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更新期橡胶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处于更新期30 年橡胶人工林含碳量、生物量、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橡胶树组分的含碳量在29.94%~52.90 %之间,大小表现为:树叶>树干>树根>树枝>树皮>胶乳,相同器官的含碳量枯样的要比鲜样的高。凋落物层含碳量平均为51.90 %,林下植物为46.09 %。土壤含碳量平均为0.54%,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层次土壤含碳量逐渐减少,相邻土层差异不显著。橡胶林生态系统现存碳贮量为219.68 t·hm-2,其中乔木层为140.21 t·hm-2,占整个生态系统碳贮量的63.82 %,凋落物层和林下植被层为3.99 t·hm-2,仅占1.82 %,土壤(0~100 cm)的碳贮量为75.48 t·hm-2,占34.36 %。橡胶树各器官的碳贮量与其生物量成正比关系。树干的生物量最大,其碳贮量也最高,占乔木层碳贮量的55.67%。  相似文献   

2.
杉木人工林材种结构的立地及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30年生未间伐的杉木人工林连续观测数据,研究了不同林龄立地质量、林分密度对林分材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植密度相同时,立地质量越好各材种出现时间及达到最大出材率的时间越早,22立地指数初植密度1 667株·hm-2的小径材最大出材率出现时间较16立地指数初植密度1 667株·hm-2早4 a,中径材最大出材率出现的时间早6 a;立地指数相同时,随初植密度增加小径材出材率的峰度及峰值均减小,20立地指数样地中,初植密度为1 667株·hm-2的小径材出材率峰值较初植密度为10 000株·hm-2的高17%,而初植密度对中径材、大径材影响不大;在林分发展的不同时期,林分密度对材种出材率的影响不同,30年生时林分蓄积相近的但初植密度不同的样地,初植密度越大小径材出材率越高,大径材出材率越低。  相似文献   

3.
华北沙地小黑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相对生长法对不同密度华北沙地小黑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模型W=aDb估测的27年生1 000、500和250株·hm-2的小黑杨林分生物量分别为85.23、102.60和86.74 t·hm-2;29年生小黑杨林分生物量分别为88.64、104.90和90.94 t·hm-2.林分生物量与林分的密度和年龄密切相关,呈现出随着密度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少、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加的规律.密度对小黑杨器官间生物量分配有重要影响.密度不同,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不同,其中,叶和皮生物量所占比例均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干、枝和根生物量所占比例随密度增加没有表现出明显规律性.在3种密度中,干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叶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小.3种密度小黑杨林分生物量的径阶分配呈正态分布,在1 000株·hm-2的小黑杨林分中72.37%的生物量集中在18~22 cm的径阶范围内;500株·hm-2小黑杨林分中生物量主要集中在20~26 cm的径阶范围内,占总生物量的90.02%;250株·hm-2的小黑杨林分中,生物量主要集中在26~30 cm的径阶范围内,占总生物量的68.27%.  相似文献   

4.
利用标准木法测定了不同径级云南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物量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云南松生物量随径级的增大而增大,5~7.5 cm径级云南松生物量为(6.642±1.129)×103 g·株-1;7.6~12.5 cm径级为(2.533±0.387)×104 g·株-1;12.6~17.5 cm径级为(5.897±1.331)×104 g·株-1;17.6~22.5 cm径级为(1.063±0.211)×105 g·株-1;≥22.6 cm径级为(2.208±0.409)×105 g·株-1。在不同径级组成中云南松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比例存在一定的变化:随着径级的增大,主干和根部生物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枝和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为先升高后降低,而树皮的比例则一直下降。主干生物量在0~2 m高度层最大,占总生物量的27.62%。6~8 m高度层枝、叶生物量最大,分别占各自总生物量的35.85%、38.34%。云南松根系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30 cm土层深度内,占总根系生物量的65.49%。  相似文献   

5.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草类—兴安落叶松渐伐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龄组林分植被层的生物量、碳密度、固碳速率、固碳潜力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碳密度与生物量的变化方向一致,植被层生物量和碳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71.87~115.08 t/hm2、51.48~68.97 t/hm2,两者各层次大小顺序均为乔木层>枯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植被层固碳速率变化范围为0.96~2.75 t/(hm2·a),随林龄的增加呈逐渐递减趋势。乔木层固碳速率随林龄增加而减小的变化趋势较明显,变化范围为0.26~0.83 t/(hm2·a),灌木层、草本层的固碳速率变化范围为0.19~0.55 t/(hm2·a)和0.39~1.87 t/(hm2·a)。植被层总固碳潜力随林龄增加而呈减小趋势,变化范围为3.61~21.11 t/hm2。  相似文献   

6.
六盘山主要植被类型的生物量及其分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年,在宁夏六盘山南部林区香水河小流域,调查研究了主要森林类型的生物量及其层次和器官分配。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的活体植被总生物量(t·hm-2)差别较大,依次为华山松(102.70)>桦木林(84.42)>山杨林(79.97)>华北落叶松人工林(58.37)>疏林(44.91),按各类森林面积加权平均为78.37,远高于灌丛(20.77)、草地(1.07)和草甸(2.29)。各类森林的枯落物现存量(t·hm-2)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18.21)>华山松林(11.99)>桦木林(10.90)>山杨林(7.67)>疏林(7.06),也都远高于灌木林(3.13)、草甸(0.82)和草地(0.49)。森林生物量集中在乔木层(占91.04%),灌木层仅占8.09%,草本层更低至0.87%。森林生物量的器官分配比例:乔木层为树干(54.06%)>枝(21.04%)>根(16.92%)>皮(5.34%)>叶(2.65%);灌木层为枝干(62.68%)>根(30.55%)>叶(6.77%);草本层为地上茎叶(58.82%)>根(41.18%)。乔木层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比值的平均值为4.49,几种阔叶林都在4.0左右,但华北落叶松林为6.41,华山松林为5.80,都远大于灌木林的2.82、草地的1.89及草甸的1.20。不同林分的生物量均随林龄和林冠郁闭度的增大而几乎线性增加,并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在密度超过900株·hm-2后生物量增速减缓并渐趋其最大值。  相似文献   

7.
闽南麻竹人工林地上部分现存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闽南地区麻竹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及现存生物量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模型m=a·(D2H)b对麻竹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和秆生物量进行估计较为可靠,而对枝、叶生物量的估计需引进枝下高因子h及模型m=a·Db·(H-h)C或m=a·Db·[(H-h)/h]C.闽南地区麻竹人工林地上部分平均现存生物量为39.518t·hm-2,按年龄分配为:3年生生物量最高,占59.17%,其次为2年生、4年生、5年生;按器官分配为:秆生物量最高,占62.81%,其次为枝、叶。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与秆生物量随竹秆高度增加而递减,枝、叶生物量自6~8m区分段分别向秆基及秆梢递减。  相似文献   

8.
旨在研究张家口坝上地区不同无性繁殖造林小黑杨生物量状况,以张家口坝上张北、沽源的无性繁殖造林小黑杨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干解析和收割的方法获取插条、断根和埋桩造林的小黑杨的生物量实测数据,利用SPSS18.0拟合3种无性繁殖造林小黑杨的生物量模型,其结果表明:(1)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判定系数R2都大于0.96,D1.3和D1.32H能够很好解释各器官生物量。(2)分别建立了插条造林小黑杨生物量的Logistic方程模型、断根造林小黑杨生物量的幂函数模型和埋桩造林小黑杨生物量的Logistic方程模型。  相似文献   

9.
Based on the diameter, height and biomass of different organs of Pseudosasa amabilis, an individual optimiz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diameter, height, and biomass of different organs followed the power function model, rather than exponential model, linear model, or polynomial model. The biomass proportion of large diameter grade increased apparently after culm harvesting, and diameter was mainly distributed from 4 to 5 cm diameter grade. The standing biomass of cultivated Pseudosasa amabilis was between 48.10 t·hm-2 and 53.10 t·hm-2, while standing biomass of non cultivated P. amabilis stand was between 66.90—70.40 t·hm-2, which is a suitable species for carbon sink. Bamboo individual biomass accounted for 70% of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grew multiply as the individual bamboo diameter increasing. The biomass of litter ranged from 8.32% to 18.10% in standing biomass while that of non cultivated bamboo stand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ultivated bamboo. There existed a 1∶ 1 const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f biomass and branch biomass.  相似文献   

10.
利用相对生长方程与碳/氮分析法,对比分析长白山天然白桦林在7个立地类型(阳坡上、中、下部与阴坡上、中、下部及谷地)上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与土壤)、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净固碳量,揭示立地类型对温带白桦林生态系统碳库与固碳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①长白山天然白桦林植被碳储量(45.61 87.22 t·hm-2)呈阴坡上、中部与谷地>阳坡上、中部与阴坡下部>阳坡下部变化趋势,且高立地型显著高于低立地型50.8% 91.2%(P<0.05),中立地型高于低立地型20.4% 44.4%(P>0.05);②土壤碳储量(66.71 158.51 t·hm-2)呈阳坡上部、阴坡中部与谷地>阳坡中、下部与阴坡下部>阴坡上部变化趋势,且高立地型显著高于低立地型99.3% 137.6%(P<0.05),中立地型高于低立地型40.7% 67.0%(P>0.05);③生态系统碳储量(139.44 231.12 t·hm-2),呈阴坡中部与谷地>阳坡上部与阴坡下部>阳坡中、下部与阴坡上部变化趋势,且高立地型显著高于低立地型35.6% 65.7%(P<0.05),中立地型高于低立地型5.8% 34.7%(P>0.05);④植被净初级生产力(4.92 11.25 t·hm-2·a-1)和年净固碳量(2.32 5.32 t·hm-2·a-1)均呈阴坡上、中部>阳坡上、下部与阴坡下部及谷地>阳坡中部变化趋势,且高立地型显著高于中、低立地型42.5% 128.7%和45.2% 129.3%(P<0.05),中立地型高于低立地型10.6% 56.3%和14.2% 53.4%,但仅阴坡下部提高显著。因此,长白山白桦林生态系统碳库与固碳能力均受到立地类型的强烈影响,故对其碳汇功能评价应考虑其立地分异规律性。  相似文献   

11.
尾细桉等5种桉树无性系生物量和能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广东廉江石岭林场尾细桉等5种7.5年生桉树无性系的生物量和能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各组分生物量的分布规律均以干的最大、叶的最小,枝、根、皮介于中间;5种桉树无性系各组分的生物量排序为:赤桉、尾细桉、巨尾桉为干根枝皮叶,雷林1号桉为干根皮枝叶,尾叶桉为干枝根皮叶。人工林生物量现存量的排列顺序为尾细桉(161.60 t.hm-2)巨尾桉(127.96 t.hm-2)尾叶桉(112.60 t.hm-2)赤桉(83.81 t.hm-2)雷林1号桉(71.36 t.hm-2)。各组分的灰分含量各不相同,以叶最高(4.08%~6.88%),干最低(0.17%~0.43%)。不同组分的干质量热值介于17.94~21.06 kJ.g-1间,去灰分热值介于18.57~22.12 kJ.g-1间,均以叶的值最高。植株体的平均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分别为19.02~19.32、19.49~19.85 kJ.g-1,平均干质量热值的排序为雷林1号桉尾叶桉尾细桉赤桉巨尾桉,平均去灰分热值的排序为雷林1号桉赤桉尾叶桉尾细桉巨尾桉。5种桉树无性系林的能量现存量为1 360.73~3 067.47G J.hm-2,大小顺序为尾细桉巨尾桉尾叶桉赤桉雷林1号桉。综合生物量和能量现存量分析,尾细桉选作能源树种最为理想,巨尾桉和尾叶桉次之,赤桉与雷林1号桉最差。  相似文献   

12.
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18a、22a、38a等3个不同林龄的林分,每个林龄林分设置15块样地。通过样地调查,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林分生物量、林下植被层生物量、林分净生产力进行研究,以揭示其生物生产力。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18a、22a、38a的林分生物量分别为94.58t/hm2、101.19t/hm2、216.25t/hm2。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以干材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51.36%以上;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被层中凋落物层与灌木、草本层的生物量也随着林龄的增加而不断积累;华北落叶松森林净生产力表现为乔木层的净第一生产力、不同林龄阶段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植被净生产力均较高,达到4.60t/(hm2·a)以上,其中干材的净生产力积累最快,为2.36~3.20t/(hm2·a)。  相似文献   

13.
米老排人工林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相对生长方程模拟从南亚热带引种的米老排林分生物量。结果表明:15年生米老排人工林分的生物量为195.972 t.hm-2,其中乔木层为194.772 t.hm-2,林分平均净生产量为15.610 t.hm-2a-1,其中乔木层为15.185t.hm-2a-1。乔木层中树干(包括树皮)、枝、叶和根系的生物量分别为99.664 t.hm-2、24.829 t.hm-2、5.074 t.hm-2和65.165 t.hm-2。乔木层叶面积指数5.274,叶的净同化率为329.2 g.m-2a-1。极端最低气温-8℃左右对生物量的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双版纳几种人工幼林的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对西双版纳几种 7年生人工幼林的生物量研究结果表明 :人工林的乔木层生物量以马尖相思纯林最大 ,为 92 4 9t/hm2 ,干材生物量以高阿丁枫纯林最大 ,达到 5 6 0 6 8t/hm2 ;混交林以西南桦和高阿丁枫混交的最大 ;各类型人工林的干材生物量均大于 10年生的热带次生林 ;灌木层生物量最大的是西南桦 +山桂花 ,为 16 5 1t/hm2 ,远高于其他类型 ,为最小的高阿丁枫纯林的 11倍。天然的山地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灌木层生物量远大于人工林。草本层生物量中西南桦 +高阿丁枫混交林的最大 ,达 6 9t/hm2 ;草本层生物量在总生物量中所占比例较小 ,平均为 1 6 9%。马尖相思纯林的枯落物量最大 ,为 14 2 6t/hm2 。  相似文献   

15.
对广西宁明县相似立地条件下1年生尾巨桉(DH32-29)和雷林1号桉幼林的生物量和5种营养元素(N、P、K、Ca 和 Mg)积累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年生尾巨桉和雷林1号人工幼林林分生物量分别为13.70和12.06 t·hm–2,不同器官生物量均以树干最大,树叶或树根最小。两种桉树不同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均以树叶最高,其次是树皮、树枝和树根,树干最低,林木不同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均以 N 最高,其次是 K 和 Ca,Mg 和 P最低。1年生尾巨桉幼林营养元素积累量为124.84 kg·hm–2,略低于雷林1号桉幼林(132.76 kg·hm–2),5种营养元素积累量在尾巨桉人工林的分配为树叶>树枝>干皮>干材>树根,在雷林1号桉的分配为树枝>树叶>干材>干皮>树根。尾巨桉幼林营养元素利用效率略高于雷林1号桉幼林。  相似文献   

16.
对比分析了5个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及贮水能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地各层土壤容重均呈现随林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孔隙度随林龄增加有所增大,饱和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呈现随林龄增加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各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地0~100cm土层的土壤最大贮水力排序为:7年生(585.39 t·hm-2)>3年生(582.93 t·hm-2)>5年生(580.41 t·hm-2)>1.5年生(570.99 t·hm-2)>1年生(570.63t·hm-2),土壤有效贮水力排序为:1.5年生(59.50 t·hm-2)>7年生(46.96 t·hm-2)>1年生(22.47 t·hm-2)>5年生(22.46 t·hm-2)>3年生(13.82 t·hm-2)。  相似文献   

17.
对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10年生杉木纯林,通过间伐人工诱导营建杉木苦竹混交林的林分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苦竹混交林林分结构合理,层次明显,呈复层林分。混交林中杉木平均木树干生物量分别是高密度杉木纯林(2500株.hm-2)、低密度杉木纯林(1125株.hm-2)的122.7%、107.9%,净生产量分别是高密度杉木纯林、低密度杉木纯林的122.6%、104.0%;叶对树干的净同化率为5.75 kg.kg-1.a-1,比低密度杉木纯林提高5.7%。混交林中苦竹立竹数6000株.hm-2,现存生物量9.43 t.hm-2,年平均净生产量为1.2 t.hm-2.a-1;8 a间伐竹材和竹笋年平均产量分别达到9.608 t.hm-2和7.587 t.hm-2,取得了一定收益,达到了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目的,是较好的经营模式。人工诱导构建杉木苦竹混交林具有较高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不同林龄尾巨桉林木碳贮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雷州半岛6个林龄尾巨桉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林龄尾巨桉林分的单株生物量和林分碳贮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长,尾巨桉林分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单木生物量均有所增加,但各个器官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不同:树干和树叶所占比例增加,树枝、树皮和树根所占比例降低。1—7年生尾巨桉林分碳贮量在1822.56—33925.75kg·hm2,随着林龄增长,尾巨桉林分的碳贮量呈逐渐增多的趋势。树干有机碳贮量所占比例迅速增大,树枝、树皮和树根的逐渐减小,树叶所占比例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19.
森林生物量、碳储量是评价森林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及室内烘干称重等方法,研究了苏木山林场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生物量以及乔木层净生产力、碳储量积累特点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平均木的生物量分别为26.41 kg、32.70 kg、107.81 kg;林分生物量分别为43.66 t·hm^-2、79.88 t·hm^-2、125.83 t·hm^-2;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之和分别为1.44 t·hm^-2、1.19 t·hm^-2、0.95 t·hm^-2;乔木层净第一生产力分别为2.56 t·hm^-2·a^-1、3.07 t·hm^-2·a^-1、3.40 t·hm^-2·a^-1,碳储量分别为22.20 t·hm^-2、40.55 t·hm^-2、63.80 t·hm^-2。苏木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碳储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大,各器官碳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干>根>枝>皮>叶。  相似文献   

20.
多代连栽对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的闽北林区,选择不同栽植代数、不同立地及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进行多代连栽对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长力影响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多代连栽对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产力有较大影响。随栽植代数增加,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平均木生物量、林分生物量及林分净生产力均呈逐代下降趋势,表现为1代>2代>3代,其中2代16地位指数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林分生物量比1代下降1 45%~11 68%;3代杉木比1代下降17 44%~60 53%,比2代下降16 23%~55 31%,多代连栽导致了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明显衰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