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研究喀斯特槽谷顺、逆向坡不同植被恢复对土壤结构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喀斯特槽谷区顺、逆向坡面不同植被(林地、花椒地、灌草地)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团特征。结果表明:1)顺向坡土壤微团聚体优势粒级为1~0.25 mm,分形维数D在2.62~2.64之间;逆向坡土壤微团聚体优势粒级为0.05~0.01 mm,分形维数D在2.64~2.66之间。顺向坡1~0.25 mm粒径微团聚体含量显著大于逆向坡,其余粒径含量均小于逆向坡(P 0.05),顺向坡土壤微团聚体结构稳定性比逆向坡好。2)顺向坡林地土壤微团聚体优势粒级为1~0.25 mm,花椒地和灌草地土壤微团聚体优势粒级均为0.05~0.01 mm;逆向坡3种植被恢复下土壤微团聚体优势粒级均为0.05~0.01 mm。顺向坡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D为灌草地林地花椒地;逆向坡为花椒地灌草地林地。3)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与0.001 mm粒径拟合度最好(R2=0.974),与0.05~0.01 mm粒径拟合最差,且与0.001 mm粒径微团聚体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与0.005~0.001 mm粒径微团聚体含量显著正相关(P 0.05),并随1~0.25 mm粒径微团聚体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土壤全钾、有机质、粉粒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减小,随MWWSA的增大而显著增大。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槽谷区植被恢复选择及土壤抗蚀性评价和肥力评估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川南不同退耕还竹林土壤团聚特征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川南地区常用的退耕还林竹种撑绿竹和硬头黄竹为研究对象,分析退耕5年、10年和非退耕竹林土壤团聚特征和分形维数,探讨分形维数与土壤基本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农耕地相比,退耕还竹林地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明显增加,退耕10年的撑绿竹和硬头黄竹林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高,分别为农耕地的163.27%和158.36%;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的变化范围为0.84~2.50 mm和1.04~1.98 mm,不同土层间MWD和GMD表现一致,均为表层土最高,中层土次之,下层土最低;各土层的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为2.308~2.526,且由表层土到中层土呈上升趋势,至下层土无明显变化规律.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黏粒(<0.002 mm)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其他粒级含量、土壤密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因此无法用土壤分形维数来表征该地区土壤密度和有机质含量.研究表明:退耕还竹有利于降低土壤板结,提高土壤大团聚体数量;撑绿竹和硬头黄竹均可以有效降低土壤分形维数,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结构的稳定性,进而增加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发挥保持水土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同一恢复阶段的同一土层中1 2 mm、0.5 1 mm团聚体质量百分比(4.74%52.37%)与其质量百分比有机碳贡献率(2.87%59.98%)均高于0.25 0.5 mm、<0.25 mm团聚体;相同土层中的相同粒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含量(0 10 cm土层23.47 55.82 g·kg-1,>20 cm土层14.36 36.80 g·kg-1)与其质量百分比有机碳含量(0 10 cm土层1.34 22.12 g·kg-1,>20 cm土层0.57 11.93 g·kg-1)均随植被自然恢复呈增加趋势;同一恢复阶段的相同粒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含量(0 10 cm土层23.47 55.82 g·kg-1,>20 cm土层14.36 36.80 g·kg-1)与其质量百分比有机碳含量(0 10 cm土层1.34 22.12 g·kg-1,>20 cm土层0.5711.93 g·kg-1)随土层加深呈减少趋势;同一恢复阶段的同一土层团聚体中1 2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16.9053.43 g·kg-1)最低但其质量百分比有机碳含量(5.24 22.12 g·kg-1)最高;随植被自然恢复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在0 10 cm土层(2.01 2.16)呈增加趋势、在>20 cm土层(2.04 2.24)呈减小趋势;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结构演化的核心可能是上层土壤细化和下层土壤粗化;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结构有所改善;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可以作为喀斯特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有机碳质量评价的指标;加强保护喀斯特森林使其自然恢复,既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与减少侵蚀,也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循环和累积。  相似文献   

4.
杉木马褂木不同混交比例土壤团粒结构的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分形理论、弹性分析及边际分析法,建立了土壤团粒结构的分形维数与土壤团聚体含量、土壤结构体破坏率之间的回归模型,研究不同杉木、马褂木造林模式的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维数对林地土壤结构性质变化影响的效应。结果表明:土壤>0.25 mm的团聚体及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越大,团粒结构的分形维数越小,土壤结构越好,在不同杉木、马褂木造林模式中,以杉木和马褂木混交比例(3∶1)的土壤结构性最好;土壤团粒结构的分形维数与土壤团聚体、水稳性团聚体之间存在显著回归关系。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维数对土体性质的变化产生较大的效应,为林地土壤科学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杉木纯林转化为杉木阔叶树异龄复层混交林(简称杉阔复层林)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及养分储量的影响,为杉木人工林结构优化调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浙江开化不同树种构建的杉阔复层林和杉木纯林为研究对象,分析0~20 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WSA)稳定性以及全土和团聚体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和镁(Mg)储量的变化。[结果](1)杉阔复层林和杉木纯林0.25 mm水稳性团聚体(WSA_(0.25 mm))占比最高;与杉木纯林相比,复层林均显著增加5 mm水稳性团聚体(WSA_(5 mm))比例,同时也显著提高土壤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降低了团聚体分形维数(D)。(2)杉阔复层林和杉木纯林不同粒级团聚体中SOC和TN储量变化趋势一致,均为WSA_(5 mm)、2~5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WSA_(2~5 mm))0.25~2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WSA_(0.25~2 mm))WSA_(0.25 mm),而不同粒级团聚体中TP和Mg储量差异较小。(3)全土和团聚体有机碳及养分储量主要受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SOC_(A5 mm))、2~5 mm粒径团聚体总氮(TN_(A2~5 mm))含量以及土壤pH的影响;团聚体稳定性主要受WSA_(5 mm)、土壤pH以及2~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SOC_(A2~5 mm))含量的影响。(4)复层林不同伴生树种对团聚体组分、稳定性、土壤有机碳及养分储量有重要影响,主成分分析(PCA)发现,杉木纯林引入紫楠(杉木+紫楠)后显著影响全土和团聚体磷镁储量以及MWD和GMD;杉木纯林引入红茴香(杉木+红茴香)后显著影响全土和团聚体碳氮储量。[结论]杉阔异龄复层林的构建有利于改善杉木纯林土壤理化性质,尤以乔木阔叶树种紫楠和红茴香引入,对杉木纯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及养分储量的改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以浑河源头落叶松、红松、混交林地(落叶松和红松混交)、采伐迹地4种水源涵养林为对象,研究土壤团聚体和土壤有机质特征。结果表明:4个样地0.25 mm风干土团聚体含量为79.62%~87.78%,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为40.61%~67.09%,均小于风干土团聚体含量。4个样地土壤结构体破坏率为5.92%~64.41%,表现为红松采伐迹地落叶松混交林地,各样地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土壤风干土团聚体MWD和GMD表现为红松采伐迹地落叶松混交林地,水稳性团聚体MWD和GMD表现为混交林地落叶松采伐迹地红松。各样地0~10 cm、10~20 cm、20~3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均存在差异;4个样地土壤有机质表现为混交林地落叶松采伐迹地红松,各个样地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7.
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林下土壤抗蚀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林土壤的抗蚀性进行研究,以期为该区生态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川滇高山栎林下不同层次土壤均具有较强的抗蚀性,上层土壤抗蚀能力略高于下层。林内枯落物储量多,水文功能明显。林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2.65~40.06 g/kg。土壤结构良好,大粒径团聚体含量较高,非水稳性团聚体主要以>10 mm、>2~5 mm和≤0.25 mm 3个粒级为主。水稳性团聚体>7 mm粒径的基本上消失,相比于非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其余各级团聚体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抗蚀性指数K值方面,不同层次土壤抗蚀性指数K值与时间呈明显对数函数关系:y=-a ln(x)+b。  相似文献   

8.
运用分形理论,以豫西石质丘陵区土壤为供试材料,分析了天然次生林、荒草地、混交林、杨树林、耕地等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各粒级含量、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细粒化较明显,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效应;2)5种用地方式分形维数平均值介于2.510~2.629之间,分维值大小依次为天然次生林>耕地>杨树林>混交林>荒草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石质丘陵区水土流失的程度;3)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颗粒含量存在较强相关性,即土壤中黏粒含量越高,尤其是0.002~0.001 mm粒级含量越高,分形维数越大;4)研究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其它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福建省建瓯市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水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有利于形成大粒径土壤团聚体,而柑橘园、茶园、坡耕地形成的土壤团聚体粒径较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的质量有较大影响:>2 mm水稳性土壤团聚体含量和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的顺序都为:木荷林>封育林>杉木林>柑橘园>茶园>坡耕地。平均重量直径与>0.25 mm水稳性土壤团聚体含量存在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是土壤结构的关键性指标,是土壤环境、管理实践和土地利用类型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应用Le Bissonnais法中的快速和慢速湿润测定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和湿润速度对土壤团聚体水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叶杨、侧柏、油松、杏4种林地土壤>0.2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较农地和苹果园土壤大,而农地和苹果园土壤团聚体粒级分布的分形维数D值较大,说明林地土壤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土壤有机质与>0.2 mm,MWD,GMD和D值呈极显著相关,说明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的主要胶结物质。团聚体稳定性在2种处理下存在明显差异,快速湿润对团聚体破坏大于慢速湿润,说明消散作用在土壤团聚体崩解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分水岭作为研究范围,在流域的基础上进行了民居聚落研究,先对海河流域的流域范围、气候特征、地貌特征、水系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给出其所处的文化亚区特征。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区域范围内的民居聚落适应地貌与气候的技术特征,进而发现其生态文化特征,是将人居环境建设与保护自然环境相合,将城镇化进程与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相结合的创新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特征提取是实现基于机器视觉的强化木地板表面质量检测的重要环节。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强化木地板表面图像的颜色特征及纹理特征等24维特征参数进行降维处理,使之降至4维。通过利用RBF神经网络分类器对降维前后的特征参数进行分类效果比较,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方法能够有效简化强化木地板表面图像特征参数。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竹广肩小蜂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进行研究,了解楠竹一竹广肩小蜂一天敌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垦复、施肥、钩梢、合理采伐等丰产栽培管理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辅以适时进行化学防治的综合治理技术.经3年实践表明,采用该技术可显著减轻竹广肩小峰对楠竹的危害,立竹密度可增加78.03%,竹材产量增加142.1%,每ha可增产值3918.02元.效益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地形因素对景观格局的塑造受到关注,而土壤资源性因素对生活史性状的影响很少受到重视。本文首次研究了干热河谷麻疯树生长与生殖性状对土壤厚度的反应。结果如下:(1)土壤厚度对雌花数量、性比都存在明显影响,土壤厚度较大时,雌性适合度较高;(2)土壤厚度明显影响到营养性构件大小,土壤资源丰富样地营养性构件明显较大,分支能力较强;(3)土壤厚度较大时,果期构件的果实包装良好,生殖频率、果实数量、千粒重都明显大于土壤厚度较薄样地,而结籽率、败育率变化不明显;(4)土壤厚度较大时,个体高度较大,垂直空间资源利用相对充分,而冠幅和地径则容易受到密度效应制约;(5)土壤厚度较大时,果实及其组分性状都较大,种子产量潜力较大。结论表明:土壤环境资源充沛时,麻疯树雌性适合度明显,这种生殖潜力还与营养性构件和个体生长优势(或者构型)紧密相关;土壤环境资源对生殖潜力的调节是通过提高构型参数来实现的。本文对于认识土壤环境资源对基于种群的景观格局异质性和生活史性状型具有重要作用。在栽培和经营中需要重视深植与土壤调控。  相似文献   

15.
白夹竹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林  杨大胜 《经济林研究》1998,16(4):9-11,19
经观察,白夹竹鞭梢生长期6-11月,鞭分布在土壤上层1-15cm。鞭年生长1m左右。笋芽3-4月萌动,笋从5月初长出地面至5月底不再出笋,历时28天左右,每公顷大年笋10000个左右,上林率为29.54%,虫退笋率为43.98%,自然 笋率为26.48%,上林率,大年高于小年,初期,盛期出笋高于末期出笋。竹笋从出土到长成幼竹,历时60天左右,竹笋高生长,一般夜晚稍大于白天,笋箨有吐水同象,1985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在臭椿人工林设置标准地,取样进行树干解析,系统分析其生长规律,初步得出结论:臭椿高生长幼龄期较快,8 a~11 a平均生长量达最大值,以后高生长渐缓;胸径生长前15生最为迅速,生长减缓期到来较迟;材积生长量高峰期出现在15 a~20 a,人工抚育下15 a左右能达到数量成熟。在材积公式模拟基础上,初步拟出臭椿二元材积公式。臭椿适合于培育短周期轮伐的速生丰产林。  相似文献   

17.
对红树林林窗特征研究,是研究退化红树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对次生红树林进行改造、科学管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基础。对雷州半岛廉江高桥红树林保护小区内带林窗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林窗大小结构、形成方式、形成木特征等。调查发现:高桥红树林内带林窗主要以小面积林窗为主,分布在实际面积1~10 m2之间和扩展面积1~50 m2之间;林窗主要形成方式是枯死,其次是侧枝损坏;林窗形成木数量范围在1~6株之间,平均每个林窗有2.3株形成木;形成木种类是红海榄、桐花树、木榄、秋茄,各占总比例的5.4%,8.9%,60.7%,25.0%;形成木腐烂等级较高。  相似文献   

18.
李秀果 《热带林业》2012,40(1):8-11
通过对高州市挂榜岭生态公园的调查和分析,其中部和西部的马尾松-黄牛木-芒萁群落的林分郁闭度很小,物种多样性指数很低,对其进行改造,并结合实际,提出改造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数字地表模型(DSM)结合的地物信息提取,虽可以区分异物同谱中存在高度差异的地物,但相同高度的地物在DSM数据可能会因海拔高度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降低了地物提取精度。从DSM中提取出地物高度信息(nDSM),再以nDSM结合高分辨率光学影像进行地物提取。结果表明:仅以高分辨率光学影像为数据源的方法分类效果最差,结合DSM数据的方法居中,而结合nDSM的方法最优,说明在基于光学影像和DSM数据的地物提取中,采用去除地形因素的nDSM替代DSM可以有效提高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20.
郑州市房顶气象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郑州市中心区5楼1年的气象资料。通过分析楼顶的太阳辐射、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速、风向、降水量等气象因子的日变化情况、月变化情况、季节变化情况,揭示城市房顶的气象特征,为进行房顶绿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