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蒂 《绿色科技》2014,(2):217-219
阐述了垃圾分类收集工作中的基于成果的奖励机制,以提高单位及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意愿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公众参与度,提升分类效率。剖析了基于成果奖励的机制、奖励对象、分类成果衡量及评价标准和方法、奖励支付办法、组织安排及实施计划。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垃圾分类是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目前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家庭厨余垃圾分类是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的重点与难点,其投放模式受居民的行为意愿、末端处理技术方式等影响较大。阐述了国内外若干国家和城市的厨余垃圾分类投放的做法,并以广州市为例,探讨了家庭厨余垃圾投放模式对居民、环卫工人、收运过程与处理设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是城市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类群体,其环保意识、垃圾分类意识及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未来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着眼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的垃圾分类处理现状展开了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意愿,讨论和探究了影响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愿的影响因素,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意处理意愿的相关对策和建议,可为我国高校推进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更好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扬州市居民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影响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和行为的主要因素。采用随机抽样法,对市区路人和3个实施垃圾分类不同政策力度的小区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年龄和学历对居民实施垃圾分类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及政策影响显著。政府主导的垃圾分类政策宣传与实施是现阶段促进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提升并形成有效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建设合理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已成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对全国各地多个小区进行了线上、线下问卷调查,以了解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行为,了解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现状,并由此分析了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难点。从政府进行宣传监督、个人提高环保意识、机构加大智能化产品研发等方面提出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的对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垃圾分类对破解"垃圾围城"困境、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山东省多个地市,深入剖析居民参与垃圾分类中实际参与度低、分类知识匮乏、效能感弱及集体行为失范等行为痛点,分析得出了政策落实不到位、基础设施不完善、宣传教育不深入以及居民社区感低下等失范原因,为促进山东省垃圾分类可持续发展及垃圾分类的全国性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垃圾问题易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垃圾分类是当下最好的选择。推行垃圾分类如果没有全体居民的参与和努力是无法实现的,而如何使居民从"愿意实施垃圾分类"到"正确实施垃圾分类"的垃圾分类"最后一公里"问题亟待解决。通过梳理垃圾分类及其媒介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利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北京市居民媒介使用习惯与垃圾分类践行情况之间的影响关系,依据所得数据分析总结了北京市现行垃圾分类媒介宣传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针对年龄、学历、月收入、住宅区类型不同的群体提出了在传播媒介、信息投放和信息优化上的不同宣传建议,以从媒介宣传维度对垃圾分类"最后一公里"问题进行解答。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生活垃圾的分类及减量是破解垃圾围城问题和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垃圾分类及减量的效率主要体现为集体行为,提高城市居民的环境行为认知、意向和行为能力对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有深远意义。阐述了武汉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的现状,分析了目前武汉城市生活垃圾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国内外垃圾分类和减量的经验,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首先,通过政府强制手段培育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及减量的意识;其次,扶持民营企业参与垃圾分类及减量的源头治理,建立完整的生活垃圾处理产业链;最后,结合社会力量,支持非政府组织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及减量的集体活动,自行建立环境行为规范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9.
调查了上海市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情况,了解了现阶段上海市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相关行为,发现并分析了其中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上海市垃圾分类工作提出建议。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了徐汇、黄埔、宝山、闵行、青浦等上海16个区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了解自2019年7月上海市正式施行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各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情况与实施行为。调查共计回收问卷554份,回收率达到100%。经过分析,上海市民对垃圾分类的各项认知有显著提升,对各社区开展的工作也表示配合,个别城郊地区仍存在居民不重视、社区管理态度懈怠的情况。结果表明:影响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存在诸多因素,外部条件如各社区管理模式、相关政策法规的约束与实施,内部条件如居民本身的受教育程度、年龄层次等,共同反映出了不同人群对垃圾分类不同程度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社区垃圾分类是城市垃圾分类治理的重要基础。通过对长沙市洋湖和园小区垃圾分类治理的个案经验进行剖析,发现多元主体在“前期准备-中期实施-后期巩固”的全过程中的密切互动,对快速培养居民垃圾分类习惯,持续推动社区垃圾分类治理具有积极作用。然而,配套制度不健全,垃圾分类投放“源主体”转移,市场主体功能较弱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提出了对策建议: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完备智能垃圾分类设施,以利于更好地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提高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通过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对苏州市居民垃圾分类的现状及居民的环保意识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同时对深化与推进苏州垃圾分类提出了建议与对策,以促使苏州实现垃圾分类切实化、推广化。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部署、国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目标任务和省委政府关于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治理的总体要求,为有序推进治理项目实施,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意见》(国办发[2014]25号)、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指导意见》(建村[2015]170号)、《黑龙江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三年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文件要求,应选择正确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模式来进一步提高南岔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和水平、营造生态宜居、优美和谐的乡村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实施垃圾分类是推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公民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实施垃圾分类的重点难点在于如何培养居民的垃圾分类观念和自觉行为习惯。以对国内垃圾分类政策实施最早、实施效果也最显著的厦门市为例,揭示了该市在创新垃圾分类政策实施,构建共同参与、多元共治的垃圾分类治理体系中所形成的成功经验,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在借鉴国内外垃圾分类先进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垃圾分类政策、改进垃圾分类知识和政策宣传方式、提升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参与感和获得感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调查分析了滨州市的垃圾分类情况,结果表明:约10%的垃圾投放点设置了4种垃圾箱,约50%的垃圾投放点设置了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类,40%的垃圾投放点尚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每一个调查点都有部分垃圾投放错误的现象,没有严格按照垃圾分类标识投放垃圾;绝大多数居民赞成垃圾分类,通过电视、新闻等渠道了解了垃圾分类的知识,但如何分类尚不完全清楚,超过一半的居民按照垃圾桶图示来投放垃圾,也有部分居民投放垃圾较为随意或者不清楚垃圾应该投放到哪一个垃圾桶,需要加强宣传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贵州省思南县四角村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勘察相结合的形式收集了当地生活垃圾的分类及处理情况,并对居民的环保意识进行了评估。调研结果如下:(1)生活垃圾来源:日用包装、畜牧养殖、厨余残渣、农作物、其他。(2)分类:有机垃圾、可回收垃圾、危废垃圾、其他垃圾。(3)处理技术:焚烧、回收变卖。(4)村民的环保意识:88%的村民认为生活垃圾的不处理或焚烧处理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危害,12%村民表示不了解。(5)当地采取的环保措施:垃圾分类、集中回收。基于以上调研结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议:分散式家庭垃圾处理模式将是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专业人才储备,其垃圾分类的知识、意识和行为不仅关系着当前大学校园垃圾分类的顺利实施与推进,更关系到未来一代环境素养的养成教育.以问卷调查与寝室走访两种形式对某师范院校大学生垃圾分类知识、意识、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分类知识掌握程度仅达62.75%,具有良好意识和分类行为...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与发达国家垃圾处理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从我国与发达国家美国、日本的垃圾分类及处理的比较入手。作了垃圾分类状况、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垃圾收集和处理三个方面的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中国城市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的过程,提出了面向中国家庭的垃圾分类体系设想,分别从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几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以方便群众了解并践行分类投放,提高家庭及社区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9.
南京的总体经济实力、工业化程度,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全国均处于较前的位置。近年来,又相继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在这一新的发展时期,不失时机地提出创建优良人居环境城市的目标是符合南京实际和发展要求的。本文仅就人居环境概念的由来及其内涵、南京创建优良人居环境的目标选择做了一些粗浅的研究,同时,对目前南京在创建优良人居环境中诸如城市规划建设、老城改造、物业管理、住宅健康、住房和房价、大气环境、城市交通、水环境、城市绿化、城市垃圾、城市安全等11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基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辽宁省12个县(市)409户林农的抽样调查数据,针对农户林地流转意愿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建立农户综合流转意愿模型、流入意愿模型与流出意愿模型,定量分析农户林地流转意愿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户主年龄、林龄对农户流入意愿和流出意愿均具有显著影响;林种、流转林地难易程度、是否知道林地流转服务中心对农户林地流入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户主受教育年限、家庭劳动力人数、是否有林业收入、资金获取难易程度、非农林收入、流转期限长短对农户林地流出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分别对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