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杨树柠条混交林生长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北”地区营造杨柠混交林,比纯杨林生长量大,能增强杨树的抗逆性及生长机能,并且根系的分布更均匀、更合理,可充分利用土壤空间、养分和水分。因此,在干旱风少及黄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营造杨树柠条混交林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查分析 ,杨树、柠条混交林的生长量和生物量均大于纯杨林 ,混交林能增强杨树的抗逆性及生长机能 ,并且根系的分布更均匀、更合理 ,更能充分利用土壤空间、养分和水分。因此 ,在晋西北干旱及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营造杨树柠条混交林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在风沙干旱地区,采用樟子松和杨树营造混交林,长势良好,是比较理想的混交类型。一、选地和整地营造松杨混交林,要选择沙荒地或杨树“小老树”林地进行改造。在沙荒地为防止风蚀,可采用带状整地,带距3米,带面宽1米,深0.3~0.4米。杨树“小  相似文献   

4.
杨树沙棘宽带状混交林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杨树沙棘宽带状混交林的测试分析表明,混交林比杨树纯林腐殖质含量增加2.35%,土壤容重减少0.14g/cm^3,相对湿度夏冬两季分别高4%和8%,饱和持水量增加17927.8kg/hm^2。形成了提高混交林中杨树的生长量和生物量良好的生态环境。杨树沙棘宽带状混交配置使根系分布更均匀、合理,可充分利用土壤空间、水分、养分,同时为杨树倒茬更新创造了方便条件。  相似文献   

5.
世界各地森林资源的变迁,大都经历了从天然林逐步走向以人工林为主的历史,我国也不例外。天然林大都是混交林。而发展人工林,由于人们片面地追求某一树种的较高经济效益,并受当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限制,以及营造混交林操作不便等多种原因,往往使造林的树种单一,导致人工纯林的出现并日益增多。由于纯林带来的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种种弊端日趋明显,营造混交林就成为林业生产上一个突出的问题。起初,全球只有少数国家开始营造混交林;在我国北方,营造杨树、油松与刺槐或沙棘等混交林的历史也不过七十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山西省林业现状和混交林的发展,对山西主要混交林类型进行了概述,指出该省混交林营造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7.
浅谈毛乌素沙地治理与混交造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乌素沙地的地理位置不同,形成区域小气候,给营造纯林带来不利,因此,倡导在毛乌素沙地大面积营造混交林。文章概括介绍了毛乌素沙地的基本情况、历年的治理情况、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重点阐述了在毛乌素沙地营造混交林的好处。  相似文献   

8.
选择黄土高原的 2 6a杨树纯林作为对照 ,对沙棘 杨树混交林中的杨树生长、林地土壤特性及根系分布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混交林平均株高比杨树纯林的高 44 8% ,胸径平均大 3 2 7% ,林分生物量高 1 3 9 76% ;地上各部分生物量都明显高于杨树纯林 ;混交林地与杨树纯林地相比 ,土壤表层各层容重减小 ,孔隙度增大 ,两林地土壤含水量除 8月份接近外 ,其他月份混交林地都要高 ;混交林土壤全N比杨树纯林地高 5 %~ 69 0 % ,土壤全P含量没有明显的差别 ,但速效P高出 2 2 4%~ 2 3 3 3 %。根系分布特征研究表明 :杨树纯林中根径 <3 5mm和 3 5~ 1 0mm的根系主要集中分布在表层 0~ 3 0cm ,而混交林主要分布在 0~ 1 0 5cm的范围内 ,相对更深、更均匀 ;杨树纯林中根径 >1 0mm的根系分布比混交林更深、更均匀。混交林的根径为 <3 5mm和 3 5~ 1 0mm的根系分布范围大体相同 ,根径 >1 0mm根系的分布范围要小。  相似文献   

9.
海寨林场混交林营造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海寨林场的自然条件和现有林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营造混交林的指导思想,同时详细介绍了林场营造混交林的思路、技术及应用,最后总结了林场营造混交林的历程及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沙地杨树刺槐人工混交林的改良土壤功能及养分互补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杨树刺槐混交林是我国北方地区沿河及滨海沙地上成功的固氮树种和非固氮树种人工混交林。本文在简单介绍混交林生长情况的基础上,主要对林地土壤养分改良及其种间N、P养分互补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杨树刺槐混交林生产力提高主要是因为林地土壤养分(特别是N素养分)的极大改善及树种间N、P养分的互补。混交林土壤N素养分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是林地土壤微生物活性高,加快了含N较高枯落物分解速度,增强了土壤氨化及硝化强度。而杨树刺槐种间的N、P养分互补则主要表现在混交林中杨树可将吸收入体内的P素通过根系接触转移给相邻的刺槐,而刺槐则可将固定的N素通过根系接触转移给杨树,而且N、P转移的强度很大。这种奇妙的树种间养分互补机制对杨树刺槐混交林幼林期生产力提高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地杨树刺槐人工混交林的改良土壤功能及养分互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刺槐混交林是我国北方地区沿河及滨海沙地上成功的固氮树种和非固氮树种人工混交林.本文在简单介绍混交林生长情况的基础上,主要对林地土壤养分改良及其种间N、P养分互补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杨树刺槐混交林生产力提高主要是因为林地土壤养分(特别是N素养分)的极大改善及树种间N、P养分的互补.混交林土壤N素养分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是林地土壤微生物活性高,加快了含N较高枯落物分解速度,增强了土壤氨化及硝化强度.而杨树刺槐种间的N、P养分互补则主要表现在混交林中杨树可将吸收入体内的P素通过根系接触转移给相邻的刺槐,而刺槐则可将固定的N素通过根系接触转移给杨树,而且N、P 转移的强度很大.这种奇妙的树种间养分互补机制对杨树刺槐混交林幼林期生产力提高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混交林发展的现状及定义;根据混交林固土保水能力强,生物量高、抗御森林火灾和病虫害能力强等特点提出营造混交林应注意的技术问题:营造布局、营造模式、树种选择及混交类型;同时提出了混交林的营造途径。  相似文献   

13.
董财先  吕嘉民 《林业科技》1994,19(6):9-10,5
两种人工混交林试验效果的分析董财先,朱桂华,吕嘉民,叶木桐,董志华(松花江林业管理局)(亚布力林业局)营造人工混交林是长期提倡的造林方式,虎峰实验林场1963年春季营造了人工混交林试验地,即红松水曲柳、红松落叶松混交林。前期营造的各类混交林面积皆为0...  相似文献   

14.
曹芹 《山西林业》2010,(5):19-20
介绍了营造混交林的好处,总结了五台山林区营造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落叶松)、柠条(沙棘)混交林,刺槐、柠条混交林和山桃(山杏)、柠条混交林的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南方近自然混交林营造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鉴于中国南方人工纯林固有的弊病和传统混交林营造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近自然混交林的营造途径、重建原则、营造方法,最后分析近自然混交林营造的效益,证明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或造近自然混交林是中国林业振兴的必由之路之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金沙滩杨树纯林和混交林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林分昆虫群落的科数、物种数及个体数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杨树纯林物种数为43种,科数为26科,个体总数为3 134种,多样性指数最低,为1.142 8;杨树、樟子松混交林物种数为58种,科数为31科,个体总数为3 680种,多样性指数次低,为1.349 7;杨树、樟子松、沙棘混交林物种数为73种,科数为41科,个体总数为3 917种,多样性指数次高,为1.356 8;杨树、樟子松、沙棘、柠条混交林物种数为88种,科数为46科,个体总数为4 671种,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556 5.  相似文献   

17.
混交林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混交林的滋交效益、营造技术、营造途径、树种间的生物化学作用和养分关系方面阐述了混交林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混交林营造及其机理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混交林的增产效益,生态效益和防护效益,混交林的树种选择,混交比例和混交方式等方面的营造技术以及混交林内树种间在生物化学,生物场,生物量和养分生物循环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出发,阐述了国内外混交林营造及其机理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哲盟地区现有针阔混交林的调查,从林分生长,抗逆性及种间的相互作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功能评价。结果表明,同等立地条件下配置合理的针阔混交林优于纯林。从而提出了哲盟境内不同立地条件下,营造针阔混交林的树种选择、结构配置和营造技术经验。为开发半干旱地区沙产业和“低产林”改造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营造混交林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我国混交林现状及在造林中存在的问题,对混交林效应研究成就、混交树种的选择途径、混交林营造模式和发展趋势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