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林木资源利用管理政策主要包括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凭证采伐林木制度、年度木材生产计划管理、木材运输管理和木材经营加工管理等内容,该文在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规和政策的基础上,梳理了中国木材资源利用管理政策,以促进国家木材政策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木材合法性认证及其对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木材非法采伐及其相关贸易是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毁林和森林退化的重要原因。森林破坏反过来导致约20%的全球碳排放。许多政府和私人部门以及国际社会纷纷采取措施确保木材的合法性。随之而来的木材合法性认证越来越普遍。文中概述木材合法性认证的概念及认证体系,归纳木材合法性认证的要点、局限性和启示,简要分析木材合法性认证对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木材保护处理能延长木材的使用寿命,改善其使用性能,对缓解我国木材需求压力及保护森林、改善生态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章简要介绍了国内木材保护工业取得的历史成就、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中国木材保护工业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总部设在伦敦的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一份题为“中国的木材市场、贸易与环境”的报告中认为,中国近10年来大量进口木材催生了猖獗的非法交易,因此影响到一些森林大国,如俄罗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由于中国的需求,这些主要向中国出口木材的国家都面临着森林过度开发和违法采伐等问题。报告还指出:  相似文献   

5.
2010年颁布的《欧盟木材法》要求所有进入欧盟市场的木材产品都必须具有合法性,而我国则在2012年出台了关于森林认证的2个国家标准——《GB/T 28951-2012中国森林认证森林经营》和《GB/T 28952-2012中国森林认证产销监管链》。文中通过对《欧盟木材法》和中国森林认证产销监管链标准关于木材合法性的比较分析提出,开展产销监管链认证或尽职调查是应对《欧盟木材法》的一种现实选择,但林产品外贸企业应以《欧盟木材法》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林产品供应链的监管以确保木材来源的合法性,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世界上木材及木制品的生产大国,也是一个消费大国,同时又是人均占有森林(木材)资源很少的国家。1998年以来,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国内森林采取逐年减伐措施,使国内木材市场出现较大的供应缺口。目前,国内木材需求量已达到3~3.3亿多立方米,按照国家下达的"十五"期间森林采伐限额,每年只能提供1.5亿立方米,如果严格按照国家限额计划采伐,国内木材市场供应缺口达1.5亿立方米。按历年森林消耗数据,国  相似文献   

7.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木器和石器,人类最早利用的自然力是火,其原料主要是木柴。人类从出现就开始了对森林产品的利用。所以说,人类的出现和发展与森林是密切相关的。世界对森林经营和利用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粗放利用、永续利用、多目标利用和可持续经营阶段。从农业社会直到大工业的出现,这是森林的粗放利用阶段。由于森林的减少,木材供应日趋紧张,人们认识到必须有计划的采伐木材,并且要保证木材的长期供给。在18世纪末,德国林学家提出了法正林理论和创立了森林经理学科,研究如何保证木材的永续利用。在欧洲和北美许多国…  相似文献   

8.
这几年中国每年进口相当数量的木材,引起了木材进出口国家的关注。中国是个多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大国家。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是日本的二十五倍多,人口超过十亿,是日本的八倍多。中国的森林面积为1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2.7%,蓄积为95亿立方米。其中可利用的占35%,为35亿立方米。中国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及西南部的四川、湖南,分布很不均匀。中国引人注目地进口木材是从一九八○年开始的,一九八三年进口原木约1,000万立方米,锯材和  相似文献   

9.
21世纪的生态环境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材是森林的产物。森林不仅具有生产木材的功能,又是绿色资源、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场所。森林具有经济性、公益性功能两个方面。其经济性功能包括:原木、锯材、木制品产品、药剂、树脂、燃料等林产品;其公益性功能包括:防止洪水、土沙流失、涵养水资源、形成自然生态环境等。总之,木材、环境与人类生活关系密不可分。这里主要介绍木材的生态环境材料学特性、森林与环境、木材与环境、木材与健康、以及21世纪木材的可利用空间。  相似文献   

10.
1998年中国林学会召开了当代林业发展理论研讨会,会议着重对世人瞩目的森林和林业的再认识、再定位问题进行研讨。专家确认林业应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当代林业工作者肩负着保护环境与促进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本文仅就森林与环境的问题进行探讨。1 森林的功能森林具有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的生产功能,即直接效益。从有人类以来,木材就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木材及木材制成品的需求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森林还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  相似文献   

11.
《国际木业》2006,36(12):15-16
背景链接: 中国是世界上木材及木制品的生产大国,也是一个消费大国,同时又是人均占有森林(木材)资源很少的国家.1998年以来,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森林保护工程,国内木材市场出现较大的供应缺口.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以后,家具、装修等领域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天然木材及木制品的需求量更是日益增加.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俄罗斯木材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俄罗斯的木材贸易合作是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中重要的领域之一.该文从供给方面,运用赫克谢尔一俄林模型,探讨了中俄木材双边贸易合作的资源禀赋要素;从需求角度分析了目前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双边贸易的拉动作用;同时探讨了中俄两国贸易政策变化争国际环保意识、森林认证、国际贸易壁垒及中国汇率变动等同际市场因素对中俄木材贸易合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曹磊 《国际木业》2009,(9):16-16
中国环境标志计划关于森林资源方面,是两部分要求:一部分就是我们利用中国环境标志影响来呼吁行业,抵制非法木材;第二部分把木材来源合法性及森林可持续认证要求纳入到环境认证标准中。我们把森林可持续应用要求纳入到标准,同时制订相应实施的规范。目前,我们和WWF合作,并调研形成一个报告。同时,通过环境标志影响认证企业;接下来,我们还会通过政府采购,推动森林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切经济工作,都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其中包括价值规律.必须善于利用价值规律.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本文拟从森林的作用与价值.及如何节省森林资源问题着手.谈关于现行木材销售价格中的问题.一、对森林为人类生存所起的巨大作用,它的间接效益超过直接效益,这就是森林的价值所在.森林是木材生产的物质基础.木材的价格应和森林的价值相一致,即森林  相似文献   

15.
一、社会林业产生的历史的和环境的背景 社会林业是人类利用森林具有特殊的多功能、多效益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人类为了纠正农业发展过程和工业化过程中片面追求过伐森林收获木材的效益而引起的生态、社会问题,适应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一种社  相似文献   

16.
2012年,由国家林业局主管、中国绿色时报社和中国林学会主办的《森林与人类》杂志发起评选的中国最美森林活动,先后组织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多方专家推介、评审,评选出中国最具审美价值的20个森林景观为"中国最美森林"。2012年12月,《森林与人类》杂志出版年终特辑《中国最美森林》。现列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林业报》2006年5月2日头版报道:绿色和平组织指责中国是热带森林采伐的领头者。这个非政府组织的报告人认为,美国、欧洲和日本在扩大消费世界所产木材,而这导致中国木材加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大量使用非法采伐的木材。中国成了热带木材最大进口国。  相似文献   

18.
一、森林主产物(木材)对工业建设的作用; 二、木材的化学工业用途; 三、森林的特产物和付产物; 四、森林对环境的作用。一、森林主产物(木材)对工业建设的作用; 人类从原始时代到近代,从生到死,从陆地到海洋甚至天空,随时随地离不开木  相似文献   

19.
森林是以乔木树种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它是人类非常宝贵的可再生资源。人类与森林息息相关。森林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同时具备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肩负着优化环境,促进发展的双重使命。木材是森林的主产品,是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重要资源,随着现代化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木材的用途愈来愈广泛。“科学的使用木材,就须了解木材”。木材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木材的构造,而木材的性质则决定木材的经济价值,直接影响至木材的加工和利用。板栗是壳斗科栗属一种。在我国分布广泛,北起辽宁、吉林,南至广东、广西共计26个省(区、市…  相似文献   

20.
<正>森林的作用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可以为人类提供食物、药材、木材资源、制浆造纸原料及生物质资源。森林有水土保持的功能,可以减少泥石流。森林可以涵养水源,是绿色水库。森林可以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减少沙尘危害。森林有吸附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作用,可以改善大气环境。另外森林还有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