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6 毫秒
1.
取食不同受害程度的马尾松对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不同受害程度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针叶饲养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研究其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取食不同受害程度松针后,幼虫的取食量、排粪量、蛹重、对食物的消耗和利用指数、化蛹率、生殖力、发育历期和死亡率均有所不同,其中幼虫的取食量、排粪量、蛹重、对食物的消耗和利用指数、化蛹率和生殖力以取食未受害松树(针叶损失0)的最高,重度受害(针叶损失75%)次之,轻度受害(针叶损失25%)再次,中度危害(针叶损失50%)最低,而发育历期和死亡率则相反,由此可见马尾松毛虫取食不同受害程度的松针对其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毛虫的人工饲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新发生区采集虫源,在自然温湿度和光照条件下,借鉴家蚕的人工饲养经验和技术,采取卵面、松针、饲养室和饲养用具等的消毒措施,提高了室内饲养松毛虫幼虫的存活率和茧蛹的羽化率.马尾松毛虫在室内的规模化人工饲养取得了初步成功,顺利完成从卵到卵的生活世代,经过消毒的卵孵化率为91.4%,室内饲养幼虫的存活率达到92.54%,茧蛹的羽化率达88.4%,雌雄性比为1.08:1.  相似文献   

3.
在湖南省株洲地区,用马尾松针叶饲养马尾松毛虫、文山松毛虫、赤松毛虫、油松毛虫和云南松毛虫,并进行41组213个配对的种间杂交试验,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文山松毛虫杂交,以及杂交种第一、二代自交和回交,一般都属正常,所产虫卵一与般能受精发育,幼虫一般能正常生长、结茧、化蛹和羽化。文山松毛虫与马尾松毛虫杂交所产的后代有一定的杂种优势,用其与马尾松毛虫回交所产的第二代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4.
根据体色,可将马尾松毛虫幼虫分为黑色型和黄色型两种.用松针饲养同一卵块孵化出的幼虫,研究两种色型马尾松毛虫幼虫生长与发育.结果表明:虫口密度越大,色型比(黑/黄)愈大,黑色型马尾松毛虫的取食量、排粪量、蛹重、化蛹率和生殖力均大于黄色型,但发育历期和死亡率小于黄色型幼虫.  相似文献   

5.
1991~1992年,应用不同浓度的除虫脲胶悬剂防治各代马尾松毛虫试验结果表明,幼虫中毒后,食量明显减少,不仅使幼虫致死,还会影响残存害虫化蛹、羽化、产卵;每亩用3、5、10、15g20%除虫脲胶悬剂,幼虫、蛹的累计校正死亡率为90.4%~100%。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毛虫的趋湿性和虫源地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尾松毛虫第一代成虫羽化后,有明显的趋湿迁飞特性,即向水面方向聚集产卵,从而导致山塘水库附近的松林出现较多的松毛虫虫源地。这是80年代中期以来鹰潭市开展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活试验和示范推广工作中观察到的结果。松毛虫第一代成虫的羽化盛期正值高温  相似文献   

7.
不同饲料树种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及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取食马尾松的马尾松毛虫相比,取食湿地松、火炬松的马尾松毛虫死亡率高、发育期长、食量少、蛹重轻、雌性比低、产卵量少。多数情况下种群世代增长呈负值。湿地松林的马尾松毛虫一年二代,没有观察到第三代。湿地松林的第三代虫是由马尾松林的松毛虫飞迁来的。合理营造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混交林是综合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CPV制剂对控制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CPV)制剂是广泛使用的杀灭松毛虫的生物农药,在施用该制剂的林分内,残留马尾松毛虫虫蛹的死亡率为未施药区的2—5倍,成虫产卵量仅为健康成虫的26.7%-65.7%。CPV制剂是有效控制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重要生物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马尾松毛虫是我国发生最为严重的针叶林食叶害虫,呈现周期性暴发。不同暴发区松林生理特征影响松毛虫暴发过程的机制还不清楚。植物挥发物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理、生态过程,通过揭示不同松毛虫发生区域马尾松挥发物的释放特性,以及不同地区的松针挥发物含量与松毛虫暴发情况的相关性,可为更加精确地利用植物挥发物进行松毛虫趋避或者天敌引诱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在广西凭祥大青山地区选取3个典型的松毛虫暴发类型区即无灾区、偶灾区和常灾区,鉴定并比较3个林场松针挥发物的组分及含量。【结果】马尾松针叶挥发物主要包括 S -α-蒎烯、R -α-蒎烯、月桂烯、R -β-蒎烯、S -β-蒎烯、(+)-3-蒈烯、α-萜品烯、(+)-柠檬烯、(-)-柠檬烯、γ-萜品烯。常灾区、偶灾区和无灾区的松针挥发物组成比例差异很大。这些挥发物可以分为4类:第1类包括 R-α-蒎烯和月桂烯,与马尾松毛虫的暴发频率呈负相关( P <0.05);第2类包括S-β-蒎烯、γ-萜品烯和 (+)-3-蒈烯,与马尾松毛虫的暴发频率呈正相关(P<0.01);第3类包括 R -β-蒎烯和(+)-柠檬烯,它们在3种松毛虫暴发区域的松针挥发物中呈现显著但不规则变化(P <0.05),最后一类包括S-α-蒎烯,(-)-柠檬烯和α-萜品烯,它们在3种松毛虫暴发区域的松针挥发物中无明显变化。【结论】松针挥发物的组成比例可能影响松毛虫的暴发情况。另外,天敌是控制松毛虫的重要因子,因此松针挥发物对马尾松毛虫天敌的作用程度也可影响害虫的暴发;无灾区或者偶灾区的针叶挥发物可能吸引更多的松毛虫天敌,从而对松毛虫的暴发起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将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a punctata幼虫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饲养。结果表明:在20~30℃范围内各龄幼虫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上升而缩短,最快19.5 d即可完成幼虫发育,但在20℃条件下部分幼虫会出现滞育;化蛹率随温度上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7.5℃时的化蛹率最高,达98.79%,但25,27.5,30℃时的差异不明显;茧蛹重量和成虫怀卵量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即在27.5℃时最大,温度下降或继续升高都会出现明显下降;而成虫羽化率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差异不明显。因此,27.5℃最有利于马尾松毛虫的发育和繁殖。  相似文献   

11.
樟子松人工林下针阔叶凋落物分解动态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沈海龙  沈国舫 《林业科学》1996,32(5):393-402
实验在位于张广才岭西坡的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人工林实验站进行。结果如下,樟子松枯叶在凋落后第1年和第3年的失重率分别34.67%和63.75%,樟子松枯落球果、树皮和树枝在凋落后第1年的失重率仅为枯叶的36.69%、33.66%和30.12%;红松、柞树、榆树和水曲柳枯叶在凋落后第1年和第3年的干物质失重率分别为樟子松枯叶的58.70%和84.71%、81.6%和80.55%、134.94%和156.55%及124.26%和147.71%。凋落后第1年的干物质失重量达总凋落量的26.61%,其中占总凋落量的11.85%阔叶树枯叶的失重量达总失重量的20.51%;占总凋落量43.64%的樟子松枯叶的失重易达总失重量的58.29%;而占总凋落量24.28%、13.10%和6.89%的樟子松柏树皮、枯树皮和枯球果分别仅提供10.92%、5.28%和3.37%的失重量、不同枯落物的营养元素净释放率和释放量的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凋叶树枯叶在林地地力维持中起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油松对松毛虫危害的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弄清油松对松毛虫危害有无自控能力,利用植物的生态控制力防治松毛虫,减少浓药的用量,采用蒽酮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失叶强度下油松干基糖分含量,结果表明:在人工模拟摘叶和松毛虫自然危害条件下,油松具有补偿和超补偿能力;在2—3年生针叶失叶较多的情况下,油松可将干部贮藏的营养物质供一年生针叶的正常生长。即使在连续三年2—3年生针叶失叶较多的情况下,油松也不致死亡,仍能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福建、江西和江苏等省17个县(市)的松树枯梢病的危害程度及发病特点调查,把松树枯梢病的发生区域归纳为:轻(无)度病害区、中度病害区和重度病害区三大类.感病程度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4、5月份的月平均湿度、月降水量和月降水天数,以及年平均湿度与病害发生关系较为密切.以上述气象因子为自变量,发病程度为因变量,建立了病害的回归预测模型:y = 98.60 13.54x1-9.33x2-3.62x3 0.07x4 0.07x5-11.97x6 3.26x7 (R=0.933 3).利用该模型对我国南方主要县(市)的病害进行了预测和划分,并提出了该病害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日本松干蚧(Matsucoccus matsumurae Kuwana)发生数十年以来,各地均进行了研究和防治,取得了成果和效益。而研究日本松干蚧口针和吸食部位以及损害松树的原因尚未见有报导。笔者自1985年起开展这一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马尾松毛虫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袁荣兰  黄国洋 《林业科学》1989,25(5):472-476
由于化学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历史较久,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产生了抗药性,拟除虫菊酯类新农药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等优良特性,但自1981年使用以来,其杀虫效果不断降低,而用药量逐渐增加。我们自1984—1986年对全省12个县、20多个地方作了马尾松毛虫抗药性监测工作。结果表明:松毛虫对拟除虫菊酯类的抗药性与过去使用有机氯、有机磷等农药的量成正相关,合理控制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用量能延缓抗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松突圆蚧危害程度划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是近几年发现危害马尾松林成灾性害虫,其危害情况已有了一些报道。松突圆蚧危害程度的划分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有的用松针上的虫口密度,有的采用危害症状划分,但无具体的划分指标。为此,笔者自1988年起,用表征划分法对松林的被害程度进行了分类,并用解析木的生长材料进行了校验,现将结果  相似文献   

18.
马尾松吉松叶蜂(GilpiniamassonianaXiao)属松叶蜂科Diprionidae,是危害马尾松的一种新害虫,近年来在安徽滁县沙河集林业总场发生相当严重。经研究,此虫一年发生2代,以预蛹越冬。该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我们编制了“马尾松吉松叶蜂地面茧数”查定表;制定了防治指标;其防治适期为2—3龄幼虫出现高峰期:第1代为5月15-30日;第2代为10月10—25日。以2.5%溴氰菊酯乳油2000—50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效果均在94%以上;以2.5%溴氰菊酯乳油等加柴油配成油烟剂进行喷烟防治,效果在96%以上。  相似文献   

19.
采用CEPA、GA3、PP333、B9等植物生长物质,以不同浓度处理马尾松、黑松、湿地松、火炬松枝梢,比较药剂种类和处理浓度对枝梢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GA3(2 500 mg·L-1)对各供试树种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试验3中对湿地松除外);试验1中,5 000 mg·L-1 PP333显著抑制马尾松枝和黑松枝的伸长生长,具有最佳调节效果;试验2中,5 000 mg·L-1 PP333显著抑制湿地松和马尾松枝的伸长生长,具有最佳调节效果;试验3中,5 000 mg·L-1 PP333+5 000 mg·L-1B9复合制剂显著抑制湿地松和火炬松枝梢的伸长生长,具有最佳调节效果。用"Y"型嗅觉仪测定微红梢斑螟成虫对松梢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处理组枝梢对微红梢斑螟成虫驱避效果明显;微红梢斑螟等松梢害虫危害率调查表明,处理枝梢的被害率也明显低于对照枝梢。  相似文献   

20.
龙山林场松毛虫天敌的种类繁多,从蜘蛛、昆虫、病菌到鸟类,构成一个极其复杂的天敌综合体。从两年四代生命表中可清楚地看出天敌的作用。在各类死亡因子中,最主要的是幼虫期的捕食性天故和其他一些死亡因子,所造成的死亡率平均为78%,根据天敌作用的系统考查,初步认为生物因子是这个周期(1984—1985年)松毛虫虫口下降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