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2 毫秒
1.
根据退耕还林工程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在对退耕还林工程25个省(区、市)1897个县(市、区、旗)以县级单位为单元进行系统区划、建立了4个大区-12个区-39个亚区-116个小区4级区划体系的基础上,按照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根据大量试验地观测结果和长期生产实践的科学分析,并参考大量前人研究成果,分别研究了各区的退耕还林模式,经过系统集成、创新提炼,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退耕还林区域模式体系。本文是黄河源头高原区和甘蒙沙漠区退耕还林区域模式研究结果,共计4个亚区12个小区模式。  相似文献   

2.
根据东北山地沙地区和京津周围沙地平原区退耕还林工程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在对退耕还林工程25个省(区、市)1897个县(市、区、旗),以县级单位为单元进行系统区划,建立了4个大区-12个区-39个亚区-116个小区4级区划体系的基础上,按照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根据大量试验地观测结果和长期生产实践的科学分析,并参考大量前人研究成果,分别研究了各区的退耕还林模式,经过系统集成、创新提炼,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退耕还林区域模式体系。共计9个亚区31个小区模式。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区和新疆干旱荒漠区退耕还林区域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黄土高原和新疆干旱荒漠区退耕还林工程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 ,在以县级单位为单元进行系统区划 ,建立了 4个大区 - 12个区 - 39个亚区 - 116个小区 4级区划体系的基础上 ,按照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根据大量试验地观测结果和长期生产实践的科学分析 ,并参考大量前人研究成果 ,分别研究了各区的退耕还林模式 ,经过系统集成、创新提炼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退耕还林区域模式体系。共计 6个亚区 17个小区模式  相似文献   

4.
全面综合分析了山西省晋西黄土丘陵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针对目前的退耕还林重点工程,重新进行了立地类型的划分研究,将该立地区划分为三个立地类型亚区。  相似文献   

5.
DEM在低山丘陵区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基于多角度、新方法的综合治理迫在眉睫。DEM模型能准确快速地反映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在低丘的治理中有着多层次的应用。笔者提出了应用DEM模型进行低山丘陵区气温和降水的空间模拟方法,划分区域作物优生区、适宜区的操作流程以及土地利用分区的确定,并把理论应用到小流域的具体实践中,数字化地形图建立样区的DEM模型,根据DEM数据监测样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坡度等级分布,提取坡度>25°的耕地,为小流域进一步的退耕还林做数据支持。实验结果表明:应用DEM模型能形象地表达区域的地形因子及流域特征,在低山丘陵区的综合治理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青海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野外采样、定点观测和室内实验,研究了青海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生态效应,结果表明相同林龄(8 a)的不同退耕还林模式(5种)水土效应:云杉桦树混交>桦树>云杉沙棘混交>云杉>沙棘>农田;生物效应:云杉桦树混交>沙棘>桦树>云杉>云杉沙棘混交>农田;小气候效应:云杉桦树混交>桦树>云杉沙棘混交>沙棘>云杉>农田。研究结果同时表明,相同退耕还林模式(沙棘)生产力效应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10 a沙棘>8 a沙棘>3 a沙棘。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退耕还林优化造林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考湖南省林业建设总体区划,将项目区划分为洞庭湖区、湘中丘陵区、雪峰山区、南岭山区和武陵山区五个区域。把生态建设摆在第一位的前提下,根据退耕还林地域地形地貌特点,分别优化选择造林树种和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山西省中南部盆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按亚区的区划原则将该立地区分为忻太盆地立地亚区和晋南盆地立地亚区两个亚区,并根据立地类型小区、立地类型组和产地类型的划分原则将该立地区划分为4个立地类型小区,14个立地类型组和22个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山西省吕梁山土石山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按亚区的区划原则将该立地区分为管涔山、关帝山山地立地亚区和吕梁山南部山地立地亚区2个亚区,并根据立地类型小区、立地类型组和立地类型的划分原则将该立地区划分为4个立地类型小区,19个立地类型组,39个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10.
喀斯特山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分区与适生模式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森林植被、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坡耕地特点将贵州喀斯特山地划分为3区10亚区16小区,并阐述了各区的相关特点;建立在树种和树种组基础上的适生模式筛选结果,将贵州喀斯特山地的退耕还林模式归为23类,可指导同区或相似区域的退耕还林模式建设。  相似文献   

11.
川中丘陵地玉米避灾减灾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川中丘陵的典型地三台为基点,从影响玉米产量的主导因子——干旱着手,对品种、播期、密度、肥料投入四因素进行不同生态区品种同田展示、播期试验、三元二次正交回归旋转试验、三元二次正交回归通用设计试验研究,结果经计算机分析,将玉米栽培技术组装配套。得出,根据不同种植地所处的生态区域和台位分布选择相应的品种;谷雨节前后播种,叶面积系数与单株生产力协调一致达最佳,玉米产量最高,既能抗夏旱又能避伏旱;每667平方米种植3500~4000株、施纯氮20公斤以上、施氧化钾9公斤、单产可达500公斤以上;单产600公斤的栽培方案为每667平方米种植4673株、施纯氮26.73公斤、施氧化钾9公斤。  相似文献   

12.
桂东北丘陵低山区很适宜罗汉果的生态要求,很有开发利用前途。本区的永福县和临桂县为世界罗汉果起源中心。但是,由于在生产中缺乏科学性,经营方法不当,引起资源破坏,产品质量下降和生态环境变坏等不良后果,直接阻碍罗汉果生产的发展。为了发挥优势,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本文提出了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种植和经营以及加工等方面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利用3S技术进行退耕还林工程信息提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3S技术,对退耕还林工程新造林信息进行了遥感监测,监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退耕地的定位及面积量算,退耕还林林种的遥感检查,退耕地块的验收,林木种植密度(株行间距)信息的检查,造林成活率及长势的检查。采用了面向对象的信息提取技术,开发了树冠因子自动提取程序,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在理论分析手持型GPS接收机面积测量原理的基础上,对9个不同大小地块在不同时段、不同干扰条件下实际面积测量的精度进行分析,详细论证了手持型GPS接收机完全能够满足退耕还林、造林地验收、小班面积测量等精度的需要,可广泛应用于森林资源调查.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根据三年的调查研究(共调查了约1000块标准地)和造试验林所取得的材料写成的。研究了油松林、栎林、刺槐林、灌丛和杨树林等的更新、造林以及经营方面的技术和营林体系问题。提出了在不能修筑窄带梯田发展干鲜果树的地段,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地生产力的育林措施。在林种搭配和营林体系选择方面,应因地制宜地采用封山育松栎林,营造刺槐薪炭林和小径材用材林,进行栎类播种造林和封养灌木林等。这是适应低山丘陵生态条件、经济有效的恢复森林植被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6.
文章根据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生态环境现状,按照"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原则,确定7项建设工程和3项保护工程。工程布局在全乡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封山育林工程、湿地保护工程和绿色家园工程,南部以水土保持工程和绿色通道工程为主,北部以水系防护工程和天然草牧场工程为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对翔实资料的定量、定性分析研究表明:影响燕山低山丘陵油松天然更新的主导因子是人为作用。不同的封禁方式客观地反映了人为作用对油松天然更新的干扰程度。油松更新幼苗、幼树数量在封禁方式上的反映是:全封>季封>季封(林地放牧)>只封林木。本文还从直接和间接两个作用方面,对主导因子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为低山丘陵开展油松天然更新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