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揭示樟子松人工林在生长过程中土壤性质的变化规律和机理,在科尔沁沙地南部章古台地区,对不同林龄(9a,19a,27a,38a,47a)樟子松人工林不同深度土壤的养分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樟子松人工林0~80 cm土层中养分含量随着林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27年生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最高,38年生土壤中速效氮含量最高,19年生土壤速效磷和全磷含量最高。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具有"表聚效应",养分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分析认为在沙地中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在30年以后出现地力衰退的现象,因此需要通过降低林分密度,改造成针阔混交林等方法,防止樟子松人工林的地力衰退,维护林分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林地土壤肥力状况及地力衰退趋势,分析影响地力衰退的主要影响因子,以不同林龄(2、4、6、8和11 a)杉木短周期小径材培育人工林的土壤样本为研究对象,检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水解性氮、速效钾、有效磷、有效铁、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和pH值共11个土壤肥力指标,分析不同林龄土壤养分差异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除土壤pH值外,土壤主要肥力指标的变化幅度较大,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在不同土层和不同林龄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随着林龄的增长,林地土壤有机质和氮磷肥消耗较大,其中,表土层(0~20 cm)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含量到11 a主伐时的降幅均超过30%,但不同林龄间各肥力指标差异不显著;采用改进后的Nemerow法计算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为0.412~0.530,土壤肥力等级为Ⅲ级(P_综<0.9),土壤肥力较低,相比较而言,土壤中有机质和氮肥含量较充足,而交换性阳离子极为贫乏;有机质、速效钾、水解性氮、有效磷含量与综合肥力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_偏~2>0.8),是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子;土壤肥力综合指数随林龄增大而降低,11 a主伐期比造林初期(2 a)下降22.26%,但不同林龄间各单项肥力指数及综合肥力指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8)。在该栽培模式的超短经营周期内,随着林龄增大及林木生长对土壤养分的消耗,林地土壤肥力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现象,但并未达到显著水平,有必要通过提高整地质量、改良土壤、林粮间作、增施有机肥及氮磷钾肥等措施适度增加土壤肥力,维持林地长期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人工林的地力衰退问题是目前世界上集约经营工业用材林的一大障碍。大力发展速生生产林是西双版纳州发展林业的一项重要措施。要提高林木长生量,缩短轮伐期,提高人工林的生产力,就必须高度重视人工林的地力衰退问题。 西双版纳全州土壤状况并不十分理想,其土壤肥力较低,林地养分失调。如山区和半山区林地普遍缺磷、钾,有机质含量低;坝区林地均为低产土壤,除钾较丰富外,严重缺磷、氮和有机质。在西双版纳,发展人工林,特别是速生丰产林,地力不足且不断衰退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人工林地力自退的主栗原因 lA4jj种布局上重…  相似文献   

4.
通过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土壤pH值等指标,研究竹阔混交林的土壤化学性质.结果表明:A、B、C三种类型(毛竹与落叶阔叶树混交)较好,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pH值分别比毛竹纯林增加29.6%,9.1%,10.4%,31.7%,26.8%和3.9%,土壤养分状况有明显改善,土壤肥力大大提高;毛竹与常绿阔叶树混交及毛竹纯林较差,两者趋于一致.由此可见,适当的竹阔混交有利于土壤地力的维持.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福建省长泰县一块巨尾桉林地18 a经营前后土壤各种养分指标的比较,揭示桉树林地长期经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养分全量及交换性钙、镁、碱解氮等都有不同程度提高,而速效钾、pH值和速效磷等有所降低,分析认为杂交桉主要靠杂交优势而非靠消耗地力获得增产,杂交桉林地养分循环良好,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供肥潜力提高;现有速效钾、pH值为林地正常值,18 a前测定的为炼山造林后的样品数据,草木灰(K2CO3)渗入土壤所致,速效磷降低为杂交桉对其需求量较大所致;建议在桉树人工林经营过程中应注意补充磷肥和钙肥。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当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9、18、33 a)和杨桦天然次生林(9、18、28 a)2种林型下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1)2种林型土壤有机质及氮的差异在不同的林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总体上幼龄和中龄阶段,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高于杨桦天然次生林,而近熟林则相反;在多数年龄阶段的多数土层中,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磷元素含量高于杨桦天然次生林;除近熟林0~40 cm土层土壤全钾略低于杨桦天然次生林外,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其他年龄及土层的速效钾及全钾含量均高于杨桦天然次生林。(2)在各种养分的垂直分布上,2种林型的有机质、氮、速效钾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下降的趋势,全钾及全磷下降趋势不明显,或只有较小下降幅度;同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有效磷含量在垂直方向上存在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3)总体上,从2种林型3个年龄段土壤养分含量的比较来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营造并未导致土壤出现明显的衰退。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人工林土壤肥力指标的变化规律,对广西南宁老虎岭红锥幼林进行了定位跟踪,并对土壤的p 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红锥幼林同一林龄,除全磷随着土层的加深基本保持不变以及全钾随着土层的增加而升高外,其它土壤肥力主要指标基本表现出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随着林龄的增加,0~20 cm层土壤水解氮表现了不断降低趋势,0~20 cm层土壤全钾、速效钾、交换性镁、有效锌、有效铁表现出一定的增加趋势。除有效铁外,其它微量元素有效养分各林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全钾与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锌、有效硼、有效铁之间表现了显著负相关,其它各指标之间均表现了无显著相关或显著正相关关系。红锥幼林在地力维持方面表现较佳。  相似文献   

8.
定位调查宁波奉化集约栽培的雷竹林土壤质量指标,结果表明:氮、磷养分在不同覆盖方式下,其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存在差异。林地全氮含量的变化范围是5.86~8.96g/kg,随着栽培年限的延长,土壤全氮含量呈现下降趋势,水解氮含量的变化范围是16.9~30.4mg/kg,全磷含量的变动范围是0.98~1.24g/kg,速效磷含量范围是12.45~29.60mg/kg。从全量养分数值来看,覆盖栽培后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呈现增加趋势,速效氮、速效磷养分含量在覆盖4年、6年后增加最为显著,而覆盖10年后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反而比未覆盖林地下降。因此,从土壤肥力质量的氮、磷养分演变趋势看来,覆盖年限不宜超过10年,连续覆盖栽培3次后,应适当控制覆盖频率和次数,以确保土壤肥力的稳定和提高。  相似文献   

9.
人工林的地力衰退是目前世界上集约经营工业用材林的一大障碍。 西双版纳发展人工林,土壤状况并不十分理想:山区和半山区山地普遍缺磷、钾,有机质含量低;坝区林地立地均为低产土壤,除钾较丰富外,严重缺磷、氮和有机质。在这种条件下发展人工林.特别是速生丰产林,地力不足且不断衰退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如果再不引起足够的重视,林木遗传改良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红椎 (Castanopsis hystrix) 和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人工林的土壤肥力状况,选择土壤 pH 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性氮、速效磷和速效钾作为土壤肥力评价指标,运用灰色关 联度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红椎纯林、红椎—湿地松混交林和湿地松纯林的土壤肥力,并进行综合排序。结 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大体呈减小趋势,而 pH 值、 全磷和全钾含量在不同土层中无显著性差异;红椎纯林在综合评估模型中得分最高,土壤肥力最好,红 椎—湿地松混交林次之,湿地松纯林最差。  相似文献   

11.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杉木人工林地力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建立12个径流场对不同林地清理方式林地肥力变化进行了6年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采伐迹地的不同清理方式导致了林地肥力的较大差异。炼山清理迹地具有短期的激肥效应,经雨水冲刷,林地肥力急剧下降,至杉木幼林郁闭,肥力趋于稳定。其林地肥力变化可分为激肥效应期、肥力下降期和肥力稳定期,在同一林地上周期性炼山是导致连栽地力衰退的重要原因。不炼山林地6年的肥力变化可分为采伐剩余物分解初期、分解高峰期和分解末期,经采伐剩余物分解,其林地养分得到富集,肥力得到维持。  相似文献   

12.
沙质海岸木麻黄混交林防护效能和改土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木麻黄分别与厚荚相思、刚果 12桉、湿地松混交造林研究表明 :木麻黄混交林与木麻黄纯林相比能有效提高防风固沙效能和改善土壤的肥力状况 ,其中以木麻黄与厚荚相思混交表现得最明显 ;木麻黄与刚果 12桉混交次之 ;木麻黄与湿地松混交第三。木麻黄厚荚相思混交林是沿海地区沙质海岸理想的防护林类型  相似文献   

13.
加勒比松造林后土壤肥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阳江罗琴林场连续4年进行了加勒比松幼林环境观测。结果表明,幼林阶段土壤肥力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下降最快的是磷,其次是缓效钾,下降最慢的是速效氮。造林后林地土壤除代换性钙离子年度间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土壤营养元素年度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分析表明,影响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因素是水土流失、降雨和植被恢复状况。  相似文献   

14.
Basedon the results of monitoring the environment of China National Afforestation Project (NAP) and the investigation on insect pests and diseases in 1.2 million ha of plantations, the author elaborates the areas, species and causes of insect pests and diseases occurring in the project's areas and provides fundamental theory for guid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plantation establishment in a sound way. Since the project's activities strictly follovved the guidelin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past five years, little losses were caused by some commonly insect pests and diseases.  相似文献   

15.
ICRAF's main contributions to research related to soils have been a symposium, Soils Research in Agroforestry; a review of soil productivity aspects of agroforestry; a further review of the potential of agroforestry for soil conservation, covering both erosion control and maintenance of fertility;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uterized model to predict soil changes under agroforestry systems; and a handbook of practical methods of agroforestry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dryland Africa. In research on land evaluation, an environmental data base has been established, leading to a capacity to obtain information, fo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similar to those of a given site or area, on publications, multipurpose trees, crops, existing agroforestry systems and current experimental work. Land evaluation for agroforestry cannot be achieved merely by synthesis of methods from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but will require more data on the performance of agroforestry land utilization types. Recognition of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ha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planning for agroforestry research. By means of a partial synthesis between land evaluation and diagnosis and design, a procedure of site selection for agroforest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has been established.Principal Scientist, ICRAF  相似文献   

16.
油桐是我国重要的特用经济树种,历来栽培面积和产销量占世界第一,四川省的栽种面积和产销量在全国居第一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油桐栽培区域已由平地向丘陵、山地发展。山地桐林面积日益扩大,进行海拔高度对油桐生长和结实影响的研究,可以为油桐主产区进行山地经济开发规划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我们于1982~1986年在四川省万县设点观测,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7.
合理利用森林土壤资源提高森林土壤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世界范围内森林土壤资源被破坏、人工林地力衰退、产量逐代下降,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对有限的森林土壤资源的永续利用、引起广大林业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状况。阐述了维护、恢复森林土壤功能,合理地利用森林土壤资源,提高森林土壤生产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秦岭南坡中山地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对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雷瑞德  党坤良 《林业科学》1997,33(5):463-470
秦岭南坡中山地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对土壤的影响雷瑞德,党坤良,张硕新,谭芳林(西北林学院森林资源保护系杨陵712100)关键词华北落叶松,土壤养分状况,阳离子交换量,酶活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ciiMaryr.)天然...  相似文献   

19.
兰考泡桐根插苗的生长和营养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兰考泡桐根插苗的生长和盆土营养物质的变化。着重分析苗木生长、体内营养状况、营养物供应及盆土矿质养分释放的相互关系;苗木按比例吸收N、有效P和Mg等各种营养物的特点。提出培养壮苗应用最适营养物比例适当调整圃地土壤进行配比施肥的设想。从树木营养生理角度,论证科学施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杉木人工林根际土壤性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36  
本文重点论述一代杉木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生物活性、生物化学活性、土壤化学性质的差异及其在林木生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杉木幼龄林、中龄林及近熟林样地土壤中有机养分和无机养分含量,除去幼龄林土壤中全K 之外,均是根际土壤养分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不同发育阶段养分变化规律:速效N 在根际和非根际均呈下降趋势;速效P 含量也呈下降趋势,仅从中龄林至近熟林略有恢复,但全P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速效K 由幼龄林至中龄林呈升高趋势,但由中龄林至近熟林呈下降趋势,全K 只是从中龄林至近熟林呈下降趋势。Cu、Zn 、Mn 含量,从幼龄林至中龄林呈大幅度下降,中龄林至近熟林在非根际土壤中略有恢复。关于土壤酶活性变化,无论是水解酶类、还是氧化还原酶类活性,在杉木幼龄林时期,均是根际土壤酶活性低于非根际土壤,随着林木生长至近熟林,则逐渐出现根际土壤酶活性高于非根际土壤。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幼龄林阶段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均多于非根际土壤,从幼龄林至中龄林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均呈下降趋势,但放线菌数量在增多,由中龄林至近熟林,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数量趋于提高。在杉木生长过程中,根际和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