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森林景观质量评价研究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国内外森林景观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 分别从评价方法、评价途径以及评价者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1)各种评价方法综合应用, 取长补短; (2)加强公众参与, 体现“以人为本, 景为人用”的理念; (3)加强数字图片编辑和森林景观可视化研究; (4)以森林景观评价促进森林景观建设, 促进森林游憩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森林旅游事业的逐步深入发展,为规范森林公园的管理与建设,合理评价森林景观资源,准确定位,合理进行开发、建设与保护景观资源已是当务之急。因此,文章就景观资源的分类与评价的生态原则进行探讨,旨在指导森林公园的规划与建设,最大限度地保护景观资源,合理利用景观资源。  相似文献   

3.
应用意义微分法与模糊数学的方法对福州市郊区10片森林景观进行科学评价,列出森林景观评价表,绘出景观总分值与平安感分值坐标图,并分析了森林景观的林貌结构特点,探讨了在森林空间寻找欣赏要素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森林声景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国内外森林视觉景观评价和城市声景观评价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影响森林声景观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2级3类的森林声景观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计算森林声景观美学评价体系的11个指标的得分值和其权重之乘积,将其累加值定义为声景观美学指数。根据声景观美学指数的大小来衡量森林声景观优美程度。  相似文献   

5.
普陀山风景区森林景观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森林景观在其自然景观中占有重要位置。为摸清普陀山风景区森林景观现状、特点,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风景区内的森林景观进行评价,并提出改造利用意见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国外森林景观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60,自引:5,他引:55  
王雁  陈鑫峰 《林业科学》1999,35(5):110-117
本文系统介绍了常用于国外森林景观评价中的几种心理物理学方法 ,从数学和经验两方面介绍了SBE法和LCJ法的异同点 ,综述了国外针对森林景观评价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最后总结了 30年来心理物理学方法在森林景观评价中的应用实践及由此摸索出来的各种森林景观元素与美景度之间的关系 ,并分析了森林景观评价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森林景观质量评价理论、内容与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分析森林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有关美学理论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景观的结构与功能评价,景观系统的生产力评价及美学质量评价等森林景观评价内容,并指出了直接评价法,意愿评价法及专家咨询综合评价法等多种方法可作为森林景观质量评价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8.
湖南云山森林公园森林景观数量化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云山森林公园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植被类型,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并参考游客对典型景点的评价资料,建立了森林景观的数量化评价模型,就典型森林景观的经营和森林景观的构建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了保护、发展以及提高齐云峰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资源的质量,本文从景观资源质量、区域环境质量和旅游开发利用条件3个方面对齐云峰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景观资源进行评价。并以此3大类指标构建齐云峰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森林公园的景观价值。  相似文献   

10.
视觉追踪辅助技术在森林景观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景观评价是对森林健康和森林美丽程度进行判别的主要方式。但目前仅能通过总体评价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评价结果,而对"人在森林景观中究竟看什么、如何看"这一基本问题始终缺少科学的量化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视觉追踪技术已经成为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尤其是近10年来,该技术已逐步出现在欧美学者的森林景观评价研究中,为科学探讨人体注视森林景观的视觉行为规律提供了支持。文中基于当前欧美地区利用视觉追踪技术的评价应用情况,总结常见的视觉追踪技术硬件特点和使用范围,阐述配套软件类型和主要视觉分析参数,探讨视觉追踪技术辅助森林景观评价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森林景观资源深入和细化评价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景观游憩是森林的重要功能,也是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现代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开展风景游憩林建设,明确风景游憩林质量的各项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质量评价体系。结果显示:(1)以风景游憩林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社会价值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建立拥有生态效益、美学效益、社会效益3个准则层,和13个评价因子指标层的评价体系;(2)从评价体系中各层指标权重来看,美学效益0.5278>生态效益0.3325>社会效益0.1397。生态效益中权重值最高的评价指标为空气负离子,美学效益中权重值最高的评价指标为色彩丰富度,社会效益中权重值最高的评价指标为舒适度。  相似文献   

12.
防护林景观格局的研究能为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及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综述了景观分类、景观格局的分析与评价、景观格局与功能、景观格局研究方法在防护林景观生态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了防护林景观生态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对今后景观生态学在防护林的研究方面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景观视觉廊道评价初探——以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视觉廊道评价是一种评价景区景观质量的方法。景观规划师可根据评价结果有的放矢保留景区优良景观地段,改善差劣景观地段。文章中探讨的景观视觉廊道评价方法有两种:双要素叠加法和相关因子加减法。双要素叠加法是将景观要素分为自然景观和非自然景观两个要素进行综合评价,多用于背景开阔的景区。相关因子加减法是将景区景观和背景景观相剥离,在景区景观评价的基础上,再进行背景相关因子修正。这种方法适用于背景复杂,建筑物密集的景区。以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用相关因子加减法进行景观视觉廊道评价,并将结果绘制成图,形成与景区地图相对应的景观视觉廊道分级图。  相似文献   

14.
在美丽中国的顶层设计下,美丽公路的建设适应了交通运输和旅游融合的趋势。道路景观是美丽公路的重要资源和建设依托,能使其完成“吸引力”对“移动性”的超越。景观质量评价是景观建设标准的理论基础,而评估方式尚未统一,使“何为美丽公路”这一命题仍难有定论。梳理国内外道路景观质量评价研究进展,发现评价方式的发展趋势,即“景物-景观-视域-视景”,存在人本转向。从早期服务于政府部门的专家系统到当前体现大众审美的人本感知,道路景观评价不断追求科学客观性和视觉主体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据调查,湛江市乔木绿化树种资源共58科,274种。用特菲尔法及民意测验方法,建立了湛江市绿化树种以生态适应性、抗逆性、生态效果、观赏价值、移栽难易度和经济价值六项为主的综合评价体系。运用该评价体系对这274种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级,结果表明,Ⅰ级树种63种;Ⅱ级树种97种;Ⅲ级树种77种;Ⅳ级树种37种。  相似文献   

16.
林业科技评价是实现林业科技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与定量化的有效手段。文中介绍了林业科技评价的主体系统、客体系统、目标系统、参照系统和反馈系统,以这5个系统为框架分析了美国、日本和英国林业科技评价体系特点以及我国现阶段林业科技评价体系的现状,从林业科技评估制度立法、评价机构建立、公众监督、评价全程跟踪和多元化评估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林业科技评价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徐州云龙山侧柏林景观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提高徐州市风景林的景观质量,采用美景度评判法对云龙景区侧柏林的景观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云龙山侧柏林总体景观质量不高;(2)少数样地因密度较低,树木长势良好,混生有少量阔叶树种而美景度较高;(3)林下植被层覆盖度、林分密度、枝下高、干形、林下层统一度等因素是影响美景度的主要因素;(4)建议通过间伐、补植、抚育、保护等措施把侧柏纯林逐步诱导为针阔混交林。本调查可为风景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黄敏怡 《广东园林》2010,32(4):42-46
通过对广州市进行踏查,就48种乡土灌木以其生长适应性、观赏特性及物候性为研究内容,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建立评价系统,结合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对评价结果进行剖析阐述。依据聚类结果,探讨乡土灌木在园林绿化和景观营建中的应用价值与效果,旨在为乡土灌木的应用提供定量与定性依据,大力推广乡土灌木在城市园林景观配植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以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均匀度、景观破碎度和分离等景观生态学分析指标,对雅安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观空间格局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公园具有良好的开展森林游憩和生态旅游的自然资源,经合理规划、科学开发和严格保护可以将其打造为以休闲观光、修学科考为主的森林生态旅游区。  相似文献   

20.
景观敏感度评价在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兰州市徐家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便,重点讨论了景观敏感度评价的方法及其在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并提出了人文景观评价和景观敏感度随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