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探索铁矿废弃地的植被恢复效果,在大田县银顶格铁矿区废弃地开展:多草灌+邓恩桉、黑麦草+邓恩桉、类芦+邓恩桉、单一树种邓恩桉4种植物组合模式进行植被恢复试验。结果表明:植被盖度是铁矿废弃地实现植被快速恢复的关键因子;多草灌+邓恩桉、黑麦草+邓恩桉2种植物组合模式,能在当年迅速形成植被,起到保水保土作用,枯草降解起到土壤改良作用,促进林木生长,可以在矿区植被恢复中推广应用。在矿区生(裸)地上单用乔木树种造林,林分郁闭需要2~3 a时间,在这阶段不能遏制水土冲刷。类芦作为草本在2~3 a内无法形成地表全覆盖,水土保持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土地沙化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环县土地沙化面积较大、危害严重。通过全面分析环县土地沙化防治成效,总结提出2条经验,一是实现"六个转变":防治目标由防风固沙向综合治理风蚀水蚀转变,植被恢复由单纯造林向封育并重转变,造林模式由单纯乔木向乔灌草混交转变,造林季节由春秋向全年转变,造林由外调苗木向自育苗木转变,防治措施由粗放向精细转变;二是形成2种治理模式:防风林带+梯田+灌草镶嵌模式,小流域乔灌分级造林模式。土地沙化防治需要不断转变思路,形成模式,才能有效遏制沙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人工油松撒播造林的成败与自然立地因子有直接关系,其中:坡向、土层厚度、植被生长状况及降雨量是影响撒播造林的主要因素。掌握和了解自然因子,采取相应的对策,撒播造林才会获得成功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岩溶石灰岩山地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是人工造林的困难地段。本文在石灰岩山地上采用"栽针留阔抚灌"和"栽阔留针抚灌"两种模式研究了植被群落组成和生物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两种模式均可明显提高森林覆盖度,并且能使群落向着理想的方向发展。两者相比,"栽针留阔抚灌"模式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三江流域”地区植被恢复重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三江流域"的芒康县不同海拔高度采用不同树种、不同造林处理技术进行植被恢复试验表明:在低海拔的干热河谷进行经济林木植苗造林,成活率可达93%以上,且生长良好;在中山带(海拔3 800~4 200 m)的灌丛林下采用遮荫和自然植被遮荫技术植苗造林可保证一定的保存率,但定植苗木要经过露地练苗。草原鼠危害、苗木质量、牲畜践踏是影响草地上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在高山带(海拔4 200 m以上至林线)采用常规植苗定植,不采用其它造林技术处理就可使造林保存率达到98%。  相似文献   

6.
平泉县采取封造结合造林替代单一飞机撒播造林,探索封山育林辅助人工造林治理模式,综合实施植苗、直播和撒播3种造林方式,有效降低播区造林成本,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  相似文献   

7.
以太行山片麻岩山区天然植被退化形成的荒草坡、基岩裸露的灌草坡及人工爆破整地形成的隔坡梯田台面和覆土梯田坡面4种立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植生袋、鱼鳞坑、营养钵、撒播等造林技术,在4种立地类型上进行乔灌草人工植被恢复技术试验示范,研究了不同立地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变化。物种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在灌木层中,荆条是天然退化山地的绝对优势种,多花胡枝子和荆条是人工整地梯田坡面的优势种,其他物种主要有酸枣、臭椿,灌木层生态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由大到小顺序均为梯田坡面、梯田台面、荒草坡、灌草坡;草本层主要物种有中华隐子草、狗尾草、早熟禾、碱蓬、地梢瓜等,物种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梯田台面、灌草坡、荒草坡、梯田坡面,而均匀度指数略有不同,其由大到小依次为梯田台面、荒草坡、灌草坡、梯田坡面,物种丰富度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灌草坡、梯田坡面、梯田台面、荒草坡,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灌木层,鲜有低矮乔木。不同造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简易植生袋坡面恢复技术措施在基岩裸露的陡坡上实施1a后,萌发生长的紫花地丁和二月兰的保存率低,恢复状况差,植生袋破损严重,坡面稳定性差,难以实现恢复效果;灌草坡鱼鳞坑造林技术实施1a后,金叶榆、侧柏、黄栌、榆叶梅和樱花的存活率分别为99%、99%、85%、67%和48%,其中金叶榆、侧柏和黄栌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榆叶梅和樱花;荒草坡面撒播植被恢复技术实施1a后,紫苜蓿存活状况较好,紫花地丁和二月兰存活状况差,二月兰几乎无一存活;梯田坡面营养钵造林技术实施1a后,沙地柏成活率不足5%;梯田台面客土经济林营造技术实施结果表明:山桃、山杏、苹果、核桃都可以在片麻岩梯田台面上较好生长,经过合理的培育管理,能够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2010~2013年在马关都龙曼家寨锌铟矿山采用墨西哥柏、旱冬瓜、川滇桤木、小叶榕、滇朴、湿地松、黄杨、小叶女桢、木豆、类芦、苇状羊茅、黑麦草12个树(草)种进行10种配置模式试验,对其3年生各树(草)种生长量及不同模式土壤养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充分考虑试区生态环境现状、特点及植被恢复的目标,筛选出了适应性强、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高、生长旺盛的川滇桤木、木豆、旱冬瓜、类芦4个树(草)种作为矿区初期、终期植被恢复的造林物种,采用川滇桤木+类芦和木豆+类芦2种乔草、灌草配置的模式进行植被恢复,可加快植被正向演替的进程,并能形成良好的乔木、灌木、草本层次错落具异林复层的林分结构,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保存率达87%以上。3年生川滇桤木平均树高为4.79 m、平均胸径为4.5 cm;木豆平均株高为2.16 m、平均地径为2.8 cm;类芦平均株高达2.18 m以上。在植被恢复的初期,适宜的造林物种进行合理的配置,不仅能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形成良好的群落层次结构,且对改善和提高土壤肥力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我国风沙区的飞播造林种草始于1958年。陕西榆林于1958年7月11日至8月11日,在90%以上为流动沙地的城西沙、东沙和西北沙撒播沙蒿、柠条、草木栖314,700亩,用种439,010斤,每亩播量1.4斤。从而揭开了陕北沙区飞播的历史。一、1958—1961年为榆林飞播造林种草初期阶段1958年,我国在大力开展水土保持造林种草的形势下,全国有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等六省(区)在风沙地开展了飞播造林种草工作。陕西榆林在1958、1960、1961三年内飞播了987,570亩,用种888,966斤,采用的植物种有黑沙蒿、白沙蒿、草木栖、苜蓿、柠条、牛荆子、扫钱子等7种。试验内容:选择飞播植物种、选  相似文献   

10.
藜蒿系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地上嫩茎叶及地下匍匐茎供食用.其营养十分丰富,有特殊的芳香,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藜蒿还具有清凉平抑肝火、预防牙痛、喉痛等功效.通过对浠水地区野生藜蒿生长环境调查研究,论述了野生藜蒿的生理特性、开发利用价值及大棚栽培技术,为藜蒿在浠水地区的大面积设施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分析我国加入WTO后茶业的机遇和面临的严竣问题 ,提出西双版纳茶业发展应加速低产茶园改造 ,推广无性系良种 ;保护茶园生态 ,应用生物技术 ;调整产品结构 ,开拓国内外市场 ;建立龙头产业 ,实施名牌战备等四项建议。随着中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 ,为我国茶叶出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是世界产茶大国 ,19世纪几乎垄断了整个世界茶叶市场 ,进入 2 0世纪 ,肯尼亚、斯里兰卡后来居上。 1999年全国茶叶产量达 6 8万t,出口仅2 0 .2 9万t,云南茶叶产量 7.5万t,出口仅 1.0 3万t,版纳茶叶产量 1.5万t,几乎全部内销。国茶出口不畅 ,其主要原因是受经营机制和产品质量的制约 ,如何抓住中国加入WTO的机遇 ,振兴国茶在国际市场的声誉 ,促进版纳茶业再上新台阶 ,必须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 ,改革现行茶叶经营机制 ,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