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松天然更新幼苗和幼树期的生长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云南松天然更新幼苗(年龄≤1 a)和幼树(年龄>1 a)生长特征及不同器官生物量的分配关系,在云南昆明宜良禄丰村林场尖山林区约4.0 km2范围50余年生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人工林内,采用固定样地(17块5 m×5 m样地)开展连续4 a的天然更新幼苗和幼树生长调查。结果表明,样地内2年生、3年生、4年生幼树的平均地径分别为0.85~7.59、1.08~10.88、0.98~12.79 mm,平均树高分别为3.1~6.7、2.9~8.6、3.3~10.9 cm;1~9年生幼苗和幼树高与年龄呈指数相关。1~4年生的幼苗和幼树根系、胚轴、主杆、针叶的生物量分别为0.079~3.684、0.078~1.774、0.076~2.7474、0.270~9.186 g·株~(-1),仅根系的生物量比例(15.7%~21.2%)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大。1~4年生幼苗和幼树的生物量主要分配于根系的构建,高生长缓慢而形成"蹲苗"现象。旱季土壤水分亏缺是天然更新云南松幼苗或幼树蹲苗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于2003年在湖南省汝城县益将国有林场天然残次阔叶林内设置试验样地和对照样地各3个,采用林地清理、补植、补播等手段促进天然更新,并分别于2006年和2011年进行2次人工促进干预;同时,在6个样地内各设置3个样方,共计18个样方,分别于2003、2008、2013年冬,对幼树、幼苗、萌条的数量及地径进行统计,并对样方内胸径≥5 cm的立木进行每木调查。结果表明:种子补播保存率43%,幼苗补植保存率20%,平均保存率32%。树高≤30 cm且地径0.5 cm、31 cm≤树高≤50 cm且0.5 cm地径0.7 cm幼树的数量下降率分别是对照样地的17.5%、21.59%,树高≥51 cm且地径0.7 cm幼树的数量下降率是对照样地的121.66%。2008年单位面积蓄积量是对照样地的2.28倍,2013年达到3.80倍;经过10年更新,单位面积蓄积量是试验前的11.57倍,对照样地单位面积蓄积量仅是试验前的2.55倍;单位面积蓄积量是对照样地的4.54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所需的人工成本为1 860元/hm2,仅为同期人工营造杉木幼林所需人工成本5 310元/hm2的35%。  相似文献   

3.
南亚热带米老排人工林皆伐迹地天然更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南亚热带米老排人工林落种后皆伐迹地的天然更新调查资料,对其皆伐迹地天然更新幼树的树种、起源、数量、空间格局、分布频度和树高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皆伐迹地上绝大多数的天然更新树种为米老排树种;(2)在0~10 m空间尺度内,米老排种子更新幼树的分布为聚集分布(P0.01);(3)米老排种子更新幼树的数量和频度,可达到森林天然更新的良级标准,亦符合采伐迹地人工更新成林的验收标准;(4)种子天然更新幼树树高的分布近似正偏山状的weibull密度函数;(5)在米老排人工林皆伐作业后1.5年左右,对采伐迹地天然更新幼树进行间苗定株较为适宜;(6)对米老排人工林适时适地的采用小面积皆伐、非炼山方式清理迹地剩余物、保护和利用迹地天然更新幼树的方式,可有效实现采伐迹地的森林更新。  相似文献   

4.
以海南霸王岭陆均松(Dacrydium pierrei Hickel)天然林为对象,在有陆均松更新幼苗幼树的林分中共设置调查样地35块,样地面积400m~2,调查陆均松幼苗幼树胸径(地径)、树高,胸径5cm以上的全部立木的胸径、树高,林分郁闭度、灌木盖度、草本盖度、枯落物厚度、经纬度、海拔、坡度、坡向等因子。分析陆均松天然更新林分的组成、结构、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陆均松天然更新林分的树种多样性丰富,Simpson指数均超过0.8;均匀度高,Pielou指数均大于0.4;随陆均松幼苗幼树高生长,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逐渐增大的趋势。(2)林分优势树种组明显,断面积最多的5个树种是陆均松、岭南青冈、细刺锥、米椎和红绸,占总断面积的38.2%。(3)随着陆均松幼苗幼树的生长,乔木郁闭度和枯落物厚度呈增加趋势,林下植被盖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林分断面积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4)陆均松幼苗幼树主要集中分布在距陆均松母树10~30 m范围以内。(5)陆均松幼苗幼树在海拔1 140~1 180m、坡度为0~15°和西南坡向区域分布最多。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油松天然林宾施修枝、带状采伐、不同强度间伐等几种抚育方式研究了油松天然更新幼苗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修枝对更新幼树的高生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适当宽度的带状采伐对更新幼树的高生长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弱度、中度、强度间伐后更新幼树株数均大于对照,且以中度间伐为最好,强度间伐次之。  相似文献   

6.
广西凭祥红锥人工林天然更新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置典型样地,对广西凭祥28 ~32年生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人工林林下红锥天然更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林下幼苗、幼树、小树的平均密度分别为20 097.1、920.0、2 308.6株/hm2,小树的平均胸径和树高分别为3.10 cm和4.49m,幼树平均胸径和树高分别为1.52 cm和2.77 m,其天然更新良好,说明开展近自然经营是可行的.林下红锥的更新状况与上层林木的生长表现密切相关,上层红锥乔木表现越好,其幼苗越多,但其小树、幼树越少,而且生长表现越差,可能与光环境以及养分竞争差异有关;坡位是影响红锥更新的一个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了解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人工林天然更新的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应用典型样地法,研究广西西南部岩溶石山降香黄檀人工林的天然更新,分析降香黄檀实生幼苗幼树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影响其种群更新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在20个5 m×5 m的样方中共调查降香黄檀幼苗幼树94株,其平均密度1 880株/hm~2,空间分布以随机分布为主。幼苗幼树的个体主要集中在DBH≤3 cm和H≤4.0 m以内,且胸径随树高的增加而增长;其多度随径级的增加而减少,随高度级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均呈现偏锋型曲线。用Canoco对可能影响降香黄檀幼苗幼树更新的9个环境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PCA)表明,选取的环境因子共解释幼苗幼树分布信息的81.91%,影响降香黄檀幼苗幼树密度的主要因子依次为草本个体数、草本覆盖度、林窗面积、土壤含水率、土壤表层p H值、灌木覆盖度、岩石裸露率、土壤有机质含量、灌木个体数。其中,降香黄檀幼苗幼树密度与草本个体数及其覆盖度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表层pH值、灌木覆盖度、岩石裸露率与降香黄檀幼苗幼树密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基于14块针阔混交林固定样地的天然更新调查数据,针对影响天然更新效果的因素众多,仅用定性分析难以做出判断的特点,因此采用灰色系统中的关联度分析法,把影响天然更新的因素进行排序。排序结果依重要性分别是海拔高度、林木株数、郁闭度、腐殖质厚度、针叶树蓄积比重、蓄积量、针叶树株树、坡度。由于云冷杉等针叶树幼苗喜荫,不喜光,所以在采伐强度过大时将造成林内郁闭度降低,林内光照明显增强,进而严重影响云冷杉幼苗幼树的生长。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慎重扩大采伐量,同时在采伐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保留木的损伤,保证林分的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9.
红松人工林和相邻次生林林下红松天然更新种群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球果采摘后红松天然更新幼苗幼树的生长生存现状,了解红松天然更新种群的动态,以红松人工林及其相邻蒙古栎次生林两种林分为对象,对红松天然更新幼苗幼树的分布状态及其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红松人工林与蒙古栎次生林林内红松天然更新种群年龄结构都不完整,蒙古栎次生林内红松天然更新种群年龄对应于球果采摘强度的不同时期出现了两个峰值,而红松人工林内只有前4年生幼苗;(2)两种林分中1~3a红松天然更新幼苗的株/簇与簇数均符合指数函数变化,即红松幼苗幼树多以单株存在,簇生幼苗的数量占比很少;(3)蒙古栎次生林林内的红松天然更新幼苗在苗高和地径生长都比红松人工林内的具有优势,两种林分中1a和2a更新幼苗的苗高差异不明显,但3a更新幼苗的苗高差异显著;次生林内1~3a红松天然更新幼苗的地径均极显著高于人工林林内的红松幼苗。结论:在当前的这种球果采摘条件下,红松人工林及其相邻蒙古栎次生林林内红松更新幼苗幼树分布受到了很大影响,种群年龄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幼苗幼树以单株存在。  相似文献   

10.
森林采伐是森林经营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采伐对树木天然更新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森林的结构、组成及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本文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对择伐5 年后不同作业迹地(集材道、楞场和采伐后林窗)的幼苗更新及灌木、草本的多样性进行研究,并以没有进行采伐干扰的林地作为对照。共设计样地23 块,在各个小样地内调查幼树的种类、树木、高度;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种类、树木、高度和盖度,应用SPSS 软件进行一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择伐作业影响幼苗的更新,灌木和草本的多样性在作业迹地增加,尤其在林隙处的多样性最高。适当采伐能促进幼苗的更新,特别是阔叶树种的更新。集材道对幼苗密度的影响比对幼苗高度的影响大,幼苗密度在集材道上密度最高;采伐作业对针叶树种有严重的影响,在三种作业迹地上针叶树种的密度都比对照低。为了维持森林的结构和组成,在森林收获和楞场的建立时,必须采取科学措施保护针叶树种。此外,采伐林窗和楞场的面积都应该减小。为了确保采伐迹地建群树种的更新,经营中应该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适当控制过于旺盛的灌木和草本层的生长。本研究结果将为采伐后作业迹地的恢复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的依据。图1 表4 参14。  相似文献   

11.
以山西灵空山4 hm~2暖温带天然油松-辽东栎针阔混交林长期固定监测样地为平台,采用连续样方法进行每木监测,研究了样地中油松和辽东栎2个建群种幼苗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发现,油松和辽东栎幼苗各自呈现出的空间分布格局一致,且2个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类似,均表现为在5 m尺度内呈现聚集分布,在其它尺度内则呈现随机分布。表明,油松和辽东栎幼苗的空间分布格局均以随机分布为主,只在较小尺度内(5 m)呈现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2.
近自然经营对辽东栎林优势乔木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黄龙山辽东栎林设置未间伐(对照)、13.4%材积强度间伐后天然更新(弱度间伐)和30.0%材积强度间伐后人工补植油松(强度间伐)试验,研究不同强度近自然经营间伐措施对辽东栎林立地环境、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优势林木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近自然经营后林地可利用养分增加,尤其是土壤全N含量;间伐样地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未间伐样地;优势乔木(辽东栎、油松和茶条槭)幼苗幼树数量随间伐强度增大而增加;与对照相比,间伐样地幼苗幼树存活率高,高生长量增加;在黄土高原黄龙山林区,油松需要人工促进更新,而辽东栎和茶条槭均能够天然更新;近自然经营间伐措施能够促进辽东栎次生林立地环境改善,加快优势林木更新进程;间伐30.0%后人工补植油松更适合当地辽东栎次生林的抚育管理.  相似文献   

13.
红塔山自然保护区云南松火烧迹地天然更新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标准样地法对红塔山自然保护区东风水库北岸王美喜大山、大河顶尖山片区两块火烧迹地云南松天然更新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东风水库北岸王美喜大山林火发生5年后云南松天然更新保存密度平均为2 554株/hm~2,更新幼树均高为89.13 cm;大河顶尖山火烧迹地发生林火8年后云南松天然更新保存密度平均为4 138株/hm~2,更新幼树均高为160.28 cm。分析发现:火灾后云南松天然更新呈不规则分布,不同坡位、火灾前林分郁闭度、林龄对更新株数和幼树树高存在影响。提出对于火灾发生前郁闭度达到0.4以上的中龄林或接近中龄以上的林分,不必再进行人工更新造林;蹲苗期结束后,适当补植阔叶树进行混交,以提高林分抗病虫能力及综合功能,进行适当的中耕除草,以促进幼树生长;加强封山管理,避免人畜破坏幼苗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南京紫金山风景区人工促进马尾松天然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南京中山陵园风景区常绿马尾松林病虫危害严重,松林资源逐步减少的现状,采取人工抚育措施,可促进其天然更新。就调查结果表明,在景区内马尾松纯林林下天然更新马尾松幼树有4500株/hm^2,松阔混交林林下天然更新马尾松幼树有2700株/hm^2。当林分上层郁闭度0.7左右时,马尾松天然更新幼树年龄为4-9a,平均树高4.0m,平均胸径4.75cm,平均冠幅为1.35m;当林分上层郁闭度达0.9时,马尾松天然更新幼树平均树高仅2.0m,平均胸径1.5cm,平均冠幅0.85m,年龄多为2-5a,一般超过6年以上则出现自然枯死。而通过人工抚育措施(上层透光、修枝、间苗、除草等)对马尾松可明显促进天然更新幼树的生长,其不同林分树高、胸径和冠幅的平均生长量分别增加22.4%-152.0%,25.0%-476.9%和60.9%-375.0%。且在林分郁闭度越大(0.85以上)、林下马尾松幼树生长较弱的林地,采取抚育措施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森林抚育采伐对温带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机制,为温带针阔混交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方法】以吉林蛟河4块1 hm2的针阔混交林采伐样地为研究对象,样地于2011年7月建立,2011年12月进行抚育采伐作业,并于2015年7月对保留木进行复测。采集、测定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碳含量、叶氮含量、叶片碳氮比和最大树高6类植物功能性状数据,根据物种之间的性状距离和谱系距离构建功能性状树和系统发育树。通过Blomberg’s K值法检验植物功能性状的系统发育信号;利用功能多样性指数和最近邻体性状距离指数计算2011年采伐前和2015采伐后不同空间尺度上(10 m×10 m、20 m×20 m和50 m×50 m)群落功能多样性和功能结构的变化情况;利用谱系多样性指数和最近亲缘关系指数计算群落谱系多样性和谱系结构的变化情况;通过树木4年间平均胸高断面积的增长量来量化保留木的生长差异。【结果】除叶面积外,其余5类功能性状均表现出显著的系统发育信号;抚育采伐前后,群落功能结构和谱系结构的变化具有尺度依赖性,在10 m×10 m尺度上,采伐后群落的离散度上升,聚集度下降,在20 m×20 m和50 m×50 m尺度上,采伐后群落的离散度下降,而聚集度上升;功能多样性和谱系多样性对采伐强度的响应同样存在尺度效应,中低强度抚育采伐对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仅体现在小尺度上,而高强度抚育采伐即使在大尺度上也会对群落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经历不同强度的抚育采伐后,样地内保留木的生长差异表现为中度采伐样地重度采伐样地轻度采伐样地对照样地。【结论】中低强度的抚育采伐能够优化群落的功能结构和谱系结构,从而达到促进资源利用、加快保留木生长的目的;高强度的采伐会导致生态位空间过度释放,不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树木生长,也会对森林生物多样性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从调整群落结构、促进保留木生长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对温带针阔混交林的抚育采伐作业应控制在中等强度以内。  相似文献   

16.
以通山县大幕山林场国家储备林为研究对象,按蓄积采伐强度设置对照(0%)、低强度(15.7%)、中强度(27.0%)、高强度(36.0%)、超高强度(45.6%)5个处理建立20块固定样地,对杉檫混交林目标树经营成效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作业样地2020年与2019年相比,目标树平均胸径生长量增加0.52 cm/年,单位面积蓄积生长量增加4.38 m3/(hm2·年);同时,2020年4种采伐强度作业样地平均每100 m2天然更新树种数6.25个,新增天然更新株数21株,而对照样地每100 m2天然更新树种数仅3个,新增天然更新株数仅12株。由此可见,目标树经营既促进了林木胸径生长,增加了林分蓄积量,同时又改善了林下天然更新,增加了物种多样性,可为国家储备林项目营林措施的选择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7.
以长宁县硬头黄竹为研究对象,分别在龙头镇、竹海镇样地设置长度均为60 m,宽度为3 m、6 m、9 m皆伐带;3 m^6 m、6 m^9 m皆伐带间设置保留带,保留带宽度均为6 m;另外在样地附近设置一个6 m×60 m对照带。采用机械式带状皆伐1年后,通过调查和数据处理,分析其生长状况,显著性特征、生物量(地上部分)。结果表明:(1)两个样地中均发萌枝,且萌枝面积均为9 m皆伐带>6 m皆伐带>3 m皆伐带。从龙头镇来看,各皆伐带和保留带的发笋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带,最大为6 m^9 m保留带,达到4 976±97株·hm-2;从竹海镇来看,3 m皆伐带、3 m^6 m保留带、6 m^9 m保留带发笋数高于对照带,6 m^9 m保留带发笋数最高,达到11583株·hm-2。(2)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多重比较表明,龙头镇和竹海镇竹笋平均胸径除6 m皆伐带和9 m皆伐带间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他每个带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龙头镇竹笋平均高除3m皆伐带和6m皆伐带之间、6 m皆伐带和9m皆伐带之间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余各带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竹海镇竹笋平均高除6 m皆伐带和9 m皆伐带之间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余各带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3)根据张鹏等在长宁县对硬头黄竹胸径与生物量拟合的指数回归模型,可以计算出经过带状皆伐改造试验后,龙头镇3 m^6 m保留带、 6 m^9 m保留带1 a生竹每公顷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92.76%、175.21%。竹海镇3 m^6 m保留带、 6 m^9 m保留带1a生竹每公顷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11.89%、161.58%。(4)通过本试验对该地硬头黄竹进行带状皆伐改造,发现6 m^9 m保留带竹林长势最好,生物量最高,改造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大强度抚育对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大强度抚育条件下,通过林分层次结构、各层次林木胸径结构、树高结构及其林木分布格局等指标研究林下天然更新状况,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在22a、32a时分别进行株数强度50%和40%的下层抚育,后经20a天然更新(林分年龄52a),林分形成明显层次结构,分为主林层、演替层及更新层,整个林分林木胸径、树高结构均呈多峰分布,其中主林层、演替层林木胸径和树高结构均呈单峰山状分布,更新层林木胸径和树高结构呈多峰分布,各林层平均胸径分别为23.2cm、12.6cm和3.1cm,平均树高分别为18.4m、14.5m和2.8m,而对照标准地胸径、树高结构均呈单峰分布,平均胸径、树高分别为18.6cm及17.9m;主林层、演替层各层林木空间分布呈均匀分布,密度分别为840株/hm~2和1 125株/hm~2,更新层林木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密度为675株/hm~2,对照样地林木空间分布偏向均匀分布,密度为1 605株/hm~2。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4块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采伐强度下[重度(采伐强度21. 21%),中度(采伐强度11. 22%),轻度(采伐强度6. 29%)和对照(未采伐)]凋落物半分解层现存量、含水率与林分郁闭度的空间异质性。[方法]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各样地凋落物半分解层现存量、含水率与林分郁闭度数据进行普通克里金插值,得到3个指标的空间分布格局图。[结果]表明:在10 100 m的尺度上,采伐使得凋落物现存量由离散型分布转变为聚集型分布,而对凋落物含水率的空间格局影响不大;所有样地的郁闭度均表现为聚集型分布,采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中度采伐与重度采伐样地的空间异质性;凋落物现存量与林分郁闭度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而在对照样地,凋落物现存量与含水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但相关程度较弱(r 0. 3)。[结论]采伐对凋落物半分解层含水率空间异质性影响不大;中度采伐与重度采伐样地的郁闭度异质性可能是由于采伐不均匀所导致;采伐使凋落物现存量空间异质性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带状皆伐后米老排人工林为对象,研究其保留带和皆伐迹地种子雨及沉水种子的时空动态,旨在为米老排人工林更新采伐设计及促进天然更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后,分别在保留带和皆伐迹地内各布设3个固定样地,连续2年观测种子雨。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的方法对不同样地的种子雨组成进行分析。采用幂函数、指数函数及其对数转化函数模型,建立皆伐迹地内种子雨及沉水种子密度随离开林缘距离变化的分布预测模型。【结果】种子雨散落的起始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高峰期在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消退期在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在保留带内,种子雨密度及沉水种子密度的空间异质性不明显,年际差异也不显著;在皆伐迹地内,部分离林缘等距离样点间的种子雨密度与沉水种子密度的空间异质明显(P0. 05),年际差异也显著(P0. 05);在皆伐迹地,种子雨的沉水种子百分比随离林缘距离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保留带的种子雨及沉水种子在林缘外皆伐迹地扩散的空间分布可用指数函数转换的线性模型较好描述,其最远扩散距离分别为25和20 m。【结论】成熟米老排人工林用于天然更新的种源充足,不存在限制;如果米老排人工林采伐时间是从12月至翌年1月底,因种子已散落且足够,故在满足国家有关人工林采伐政策的前提下,可用皆伐或不受宽度限制的带状皆伐;若在不是种子集中散落期且种子活力已丧失的时间采伐,如在6~9月,宜用带状采伐,且其适宜宽度及最大带宽为35与40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