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通过连续3年试验监测,对江汉平原5种典型杨-农复合经营模式及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杨树幼林农林间作不仅能促进杨树生长,还可以获得明显经济效益.不同间作模式收益及影响杨树生长有差异,综合效益较好的模式有:杨树+西瓜+小麦、杨树+棉花+小麦和杨树+玉米+小麦.  相似文献   

2.
杨树—食用菌立体经营是农林间作的一个重要模式,近年来受到林农的广泛欢迎。文章论述了杨树—食用菌立体经营的意义、在辽宁地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相应的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窄冠型杨树新品种的选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经杂交和无性系选择 ,育成了窄冠白杨、窄冠黑青杨、窄冠黑白杨、窄冠黑杨等 4大类 13个窄冠型杨树新无性系 ,并用窄冠白杨 5个无性系进行了杨粮间作的研究。 11a研究结果表明 ,窄冠型杨树用于农林间作“胁地很轻”是适用于农田林网和农林间作的优良品种 ,可在华北和中原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4.
窄冠型杨树品种的选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经杂交和无性系选择,育成了窄冠白杨、窄冠黑青杨、窄冠黑白杨、窄冠黑杨等4大类13个窄冠型杨树新无性系,并用窄冠白杨5个无性系进行杨粮间作的研究。11a研究结果表明,窄冠型杨树用于农林间作“胁地很轻”是适用于农田林网和农林间作的优良品种,可在华北和中原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杨树委员会于去年11月13日至15日,在祁县召开会议,分析了我省平原地区杨、桐、柳农林间作发展的形势,研究了平原地区农林间作丰产林发展的方向,讨论了今后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会议认为,我省平原地区杨、桐、柳农林间作型速生丰产林发展方向是正确的,成绩是显著的。到目前为止,全省营造的各种速生丰产林面积共达130余万亩,其中群众营造的丰产林就达123万亩。这一成绩,获得省内外不少领导和专家的赞赏。但由于农民致富心切,加之某些地方科学技术普及未赶上,在营造的农林间作丰产林中,存在树  相似文献   

6.
农林复合经营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选取了拜泉县幼龄云杉纯林土壤、大豆土壤、落叶松—美国红云豆农林复合经营型土壤、杨树—水飞蓟和杨树—板蓝根林药复合经营型土壤等5种土壤类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各种农林复合经营条件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实行农林复合经营对土壤化学性质有显著的影响,并因作物的品种而存在差异。总体来看,只要选择适宜的间作品种,一般对林地的土壤都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在本试验选择的3种农林复合经营类型中,杨树—板蓝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杨树团状造林是专门为我国平原农区设计的一种杨树与农作物长期共存的新型间作方式。它尽量缩小杨树所占的面积和空间,全轮伐期农林间作,以农为主,保证农作物高产,并可减少杨树与农作物的接触和相互竞争,使杨树对农作物的副作用降到最低。由于长期与农业分享水肥投入和土壤管理,杨树团既能速生高产,又能与农作物长期和谐相处。杨树树团状造林以局部杨树退缩,换取杨树在全局的扩展,以退为进。在我国平原农区土地资源紧缺的条件下,杨树团状造林对发展杨树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把营造速生丰产林推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1991~2000年由原林业部利用世界银行对中国的第1、2期林业贷款,在河北、河南、辽宁等6省营造25.5万公顷的杨树丰产林。两期世界银行贷款期间,河北省杨树造林面积和原有的杨树面积就达10多万公顷。造林项目区主要集中于平原农区,所采用的造林形式是农林间作,造林树种主要是毛白杨。研究间作条件下的毛白杨生长状况,对评价造林项目的质量和促进杨树在平原农区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分别选择了幼林和中龄林作为测定对象,从1991~1997年,研究了间作毛白杨在整个…  相似文献   

9.
农林复合系统的林木和作物会充分利用水肥光热等资源,但搭配不合理也可能产生资源竞争,其中,种间水分竞争尤为突出。本文在冬小麦4个生育期内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研究了豫东平原2年生、6年生和15年生3个间作模式的杨树-小麦复合系统的水分利用状况。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杨树和小麦的δ13C(稳定碳同位素比率)和WUE(水分利用效率)均总体表现为小麦拔节期最高。在整个小麦生育期(拔节期除外),2年生杨树的δ13C和WUE都显著高于6年生和15年生杨树。在小麦返青期,相比其他模式,2年生杨树间作小麦的δ13C和WUE最高;在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则均为单作小麦显著高于3种间作模式小麦。单作小麦的耗水量比与2年生杨树间作的小麦低25.71%,但分别是与6年生和15年生杨树间作小麦耗水量的2.78和1.88倍。3种林龄杨树-小麦间作模式总体都表现为树行中间和西侧的小麦WUE和耗水量大于树行东侧。2年生杨树间作小麦的株高、LMA(比叶重)、产量、总生物量、总耗水量和LER(土地当量)均高于单作小麦和其他模式间作小麦;但单作小麦的千粒质量、收获指数和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则最大。2年生杨树-小麦间作模式的产量和土地利用率最高,但随着杨树的长大,间作模式内不再适合种植小麦,可替代种植一些耐荫作物。  相似文献   

10.
农林间作生态系统研究进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农林间作是现代农林复合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农林间作模式的发展历史及常见的间作模式,归纳了农林间作系统对林下小气候、土壤养分、土壤水分、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和间作系统产量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农林间作复合系统研究的发展前景。提出了今后应加强间作系统内不同组分间的竞争作用的比较、农林间作系统的物种配置、模型创建、全球气候变化与间作竞争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并从生态环境修复的角度将间作系统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献调查法和调研法,对嘉陵江中上游的码头景观资源进行研究与调查,发现在嘉陵江中上游码头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码头功能丧失、码头景观单一、码头文化在城市形象建设中占比较低、古城镇旅游区尚未将老码头纳入重点景区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从自然和人文区位优势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以下促进嘉陵江中上游码头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途径:(1)恢复和重建码头景观;(2)将码头文化融合于城镇形象建设中;(3)恢复码头功能,重现码头活力。通过以上措施,能充分开发并提升嘉陵江中上游码头景观的旅游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12.
枣林梨笠圆盾蚧生物学及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师光禄  李捷 《林业科学》1997,33(2):161-167
梨笠圆盾蚧Quadraspidiotusperniciosus(Comstock)是枣林的重要微小害虫,在山西一年发生2代,以第2代的2龄若虫于1—3年生的枝条上越冬,次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雌雄若虫均为两龄,第2代和第1代成虫分别于5月上旬和7月中旬开始羽化,5月下旬和8月上旬分别产出第1代和第2代若虫。雌雄性比分别为1:0.26和1:0.35。本文也研究了寄主不同部位、不同方位与各代虫口密度、自然死亡率的变化规律;若虫在叶面的分布规律;寄主枝龄与寄生密度对种群的影响;各虫态发生的起迄日期;发育进度与温湿度的关系;发育所需天数。为测报成虫羽化盛期和产仔盛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连续平压式热压机因具有产量高、生产的板材密度均匀、质量好等优势,在近10年中被愈加广泛地应用于人造板生产中。连续压机的入口段在功能上与人造板热压工艺联系紧密,且其结构复杂,对人造板产品的质量影响显著,是连续压机中设计难度与制造要求最高的部位,因此对连续压机入口段的研究与分析,对提高人造板产品质量有着重要意义。首先结合人造板加压工艺曲线及板坯厚度变化曲线,介绍了连续压机入口段的功能要求,总结了其工艺特性;随后逐一对连续压机入口段的结构特征,包括开口大小与入口角度、热压板开度、排气长度、框架间距、横向压力分配、柔性结构要求等进行了阐述,说明了上述结构特征对连续压机设计以及板坯热压过程中的影响;进而根据有关文献与专利,对目前国内外几种较为典型的连续压机柔性入口段进行了结构说明和对比,展示了这几种连续压机在入口段结构设计中的方法和原理;最后对连续压机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连续式热压机结构设计水平及其性能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中在分析和借鉴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具体实际,提出了基于成果存量和累计转化量的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概念;以国家林业科技推广成果库入库成果为基础,结合抽样调查法、条件判定法和数量导向比值法,对2018年全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截至2018年底,全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61.27%;各专业领域和各类研发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存在显著差异;转化资金缺乏、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外因是制约成果转化的主要原因,技术成熟度不足、与市场需求不吻合、已被新成果替代是导致成果未转化的内部原因。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多主体协同推进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多元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加强宣传推广和示范带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林草间作经营在挖掘生物资源潜力、缓解农林争地、保护及修复生态系统、推进林农增产增收、石漠化及荒漠化综合治理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为达到土地及自然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节约林农生产经营成本,推进农、林、牧、副业的高效、和谐、健康发展,实现森林及草地生态系统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文中阐述了在中国、亚洲、澳大利亚及新西兰、非洲、美洲、欧洲等地区林草间作的研究背景、内容、类型及特征,分析了林草间作对土壤性状、养分、含水量及固土保肥的作用,总结归纳林草间作对经济、生物多样性、微气候、林木及其产品的效益分析,提出林草间作未来深入研究探索的技术手段及方向,可为林草间作的应用推广及系统性、整体性和定量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由于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人地矛盾突出、林地与土地利用率低、森林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改善喀斯特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经济功能、防控石漠化恶性演替仍是当下亟需解决的艰巨任务。林下种植是一种经典的立体复合林业生产经营方式,能够实现林地资源最大利用化、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推动区域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保障林农经济效益稳步增长,最终达到林业经济、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同步优化的目标。文中主要分析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8种代表性林下种植模式的特征、效益及不足,并提出各林下种植模式关于结构优化升级、调整改善方面的核心对策,以期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与林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借鉴,确保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步优化。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火灾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气候变暖加剧,全球森林火灾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强度亦随之增加,世界各地森林火灾潜 在的危险将长期存在,严重程度也将大幅增加。森林火灾对森林生态资源和全球气候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其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极为困难,是当今世界最为严重的生态灾害和突发性公共事件之 一。森林火灾发生发展规律是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的重要依据,加强其规律研究有利于有的放矢地开展 森林防灭火工作。针对气候变化现状及发展态势,结合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森林火灾现状,系统论述 了气候变化对我国森林火灾发生发展规律的影响,主要阐述了气象条件影响森林火灾的发生,气候影响 森林可燃物,气候影响森林火源,气象影响森林火行为,气候决定森林火灾周期以及气候变化对森林火 灾时空分布规律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从解析我国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入手,通过气候变化 背景下我国森林火灾发生规律的研究,客观认识我国和各地区森林火灾发生发展规律,从而为国家和地 方各级政府有效开展森林火灾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切实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 依据。  相似文献   

18.
扁穗牛鞭草水培无性苗构件组成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水培条件下,测定扁穗牛鞭草茎节形成无性苗的构件组成,结果说明:牛鞭草茎节具有无性繁殖能力,自身贮存营养可满足形成构件完整植株的需求;茎节长度与无性苗构件组成和生物量关系不大;无性苗构件间存在着差异,叶片数、叶干重、茎长度和茎干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5.08%、28.95%、22.34%、23.37%,根数、根系长、根干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5.75%、26.14%、52.86%;无性苗构件间存在着相关性,茎长度与叶片数和叶干重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P<0.01),茎长度与根数和茎干重与根干重表现为显著正相关(P<0.05),叶干重与茎长度、叶片数、根数、根干重都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再生生物量与叶干重为显著正相关,与茎干重、根干重为极显著正相关,根、茎、叶干重之间表现为正相关,说明无性苗地上、地下各构件生长发育是相互协调的,构件间营养分配是均衡的,从而保证了无性苗构件平衡和株型完善。  相似文献   

19.
基于系统的植物学和动物学调查和分类学研究,以及乡土知识在生物多样性的利用和保护方面的应用,对分布于保护区的哺乳动物的科和种、鸟类的分布类型和生境分布、两栖和爬行动物的区系、鱼类的类型和特点作了调查分析,讨论了分布于保护区的陆生和水生动物、动物的生态系统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的动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有98种哺乳动物分布,隶属于10个目30个科75个属,占全国哺乳动物种类数的16.14%和云南的32.23%;有145种鸟类分布,隶属于13个目36科,占全省鸟类种数的17.4%;有26种(亚种)两栖动物,有39种(亚种)爬行动物;根据不同的栖息地、水流类型、摄食习性,可将保护区的鱼类分别划分为3类、2类、3类,并介绍了该地区鱼类的特点。分析了该地区的生物地理群落多样性的特点,指出了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长期发展目标,为今后的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公路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桥头跳车问题已经成为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常见病害之一,严重地影响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引起桥头跳车的主要原因有不均均匀沉降,刚度突变和车速与车辆本身的抗振性能.就高等级公路而言,主要是柔性道路与刚性结构物之间的连接处发生错台,导致行车时发生桥头跳车现象.在车辆荷载、结构自重和自然因素作用下,桥梁与道路同时发生沉降,但两者的沉降量有很大差异,道路的沉降量远大于桥梁的沉降量,形成发生桥头跳车的错台.如何有效地控制桥头跳车,保证高速公路运营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从工程实践中出发,首先分析高等级公路桥头跳车的原因,然后从台背地基的处理、台背路基的填筑、设置道路与桥梁过渡措施等几个方面提出避免桥头跳车的预防措施,其结论可供道路工程设计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