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福建沿海沙化监测区土地为研究对象,选择1994~2014年连续5次沙化监测期的9个自然与人为影响因子,利用相关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地沙化过程中的自然与人为因素强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为因素贡献率61.3%,自然因素贡献率27.8%。人为因素的农林业总产值、工业用地面积变化、自然因素的台风影响是20年来福建沿海土地沙化变化的主要原因。加强沿海防护林屏障建设、提升防护效能、遏制破坏行为、形成合理开发利用机制对防止沿海土地沙化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川西北高原沙区沙化治理区划与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川西北草地沙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图形叠置法叠加气候图、植被区划图、沙化土地分布图,首次确定了川西北高原沙区的具体范围。在此基础上,以地质和地貌为主导因子,结合沙化土地分布现状,将川西北高原沙区划分为3大治理区,分别为:(1)石渠色达丘状高原沙化治理区;(2)若尔盖红原平坦高原沙化治理区;(3)理塘巴塘高山山原沙化治理区。同时,针对各区沙化特点,提出相应的沙化防治战略对策,为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顺利实施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掌握辽西北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和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科学分析变化原因,以固定样地为基础,结合遥感影像,建立指标体系和模型,构建辽西北荒漠化和沙化动态监测体系,分析植被覆盖率、生物量、生态系统质量、荒漠化和沙化变化趋势,探究影响荒漠化和沙化进程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4.
关于川西北沙化问题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准确掌握川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状况及成因,为开展科学防治提供依据,四川省林业厅先后于2007年4月和2009年7月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赴甘孜州、阿坝州对土地沙化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对川西北沙化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提出了实行综合防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沙化土地面积54.96万hm2,潜在沙化土地面积60.66万hm2。大部分的沙化土地分布在辽西北地区,辽西北是我国北方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近来监测数据表明,辽宁省土地沙化有恶化的趋势,而且这种沙漠化正逐年向辽宁省的腹地扩展。根据辽宁省的沙化特点以及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初步探讨了其有效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川西北地区沙化土地的急剧扩张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该区域沙化治理存在植物材料单一的问题。本文从成活率、生长情况以及光合特性几个方面分析了4个桑树种在川西北高寒沙区的适应情况,结果表明4个桑树种基本能适应川西北高寒区的立地条件。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杭锦后旗位于河套平原西部,阴山脚下,南临黄河,东与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相接,北靠阴山与乌拉特后旗比邻,西靠乌兰布和沙漠。全旗总土地面积265万亩,总人口30万人。气候条件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风速每秒2米,年平均空气湿度40%。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土地盐渍化程度高,占总土地面积的40%,给发展林业生产带来一定制约。由于杭锦后旗紧靠黄河,有着得天独厚的引黄灌溉条件,为发展林业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辽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环境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提出了辽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基本情况。指出在土地沙化环境系统中,气候环境是影响土地沙化的潜在因素;植被环境是土地沙化的现实调控因素;而人为活动是土地沙化发生、发展和加剧的直接原因。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鄂尔多斯位于中国北疆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全市总面积8.68万平方公里,西、北、东三面被黄河环绕。同时,鄂尔多斯地处我国半干旱、干旱过渡地带,亦是农牧交错地带,境内北有库布其沙漠,南有毛乌素沙地,东部为丘陵沟壑区,西部为波状高原硬梁区。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2014年)结果显示,全市荒漠化土地面积7.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90.7%,沙化土地总面积5.4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62.1%。鄂尔多斯年均降水量150至350毫米,蒸发量却为2000至3000毫米,年平均风速3.0~4.3米/秒;植被以旱生、沙生植物为主,林草植物种结构简单,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是自治区乃至全国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0.
川西北地区土地沙化成因探讨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西北地区沙化土地的急剧扩张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本文综合整理、分析归纳近年来该地区的研究文献和监测统计资料,对沙化现状及趋势加以概述,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因素为川西北土地沙化提供了基本条件,而生物因素、人为因素和政策体制因素是其诱导触发因素,起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沙治沙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通榆县土地荒漠化监测数据显示,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减少了21 197.5 hm2,其中风蚀土地减少了2 061.6 hm2,盐渍化土地减少了19 135.9 hm2。在耕地中,轻度风蚀面积增加了19 796.1 hm2;重度风蚀和重度盐渍化土地面积分别增加了64 681.8 hm2和1 083.1 hm2。应采用植树造林、种草等生物措施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2.
以甘肃民勤县土地沙化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土地沙化与水资源(包括自然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人口、耕地、林地、牲畜、粮食产量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科学揭示出了民勤土地沙化扩展加剧的驱动机制,为综合整治土地沙化问题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川西北沙化治理现状及治理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西北共有沙化土地82.19万hm2,2007~2010年共计投入资金7 000万元,建设沙化治理示范区8 040 hm2.文章以最新沙化监测数据为基础,总结出一套适合川西北的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露沙地治理模式,针对不同的沙地类型选择了封育、种草、植灌、沙障等模式.结合川西北沙区分布的流域、地形地貌、沙化成因、气候等因素,遵循地域连贯性原则进行了治理区划,划分出黄河水系白河、黑河流域重点沙化治理区、长江水系雅砻江流域重点沙化治理区以及长江水系大渡河流域、长江水系岷江流域、长江水系雅砻江流域一般沙化治理区,并提出了各治理区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4.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敦煌市荒漠化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以年末总人口、耕地面积、粮食产量、造林面积、经济作物面积、农村用电量、上游来水量、年均降水量、平均气温、平均风速、人均收入、工业总产值等12个指标的多年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各个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各类指标对敦煌荒漠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敦煌地区的现代荒漠化是一个以人为因素作用为主的的综合过程,其中人为因素对敦煌荒漠化起决定作用,自然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5.
宣威市石漠化治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宣威市土地石漠化的成因主要为地质、气候等自然因素以及陆地开垦、过度樵采等人为原因.根据石漠化土地具有的区域性特征,提出了分区治理的基本思路及针对不同治理区的具体治理措施,对封山育林(草)、混农林业、生态型薪炭林营造等石漠化土地治理模式进行了阐述,并列举了成功的案例.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滇中岩溶区石漠化在不同影响因子上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对影响因子定量归因,基于Landsat、DEM等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结合RS-GIS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Geodetector)获取石漠化信息和各影响因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滇中岩溶区石漠化总面积为3015.04 km2,占研究区总土地面积的5%,占岩溶面积的13.36%。(2)在不同岩性中,石漠化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中,占总石漠化面积的62%;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石漠化主要分布在草地,占总石漠化面积的48.62%;在不同坡度下,石漠化主要分布在8°-15°范围内,占总石漠化面积的32.01%;从人口密度和第一生产总值看,石漠化主要分布在100-200人/km2和>40×108元范围内,占总石漠化面积的比例分别为54.77%和44.33%。(3)地理探测器揭示了滇中岩溶区石漠化驱动因子的权重大小为:土地利用(q=0.42)>坡度(q=0.29)>岩性(q=0.17)>第一生产总值(q=0.14)>人口密度(q=0.14);交互探测器揭示了2个因子共同作用时,对石漠化形成的贡献率最大的是土地利用和坡度(q=0.58),其次是土地利用和岩性(q=0.50)。研究区石漠化在不同影响因子上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人为和自然因素中最显著的影响因子分别是土地利用类型和坡度。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杭州湾滨海生态绿地小气候效应的实地调查和定位观测,结果表明:生态绿地植物生长季节可提高空气湿度,空气相对湿度(平均为85.25%)明显高于无林荒地(平均为80.32%);滨海生态绿地的冠层截留效应明显,林冠层全年截留降水量为226.2 mm,占全年降水量的16.92%;滨海绿地全年月平均大气压的变化呈 S 形,树木在生长季节内有降低大气压的作用,树木停止生长后林木有增加大气压的作用;滨海生态绿地具有降低风速的作用,绿地内可降低风速约75.94%,防风能力较强,降低风速的效率为67.42%;滨海绿地对改变风向也有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土地荒漠化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柴达木盆地土地荒漠化的现状,选取年均降水量、年均蒸发量、森林覆盖率、坡度、土壤有机质、人口密度、人均GDP、农牧业收入占社会总收入的比例等因子作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并就各个因子对生态安全影响程度进行了计算,得出盆地内有83.06%的土地处于次安全区,16.94%的土地处于较不安全区.基于以上分析与评价,对柴达木盆地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三种苗木(容器苗、移植苗和裸根苗)在格尔木地区三种不同的土壤类型(农耕地、撂荒地和稀疏林地)中进行了栽植试验,结果表明,苗高、地径和冠幅的增长量与土壤类型、苗木类型之间具有明显的关联性,相关系数为R(苗高)=0.910(R2=0.828)、R(地径年增长量)=0.903(R2=0.815)和R(冠幅年增长量)=0.909(R2=0.736);苗高、地径和冠幅的增长量依土壤类型从大到小的排序为:农耕地〉撂荒地〉稀疏林地;依苗木类型从在到小的排序为:容器苗〉移植苗〉裸根苗;在格尔木地区土壤条件较差的撂荒地和稀疏林地,采用容器苗和移植苗栽植黑果枸杞,采用容器苗和移植苗可使造林成活率提高19.4~36.6个百分点,且苗木生长良好,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磴口县沙漠化人文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地处后套绿洲西部磴口县沙漠化现状及危害进行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得出土地沙漠化的人文驱动机制为畜牧业发展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和人口因素等三个方面,并提出相关沙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为黄灌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管理,改善农牧交错地区脆弱生态环境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