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西南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长江、红河、怒江和澜沧江等流域中、上游地区。该区域气候干热、植被稀少、土壤干旱瘠薄、水土流失严重, 是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 也是我国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极为困难的区域。文中通过回顾其植被恢复历程, 对现有植被演变过程、植被恢复的途径与方法、植物逆境适应保护机制研究及其适宜树种筛选与引种、植被恢复与特色资源培育利用等进行系统比较分析, 总结了数十年来植被恢复研究与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阐述了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提出加速构建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是实现干热河谷地区及其所在江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西南地区森林"双增"目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四川西部是长江上游天然林主要分布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绿色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区,气候及地质地貌的复杂变化又使本区域成为我国特有动植物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的实施应在现有森林分类经营区划的基础上,以保护现有植被,重点实施封山育林为主。造林和封育坚持乔、灌、草结合,多树种一起上的原则,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与森林生态旅游景观建设相结合,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相结合,在短期内恢复植被覆盖,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生态防护体系,为本州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桉树是巴西重要的人工造林树种。巴西政府采取了区划生态保护地、规范林木采伐审批、实行生态修复等主要生态保护政策,巴西林业企业的桉树人工林经营技术主要特点是经营规划设计全程化、种苗生产工厂化、营造林精准化、采伐作业机械化。重视依法开展生态保护、重视林业实用技术研发与应用、重视人工用材林机械化集约经营,是巴西发展桉树人工林的基本策略。巴西新一代人工林经营策略值得我国在森林经营与保护方面加以借鉴,提出了强化营造乡土树种、严格落实林业发展规划、加大森林经营机械化应用水平、强化采伐管理培训、科学开展矿区植被恢复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长江上游低中山常绿阔叶林区森林的生态功能和恢复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长江上游中低常绿阔叶林区森林的生态功能,认为该区的森林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农业生态屏障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生态作用;提出了七个恢复对策;(1)改良“杂木林”观念,确立常绿阔叶林的不可替代地位;(2)建立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3)积极进行现有人工林的改造;(4)搞好农林结构调整。促进退耕还林;(5)突出流域单元的恢复重建的示范作用;(6)加强科学研究;(7)加强教育,严格执法。  相似文献   

5.
利用宫胁造林法恢复和重建辽宁森林植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简要介绍了国际著名植被生态学家、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教授宫胁昭创造和倡导的造林法———环境保护林重建法(即生态造林法,简称宫胁造林法)。该方法的创新和重要之处就是将植被生态学理论应用于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并取得成功,依据潜在自然植被和演替理论,提倡和强调用乡土树种重建乡土森林植被,目的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当地的森林生态系统。辽宁省的森林覆盖率较低、森林恢复和造林难度大,宫胁的生态造林法对辽宁森林植被恢复和重建将会很有借鉴和帮助的。  相似文献   

6.
人工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综述了近年来世界人工林的发展动态以及人工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从人工林与乡土森林的比较中, 表明了多数情况下人工林支持的物种多样性并不少于乡土森林植被, 同时表明了人工林已经成为一些稀有、濒危物种的重要庇护所和替代生境, 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人工林并不是生物多样性〝沙漠〞的观点; 分析了影响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及保护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利用宫胁森林重建法恢复和再建山东森林植被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简要介绍了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教授宫胁昭(Prof.Akira Miyawaki)创造和倡导的造林法-环境保全林重建法。该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潜在植被和演替理论,其核心是用乡土树种恢复乡土森林植被(Native Forest by Native Trees)。该方法在日本,马来西亚,巴西和中国等国家,用于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在林的恢复,已经有近600个成功的例子。山东的森林覆盖率低,森林恢复了造林难度大,宫胁的森林重建法对于山东的森林植被恢复和重建将是很有借鉴和帮助的。  相似文献   

8.
选取固碳能力、生物多样性、土壤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和防风固沙等5大类11个指标,构建了沙地植被恢复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得到了相应的权重,并对毛乌素沙地的3种造林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沙柳沙障的固碳能力、土壤改良和防风固沙等效益恢复最好,紫穗槐人工林固碳能力和防风固沙效益恢复次之,但是生物多样性效益恢复最好,樟子松人工林各项效益恢复均较差。综合得分显示,沙柳沙障(75.32)紫穗槐人工林(67.67)樟子松人工林(37.31),也就是说,乡土树种的常规造林方法在该地区恢复成效最优,并且相比乔木林,该地区更适合灌木林的营建。  相似文献   

9.
霸王岭长臂猿栖息地植被恢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升华  杨世彬 《热带林业》2006,34(4):10-12,7
通过对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植被现状、猿食植物种类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以东干线公路“生态走廊”的建设和低地森林(主要包括次生林、灌草丛和松林)植被恢复改造等为主要方式来促进森林植被的恢复,并初步拟定167种用于“生态走廊”和12种用于低地森林植被恢复的乡土树种。预期森林植被恢复后可为长臂猿生活区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森林环境,以期实现长臂猿栖息环境及其周边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初步恢复和形成可以向顶级群落发展的热带雨林群落,为实现保护区总体目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川西地区处于长江上游及其源头,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由于森林集中过伐,植被遭到破坏,森林的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功能削弱。为恢复川西地区绿色森林屏障,笔者提出将川西地区纳入防护林体系工程造林,以恢复和增加森林植被,形成合理的林种、树种结构,发挥涵水保土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使川西地区实现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一体,协调发展的生态林业基地。  相似文献   

11.
生态工程与生态设计是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文章着重说明了生态设计中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对生态工程设计的重大指导意义,特别强调通过层次结构的研究和设计,把所要建设的人工生态系统的属性研究和复杂性研究结合起来,为设计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工程创造条件,同时,还介绍了人工设计的方法步骤。  相似文献   

12.
刘卿霞  赵震 《广东园林》2007,29(B09):35-37
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人类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和迫切需要,而生态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文化的引导。本文在分析生态文化特征的基础上,以广州为例,从物质基础、上层建筑(包括规划理念、管理制度、精神文化等)方面对如何建设城市生态文化作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从生态文明理念出发,被赋予生态建设首要地位的林业,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从生态文明的高度重新审视林业建设。林业生态建设要充分认识森林的生态功能,要充分体现自然原则,充分认识造林树种选择原则,更要充分考虑时机因素。  相似文献   

14.
摘要:通过对国家宏观政策的分析,结合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实际,对于如何依托生态优势,谋划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新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2008年6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从此我国林业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有林业用地42.42亿亩、森林26.24亿亩,其中集体所有的林业用地25.48亿亩、森林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0月8日,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在北京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致信祝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成立大会并致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出席成立大会。  相似文献   

17.
2008年10月8日,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在北京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致信祝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成立大会并致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出席成立大会。  相似文献   

18.
生态用地作为能起到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的土地类型,已经越来越引起专家学者和政府规划部门的重视。阐述了生态用地的概念及内涵,对甘南重点生态功能区规划中生态用地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确定生态用地的原则及对策。  相似文献   

19.
株洲市辖区内各县市区矿区普遍存在挖损、压占、土地退化和地质灾害等生态破坏情况。在全面分析矿区生态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保护和治理矿区生态环境提出了政策调控和工程治理等对策。  相似文献   

20.
孙玉宁 《绿色科技》2013,(10):250-253
指出了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农民这一巨大消费主体的参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重点、难点在农村。发展农村生态消费是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对实现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看,我国农村的消费模式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迫切需要从经济、制度、文化等不同层面做出努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生态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