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述了巧家县风沙化土地基本情况,探讨其防治措施,决定采用营造农田防护林网的方法,并针对沙区基本特点,作了农田防护林网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2.
通过采用标尺法对杨树和樟子松农田防护林网内不同水平距离地表风蚀状况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网对于表层土壤具有保育作用。这2种农田防护林网在防护距离、防护效能上有一定差别,樟子松农田防护林网内表层土壤风蚀量小于杨树农田防护林网,杨树防护林网内风蚀最严重点出现在林带南侧20 m处,风蚀深度3.1m;樟子松防护林网内风蚀严重点出现在林带南侧100 m处,风蚀深度为4.17 m。  相似文献   

3.
黄泛沙地小网格林网对小麦增产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夏津县黄泛沙地的农田防护林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所选农田防护林网背风面距林带不同距离处小麦产量指标等的测定,研究了农田林网的增产效益。研究表明,农田防护林能够增加小麦的产量,各个林网内小麦的平均籽粒产量和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麦田,300m×400m网格林网小麦增产率和千粒重增幅最大,260m×300m网格林网小麦增产率和千粒重增幅次之,130m×300m网格林网小麦增产率和千粒重增幅最小。通过对夏津县黄泛沙地农田防护林网对小麦增产效应的研究,明确农田防护林在黄泛沙地起到防风固沙兼顾生产效益的防护作用,为黄泛沙地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农田防护林网对农田地土壤水分的影响,分别于无叶期、半叶期、全叶期,分3次对商都县西井子镇农田防护林带林网内外土壤水分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在改善农田土壤水份、调节小气候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宝应县地处江苏省中部,是全国棉基地县之一。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是该县林业生产的主体之一。全县农田防护林建设是以河堤、道路绿化构成骨架,中片林果、农田林网、村庄绿化有机结合,点、线、网、面、带相结合组成的。文内具体论术了要等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设农田防护林体系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了规划原则、模式和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6.
1989年,巴州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农田林网化的基本实现,明显起到了防风固沙、生物排碱、改良土壤、调节气候作用,改善了农区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为巴州农业连年获得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有农田防护林在巩固提高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东北平原农田防护林规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雨森 《林业研究》2002,13(4):289-293
东北平原农田防护林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林网体系。本研究分析了农田防护林网全方位的防风作用、防霜作用以及林网内的综合气候效益场。在林网内,全方位防风效能大于10%的区域为防护效益区。作物产量和质量分析表明,林网的防护范围为25倍树高。根据高生长分析确定了构成农田防护林主要杨树品种的成林高度。根据综合分析确定适宜农田防护林网的规格为400m×400m。图7表3参11。  相似文献   

8.
吐鲁番地区生态农田防护林已初具规模 ,并且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在这种新形势下 ,如何进一步实现高标准农田林网化 ,充分发挥农田防护林经济效能 ,将农田防护林建设当成群众自觉行动 ,变被动为主动 ,使农田防护林建设继续得到巩固与发展 ,已成为当前林业建设上应该解决的主要课题。建设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 ,提高农田防护林经济效能 ,是解决这一课题的重要途径。1 生态型农田防护林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1 认识不高 对农田防护林建设缺乏全面系统的正确认识 ,国家强调生态效益 ,乡村农民则着眼于经济效益 ,两者难以形成强大发展合力 ,政府…  相似文献   

9.
孙颖 《防护林科技》2014,(4):114-115
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常受风灾危害,因此,营造农田防护林技术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增收具有重要的作用。农田防护林在设计上既要遵循防护林建设的一般原则,又要有利于节省农田,根据防护类型和地利条件,农田防护林可行3种设计:"工"字形四通式林网、"V"形多带长廊状农田林网、带刺灌木生态林围栏的防护用材兼用型农田林网。  相似文献   

10.
浅析农田防护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喆  张贇 《陕西林业》2006,(6):18-18
现阶段,人们只注重眼前的、直接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农田防护林网调节气候、保护农田、净化环境、美化家园等生态、社会功能,只注重单一的农业经济效益,看不到生态效益带来的长远利益,因而存在载树怕胁地、怕影响农机作业、怕树木见效慢等思想,对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存在抵触情绪,对建好的林网也不注重保护,烧麦若、烧秸秆、大型农机具作业时多有破坏,造成年年造林年年破坏的局面。同时,有些部门与林业利益发生冲突时,协调配合不够,多以牺牲林业利益为主,使林业单位基本上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未能形成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格局,未能把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简要回顾了黑龙江省农田、草牧场防护林建设的历史和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新时期黑龙江省农田、草牧场防护林建设的思路与措施、提出了建设的基本原则,规划了建设任务。  相似文献   

12.
张掖灌区是河西走廊主要的灌溉农业区,从七十年代初期开始,结合农田基本建设,以渠、路为骨架,营造“窄林带,小网格”的农田防护林,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为了鉴定现有林网对农田的防护性能,探讨林网内小气候形成的农田生态环境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为干旱荒漠绿洲灌溉农业区营造农田防护林,建立新的农田生态结构和经济结构提供理论依据,我们于1981——1984年,先后在张掖县境内的九公里试验场、五金站农场,对农田林网的气候效应进行了观测,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3.
对已不能很好发挥农田防护作用的成过熟防护林,必须加快对其更新改造,才能保证农田防护林建设的质量和标准,充分发挥防护林的防护效益。北京市房山区对残破、病虫害严重的老龄防护林网更新改造过程中,在组织领导、管理机制、资金保障、科技支撑等方面,探索出一套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措施,确保了更新改造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平原地区在全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平原地区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左右;土地面积682.3万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6.4%,其中,耕地面积449.8万公顷(含基本农田412.5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4%。近年来,河北省在平原地区建设环城林和环村林,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小型公益林、沿海防护林、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基地等,初步建成了以农田防护林为主的网、带、片、点相结合的平原防护林体系。全省平原区现存村屯四旁树1.3亿株,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22.9%;农田防护林网控制面积占农田总面积的54%;速生丰产林基地26.67万公顷,有林地面积已达61.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0.25%。尽管河北省平原绿化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全省尚未建成一个完整高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部分地区农田防护林网还极不完整,农田防护林提高耕地质量、保护和提高主产区粮食生产的作用还远未发挥出来,干热风、干旱、霜冻、盐渍化的危害常常发生,严重影响了粮食的增产,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急需加大平原绿化步伐,增强平原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现就河北省平原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1轮台县农田林网化的基本情况2008年,轮台县组织技术人员对现有农田、果园的林网化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普查。全县现有耕地面积22435公顷,农田防护林面积仅为460公顷。四面有林的耕地面积仅有645公顷,三面有林的耕地的面积有2030公顷,二面有林的耕地面积有2837公顷,一面有林的3617公顷,没有防护林的耕地的面积为13305公顷。全县耕地平均林网化程度仅为2.87%,农田防护林占地面积比例仅为2.01%。全县现有果园14952公顷,果园防护林为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农田防护林网胁地的范围和对作物影响的程度,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晋中农田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其效益评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田防护林是林业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通过对晋中地区农田防护林的调查,分析,研究,提出了科学建设农田防护林的对策,并对农田防护林的效益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兴和县的基本情况,阐述了农田防护林建设意义和必要性,提出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  相似文献   

19.
景泰二期灌区林种结构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各主要林种适宜面积分析和体系综合效能层次分析,对景泰二期灌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林种结构进行了优化分析。结果表明:主要造林林种防护林和经济林的比例应基本相当;在防护林中,农田防护林网和防风固沙林的适宜比例应为1∶0.74左右;在经济林中,果园、农果间作和庭院经济林的适应比例应为1∶0.68∶0.58左右。封育区面积的大小应主要根据区域内沙荒地的面积而定。  相似文献   

20.
<正>我省平原地区,经过五十年代重点改造沙荒,六十年代有计划地营造农田防护林,直到七十年代向以农田林网为主体的网、带、片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发展。防护林占地面积达197.3万亩:农田林网控制面积达3306.41万亩,占适宜面积的44.58%,其中农田林网实占地面积166.6万亩。但七十年代以来营造的农田防护林面积大,而树种单一,栽植树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