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采用表型性状测定结合RAPD标记,研究福建境内8个光皮桦野生种群的遗传变异,探讨遗传变异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光皮桦野生种群在DNA和表型水平上的遗传变异基本一致,即约2/3的变异存在于种群内,1/3存在于种群间;叶、果序和种子3类性状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0.063 2,0.070 6和0.069 3,各类性状的形状指数(长宽比)的变异系数均比单个性状小;种群平均多态位点百分比(PPL)、Nei's基因多样性(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65.27%,0.246 1和0.362 8.相关分析表明:表型性状间及其与经纬度、年均温、年日照时数、海拔及有机质等环境因子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与各环境因子相关的主要表型性状有叶长宽比、侧脉数、叶基角、种翅宽、种子千粒质量和果序长宽比等;PPL,h和I与年日照时数呈显著相关,与经纬度、年降水量呈负相关;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不显著,而与年均温分异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七里峪不同海拔茶条槭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ISSR分子标记研究七里峪1200~2000m 8个海拔梯度茶条槭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11条引物共得到78个重复性好的位点,在物种水平上,多态位点78个,多态百分率为100%.在8个茶条槭种群中,总遗传多样性指数Ⅰ(Shannon多样性指数)、HB(Bayesian指数)分别为0.507和0.368,表现出高的遗传多样性.8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呈现出随海拔升高而增大的趋势.AMOVA分析表明,74.3%的遗传变异存在于茶条槭种群内,25.7%存在于种群间(φST=0.257,P<0.001).相关回归分析显示,茶条槭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含量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8个种群可大致分成2组,与其地理分布相一致.茶条槭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与不同海拔种群所处生境的异质性是七里峪茶条槭种群现有遗传格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南方红豆杉种源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来自10省区15个南方红豆杉代表性种源,研究揭示其种源遗传多样性及地理变化、种源遗传分化等.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物种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为0.419 2,多态百分率(PPL)、Nei's基因多样性(HE)和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I)分别变化在80.00%~93.33%、0.339 3~O.3873、O.492 6~O.5615.南方红豆杉种源遗传多样性受其产地经度和纬度非线性共同影响,偏南和偏西地区种源的遗传多样性较低,而偏东和偏北地区种源遗传多样性则较高.因试验的南方红豆杉种源其原产地种群皆是较大的古树群,且片断化的时间较短,加上其特有的繁育特性,种源问基因分化系数为O.1211,仅有8.75%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源间,而91.25%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种源内.UPMGA聚类结果还显示,除福建武平和武夷山2个较小种群的种源外,试验种源可按地域大致划分为偏东和偏北,及偏南和偏西2个种源区.  相似文献   

4.
濒危小灌木长叶红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RAPD和ISSR2种分子标记对濒危小灌木长叶红砂5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18个RAPD引物和14个ISSR引物分别扩增出118和114个位点,多态位点比率(P)分别为88.98%和89.47%。在物种水平上,RAPD标记的结果为:Shannon’s信息多样性指数(I)为0.4656,Nei’s指数(H)为0.3303;ISSR检测的结果:I=0.4688,H=0.3083。2种分子标记均表明濒危小灌木长叶红砂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Nei基因多样性指数表明,大部分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RAPD分析发现86.22%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内;ISSR分析发现89.29%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内。种群间遗传变异低的主要原因是种群间存在较强的基因流(Nm)分别为3.0097和4.1787)。长叶红砂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与物种特性和对高胁迫环境的长期适应有关,濒危植物并不一定表现为遗传变异水平的降低。  相似文献   

5.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甘肃省东部地区8个中国沙棘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以及气象因子对它们的影响.共调查了8个居群的240个个体.利用11条引物扩增出165条带.扩增范围集中在300~1500 bp,其中157个位点表现为多态,占95.76%,分子变异分析(AMOVA)显示,居群内遗传分化程度高,76.15%的变异存在于居群内.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2418,居群间基因流为1.5675.说明保护沙棘种群的遗传资源应优先考虑种群内个体.经Mamel检验发现.8个居群的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显著相关(r=0.65,P=0.002).对气象因子与遗传多样性所作的回归分析显示,中国沙棘开花期间的风速与其遗传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开花期风速和地理距离是沙棘种群遗传多样性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6.
地涌金莲野生与栽培种群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滇川两省的12个地涌金莲野生和栽培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选择10条随机引物在12个种群中共扩增出88条带,其中多态性带85条,整个种的多态性位点百分比PPB为96.59%,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289 0以及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41 6.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568 2,即43.18%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种群内,56.82%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种群间,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水平略高于种群内.种群间遗传一致度变化范围为在0.66~0.95之间.聚类结果显示:野生种群之间遗传距离较近,与地理分布基本相一致;栽培种群遗传距离较远,与地理分布不一致.  相似文献   

7.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来自10省区15个南方红豆杉代表性种源,研究揭示其种源遗传多样性及地理变化、种源遗传分化等。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物种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为0.4192,多态百分率(PPL)、Nei's基因多样性(HE)和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I)分别变化在80.00%-93.33%、0.3393-0.3873、0.4926-0.5615。南方红豆杉种源遗传多样性受其产地经度和纬度非线性共同影响,偏南和偏西地区种源的遗传多样性较低,而偏东和偏北地区种源遗传多样性则较高。因试验的南方红豆杉种源其原产地种群皆是较大的古树种群,且片断化的时间较短,加上其特有的繁育特性,种源间基因分化系数为0.1211,仅有8.75%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源间,而91.25%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种源内。UPMGA聚类结果还显示,除福建武平和武夷山2个较小种群的种源外,试验种源可按地域大致划分为偏东和偏北,及偏南和偏西2个种源区。  相似文献   

8.
珙桐天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来自11个天然珙桐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从100条引物中筛选出5条引物能扩增出稳定、清晰且具多态性的条带,共扩增出77个条带。其中74个为多态,多态条带百分率(PPB)为96.10%;各种群PPB值为37.66%~63.64%,平均为54.07%。种内Shannon多样性指数(HSP)为0.4849,种群内Shannon多样性指数(HPOP)为0.1886~0.3274,平均为0.2774。这表明珙桐在物种和种群水平上均维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方差分析显示,种群间与种群内遗传变异分别占总遗传变异的46.22%,53.78%,种群间呈高度遗传分化。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对应的地理距离呈显著正相关(r=0.546,P<0.01)。UPGMA法聚类分析将11个珙桐种群分为3组。研究结果为珙桐遗传资源保护策略制定提供有价值的种群遗传学信息。  相似文献   

9.
乐昌含笑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方法分析了珍稀木兰科植物乐昌含笑6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化程度。19条随机引物扩增出111个可分析位点,多态位点百分比为81.98%,经POPGENE分析发现,乐昌含笑的Nei’s基因多样度(Hc)为0.3255,Shannon表型指数(I)为0.4751,与其它植物比较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6个乐昌含笑群体间基因分化系数(Gst)值为0.2226。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大于群体问的遗传变异。按照遗传距离将乐昌含笑6个群体划分为两类:第1类有广西三江、湖南宜章、湖南双牌和湖南资兴的群体,第2类包括江西官山和湖南醴陵的群体;研究表明:第2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高于第1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  相似文献   

10.
入侵植物光梗蒺藜草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光梗蒺藜草在内蒙古地区分布的14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结果显示,在14个种群285个个体中,4个引物共扩增出37个位点,共393条带,其中有289条是多态性条带,多态条带百分比为73.35%,Shannon指数(I)和Nei指数(H)分别为0.5177和0.3450,说明光梗蒺藜草在物种水平上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种群水平上Nei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600,表明36%遗传变异分布于种群间。种群间基因流(Nm)为0.8889。光梗蒺藜草种群间的遗传相似性较高,平均为0.7452;遗传距离较小,平均为0.2564。利用UPGMA法对14个种群进行聚类分析,光梗蒺藜草14个种群分为3类。根据各个种群遗传多样性参数的分布特点,判断光梗蒺藜草入侵地点为通辽科左后旗,随牛羊反复向周边旗县扩散和入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