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9 毫秒
1.
对芷江县矿区自然地理、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矿业生产状况的调查表明,全县森林资源丰富,矿种较多,矿产资源呈零星状分布,开采规模不大,矿区植被破坏较严重,生态恢复治理难度大,需实施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由此,提出矿区植被恢复的基本途径为:(1)实施清洁生产工艺预防和减轻污染;(2)采用绿色科技减轻环境影响;(3)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地球化学工程学修复技术修复污染。实施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应加强资金保障措施;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和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2.
以国务院批复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为基础,探讨了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被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相关技术问题,为三峡库区植被恢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对云南省昆明市滇池流域老青山"五采区"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工程防护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构建老青山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修复设计理念与方法,按照不同的生态功能分区,分别选取不同的工程措施、绿化模式、浇灌方式等进行生态修复,包括场地治理、植被修复和管理利用等设计方法和内容,并重点阐述植被修复设计中的纯植被修复区、坝体植被修复区、坝顶填土植被修复区、边坡治理植被修复区、园林景观绿化区等不同生态功能区的工程措施、具体植物配植模式及给水设计方法。在力求达到良好生态效益的同时兼顾景观效果,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棉网状植生袋技术在宜昌页岩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三峡库区宜昌页岩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采用棉网状植生袋技术开展了植被恢复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棉网状植生袋技术,显著地改善了地表温度,能有效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相似文献   

5.
基于NDVI的淄川生态修复区植被盖度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植被指数(NDVI)和植被盖度像元分解模型,建立了TM影像尺度下的淄川生态修复区的植被盖度遥感定量模型,研究了项目区生态修复前后(2000年和2005年)植被盖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区2005年植被状况明显好转,林草覆盖率增加了14.06%。第Ⅰ级植被面积基本不变,第Ⅱ级植被面积减少37.59km^2,第Ⅲ、Ⅳ、Ⅴ、Ⅵ级植被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植被盖度等级未变化的面积为120.59km^2,占总面积的43.37%,植被退化面积为46.95km^2,而植被恢复面积达到110.49km^2,是退化面积的2.4倍。通过综合治理,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特殊地理环境区内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在开展恢复植被和生态重建所取得的成果研究基础上,提出应开展耐旱树种筛选和引进树种驯化适应性、金沙江干热河谷人工造林及人工促进天然更新配套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成林率的新配套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以及科技成果技术整合应用;探讨了植被恢复中所取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阐述了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采用不同的技术措施开展的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研究工作,强调了适宜树种筛选、科学的造林整地要求、保水剂应用技术等方面的成果应用,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植被恢复重建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结构的改善、土地可持续利用;创造条件促进群落进展演替;采取措施加快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等。解除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使部分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应根据土壤侵蚀类型、强度、侵蚀区的经济选择相应的技术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8.
水分胁迫对三峡库区消落带桑树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消落带和河岸带受损生态系统进行植物生态修复是非常有效的治理途径之一(马利民等,2009;戴方喜等,2006;滕衍行等,2005;Lowrance etal.,2000;Naima,2000;Dennis,1999),而植被恢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适生植物的筛选(马菲等,2010)。按照国内外现有研究方法消落带植被修复树种在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治理实践屡屡失败,许多耐干旱的植物不耐水淹,而耐水淹的植物又不耐干  相似文献   

9.
结合退耕还林 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当退耕还林工程开始全面实施时,水利部提出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来治理水土流失的新思路,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这一新思路的要意就是,要抓住当前国家开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建设项目的有利机遇,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即在地广人稀、降雨条件适宜、水土流失轻微的地区,通过退耕还林、封育保护、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提高植被覆盖程度,进一步减轻水土流失强度。在生态脆弱区,要通过封山禁牧、轮牧、休牧,保障生态用水,使生态休养生息,促进植被恢复,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甘肃省多年的…  相似文献   

10.
为推进金昌市光电项目区植被治理与恢复,分析了金昌市气候、植物资源等条件,总结了光伏项目区植被恢复重建试验结果,提出了生态修复措施,包括合理规划设计生态修复治理方案,加强施工管理,选用抗旱造林树种、做好办公区域的绿化美化,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区域、适当种植生态经济型沙生植物,大面积光伏电板阵列区、充分利用自然降水补播乡土旱生植物,培育和栽植易生根沙生树种营养钵苗。  相似文献   

11.
有机肥料能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并改善其质量,还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增加土壤氮素磷素含量,改善土壤的容重和孔隙度,增强土壤保水、保肥和通透性,提供大量微生物来提高土壤的酶活性,加速土壤中有机养分的分解和循环,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植被恢复模式的诊断与调整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耕地面积稀少、人地矛盾剧烈、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恢复难度极大,提高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功能、遏制石漠化发展仍然是当前的主要工作之一。众多学者采用林草植被恢复进行了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经过长期的生物学过程检验发现这些模式虽然成效显著,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文中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时效性的15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植被恢复模式,深入分析了各模式的特点和成效,并就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诊断,发现主要存在结构缺失型、立地衰退型、低度适应型和产业脱节型4种缺陷类型;依据不同缺陷类型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模式调整和结构优化需要突破异龄复层混交、地力改良、适应性修复和产业链延长等关键科技问题,以期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促进生态、社会、经济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铁坚油杉作为三峡地区的顶级植物群落,其本身的耐寒、耐土壤瘠薄性以及具有的菌根能改善土壤等性质使其成为该地区重要的建群树种。在近年来针对三峡地区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的研究热潮中,该树种生长规律研究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对三峡大老岭林场的铁坚油杉古树的直径生长模型及其分析,对该地区自然分布铁坚油杉生长发育规律进行初步探索,结果显示单分子式、一元线性方程、二次回归方程拟合优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博落回的生物学特性与生态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阐述了博落回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价值、药用价值及经济效益。大量研究表明,博落回根、茎萌发能力强,覆盖度高,具有适生性强、喜钙、旱生和岩生等特性,可提高山地植被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促进土壤和植被恢复,是集生态价值与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先锋植物。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九寨沟地震不同受损林地土壤理化特征分布情况,进一步提高受损栖息地林草植被快速恢复模式的合理性,根据研究区震损程度,分析了各样地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震损程度增强呈先减小再增大的趋势;有效磷和铵态氮含量随震损程度增加而升高,而速效钾和硝态氮含量降低。因此,应根据不同震损地块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土壤改良,提高林草植被恢复速度,增强各种恢复模式的土壤肥力支撑条件。  相似文献   

16.
生物土壤结皮是由土壤微生物、藻类、地衣和苔藓植物等孢子植物类群与土壤形成的有机复合体,具有极强的生态适应性,广泛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中。对于生物土壤结皮的研究过去主要集中在干旱荒漠地区的生态修复方面,近年来研究发现,生物土壤结皮可以有效固定CO2等温室气体,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研究生物土壤结皮形成、发育过程的特点,合理推广利用生物土壤结皮,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固定CO2效率和降低温室效应。文中综述了生物土壤结皮国内外相关研究最新进展,总结了生物土壤结皮的种类和对生态的积极作用,分析其对减缓温室效应的作用机理,并对未来研究重点进行展望,以加深对生物土壤结皮的认识,促进其在环境修复方面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干旱区沙质土壤缺乏矿物质和有机胶体、漏水漏肥,是沙区植被修复和生态林业建设的主要障碍,与此同时随着生态建设和林草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植物性有机废弃物。因此,回收利用林业剩余物,研发植物性节水保肥材料,改良干旱区风沙土,具有恢复退化土地和回收有机物料的双重意义。文中概述了植物性节水保肥材料在荒漠化防治特别是沙漠林业开发中的重要性,综述了植物性节水保肥材料种类和发展史,对比国内外研究和应用有机物料改良沙质土壤的趋势和特点,从林业剩余物利用和荒漠化防治等领域提出了研发建议。  相似文献   

18.
Mountain closure, considered an effective and economic measure for natural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forest ecosystems, has been widely carried out in the karst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microbial aspects of soil quality after mountain closure by analyzing soil microbial biomass, basal respiration, metabolic quotient, and relationships with basic chemical properties in Guizhou Province, a karst region of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Soil quality was considered poor from the low levels of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 nitrogen (MBN), and microbial quotient (MBC/total C and MBN/total N), but high metabolic quotient (qCO2). Soil pH, showing marked variation from 4.1 to 7.9 in this karst region, was proved to significantly affect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activity. Soil microbial biomass, microbial quotient, and soil basal respiration declined significantly with decreasing soil pH, while qCO2 showed an apparently increasing, but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rend. The changes in microbial biomass and activity following the change in soil pH could possibly be because of a change in soil microbial composition, and more detailed research is necessary. Compared with soil pH,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was another, more important, factor that directly restricted microbial growth because of the serious loss as a result of disturbance. As a practical application based on microbial aspects, introduction of some N-fixing tree species may be an active and effective measure to improve soil fertility and thus to accelerate restoration of the forest ecosystem in the karst region.  相似文献   

19.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同一恢复阶段的同一土层中1 2 mm、0.5 1 mm团聚体质量百分比(4.74%52.37%)与其质量百分比有机碳贡献率(2.87%59.98%)均高于0.25 0.5 mm、<0.25 mm团聚体;相同土层中的相同粒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含量(0 10 cm土层23.47 55.82 g·kg-1,>20 cm土层14.36 36.80 g·kg-1)与其质量百分比有机碳含量(0 10 cm土层1.34 22.12 g·kg-1,>20 cm土层0.57 11.93 g·kg-1)均随植被自然恢复呈增加趋势;同一恢复阶段的相同粒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含量(0 10 cm土层23.47 55.82 g·kg-1,>20 cm土层14.36 36.80 g·kg-1)与其质量百分比有机碳含量(0 10 cm土层1.34 22.12 g·kg-1,>20 cm土层0.5711.93 g·kg-1)随土层加深呈减少趋势;同一恢复阶段的同一土层团聚体中1 2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16.9053.43 g·kg-1)最低但其质量百分比有机碳含量(5.24 22.12 g·kg-1)最高;随植被自然恢复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在0 10 cm土层(2.01 2.16)呈增加趋势、在>20 cm土层(2.04 2.24)呈减小趋势;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结构演化的核心可能是上层土壤细化和下层土壤粗化;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结构有所改善;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可以作为喀斯特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有机碳质量评价的指标;加强保护喀斯特森林使其自然恢复,既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与减少侵蚀,也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循环和累积。  相似文献   

20.
作者针对三峡库区植被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库区水土保持型植被恢复与建设的重点区域——低山丘陵区为例,在现有植被建设模式基础上,从生态规划、树种选择、群落结构配置等方面加以提高和改进,筛选和配置出对各区适应性强的植被建设模式,为该区植被恢复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