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陕西省吴起县城周边地区进行样地植被和土壤调查,研究退耕还林过程中人工植被恢复区与自然植被恢复区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通过退耕还林可使植被得以恢复,达到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在自然植被恢复区,植物群落主要以草本群落为主,偶见一些灌木群落.在人工植被恢复区,乔、灌、草3种植被群落均有分布,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差异不大.人工植被恢复区草本群落的各多样性指标略高于自然植被恢复区.在生物量方面,人工恢复区明显高于自然恢复区.由此可见,人工恢复区植被恢复程度优于自然恢复区,在退耕还林过程中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有助于提高植被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植被恢复原则与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黄河反复冲淤和人类频繁活动的影响,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内自然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开展植被恢复已是保护区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基于对保护区内植被分布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保护区在植被恢复时应考虑保护优先、依法治理,自然为主、人工为辅,因地制宜、适地适植被,适度利用、持续发展、统筹规划、多措施并举等原则,并提出自然恢复、人促自然恢复、人工生态恢复等3种植被恢复模式。  相似文献   

3.
通过比较自然恢复、人为恢复及与自然植被的土壤碳氮化学计量特征,以期为九寨沟地震受损滑坡体快速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与未受损植被的土壤相比,受损植被滑坡体的土壤有机碳、总氮、可利用氮含量均更低,但pH值和碳氮比均更高。(2)人为恢复下的植被总盖度、土壤有机碳、总氮、可利用氮含量均高于自然恢复。(3)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总氮或可利用氮含量呈现正相关、而与pH值或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短期的结果表明人为恢复措施比自然恢复更有利于九寨沟震损坡体植被的快速恢复。此外,建议在未来植被恢复中注意栽植固氮植物。  相似文献   

4.
近自然恢复模式是在近自然林业理论提出后,将其用于植被恢复上的一种有效手段。该文介绍了近自然恢复的概念和近自然林业的发展史、重点综述了近自然恢复途径及原则,在总结国内外的应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对沙化草地植被近自然恢复的研究,促进沙化草地原生植被恢复,增强物种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论干热河谷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适度造林技术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11  
本文分析了攀枝花市干热河谷区自然条件和自然植被的特征,针对攀枝花干热河谷植被恢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干旱地区植被恢复技术的问题,提出植被恢复与重建应遵守植被分布规律,根据区内环境空间异质性和多样性,参照自然植被的空间结构确定人工植被的空间结构,为加快植被恢复进程,提出干热河谷“适度”造林技术;并从生态、经济和生态经济角度,讨论了“适度”的内涵和“适度”造林的概念与含义。  相似文献   

6.
《福建林业科技》2015,(4):112-115
对闽西北泰宁县火烧迹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生态效应进行观测,认为推广的顺序应为乔灌混交模式、乔木纯林模式、灌木模式、自然恢复模式。火烧迹地植被经过4 a恢复,植被基本郁闭,泥沙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采取了乔木、灌木措施的区域固土保水能力大于自然恢复区。乔灌结合的植被恢复模式利于植被恢复,且固土能力较强;但从经济效益考虑,植被恢复模式建议选择乔木模式。  相似文献   

7.
乌江流域喀斯特石质山地植被自然恢复配套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植被调查和育林技术试验研究,提出了喀斯特石质山地植被自然恢复配套技术,包括植被自然恢复地段选择,封育类型划分,并针对各种封育类型提出相应的人工促进植被自然恢复的措施,以及封育方式,林分保护,组织管理等系列技术。  相似文献   

8.
库布齐沙漠东缘沙地植被近自然恢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调查研究了沙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并结合地植物的自然分布规律及其生长的特点,提出了沙地植被恢复中自然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浑善达克沙地公路取土场边坡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已经采取的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实施6 a后人工植被恢复效果及群落自然植被多样性恢复效果,并对比分析了其与原状坡面植被的差异。结果表明:取土场边坡3种主要植被恢复模式下人工植被空间特征及群落自然恢复物种多样性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在对辽西植被恢复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运用恢复生态学、森林培育学以及近自然林业理论,提出了辽西地区植被恢复与保护模式,这些模式的应用为辽西地区植被恢复与保护,提高林草覆盖率,进一步加快辽西地区植被恢复进程,控制水土流失,改善辽西地区生态环境,构建辽西地区结构合理、功能稳定的植被体系提供了适宜的模式和营建技术。  相似文献   

11.
研究选取降雨、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相似的弃渣场,将猪屎豆组、糖蜜草组、自然植被组分成三组进行了植被生长状况及土壤侵蚀模数调查,研究表明:自然植被恢复弃渣场植物措施发挥的水土保持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2.
封山植树、退耕还林是国家为治理生态而采取的植被恢复措施。在植被恢复过程中需要完善两个问题。一、在自然保护区内应采取自然恢复方式自然恢复就是无需人工协助,只是依靠自然演替来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在自然保护区内,应通过迁移人口,充分利用自然力恢复天然植被。1.天然植被具有很多优点。雨季贮存大量水分,降低洪水期河水流量,旱季逐渐放出,增加旱季的河水流量;具有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年龄结构以及资源利用上的异质性,具有高水平的生物多样性;营养循环完整,可不断改良土壤营养状况;具备优胜劣汰、自我平衡、相互维系、自然演化、自我更新、适应相应地貌、气候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天然植被是结构合理,功能健全,过程完整,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2.充分利用自然力,能够自然恢复天然植被。自然保护区内无立木林地多为斑点状,生态系统退化没有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在这些地方加强管护,实施严格的封禁,假以时日,是完全可以恢复的。3.迁移人口是一项经济有效的植被恢复措施。保护区内大多农业条件较差,粮食单产低,人均需要耕种较大面积的土地才能生存。对这些农民实行迁移,由政府组织在本县或邻县就近安置,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生活安定,减少自然保护...  相似文献   

13.
新疆荒漠地区公路路域植被恢复设计及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新疆荒漠区域自然条件和路域植被恢复限制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适于荒漠区域的路域植被恢复设计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论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的限制因素及调控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改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该区水分与植被的关系,近自然治理方式对植被恢复过程的指导作用、天然植被的发展为人工治理提供衡量标准、植被恢复的限制因素及调控的战略措施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的限制因素及调控措施,探讨了人工治理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行为的可行性,可靠性,提供衡量的自然主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植物现状及问题,提出了植被恢复应遵循生态学原则、以自然为主、低碳可持续发展、统筹规划、分布实施、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等原则,结合水源涵养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湿地植被恢复工程,在实践中摸索和探讨植被恢复的方式,总结项目的经验和不足,为湿地公园植被恢复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宁南地区植被建设现状、植被恢复建设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了自然、人为、环境及经济社会因素是制约宁南地区植被恢复的关键,建议根据不同立地条件选择相应的人工造林模式,加强生物灾害防治,以提高生态治理效果,重建稳定、健康的植被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7.
依据《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自然植被进行归类,并对其分布、构成和演替进行分析,为恢复和发展水源区森林植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甘肃马鬃山地区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土壤等方面概述了植被分布环境,分析了马鬃山地区植被种类及分布状况,重点对马鬃山地区天然梭梭林资源状况、分布面积和特点进行了综述,提出了该地区植被恢复基本原则、植被恢复技术、具体封育措施,这对马鬃山及西北地区天然梭梭林繁衍恢复,发挥其防风固沙和保护生态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岩溶石质山地因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给植被恢复造成诸多困难,不仅直接影响生态系统恢复,更严重制约着山区的经济发展。本文介绍了岩溶石质山人工造林及植被自然恢复技术,通过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植被覆盖度提高了26.75%,水土流失减少55%,具有显着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0.
根据近年来栾川县矿区裸地植被恢复的实践,从当地的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出发,针对不同的矿区裸地类型提出了相应的植被恢复技术,以期对今后大面积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