危害日趋严重,已经对榆树生长造成巨大的影响。针对榆紫叶甲的3个主要发育历期进行药剂防治试验,试验得到一种作用效果较好的药剂(8%绿色威雷微胶囊剂),其在榆紫叶甲的各个发育历期中都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同时,对比不同历期的防治效果发现,幼虫期是防治榆紫叶甲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6.
榆紫叶甲发生期测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历期预测法和有效积温预测法对榆紫叶甲初孵幼虫及成虫发生期进行了测报,预测结果与实查结果基本相符。还利用物候预测法对越冬出蛰的成虫活动盛期进行了测报。  相似文献   

17.
<正> 榆紫叶甲赤眼蜂(Asynacta ambrostomaeliao,sp.na.)(新种)是榆紫叶甲主要天敌之一。该蜂具有分布广、适应性较强、寻搜寄主能力强、繁殖速率快等特点,在榆紫叶甲综合防治中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因此,我们对其生物学及林间释放效果进行了研究。一、形态特征榆紫叶甲赤眼蜂前人有过研究,但未曾正式发表,并曾被误称为跳小蜂(Docyrtus sp)。1987年廖先生将此蜂定为新种,并发表于“中国经济昆虫志”第34册,210页。  相似文献   

18.
榆树是东北、内蒙古地区西部主要造林树种,近三十年来,由于榆紫叶甲的猖獗危害,目前榆树已残留无几。自一九七一年以来吉林省林科所着手对此种害虫防治技术进行了探索,一九八○年受林业部的委托又同怀德县杨大城子林场协作,对榆紫叶甲防治技术获得可喜成果。在对榆紫叶甲生物学特性较为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1)JLY—8401毒胶环防治榆紫叶甲简便易行,省工省时,成本低,很少杀伤天敌,效果显著;(2)一九七一年最  相似文献   

19.
利用毒绳技术防治榆紫叶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榆紫叶甲是榆树的主要害虫,近几年在辽宁省北宁市平均虫口密度为145头/株,严重影响北宁市三北防护林建设,为有效防治榆紫叶甲,根据其越冬成虫上下树习性,开展了毒绳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用灭扫利,速灭杀丁分别与柴油,机油按1:1:8比例制作毒绳,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杨振德  赵博光 《林业科学》2013,49(1):152-160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苦豆子生物碱对柳蓝叶甲产卵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苦豆子不同生物碱对柳蓝叶甲成虫的毒力不同,因而对柳蓝叶甲产卵行为的影响也不同.在选择性取食条件下,5 mg·mL-1苦豆子生物碱即对柳蓝叶甲成虫产卵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槐果碱、苦参碱、苦豆碱和总碱对柳蓝叶甲成虫产卵抑制率分别为61.2%,61.3%,46.3%和53.2%.槐定碱和氧化苦参碱对产卵的抑制效果较差,抑制率仅为6.4%和5.3%.在选择性条件下虽然苦参碱对柳蓝叶甲的产卵驱避率高达54%,但各生物碱单体之间无显著差异.在非选择性取食条件下,苦豆子生物碱对柳蓝叶甲成虫产卵的抑制作用更为强烈,用总碱、苦豆碱、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处理后的叶片饲喂12天,其产卵抑制率平均分别为82.2%,74.4%,55.6%和33.6%.当用毒力较弱的氧化苦参碱、苦豆碱或槐定碱处理时,柳蓝叶甲雌虫倾向于把卵产在非生物碱处理的叶片上;这些生物碱处理对柳蓝叶甲卵块大小无显著影响但产卵量明显受抑制.当用毒力较强的槐胺碱或槐果碱处理时,柳蓝叶甲的产卵量和卵块大小均受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